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軍最先進瀕海戰斗艦進駐新加坡
暨南海問題評論三則
來源:《新加坡文獻館》 張泰永輯
文章題目:
1.美國最新戰斗艦進駐新加坡
2.中國欲贏得朋友,單靠金錢行不通
3.中美主導南海 小國沒話語權
4.未來的沖突在南海
上述文章可與烏有之鄉網站8月18日發表的《南海將成為21世紀戰場?》一起作為進一步了解和研究南海問題的參考材料閱讀:
19/08/11
作者/來源:東方網 http://news.ifeng.com
據東方早報報道,美國最新、最先進的瀕海戰斗艦可能將很快永久性進駐新加坡。這種軍艦能悄無聲息地快速靠近淺水海岸線,運送特種部隊,并部署反潛無人駕駛飛機。雖然目前不清楚軍艦的任務,但其進駐無疑向亞太地區發出了明確信號,顯示美國雖憂慮其國際影響力減弱,但仍致力于安全事務。
與此同時,美國國防大學16日舉辦了一場公開的“國務卿與國防部長對話會”,宣稱美國國會若大規模削減國防預算將會“嚴重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談及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國務卿希拉里表示:“我們需要強調美國在太平洋的存在,我們是太平洋的力量。這意味著我們國家的安全團隊必須在場。”而國防部長帕內塔則談到了美國如何應對新興國家崛起的問題,他說:“當今世界有許多日漸崛起的力量和國家,比如中國、印度和巴西,更不用說俄羅斯了。我們必須繼續依靠他們為全球穩定發揮作用。”
首批進駐新加坡美艦
《南華早報》援引一些中國、亞洲和西方分析師的話稱,美國新艦艇將頻繁前往存在領土爭議的南海地區。雖然此舉遭到中國反對,但美國仍堅持增加在南海的軍力部署。外交人員表示,美國和新加坡6月就新艦艇如何部署展開談判,談判目前已進入后期階段。新艦艇預計將是第一批永久進駐新加坡的美國艦艇。
實際上,在今年6月于新加坡舉行的第10屆亞洲安全會議(俗稱香格里拉對話會)上,6月底已卸任的前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在會上發表的主題演講中提到,盡管美國國防部可能會面臨預算縮減,但是美國軍隊仍然會保持在亞太地區的存在。他特別提到可能在其準軍事盟友新加坡的樟宜海軍基地部署美國軍艦的想法,“美國在維持和加強同日韓間傳統盟友關系的同時,還將尋求在東南亞建立新的盟友關系,并擴大在印度洋的軍事交流合作。比如,美國將加大與澳大利亞海軍的合作,加強與新加坡軍隊的聯合訓練,并部署新型軍艦等。”
蓋茨說,美軍在亞太的軍事活動對維持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是“劃算的”。評論稱,蓋茨希望在這次會議上向美國的盟國表明,盡管美國的軍費將要削減,他本人的任期也要結束,但美國將恪守它對亞洲的安全承諾。但當記者追問美國如何在削減經費的情況下維持在亞太的軍事影響力時,蓋茨并沒有明確說明。
此次軍艦駐扎新加坡的消息,恰恰為蓋茨的“卸任宣言”做了注解,據稱,新軍艦為三體船,每艘只有50名船員,可搭載直升機。艦艇主要用于搜集情報,但由于其速度很快,也可用來追擊海盜或其他海上敵對勢力。
削軍費不影響亞洲存在
盡管美國經濟不振令奧巴馬支持率不斷下滑,但國防部長帕內塔還是警告,大規模削減美國國防開支將為國防部和國務院帶來災難性后果。簡而言之,這會造成軍力下降。削減開支將嚴重削弱美軍在全世界應對威脅的能力。帕內塔表示,國防部不希望在國家安全和財政責任之間只擇其一,而是要在保衛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完成預算削減任務。
希拉里也就美國削減財政赤字問題提到了中國的崛起,并且由此進一步發表看法稱不應削減在亞太地區前沿部署的兵力。她說,如何應對一個崛起的中國是美國長期要直接面對的課題,“絕不能恐慌地削減或撤走在該地區部署的兵力”。
一些美國專家認為,希拉里和帕內塔的發言表明,美國削減軍費不大可能影響其在環太平洋區的軍事存在,因為該地區嚴重依賴海上運輸,并且有美國的盟友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目前關于削減軍事預算如何細分,美國國內仍無定論。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丹·布魯蒙特哈爾和麥克·馬扎昨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宣稱,在中國斥巨資于反艦彈道導彈、潛艇、水面艦船和隱形戰機之際,美國削減國防預算是愚蠢的做法,意味著亞洲局勢可能趨于不穩定。
帕內塔表示,美國目前面臨一系列棘手的全球問題,在處理全球沖突上資源有限,因此維護世界穩定需要依靠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新興力量。
分類題材: 全球政經_gpoleco, 地緣政治_gpolitics
19/08/11
作者/來源:中評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北京8月17日電/環球時報轉自新加坡《海峽時報》文章,原題:中國欲贏得朋友,單靠金錢行不通
當前,美國和歐洲債務纏身,經濟遭遇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后,至今復甦乏力。相比之下,中國正日益驅動亞洲幾乎每一個經濟體的增長。這引發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對東南亞而言):關係賴以維繫的是商貿和財富增長還是國家安全?
