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個泥塑的大漢
文/安慶仁
一、印度社會結構和改革的目的
印度有20個大家族,其中14個家族在《福布斯》雜志首度公布亞洲50大富豪家族排行榜時上榜,排行榜前十印度占了三席,安巴尼家族以215億美元凈資產排名第三,普萊姆基家族以170億美元凈資產排名第七,密斯特里家族以149億美元凈資產排名第十。印度政治、經濟就控制在20個大家族手里,例如,2014年《華爾街日報》通過對旁遮普邦財政與政府文件的查閱以及相關采訪了解到,由于印度沒有不成文的習俗或是成文法律規定公職人士不能有商業利益,人口2800萬的旁遮普邦更像帕卡什·辛格·巴達爾家族的私人領地,政府任何決策均對其家族企業有利。《華爾街日報》同時還指出,印度1%的人口即1500萬人合計擁有全國一半以上的財富。
當然,單憑《華爾街日報》這篇文章或許說明不了什么問題,因為在當今世界,財富高度集中并非就印度一個國家,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也這樣,中國也好不到哪去。但是,我們如果對印度廢鈔事件有了足夠的研究,就會明白印度經濟為什么會被中國甩在后面那么遠,為什么絕大多數國民會那么窮。這是印度社會的一個天大秘密,這個秘密除了牢牢掌控印度社會那20個家族,其他人絕不會知道甚至也不會往那個方面去想。這個秘密就是:這20個大家族不允許印度有中產階級這個群體存在。哪位讀者若對此一說法有懷疑,我們不妨在此共同研究一下印度政府頒布廢鈔令的方式和廢鈔令的內容。
2016年11月8日晚,印度總理莫迪代表政府和中央銀行突然發表電視講話,宣布廢除500和1000盧比的大額鈔票,新版的2000和500元面值的盧比將投入流通。如果居民將價值25萬盧比(約合2.5萬人民幣)以下的舊幣存到銀行時,政府不會予以追問。但超過這個限額后,如果居民的存儲與合理收入范圍不符,則將面臨高達60%的懲罰性稅收。身在境外的印度人存兌期過后,印度政府將對持有舊鈔者處以1萬盧比或5倍舊鈔面值的罰款。莫迪提出,此項舉措是為廢止那些廣泛用于資助恐怖主義的鈔票,同時在印度國內打擊洗黑錢。廢鈔令還可以減少腐敗(例如在家中大量藏現金)、毒品交易、走私等社會現象。
這次廢鈔令的頒布就連銀行事先也沒有得到通知,毋庸置疑,這是印度政府打著反恐、反黑、反毒、反腐敗、反洗錢的幌子針對印度中產階級的一次有預謀的突然襲擊,因為在當今這個印度社會,真有資格從事這些活動的人手中持有的都是美元和黃金,只有印度中產階級更愿意使用和存儲本國鈔票。但政府突然跟他們耍起了流氓,正應了中國社會那句話: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能用“無數”這個概念,而是印度中產階級整個群體被狠狠的搶劫了一次,每個家庭無論曾經有過多少現金,現在都統一變成了相當于2.5萬元人民幣的現金。這不由得讓人想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一段情節:朱赫來揮著拳頭對那些工人們說:他們給我們的不多不少,剛好不至于餓死凍死。
中國一個叫“鉛墨縱橫”的家伙說,“印度政府廢鈔無異于刮骨療毒,廢鈔不僅僅將腐敗勢力集團一舉‘瘦身’,極大震懾腐敗,減小既得利益集團的改革阻力,更深層的目的是為其后的改革鋪平道路。”純屬狗帶嚼子胡勒,事實上通過廢鈔,印度銀行3.1萬億盧比的壞賬和4.5萬億可能列為壞賬的欠款一次性勾銷了。2009年朝鮮通過廢鈔舉措為國家財政收回約200億美元,朝鮮政府用其中一小部分建筑了10萬套住房并免費分配給國民,其余大部分都用在了國防建設上。但同樣的事情在印度卻讓中產階級返貧,這難道還不是在說印度不承認中產階級的存在嗎?印度的國有銀行就是印度20大家族的提款機,通過廢鈔的確成功消化了壞賬,但將來再出現壞賬后怎么辦,難不成再次廢鈔?
