為了幾尊南北戰爭時期的雕像,整個美國社會被逐漸撕裂,雙方人馬各有各理,互不相讓,特朗普跟媒體之間的齟齬再次展現在公眾面前。
美國媒體忙著宣揚“和解,寬恕”,盡量去淡化這場無法淡化的沖突。
特朗普則選擇中立,沒有迎合“政治正確”套路去自覺站隊主張拆除雕像一伙人,雖然從沖突經過來看,他們是受害人,但他們握有寬恕的權力。
特朗普在記者會上反問:華盛頓是奴隸主出身,要不要拆除他的雕像?杰斐遜呢?
這是高喊拆遷有理的“正義”一方無法回答的問題,如果他們認為拆除羅伯特.李將軍的雕像行為合理合法,理由是李將軍身為1861年南方維護奴隸制的代表人物,在“反歧視,求平等”的大旗下,拆他雕像符合時代潮流動向。
按這個邏輯,奴隸主華盛頓更應當被打倒,掃入歷史垃圾堆中,按公知一慣語境是:不審判華盛頓,不反思南北戰爭,美國人民就永遠生活在恐怖之中,而失去免于恐怖的自由。
然而2017年,白人們站了出來,雖然中間夾雜著“白人至上主義”“納粹主義”等“壞蛋”,但特朗普認為這些人整體不是壞蛋,他們有自己的合理訴求。反過來對方那伙人也不全是善類,他們中也有暴徒。
特朗普剛說沒多久,果然有黑人牧師呼吁芝加哥市政府把“華盛頓公園”“杰克遜公園”改名,我個人建議改為“解放公園”和“向陽公園”比較妥當。
改名,是一種意識形態上的較量,像中國臺灣省的“中正廣場”就在2007年被摘下了“大中至正”牌匾,換上了“自由廣場”,雖然地方還是這個地方,它像征著阿扁的權力和民進黨的意識形態。
不能改的就砸毀抹黑,除了中國臺灣,烏克蘭當年也改掉了很多跟紅軍有關的建筑物名稱,還搬移了庫茲涅佐夫烈士墓。
美國雖然整個國家意識形態沒有被動搖,但社會上族群矛盾正在進一步激化。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歷史不長,野蠻生長,發展迅猛,二戰之后,一下子就進入了領跑地位,九十代初搞垮蘇聯后,一直稱霸全球。
黑人與白人的社會關系,在越南戰爭之后,隨著反戰白人左派運動興起,反種族歧視從嘴上呼吁變成現實抗爭,黑人們視馬丁.路德.金為領袖。
而美國統治集團以退為進,將主張溫和,合法,以不破壞秩序為運動框架的馬丁.路德.金給予偶像化,而殺死主張暴力抗爭的黑人團體“黑豹黨”領袖。
所有這一切都在FBI操縱范圍之內,美國相對平穩地渡過了可能爆發的全美種族沖突,白人和黑人社會地位得到短期平衡。
所謂政治正確從這一系列運動后,深入人心,在白左們推動下,平衡漸漸又被打破,變成了黑人壓迫白人權利的情形。
在占有經濟優勢前提下,白人們忍受政治正確帶來的社會變化,但是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白人在經濟的優勢不在明顯。
這些人明顯感受到了“政治正確”帶來的另一種不平等,黑人不但不可冒犯,而且成了易碎的玻璃品,任何不符合“政治正確”言論都有可能引發輿論譴責,甚至訴訟。
這個不可冒犯群體并不僅僅指黑人,還包括同性戀團體,環保團體,動保團體,宗教團體……
難以言說的憤怒經過幾年積聚,終于在2016年大選找到突破口,雖然媒體不愿承認這是特朗普最大的民意基礎,但事實上特朗普比誰都清楚他是如何擊敗希拉里的。
當初他的瘋狂言行,遠遠偏離了西方傳統的“政治正確”路線,歐洲一片嘩然(除了極翼政治勢力)。
種族平等才是美國社會秩序的關鍵,什么是平等?歐洲做錯了,美國也做錯了,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做錯了,因為他們走向了反面。
以黑人來說,猴子不能說,吃西瓜不能說,薩克門托國王隊在中國猴年春節出于好心,在觀眾席上擺放一個個卡通猴子,結果黑人球員憤怒地認為這是歧視,搞得不歡而散。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所謂種族平等已經被異化為黑人至上,弱勢方反而是白人。
但美國真正無法解開的死結是歷史問題,華盛頓這些奴隸主國父們,要不要做一個歷史結論?開個大會寫一份《關于美國建國以來若干歷史決議》?從政治上統一認識。