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但目前身處窘境,因而難以與中國競爭,通過談判貿易和投資協議吸引亞太國家。上月,在東盟地區論壇會議圍繞南海航行自由和其他海上問題的辯論中,中國外長楊潔篪強調當前全球經濟增長50%源自亞洲,而中國貢獻26%。他還說,今后5年,預計中國進口會達到10萬億美元,其中多數進口“將來自此間與會國家”。顯而易見,中國試圖利用經濟影響力來鞏固與它所重視國家的戰略關係。眼下,這一招尤具殺傷力。美歐一片陰霾,前景未卜。而中國為亞太鄰國提供巨大的經濟引擎。
不難看出,中國-東盟自貿協定促進了東盟、中國的互惠互利。這是發展中國家之間最大的自貿協定。從國內生產總值來看,這是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貿協定的世界第三大貿易集團。一些分析家認為,隨著中國轉變出口型增長模式,成為內需發揮更大作用的經濟體,東南亞將是首要獲益者。中國從東南亞地區的進口將有增無減。此外,工資水平的上升也會促使中國企業投資東南亞工資較低的國家。
中國是經濟和軍事力量雙雙增長的“燈塔”,也是未來地緣戰略的一極。但是,北京遲遲未認識到其中的矛盾之處。一方面,東南亞歡迎在經貿上與中國增加融合;另一方面,中國的軍力上升及在南海的咄咄逼人姿態令人畏而遠之。
中國官員一直敦促東盟接受交易:不要質疑中國對東南亞核心海域約80%的“無可爭議的”主權,以免引發沖突和葬送經濟的光明前途。但是,正如美國學者裴敏欣今年早些時候所指出的,地緣政治的現實是另一回事。“國家或許貪婪,但國際關係中最有力的動因是恐懼,特別是對別國崛起不確定性的恐懼。”
若干東盟國家,包括緬甸、柬埔寨、老撾以及泰國,業已屈從于中國的吸引,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緊靠中國,經濟利益明顯,而且也因為他們在南海沒有主權要求。但其他國家,如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均挑戰中國領土主張的合法性。一些國家也加強國防,求助美國、日本、印度和在南海擁有利益的其他區外國家。從經濟上說,中國和這些國家的關係從未親密過。而在戰略上,目標分歧和不信任使它們分道揚鑣。
分類題材: 地緣政治_gpolitics ,
19/08/11
作者/來源:斯年 環球時報 http://news.sina.com.cn
美刊稱南海局勢由中美主導 小國沒有話語權
據美國《外交政策》雜志8月15日刊發了一篇題為“南海:未來之戰”的文章,文章認為二十一世紀是“海洋世紀”;而世界實力正由歐洲向亞洲轉移,南海作為各種勢力的交匯處,必將成為未來沖突的中心。南海問題背后的關鍵是中美關系,兩國關系也決定著西太平洋局勢的發展。
文章稱,南海是各國力量交匯的地方。越南控制著南海的西部,并在不斷加強與美國的軍事關系;中國正在大力發展海軍,努力沖破第一島鏈的限制;穆斯林大國印尼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較快,準備成為第二個印度,正在發展自己的投送能力;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經濟也有大幅增長,同時準備參與到南海的領土糾紛中。東南亞是中國和印度次大陸的交匯處,而南海則是這些國家地緣政治和軍事力量的發生碰撞的地方。
美媒文章稱,我們常常認為,國家主義作為一種應激情緒是19世紀的遺留;但是傳統的國家主義是亞洲政治的主要驅動力,并將繼續扮演這樣的角色。國家主義導致了本地區軍事力量的增長——特別是在海空軍力量方面,以保衛主權和存在爭議的資源。這里沒有什么哲學可言,而是冷冰冰的實力平衡邏輯;軍事實力的增長與國家主義一起左右著南海局勢的發展。