通過廢鈔事件,不僅讓我們看清了印度的社會結構,20個家族、1500萬人口的巨富群體、15億剛好不至于餓死凍死的人。也讓我們看懂了印度改革的目的。“鉛墨縱橫”贊許莫迪是印度的鄧小平,“其大力度、且切中肯綮的大力度經濟改革,正在讓這個國家的經濟持續高速壯大,變得越來越現實,越來越持續。”這是對鄧小平的侮辱,鄧小平是讓一份人先富起來,然后帶動后富,退一步說,即便先富不帶動后富,至少鄧小平的改革為中國培育了人口超過一億的中產階級群體,還有多達四億自己努力一下加國家政策幫助一下就能跨入中產階級群體的城鄉人口,但莫迪的改革卻是消滅中產階級。無論從哪個視角分析,莫迪的改革都是死路一條,找死!
二、取代中國世界制造業中心的地位是吹牛
2016年9月新浪網轉發了一篇財新網的文章說,外商投資更愛印度而非中國了,這種鬼話只有財新網和新浪網那些老家賊們才信。2016年《中國經濟周刊》發布的一份調查顯示,“印度市場是個讓企業家又愛又恨的市場,90%以上的外國公司在這里都以慘虧收場。”原因很簡單,印度既想讓外企投資又怕外企賺了印度人的錢,凡是進入印度的外企,不僅會受到來自政府各項政策的限制,而且會受到來自于社會各方面的強大壓力。
印度是一個“低社會保障”的國家,雖然印度法律對勞動保護有相當嚴格的規范,可在印度本國企業眼里那就是張廢紙,他們給予勞工的待遇極低,長久以來無論印度政府還是印度輿論對此都漠然視之,因為人多崗位少是印度不得不面對的國情,但印度政府和印度輿論卻要求外企必須給予印度工人準西方工人的待遇。《印度時報》和印度政府里的一些人每每要求外企應該適應印度國情,事實上是要求外企必須適應他們的要求,這到底是招商引資還是找人來當冤大頭?
自2000年至2016年10月,日企在印度投資總規模為256.7億美元,在印度的日本商業機構總數為 4590 家,平均每家機構投資5000萬美元,從這里就能看出日企對投資印度市場的謹慎。雖然日本和印度兩國政府互動頻繁,但精明的日本企業家可不想為安倍政府買單,大手筆的動作基本沒有,這不止是因為印度基礎設施差,而是多變的稅收政策和向西方看齊的勞工保護措施讓日本企業界的先行者們在印度栽了大跟頭,只有不到15%的企業賺錢,多達85%的企業都虧損。有個日本企業家傷心透頂的時候說了句實話,“中國人仇恨日本,但在中國很賺錢;印度人不仇恨日本,但他們會搶走日本人的錢。”
中國企業還沒吃過印度的虧,從2014年開始無所畏懼的往印度扔錢,2016年對印度投資高達10.63億美元,是2015年的6倍多。截至2016年底,中國對印度直接投資額累計超過48億美元。中國鼓勵企業投資印度絕對是昏招,且不說印度那些豪門政治家族,完整繼承了前宗主國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思維,能搶來的絕不談判,只就印度從骨子里視中國為敵人這點而言,印度的工業化進程越緩慢對中國越有利。事實上安倍之所以鼓勵日企投資印度,一方面是出于遏制中國的地緣戰略,另一方面是為了實現稀土進口渠道的多元化,以防止中國斷供。2016年8月《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就在莫迪訪問日本的一周之前,日本與印度簽下了從印度進口大約2000噸稀土的協議。
中國主流媒體所有關于印度經濟的分析都是不真實的,要想了解印度經濟現狀必須去美國和歐洲主流媒體的網站。印度政府正式批準設立的經濟特區有564中,截至2016年6月,只有192個尚可運作,國際和印度國內的輿論一致認為印度的經濟特區失敗了。有人把印度經濟特區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基礎設施、能源、公路和港口建設不足,這不過是表象而已,根本原因在于印度精英階層的偏狹和無知,他們不過是一群活在文明時代的古董,以殖民時代的思維考量后現代資本主義的資本互動。不客氣的講,印度社會至今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很多印度知識精英甚至還在幻想,有一天印度能像成吉思汗那樣征服世界。
