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不列顛”,跟資本主義談一談
如今坐在債務危機定時炸彈上的英國保守黨,也許有機會拿出自己的“新托利”意識形態,與新左翼知識分子握手言和,坐下來談談日漸失控的全球資本主義
■ 應辰 (發自倫敦)
英國知識分子對于馬克思和“社會主義”的態度,一半是好奇,另一半是謹慎。不像美國主流社會所默認的“政治正確”那樣,對于“涉紅”字眼或話題,人們多半能夠保持冷靜,即使你是一個熱血澎湃的左翼青年。我所見的多數英國人還是能以矜持的態度保留自己的意見,禮貌地打量眼前這個自己不知道該如何評價的人。這片土地上,海德公園里曾經有馬克思激情洋溢的演講、特拉法加廣場邊上的圣馬丁教堂里誕生了第一國際、《資本論》在倫敦寫成、英國的工人力量由工會發展到工黨,進入議會政治主流,由此可見英國并不缺少波瀾壯闊的“紅色往事”。
自馬克思工作過的《萊茵報》被普魯士政府查封之后,只有英國——這個馬克思自己預言會首先爆發無產階級革命的資本主義巨人,給予了馬克思自由的空氣。英國這片土壤所誕生的政治文化具有獨特的兩面性,在保守力量迫不及待地給所有社會變革踩住剎車的同時,人們都能學會謹慎地對待他人的觀點和權利,這也許得歸功于百年來英國的小業主所爭取來的個人主義傳統,不列顛的“雙重人格”不僅為馬克思搭建了舞臺,也把英國的工人階級斗爭帶入了主流話語。
不過有意思的是,馬克思教會了倫敦人斗爭的意識,卻從未讓抗議和斗爭真正擴大到改變社會秩序的地步。縱觀近期倫敦的街頭抗議史,規模大小和暴力程度,基本可以清晰地從抗議者的身份來推斷出來,去年針對教育經費削減的抗議,由于大量憤怒的青年學生的加入,導致倫敦市中心從特拉法加廣場到白廳幾乎被全部“占領”,但零星暴力事件依然在警察控制范圍之內;今年6月的公務員罷工游行,雖然同樣是針對政府的財政削減,且參加人數超過學生抗議游行,但從頭至尾是非常徹底的和平抗議;而8月的倫敦騷亂,起因于底層移民沖突,從和平示威演變成流氓主義的無端宣泄,反映的是危機時代之下的多元文化之痛。
“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上空飄蕩”
而這次“占領倫敦證券交易所”的示威,我們在人群中幾乎可以看到以上歷次游行的所有人員構成,他們是學生、是公司雇員、是小業主、是流浪漢,他們被砍了養老金、被砍了助學金,他們債臺高筑、為獲得在英國的合法身份而苦苦糾結⋯⋯或者純粹只是在一個陽光美好的下午來到廣場宣泄自己對社會的不滿,他們認為那個叫“資本主義”的東西在奪走他們的政治權利。
美國輿論對于“占領華爾街”的觀點對立程度異常火爆,一邊是支持者直接指出資本主義出了問題,聲稱要爭取回美國憲法所承諾的平等政治權利;而另一邊,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直接指責抗議活動是“叛國行為”,而這樣的“叛國者”卻自稱代表“99%”,這樣的言論交鋒如果出現在議會或電視節目中絲毫不讓人奇怪,因為這樣的情緒對立往往是一種政治表演,意義更在于拋磚引玉,將你一拳我一拳的論戰引向公共領域,讓矛盾轉化為全民思考,并進一步轉化為實際政策,舞臺上黑臉和紅臉的“雙簧”是議會政治自我調節的基礎。可是這次我們看到的卻是美國人民已經不滿足于唱雙簧,將民意對決的舞臺選擇在華爾街,上演警民互掐的角斗場競技。
今天發生在華爾街和金融城的斗爭,跟當年馬克思在普魯士的所見所聞的共同之處是,抗議者所質疑的是這個號稱愈加理性、不斷自我完善又民主公開的社會是否正在吞噬大多數人的政治權利。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當年君主統治的普魯士帝國,有一套成熟運作的民法體系,馬克思所經歷的多次“無產階級斗爭”并非粗暴地扼殺于統治者的手腕,而是依法進入了議會斗爭。這說明科學共產主義為自己樹立的敵人,從一開始就是充滿彈性的開放制度,馬克思對無產階級斗爭的闡釋,無疑是揭去了主流社會那層曖昧的面具,看不見的剝削普遍存在于這個看似愈加理性的制度文明。
《每日郵報》在渲染革命火種蔓延全球各大城市的同時,卻有點幸災樂禍地把英美兩地示威活動進行對比,題為《這就是“不列顛范兒”的“全球革命”,想來杯茶嗎,親?》,一邊是警民嚴重對立的華爾街,群情激憤,雙方大打出手;而另一邊則是抗議者懶洋洋地躺在圣保羅大教堂前,不遠處是連根警棍都沒有的倫敦警察一字排開拉成警戒線,圖片配文字,明擺著暗示英國抗議者和警方的文明程度,極富視覺沖擊力。在占領金融機構的全球聲浪下,英國并沒有發生事前很多人所期待的大規模抗議甚至騷亂。小報的嬉笑怒罵之外,也從側面反映一個事實,英國缺乏像美國那樣足夠強大的激進勢力來質疑主流社會。
