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中印邊境對峙已經很長時間,中印雙方接下來將各自采取什么方式結束對峙,值得進一步的觀察。國際軍事沖突、國際政治博弈從來都不是直接參與方孤立的行為或行動,背后都充滿了合縱連橫的政治勾連。尤其是像中印這樣級別的大國之間的沖突,沒有超級大國身涉其中,是不可能的。我們今天推送這篇文章,就是站在印度的視角,對1962年中印沖突期間印美、印蘇之間的關系發展做一個簡單的歷史回顧。因為,我們中國是沖突的一方,所以,涉及中印沖突的問題上,基于印度視角的解讀是很少的。那么,這篇文章能否打開人們觀照今天中印對峙的國際視野呢?這得由讀者自己來做分析了。
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時期的印美、印蘇關系
中印邊界沖突的發生、發展及其結果不僅僅是源于歷史遺留問題, 也是冷戰時期中美蘇印四國在冷戰中博弈的產物。
一、中印邊界沖突前的印美印蘇關系
從整體上看, 二戰結束后美印兩國關系是在冷暖交替中向前發展的。在1947 到1954 年間, 印美關系的主流是存在分歧的。南亞曾是英國的勢力范圍, 因此, 二戰結束后, 最開始美國采取的是“不干涉英聯邦問題”的態度。1948 年在克什米爾問題上, 美國與英國一起在印巴糾紛中采取平衡政策。冷戰開始后, 為了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遏制, 美國首先看中了巴基斯坦, 而印度奉行的不結盟政策受到美國的批評。美國開始反對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立場。印度從1950 年起就開始主張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 拒絕簽署對日合約, 在朝鮮戰爭中采取獨立立場。
1956 年印美兩國在蘇伊士危機期間的緊密合作為兩國在其他事務上的密切關系鋪平了道路。1956 年12 月, 尼赫魯對美國訪問取得成功, 印美關系開始了明顯的改善。而這時, 印度國內的“二五計劃”遇到資金困難和糧食短缺, 急需外援。這一時期, 經濟援助構成了美國對印政策的基本方面。隨著1959 年中印關系開始緊張, 印美關系出現親密的新形勢。肯尼迪當選總統后, 印美政治關系得到進一步改善。
但是, 由于印美兩國在解決發展中國家貧窮的迫切性、克什米爾問題、印巴沖突等問題上存有很大分歧, 因而, 美印兩國除了反華外, 在國際事務中的共同點非常有限。
由于冷戰的原因, 美巴結盟與印蘇親近幾乎同時發生。萬隆會議后, 印度反對美國組織軍事聯盟和擴大在亞洲的勢力范圍, 這就使其與蘇聯的政策出現了結合點。1953 年12 月, 印蘇兩國簽署了五年貿易協定。1955 年, 印蘇領導人尼赫魯與赫魯曉夫互訪, 蘇聯開始向印度提供經濟援助, 并態度鮮明地支持克什米爾和葡占果阿等問題的立場, 同意與印度共享蘇聯發展工業和和平利用核能的經驗。1956 年蘇共二十大后, 中蘇關系開始惡化, 蘇聯于是把對中國的援助轉向了印度。隨著中印關系的緊張, 印蘇兩國結成密切的關系。1959 年8 月在中印邊境發生第一次武裝沖突后, 蘇聯發表塔斯社聲明, 對中印邊境沖突表示“遺憾”, 公然袒護印度。在發表塔斯社聲明后的第四天,蘇印簽署了關于蘇聯向印度第三個五年計劃提供援助的協定。蘇聯在印度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提供的貸款共計7186億美元, 是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所提供貸款的四倍。
就印蘇關系而言, 其特殊性是在雙方互有需要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比起美印關系來說, 其基礎更為牢固, 密切關系也會更為持久。
二、1962 年中印邊界沖突中的印美印蘇關系