印度雄心勃勃的想取代中國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的地位,這除了說明印度精英階層對中國羨慕嫉妒恨,再就是說明他們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經濟分工都缺乏基本的了解。首先,中國有14億人口,地區發展很不平衡,這給制造業企業提供了較多的回旋空間,無論是東北、西北還是西南,任何一個市場的啟動都能為制造業再爭取十年時間;其次、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實施機器換人戰略,用機器人替代人工生產無論在生產效率還是在產品價格方面都比后者具有極大的優勢,印度試圖憑凹地起步步行取代開車上山的中國,兩者的距離只會越拉越遠;再次、世界經濟分工是個系統性的工程,涉及到金融、貿易規則、物流運輸、貨物集散、能源、礦產、冶煉以及公司股權結構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牽一發而動全身,不是說你多設立幾個特區就能順利的變為世界制造業中心。
世界經濟分工一旦形成,一種新的地緣格局就算確立,改變世界經濟分工就等于打破這種地緣格局。正如中國想取締新加坡做為世界物流中心的地位,但努力了十幾年也沒見任何成效,泰國克拉地峽至今還停留在紙上,唯一讓人欣慰的是幾天前,泰國內閣終于給眾泰高鐵一期工程簽發了準生證,還要等議會給簽字畫押。網友“鉛墨縱橫”在文章里稱,“我們真正要擔心的不是印度的山地師,而是它顛覆式的經濟改革。”我在這里就回他幾句,就憑莫迪廢鈔的舉動,我就斷定印度“顛覆式的經濟改革”是南轅北轍,他不會讓印度發展只會讓印度倒退,因為沒有規模龐大的中產階級的消費拉動,經濟就會變成一潭死水。
還有個問題印度人顯然沒有搞明白,中國所以能變身世界制造業中心,不僅僅是因為有那么幾個經濟特區,而是因為中國工廠遍地,上中下游產業整合嚴密,企業成龍配套,購銷方便快捷,今晚要貨明早送到。印度想達到中國這個水平,即便像中國這么努力,沒有三十年時間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更何況目前的印度百弊叢生。印度央行有一項硬性規定,所有商業銀行必須確保貸款總量的40%投向農業、中小企業、專業人員和個體戶、教育貸款和住宅信貸(廉價房屋)這些領域。但惠譽國際的數據顯示,只有6%的印度中小企業能夠從銀行獲得貸款。印度農民、中小企業、專業人員和個體戶的融資主要是來自非銀行機構,也就是中國人說的高利貸。
三、印度社會的8大致命矛盾
1、高出生率與生存空間有限的矛盾
2016年印度官方說印度現有人口為13.24億,但美國人的調查可能更準確,印度人口實際上已超過中國達到15億。印度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以印度目前的人口增長率,未來8到10年人口將突破20億,不妨想想,那將是個什么樣的情形。
印度平原占國土面積的43%,中國平原占國土面積的12%,兩者平原面積大致相等,約為120萬平方公里。但問題是中國人口呈下降趨勢,印度人口是爆炸式增長,同時還要看到,中國具有人居潛力的土地面積遼闊,諸如面積達70萬平方公里的沙漠,未來半個世紀必將得到開發利用,包括面積達25萬平方公里的柴達木盆地其實也在中國政府的規劃和考慮中。事實上中國東北平原的土地資源根本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做為老工業基地的東北經濟凋敝,每年新增人口少于外流人口,最近三十年東北人口實際上呈下降趨勢,東北本來就地廣人稀,受人口下降影響,農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積遠遠超過了其他地區。如果再考慮松遼丘陵、科爾沁沙地這些因素,東北人口即使在現在規模下擴大一倍土地資源都富富有余。這其實還沒有加入填海造地的土地收益,像渤海、臺灣淺灘等海域,滄海桑田在技術上都不存在任何問題。而印度卻沒有這些潛在優勢。
印度如果不施行計劃生育,未來三十年內人口突破30億都是保守的估計,30億人口3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人口密度直逼城市國家新加坡了吧,但這兩者能相提并論嗎?