文章引用雅典與米洛斯島的例子來分析南海局勢,修昔底德在敘述雅典征服米洛斯島的歷史時提到,“弱者應該屈服于強者”。這個故事可能會在二十一世紀重演,中國則扮演著雅典的角色,是地區的海上強國;小國將屈服于它。這將是中國不會言明的戰略,而東南亞小國則可能依附美國,來避免重蹈米洛斯人的命運。
作者認為,南海地區不會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各國將滿足于它們軍艦在公海上的博弈,并堅持自己對自然資源的擁有權,公平的分配資源。但是,如果臺海爆戰事會怎樣?如果中國和越南的關系回到1979年的狀態又會怎樣?這次,雙方擁有了更多致命性的武器。因為并非只有中國在大力發展軍事力量,東南亞各國都在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過去十年里,它們的軍事財政增長了約三分之一。自2000以來,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武器進口分別增長84%、146%和722%。這些支出主要用于海上和空中平臺:水面軍艦、裝備先進導彈系統的潛艇和遠程噴氣式戰斗機。最近,越南花費20億美元購買6艘先進的俄制“基洛”級潛艇,花費10億美元購買俄制噴氣式戰機;馬來西亞剛剛在婆羅洲建立了潛艇基地;而美國一直被羈絆在中東的陸地戰爭,軍事實力正在悄悄地從歐洲轉向亞洲。
美媒文章稱,目前,美國正在確保南海的現狀,這限制了中國對南海海域的行動,也約束了中國的外交和海軍活動。美國更多的是向南海各國展示自己的實力,而非其民主的優點。中美之間的實力平衡是越南、臺灣、菲律賓、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自由的最終保證;在這樣的自由空間中,地區主義作為一股勢力導致了東盟的出現。然而,這樣的自由并非一廂情愿。對緊張局勢來說,中美之間持續的平衡擴展到了貿易、貨幣改革、網絡安全和情報偵查等一系列復雜話題。這預示著東亞的局勢將朝著有利于中國的方向轉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位于該地區的中心。
美媒文章稱,然而,對亞洲新的地緣政治情況作出最全面總結的并非華盛頓或北京,而是堪培拉。在去年發布的一份長達74頁的文章《實力的轉移:澳大利亞在華盛頓和北京競爭中的未來》中,澳大利亞大學進行戰略研究的休伊-懷特(Hugh White)教授把自己的國家稱為典型狀態的國家。想保持亞洲局勢的現狀,中國繼續增長,澳大利亞可以一直擴大和中國的貿易;而美國仍然是亞洲最強的力量,一直作為澳大利亞最終的保護者。但正如懷特所寫的那樣,問題在于經濟發展之后,亞洲的政治和戰略不可能不會改變。隨著經濟增長,中國自然不會再忍受美國對亞洲的軍事主宰。
美媒文章稱,中國想要什么?懷特認為,中國渴望在亞洲建立類似美國曾經在西半球尋求對加勒比海統治的“新型帝國”,也就是希望控制南海。在懷特看來,這種“新型帝國”意味著美國的鄰居可以或多或少自由的治理自己的國家;盡管華盛頓堅持認為,它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考慮,并能控制這些國家。這種模式的問題是,日本不可能接受這種形勢,不論這種“霸權”是如何溫和。而對于歐洲多個大國并存的模式(中國、印度、日本和美國或者一到兩個大國可以在亞洲的大國中平起平坐)難以被美國接受。懷特建議,在面對崛起的中國時,美國的統治可能意味著亞洲的不穩定。
懷特認為,美國的統治是建立在中國不是“民主國家”,它將不為其它國家所接受這個觀念的前提下,但事實可能不是這樣。中國對自身的概念是:它是個寬宏而非霸權的大國,它不會像美國那樣干涉其它國家的內政;因為中國把自己視為中央王國,其統治的基礎是自身成為世界歷史的中心,而非尋求出口任何體制。