歷史問題并不僅僅是歷史問題,而是會直接影響到當今美國社會,愈演愈烈的沖突,將是美國秩序崩潰的導火索。
中國為什么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因為我們將1949年之前的歷史演變過程已經做了結論,是與非清清楚楚。
現在有人試圖為國民黨反動派翻案,神話張靈甫,神話國軍,攻擊土改一系列輿論動作,最終目的都是想用歷史來扭曲社會秩序。
不制止,不警惕,有人就敢給皇軍涂脂抹粉,有人就敢穿著日軍軍裝四處挑釁,反共媚日學者就沒人敢處理。
美國歷史不長,但南北戰爭這段歷史,美國始終是含含糊糊面對。當年如果不讓南方聯盟同情者去修建這些南軍領袖雕像,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困境。
白人對黑人到底是什么態度?拋開白左圣母們不說,單單以美國歷史上最暢銷的小說《飄》來說,說明人們潛意識里是完全認同白人女作家米切爾對黑人歧視的。(關于小說,改天另寫一篇)
改編成電影《亂世佳人》之后,同樣風靡全球,但電影里將一些惡毒言論給剝離了,只剩下了情與愛的糾葛。
米切爾是亞特蘭大人,當年謝爾曼大軍打敗南軍時,以勝利者姿態進行焚城,北方佬的屠殺和血腥,對南方種植園主人而言是刻骨仇恨。
米切爾以此為背景寫出《飄》這部小說,最能引發誰的共鳴?決不是黑人。
《亂世佳人》1936年首映式放在了亞特蘭大,而且還請來許多九旬高齡的南軍老兵來參加,轟動全球,幾百萬美元投入,換來了4億美元的票房回報,這在當年比《戰狼2》的奇跡還要神奇,因為它引發了人們的共鳴。
再說這次美國社會沖突導火索羅伯特.李。
他本來無所謂好與壞,南北戰爭不是階級斗爭,只是統治集團內部利益之爭,南方農業主想保持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財源,而北方新興工業巨子想擴大市場。
林肯從1861年起就是為了美國統一而戰,奴隸解放只是戰爭后的附帶作用,而不是初衷,另外1864是林肯大選年,他才發了狠,以南北戰爭為最大賭注。
羅伯特.李(1807到1870),是南軍主帥,很多美國人現在也不了解他,媒體拿他岳父(奴隸主)炒作,也就跟著喊。
李將軍18歲就進了西點軍校,22歲畢業,他老爸是弗吉尼亞州州長,跟著華太祖打過江山,是獨立戰爭時期的少將李三世。
李畢業后,在美國與墨西哥戰爭中立過戰功,退隱后去了西點軍校當校長,這一年他45歲。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林肯馬上請他出山,但他傾向于南方獨立,拒絕出任北軍總司令,回到弗吉尼亞。這是他的選擇,歷史沒有如果。
到了8月,林肯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羅伯特.李成了南方五虎上將之一,統率北弗吉尼亞軍團進攻北方。
他的第一場大戰是1862年在空氣香甜的馬里蘭州安提塔姆戰役,極為慘烈,重創北軍。
第二場是1863年的葛底斯堡大戰,也就是南北決戰。激戰三天,北軍獲勝,林肯發表了歷史性的《葛底斯堡講話》
1865年,李將軍出任南軍總司令。4月12日向北軍主帥格蘭特發出《投降信》率兩萬多名官兵投降,導致南軍無心再戰,最終北軍獲勝。
李將軍跟北軍謝爾曼等名將都是來自西點軍校,私下就很熟悉,就跟國共主將很多來自黃埔軍校一樣。
他的投降影響了戰爭進程,在戰后,他成了華盛頓大學校長,另外在國會大廈中,他與他的另一外投降主將約翰斯頓成了兩尊雕像。
美國歷史并不復雜,人物評價其實也不復雜。
但歷史問題不厘清,美國有得鬧。
衷心希望黑人們起來革命,不要就知道拆雕像。看好你們,“顏色革命”早晚要十倍回報到美國身上。
美國革命搞好了,對中國來說,又是一次國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