據說,印度也想像中國這樣,建設高鐵和高速公路網,讓人懷疑,提出這些大膽構想的人,腦子是不是進水了,那得需要多少土地啊?
中國有14億人口,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尚且被霧霾和擁堵弄的透不過氣來,30年后當印度人口突破了30億,只怕是要戴著防毒面罩掛起來睡覺。
2、沙漠化與農業發展的矛盾
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要產業人口80%為農民的國家,人口超過自然的承載量必然導致土地沙漠化。2016年,印度環境、森林與氣候變化部長普拉卡什·雅瓦德卡爾(Prakash Javadekar)說:“土地正在變得貧瘠,功能也開始退化。許多土地即將變成沙漠,而且這一過程不會停止。”另據印度空間研究組織2007年的一份荒漠化報告,印度69%的土地屬于干旱級別,易發水蝕、風蝕、鹽堿化和內澇等自然災害。
2014年路透社披露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印度退化的土地面積預計為1.05億公頃,約占印度土地總面積的32%。有多達四分之一的土地正趨向沙漠化,并引起這些地區降雨模式也在發生變化,反過來加速土地的荒漠化。目前拉賈斯坦邦、古吉拉特邦、旁遮普、哈里亞納邦、卡納塔克邦和安得拉邦已經變為印度最干旱的地區。
中國為根治沙漠化現象,從1999年開始實施了規模浩大的退耕還林工程,目前已經取得很大成效。中國治沙所以能成功,一是因為政策對頭,二是因為技術進步,三是因為國土遼闊,人居回旋空間大,通過大規模的移民,讓自然環境得到休養生息。但印度國土與龐大的人口相比顯得非常有限,不可能像中國這樣,為治理沙漠實施移民工程。
印度最后的結局,就是淪為亞洲的撒哈拉,即使從現在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也不會免于悲劇,這是由目前印度的人口結構所決定的,30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數的50%強,這對印度的自然環境無疑是災難性的。
3、無解的民族宗教矛盾
免談了。
4、土地集中造成的階級矛盾
同上,免談了。
5、國民受教育程度低與后現代工業化的矛盾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為了將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施行嚴格的高中準入制,初中畢業后至少有四分之三的人不能升入高中,高中畢業后至少有四分之三的人不能升入大學。印度倒不是為了節省教育資源,因為印度是八年制義務教育,再往上讀就得自己花錢了,而問題就在這里,印度的收費教育是很貴的,普通國民基本承受不起。
在莫迪實施貨幣改革即廢鈔之前,印度中產階級勉強能夠供子女上大學,但廢鈔后就不好說了,每家每戶就相當于2.5萬元人民幣的現金,供一個孩子上大學或有可能,但其他那幾個孩子,基本沒有上大學的可能性。印度公立大學為貧困階層保留22.5‰的名額,可以免除學雜費,但根本達不到的,因為貧下中農子女根本支付不起高昂的生活費用。
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從某種角度上講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教育和國民受教育程度,國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就算實現了工業化,也不過是低級的工業化,在產業鏈末端扮演給人打工的角色,就像當年的深圳,靠組裝和貼牌實現原始積累,這其實就是在榨取工人的血汗錢。印度的經濟特區其實就是這么回事,外企里普通工人月薪相當于600-700元人民幣。這其實比當年深圳打工仔的月薪高多了,所以那些印度工人還是很滿意的,至少比在印度本國企業的收入高很多,比農民收入高的就更多了。
但是,今天的世界已不是上個世紀八十年的世界,制造業企業的智能化和機器化程度越來越高,沒有較高水平的教育素質,將很難承擔那種勞動。中國很多右派學者愛夸獎印度人都會說英語,但會說英語又能說明什么,語言就是識字和交流工具,難道會說英語就能操縱那些高度智能化的機器?
勞動分工的本質是知識分工,沒有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在今天這個高科技時代相當于廢人,要么用原始的方式留在農村種田,要么在城市的貧民窟撿垃圾。中國已經普及了大學教育,但印度普通國民的年輕人絕大多數只有初中文化,印度精英們說十年之內超越中國,難道就憑他的IT產業?