美媒文章稱,未來的問題在于美國,而非中國。我們可能太在意中國政權體制的本質,并一直在尋求限制中國實力向國外的發展,因為我們自己對它不喜歡。而與之相反,美國在亞洲的目標應該是平衡,而非主導。因為硬實力在國際關系中仍至關重要,我們應該接受一個崛起中國的存在。美國不需要在西太平洋加強海軍力量的存在,但它也承受不起實力的大幅下降。因為美國進行財政削減或者將航母重新部署到中東,它在西太平洋的航母戰斗群數量在逐漸減少。這可能引起對美國在本地區的影響力下降,如何彌補這種后果以及如何與北京打交道?最理想的情況是,美國維持目前在該地區的海空軍力量;即使美國努力發展和中國良好的關系,也可以隨著中國藍水海軍的增長不斷做出調整。在國際事務中,所有道德問題的背后是實力問題。西方能夠對巴爾干半島進行“人道主義干預”就是因為塞黑的軟弱。在車臣問題上,由于俄羅斯的強大,西方難以有所行動。未來數十年內,在西太平洋,道德意味著為了穩定需要放棄一些我們看重的理想。然而,我們如何允許中國的軍事擴張?實力平衡自身比西方的民主價值更重要,這是保障自由的最好方法。南海的未來發展也可能是這樣,盡管理想主義者們并不想聽到這些。
分類題材: 全球政經_gpoleco, 地緣政治_gpolitics
未來的沖突在南海
19/08/11
作者/來源:張喆 東方早報 http://finance.ifeng.com
羅伯特 卡普蘭曾任職于多家美國媒體,2008年成為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研究員,2009年被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蓋茨任命為國防政策委員會委員。近年來他十分關注中國崛起問題,2005年在《大西洋[13.55 -1.02% 股吧 研報]月刊》上發表名為《我們為何要與中國一戰》的文章,闡述美中之間冷戰情結的“必然性”,2006年又在這本雜志上預言朝鮮“崩潰”和中國在亞洲的力量平衡前景。2010年,他出版《季風》一書,探討了印度洋地區對于美國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21世紀的能源供應狀況,認為掌控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能源和全球航運。
“定義21世紀地緣政治的戰場是海洋,確切地說,是南海。”美國學者羅伯特·卡普蘭在最新一期《外交政策》發表一篇名為《未來的沖突在南海(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Future of Conflict)》的文章,預言未來在南海可能發生的沖突將會是一種全新的模式。
大海成為沖突障礙
卡普蘭稱,隨著地球的人口和經濟軸心轉移到巨大的“歐亞島”最東端,21世紀的地緣政治與沖突將迥異于20世紀,上世紀主要沖突在歐洲,當時焦點是所謂的陸權,而東亞的地理輪廓預示著一個海軍世紀,焦點在海權。也正因此,他認為,海上作戰與陸地作戰有著顯著區別,首先需要制定一個宏偉戰略才能贏得勝利,或者說避免戰爭。
卡普蘭稱,西太平洋首要地位的斗爭,并不必然意味著要在戰場上兵戎相見,更多時候是在悄無聲息地發生,或在人跡罕至的海面上。如同冰川緩慢融化,戰爭遠未能說是不可避免的,即便國家之間的競爭時時存在。而且假設中國和美國能成功完成傳接球,那么亞洲乃至全世界都將變得更加安全、繁榮。“還有比這個更道德的嗎?記住,這是為國家利益服務的現實主義——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戰爭。”