1961 年春季, 印度政府決定進一步推行“前進政策”, 打算以武力迫使中國接受印度的邊界, 并自認為自己的行動不會遭到中國的反擊。而在印度做出這些判斷的背后, 是美國的慫恿和蘇聯對印度破壞中印邊界穩定的行動的“中立”態度。1962 年夏, 中印邊界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 印度開始要求美國給予軍事援助。肯尼迪當即致信尼赫魯, 表示會全力支持印度。美國的慫恿使印度有恃無恐。1962 年10 月20 日, 中國軍隊開始自衛反擊作戰。10 月22 日, 美國國務院指責中國“侵略”, 并宣布會以同情態度考慮印度的援助請求。1962 年10 月27 日,美國駐印大使加爾布雷思發表聲明稱“麥克馬洪線是被接受的國際邊界并為國際慣例所支持”, 這是美國首次公開支持印度的邊界主張。為了不讓印度腹背受敵, 肯尼迪親自寫信給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要求巴方向印度做出不采取軍事行動的保證。美國還迅速向印度政府提供了有關中國的軍事情報, 與印度建立密切的情報交換關系。從11 月3 日起, 美國開始向印度緊急空運武器彈藥及通訊設備, 美軍C-130 大型飛機為這批物資起飛60 余架次。
1962 年11 月14 日, 印度在東段邊界地區發起了新的軍事進攻, 中國不得不進行第二階段的自衛反擊作戰, 并迅速清除了爭議地區的印軍據點, 印軍全線潰敗。11 月22 日, 中國宣布單方面停火并宣布把軍隊撤回至1959 年實際控制線。印度不得不在事實上接受停火, 使美國想讓戰爭拖延下去的幻想破滅了。在中印沖突中, 美國對印度不僅在外交上進行支持, 并且大力對印度進行軍事、情報上的援助, 使印美關系在二戰后達到高潮。
在1962 年的中印邊界沖突中, 蘇聯為了自己的利益, 在沖突中先是持“中立”態度, 但很快便公開指責中國, 在輿論和軍事上均支持印度。
1962年8月, 印蘇達成購買12 架蘇聯米格-21戰斗機的協議, 蘇聯還答應在印度幫助建立米格飛機工廠。在此之前, 中國曾向蘇聯提出過購買米格飛機, 卻被蘇聯拒絕。而這次, 蘇聯不僅將米格飛機賣給了印度, 還將設計圖紙一并給了印度。蘇聯還向印度提供大量直升飛機和在邊境上修路的機械設備。中印邊界沖突中蘇聯的態度和表現使中蘇分歧進一步深化, 也使蘇印之間的密切關系得以加強。
三、美國和蘇聯在中印邊境沖突中角色扮演的原因及其得失分析
美國的外交政策是為其自身利益服務的。由于美印兩國外交戰略和目標的根本不一致, 因而, 冷戰以來, 印美關系起伏不定, 時冷時暖。美國對印政策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部分。美國在南亞最重要的目標是使印度放棄中立主義立場, 將印度拉入西方冷戰陣營, 保持美國主導下的印巴均勢。
因此, 在中印邊界沖突中, 美國對印度的幫助不是全心全意的, 而是以迫使印度放棄“不結盟”政策, 并以解決克什米爾問題、改變印蘇關系和印度國內經濟政策來與印度談條件。這既是印度在向美國要求援助的同時也向蘇聯要求援助的原因, 也是印美兩國在戰時發展緊密關系后不久又歸于平淡的原因。從結果來看, 美國在中印邊境沖突中并沒有達到目的。印度在中印沖突中同時要求美國和蘇聯的援助, 似乎使尼赫魯的“不結盟政策”的形象大打折扣, 但在尼赫魯的觀點中, 他并不認為他國政府、私人的資本投資等經濟援助等同于結盟。沖突結束后,印度依然宣布不結盟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石。這也使得印美關系在1965 年的印巴戰爭中開始倒退。美國在1971 年的印巴戰爭中對巴基斯坦的支持, 則使印美關系落入二戰后的最低點。
蘇聯在中印邊境沖突中采取了與美國同樣的立場。中蘇關系的惡化是蘇聯在中印邊境沖突中表面中立, 實質上支持印度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蘇聯在中印沖突中的表現只是中蘇兩國在近三十年中不正常關系中的一部分而已。
印蘇關系是在互相需要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兩國關系一直穩定發展。蘇聯屢次在國際上支持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立場, 充當印度的保護傘。蘇聯還為印度提供了當時西方拒絕提供的東西, 包括重工業和機器制造業的設備、技術、資金、廉價的軍備。這與美國明顯不同。而印度想要稱霸南亞, 也迫切需要地緣政治上最大鄰國蘇聯的支持。從結果來看, 蘇聯在中印邊界沖突中對印度進行了大量援助, 邊界沖突后也依然對印度進行經濟、軍事援助, 印蘇關系的確如尼赫魯所稱的“印蘇友誼值20 個師”那樣友好, 但中蘇關系卻越走越遠, 愈加惡化。
總之, 1962 年中印邊界沖突對四國間關系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很快打贏了戰爭, 克制地結束沖突, 在關鍵時刻與巴基斯坦解決邊界問題, 大大壓縮了美蘇的戰略空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