6、基礎設施缺乏與資金短缺的矛盾
不知道西方國家依據什么標準,將中國、俄羅斯、巴西、南非、印度合稱為金磚五國,我的一位球友是一家大型鋼鐵企業的中層,這家企業在印度有項目,他每年都要去幾次。他的評價是,如果就新德里、孟買和班加羅爾這三座城市而言,說印度是金磚五國成員那應該沒錯,盡管這兩個城市有一半是貧民窟,畢竟發展很快,但就印度總體情況對比,只能叫鐵錠,連銅磚都算不上,基礎設置之差沒法形容。
嚴格的講,印度與中國、俄羅斯、巴西、南非這四個國家完全不在同一層面上,這四個國家實際上有一只腳已經邁進中等發達國家的隊伍,中國和巴西算是后起之秀,俄羅斯和南非是落伍跌下來的,但良好的基礎設置卻不輸于發達國家,而印度根本就談不上基礎設施,供電、供水、供氣、通訊、交通、運輸、港闊、以及碼頭大型集裝箱吊裝、礦產資源自動傳輸等都成問題,這樣的基礎設施怎么能與中國一比高低?
印度積極加入亞投行的目的就是想獲得資金,投資國內基礎設置的建設,但印度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亞投行和“一帶一路”互為統一和存在前提,只有同時加入“一帶一路”,才能得到亞投行的資金支持,換句話說,亞投行只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貸款,不然,中國憑什么給你買單,當中國還是以前那個冤大頭啊?
7、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的矛盾
印度是一個以地方自治為基礎的聯邦制,28個邦享有比美國幾個關鍵州還要廣泛的權力,各邦都有自己的關稅和武裝部隊,能夠獨立頒布法律,特別是這項權力,不僅讓中央政府無法插手地方上的糾紛,也讓各邦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1985年,印度東北部的那加蘭邦和鄰近阿薩姆邦因為土地發生警察部隊沖突,導致100多人被打死;馬哈拉施特拉邦聲稱卡納塔克邦礦產最豐富的地區應該歸其所有;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和阿薩姆邦還存在各種獨立運動,西部的奧里薩邦和東部的古吉拉特邦近年來開始爆發宗教沖突。至于雞毛蒜皮的小摩擦每天都會發生。
這樣的印度,你會不會想起前南斯拉夫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大陸,外部哪個國家稍微用點手段,就能戰火連天。想當年,西方國家在中國各有自己的勢力范圍,一次次引發軍閥混戰,諸如直奉戰爭、蔣桂戰爭、蔣馮閻大戰等等,中國真該好好學學呢,尤其是像印度這樣誓死與中國為敵的國家,軍閥混戰對中國有百利無一害。
目前的印度政府,應該說比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有統治力,但這種統治是很脆弱的,就像當年的南斯拉夫,一旦失去鐵托那樣強權人物的控制,面對外來勢力的挑撥和利用迅速分崩離析了。坦率的講,我從不為中印領土爭端擔憂,我只為自己同胞們的思維犯愁。那么多官員都去美國鍍過金,那么多歸國留學生都是西方培養出來的,怎么智慧跟人家就有那么大的差距呢,沒吃過肥豬肉,還沒看過肥豬跑?
8、酋長政治與民主制度的矛盾
印度精英和印度知識分子每每為印度的民主體制驕傲,可他們卻忘記了思考,出城百米便是地方勢力,這些地方勢力仿佛南霸天、劉文彩,更準確的說,他們就像非洲世襲制的酋長,以領土為界,將印度農村劃分成一個個獨立王國,不但國家法律不能施與他們,包括地方法律對他們也無可奈何,因為他們的話,就是當地的法律,主宰者貧民的命運,甚至擁有初夜權。
你跟他講法治,他跟你講權力,你跟他講民主,他跟你耍流氓。這就是印度農村。
2013年,有個從印度回來的人在文章里說,“印度要想跟中國一樣高速發展硬擠入一流強國行列,必須借鑒中國曾經走過的道路,那就是削弱中央權力,分散為各地方勢力,然后由某股強力打敗各地方勢力實現國家一統。”一針見血。
四、印度文化缺乏對人性的認知
“我們擁有最好的文化,但是我們的文化里,沒有女人的位置。”
“女人對于男人來說就意味著‘性’。”
“如果我的女兒姐妹有婚前性行為,我會非常肯定把她們拉到農舍里去,然后在全家族人面前把汽油澆在她們的身上,一把火燒了她們。”
【這是印度輪奸案的施暴人辯護律師說的話。他在說這些話的時候義正辭嚴】
“一個體面人家的女孩不該在晚上九點還在外面閑逛,對于強奸來說,女人比男人的責任更大。”
“她不應該反抗,她應該安安靜靜地等待強奸。”
“一個女孩不應該這么晚和她的男朋友出來閑逛。這不僅僅是強奸,也是在解釋一種規則。”
【一個施暴者這樣為自己辯護,說這話時他覺得自己很無辜。】
“你們要絞死所有的強奸犯么?女人被她的丈夫保護著,如果他死了,誰來保護她?她又該為誰活著?我也不想活了,我兒子還這么小,他什么也不懂,我會把他也絞死,要不然我還能怎么做?”