在這個400年都沒有發生過政變和革命的國家里,人們也許可以輕易將這種“不列顛范兒”歸因于保守漸進的政治文化。我不知道這種所謂的政治文化因素是否真的如磁場一般存在,但英國在二戰后的屢次“向左轉”,且又不以社會動亂的代價進行社會變革,的確極富英國色彩。“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上空飄蕩”,這句《共產黨宣言》的開篇名句在現代英國的含義,基本可以理解為20世紀工會和工黨的議會斗爭史。在這個過程中左翼知識分子讓馬克思主義悄悄融入了英國主流政治話語。到現在,人們已經對左翼人士發出的批判聲音習以為常。當一個社會越羞于提起某些事物的話,甚至都不敢直截了當地喊出它的名字,與它的矛盾積累得必然會越深,能夠不顧及意識形態的禁忌,放下曖昧的遮遮掩掩讓矛盾在議會辯論中引爆,這是我所理解的英國社會主義思想史。
“破碎不列顛”的另一邊,
是社會上層對資本主義失控的恐懼
但英國人需要意識到的是,沒有街頭武斗的政治訴求并不值得為之慶幸,現在反思當今主流社會秩序的正當性并非為時尚早。自從去年保守黨上臺以來,整個英國討論的熱點是“破碎的不列顛”。如何理解這種“破碎”?倫敦的抗議者們紛紛戴起那副著名的蓋伊·福克斯面具,電影《V字仇殺隊》中殺手V號召民眾戴上它勇敢地站出來反抗政府暴虐的極權統治。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不是嚴肅的革命象征,只是一個流行文化符號罷了,這樣的示威也只是怨氣的宣泄。但是否有人能回答,面具的背后隱藏的是什么?戴上面具,作為旁觀者,你頓時能感受到一種統一的壓迫感;作為參與者,你突然能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歸屬感。如果戴上面具的“99%”一步步進逼挑戰體制,這時你可以把面具解讀成是挑戰資本主義的“共同訴求”;可你看到的現實是:人們戴著面具同時也在要求大麻合法化⋯⋯抗議者們的面具背后不是凝聚在一起的民意,而只是不安。所謂“破碎的不列顛”,一邊是不安情緒被面具塑造成民意,另一邊是社會上層對資本主義失控的恐懼,出現這樣的輿論破碎,說明社會各階層間極度缺乏溝通。
“民主與資本主義之間的聯姻已經終結”
中產階級在這場債務危機中受害最深,可遺憾的是鮮有聽到他們的聲音。隨著宣布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開始,政府又開始了新一輪豪賭,750億英鎊注入市場,如果不能借此機會刺激中小企業,之后所帶來的通脹壓力必將造成又一輪社會危機。從9月保守黨年度大會傳達出來的聲音是,保守黨“是一個代表中小企業和全民民生的政黨”,盡管更多的批評聲音和現實指出,如今這個由上流社會子弟組成的內閣仍然代表大企業主和富人的利益,但我相信這樣的聲音是真誠的,因為這是目前保守黨需要迫切實施的轉型。畢竟在歷史上,“托利”(Tory,英式英語中保守派或保守黨的俗稱)并非從一開始就與“反國有化”、“自由市場”這樣的政治符號掛鉤,它強調有條不紊、處世不驚地處理好社會與個人的關系,反對任何超越經驗的政治教條破壞人與社區間的良性關系,因此對任何要求變革的激進訴求都抱以懷疑謹慎的態度,在個人自由可能受到侵犯之前拉住野馬的韁繩。如今保守黨政府是否能夠賭贏經濟,就要取決于中產階級的信心是否能得以重振。保守黨當初拋出的“大社會”競選口號號稱要約束愈發龐大的官僚機器,以及越來越張牙舞爪地吞噬個人生活的銀行和金融業。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邊,哲學家齊澤克(Slavoj Žižek)在華爾街的演說中高呼“民主與資本主義之間的聯姻已經終結”,并呼吁民眾用行動討回自己業已被金權社會侵蝕得千瘡百孔的民主權利。齊澤克是西方左翼知識分子中的李敖,他的用語毫不留情,甚至往往用黃色笑話來解釋對資本主義的解構,毫不忌諱地稱自己是一名“共產主義者”,越是那些被主流社會認為是激進分子標簽的名詞,他越是要用,樂此不疲地向含蓄隱晦的禁忌用詞挑戰,非常具有觀賞性。齊澤克對于資本主義的批判雖然讓觀眾覺得仿佛口中嚼了一口生肉,但富有價值的是,他指出了今日新左翼力量的任務并不在于駕馭歷史的方向,而是及時為漸漸失控的社會踩住剎車。
當保守派開始批判資本主義,新左翼開始以“踩剎車”為己任,歷史似乎到了一個奇妙的交匯點。進入21世紀的資本主義確實已經到了不得不讓左右兩派坐下來好好談談的地步了。保守黨的執政已經漸入中期,讓中產階級對公共議題表達民意,扮演起“破碎社會”的黏合劑,是新“托利”主義成敗的關鍵,與左翼對話或許有助于自身的政黨轉型,在這片曾經給予馬克思自由思考的土地上,新左翼的智慧也許能與保守主義平等地達成新共識。不過問題在于,我絲毫不用懷疑齊澤克那笨拙表演背后所表露的真誠,但“托利”仍然需要時間來證明這套新意識形態的合法性,畢竟,一幫牛津的上流子弟在政治舞臺上大肆鞭撻銀行業,讓我覺得怎么看都像是周瑜抽黃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