【這是其中一個施暴人妻子說的話。】
這起驚動世界的印度輪奸案,六個施暴者的殘忍程度令人發指,被害者下體被鐵器捅傷,腸子被抽出來,全身器官衰竭,布滿咬痕和傷疤。更令人震驚的是,女孩被輪奸后被拋棄在路邊,全身赤裸,當時無數人圍觀卻無一伸出援手。
你說,我們還能從他們身上找到那個叫人性的東西嗎?
是的,我可以承認,印度擁有最好的文化,但最好的文化為什么這么沒人性呢?
閭丘露薇對這個強奸案這樣解讀:“能訴諸法律,這至少說明了印度的進步。”
感覺她他媽的比印度人更沒人性。
因為看了這個紀錄片,我才豁然明白,印度為什么至今還存在著:
活人祭祀
活埋兒童驅魔
殺死女嬰
殺死新娘
童婚
為夫殉葬
……
當這種泯滅人性的行為變成具有精神信仰性質的文化現象,閭丘露薇們可以把把印度理想化,但有種你夜晚在新德里大街上走走看。我很希望那些對印度不吝溢美之詞的知識分子能告訴我,是印度人的認知有問題,還是你們的認知有問題。
貧窮不是問題,落后也不是問題,可怕在于人性的缺失。
沒有人性的社會,沒有資格談發展,更不要說什么強大。
五、印度軍隊的戰斗力怎樣
關于印軍的武器裝備,早已被張召忠先生講爛了,但坦率的說,我并不喜歡張召忠,他過分的強調了武器在戰爭中的作用。沒錯,武器的確相當重要,但人的因素更重要,細想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的武器裝備更雜更爛,可是戰略戰術靈活,凡是主動進攻的戰役八路軍和新四軍都不吃虧。日軍武器裝備雖然好,苦于唯教科書論,只能占同樣唯教科書論的國民黨軍隊的便宜,跟八路軍和新四軍作戰則是吃虧的時候多占便宜的時候少。直到今天日本自衛隊還在反思。因此說印度軍隊的最大問題不是武器裝備雜亂,而是作戰精神和戰略戰術這兩大因素與中國軍隊全不在同一層面。
幾天前尹國明先生自稱泣血提醒:不能輕視印度,否則這次中國可能吃大虧。不客氣的講,我們不是輕視印度而是從心里藐視印度,就他,至少目前還不配做我們中國軍隊的對手。昨天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寫的美國人說印度軍力全球排第四,以筆者觀點看,印度軍隊比越南軍隊的戰力差遠了,越南軍隊那是經過長久戰爭歷練出來的,尤其對手又是美國。而印度軍隊從來都沒經過大場面,1962年的中印邊境之戰連地區沖突都夠不上,印巴沖突規模雖然不小,但他們之間的對決你還真以為能培養出軍事家呀。
戰爭是政治另外一種形式的表達,就戰爭的戰略戰術研究以及軍人的勇敢精神而言,中國、德國、俄羅斯是第一梯隊,但就參與戰爭的政治謀略而言,美英兩國最厲害尤其是美國,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都是在對自己最有利的時間參戰,以最小的代價得到了最大的回報,可以說把戰爭資源利用到了極致的程度,正因此別人都是被戰爭拖垮了經濟,而只有美國是通過戰爭發財,中國應該好好的研究美國人的政治韜略,這個脫胎于海盜的國家,可從來都不是蠻打蠻干。比如說在朝核問題上,美國的政治謀略遠遠高于中國,事實上包括朝鮮,都比中國的政治謀略高出很多。在朝核問題上,中俄日韓四國都是輸家,贏家只有美朝兩國。
軍隊的戰斗力是指這個軍隊的綜合戰斗力,但人,永遠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人很爛,就算這支軍隊的現代化程度很高,后勤保障能力強,作戰地域也有利之,也未必就能打勝仗,更何況兵員來自三教九流的印軍。
印度實行完全的募兵制,普通士兵的服役期最短為17年,軍士為21-33年,而尉官最高服役年齡一般到50歲,這其實是把當兵當做養家糊口的職業。盡管印度普通士兵的工資并不高,印度戰斗機飛行員每月各項收入總和大約為5萬盧比,相當于人民幣5000元。陸軍士兵的月收入更低,平均2萬盧比,但相比普通工人幾千盧比的月薪這在印度已經算高薪了,所以印度國防部從不為征兵發愁,印度男人當兵入伍的熱情極高,很多士兵干到四十多歲還不愿意退伍,索性干到退休為止,然后讓兒子來接班。
印度通過和平運動獲得獨立,雖然印巴沖突讓印度高級指揮人員有了些戰爭的歷練,但由于戰爭規模和模式的局限性,讓那些印度將軍無法從實戰中汲取大型戰役的感性經驗,因此他們對于戰爭的理解基本依托教科書,這點從印度國內陸軍布防情況上就可一窺。居然在印度西北和有爭議的科什米爾地區這個突出部位部署了七個軍,即第15、第14、第16、第9、第11、第10、第2軍。倘或脖頸處的四個軍被中巴兩軍合擊,印度陸軍有生力量的一少半就交代在了這里。
狹小地域尤其是突出部位重兵布防那是兵家大忌,對任何一支有過戰爭經驗的軍隊來說,只要關上了那道門,身后平原不遠處的印度首都新德里如探囊取物,而印度在諾大的印度平原上卻只部署了三個軍,三角形的配置倒是很科學,但問題是三個軍夠用嗎?
駐防西孟加拉邦的第17軍,是印度針對中國精心打造的一支山地部隊,總兵力約9萬,下轄2個山地步兵師、2個山地裝甲師以及相配套的炮兵、工兵、后勤等單位。據說該部隊擅長進攻,用意不言自明,就是在中國軍隊占領西里古里走廊后實施反擊用的,甚至也沒準還有些額外的想法,比如趁機占領西藏。
但印度未免太自以為是了,既然印度非要用戰爭的方式來跟中國見個輸贏,為什么中國軍隊一定要攻擊西里古里走廊而不是取道尼泊爾實施大迂回大縱深作戰呢,二百多公里的路程,只怕第17軍在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變成了歷史名詞。如果沒了第17軍,那么印度東北邦的駐軍還有意義嗎?如果把西孟加拉邦比作錦州,印度東北邦則相當于中國的東北。這樣的軍事布防無論讓誰都看不出印度有什么懂軍事的內行。對中國軍隊來說,新德里近在眼前;對印度軍隊來說,北京卻遠在天邊。
記得幾年前吧,在美國訪問的岡比亞總統葉海亞-賈梅與布什會談中表示,一旦臺海局勢發生變化,岡比亞只需派遣1000人左右的海軍陸戰隊就可以完全遏制中國的軍事行動。布什用微笑的點頭予以鼓勵。對中國來說,印度不是岡比亞,但印度可千萬別用岡比亞的思維研究中國,否則美國總統們肯定不是微笑的點頭,而是忙著把美軍空運到印度,因為他們根本不相信印度真能挺住只以美蘇兩國軍隊為對手的中國軍隊的打擊。
結束語
印度,好比泥塑的大漢,想承受風雨的洗禮,得先經過烈火的淬煉。
沉睡的巨人醒來后的怒吼會讓世界震顫,泥塑巨人的怒吼只能惹來嘲笑。
作者:安慶仁
手機:13831440033
2017年7月19日星期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