卡普蘭定義的東亞幅員遼闊,幾乎從北極延伸至南極,從南千島群島南緣直到新西蘭,包括漫長的海岸線和綿延的群島。他認為,大海一定程度上成為沖突的障礙,而且考慮到船舶的速度,即便最快的軍艦也相對緩慢,因此給了軍事上減少失誤的機會,也給了外交官更多時間重新考慮決定。本質上,海軍和空軍的作用不同于以占領土地為目的的陸軍。因此,在大海環繞的東亞,盡管各國軍備采購攀升,但仍有可能在21世紀避免20世紀的巨大軍事災難。當然東亞在20世紀也是戰火連連,從日俄戰爭到越南戰爭,海戰事實上從未成為東亞戰場主角,而且戰爭核心是為鞏固國家或民族解放。東亞各國軍隊都已從關注向內的、低科技含量的陸軍,轉向向外的、高科技含量的海軍和空軍。
東南亞深入“后冷戰”
卡普蘭認為,把“一戰”前夕的德國與現在的中國拿來類比是有缺陷的,因為當時德國因歐洲地形關注于陸權,而現在中國則因東亞地形更關注于海權。相較于東北亞,東南亞已深入后冷戰時代。占據南海西海岸的越南,革新開放之后尋求與美國更緊密的軍事關系。中國在鄧小平主導改革開放之后成為當今世界最有活力的經濟體,迫切想要海軍沖破“第一島鏈”,挺進西太平洋。印尼是穆斯林世界的龐然大物,經歷幾十年軍事獨裁后有望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穩定的民主國家,變成第二個印度。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涌動著活力。盡管這些國家都存在國內問題,但它們都打算跨過自己的海岸線,行使海上領土權利。
這位學者稱,南海不僅因重要的地緣戰略重要性和能源儲備,也早就因長期存在的領土爭端,讓糾紛和沖突在這片水域不斷。這導致的結果是,周邊國家或多或少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發生對立,轉而尋求美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而且隨著亞洲地區能源需求不斷增長,問題將更加尖銳。如今南海已經成為一個武裝起來的大兵營。
他稱,中國與東南亞諸島國的關系,如同美國和加勒比海島國。19世紀至20世紀初,美國承認加勒比海現狀和歐洲列強在該地區的各類領土主張,不過它也試圖占領該地區。對于加勒比海“盆地”的統治,令美國更有效地控制了西半球,這使得它能向東半球延伸霸權。按他的說法,如今中國面對南海“盆地”也有相似意圖,希望海軍能從印度洋到南海保障來自中東的能源供應。
卡普蘭分析,曾經在世界文明史上遙遙領先的中國在近代被西方列強瓜分,這讓它更有一種歷史情結,驅使著這個國家想要挺進南海,前往太平洋。中國的發展會更開放而非更封閉,與法西斯主義或軍國主義不同,中國和東亞其他一些國家都還存在著某種老派的民族主義,19世紀以來就一直吸引著知識分子,即便中國未來變得更多元,民族主義也會持續增加。民族主義仍是亞洲政治的主要驅動力,海軍和空軍在本地區的發展都源于捍衛主權的主張,并聲稱要保護有爭議地區的自然資源。
美國不應起主導作用
卡普蘭稱,南海可能構成未來幾十年的軍事前沿。中國海軍實力倍增,周邊國家也進一步發展海軍能力,它們還將越來越依靠美國,美國則為了讓本地區保持平衡,不得不將更多資源從中東轉移過來。外交和經濟是全球多極化的特點,但南海似乎更能反映軍事意義上的多極化。
他認為,南海沖突與我們熟知的沖突類型大相徑庭。20世紀以來,我們一邊經受著大規模的洲際戰爭,另一邊也忍受著小規模戰爭的創傷,大量平民傷亡。但在未來,沖突可能會更純凈,僅限于海域。這是積極的變化,因為沖突不可能完全從人類的生存狀態中被淘汰,馬基雅維利的一大主題便是沖突,適當的沖突或能比剛性穩定更帶來人類進步。海面上擁擠的軍艦,并不與大有希望的亞洲時代相悖,不安全感往往孕育活力。
卡普蘭還探討了南海沖突能否適當控制。他的論述前提是本地區不會發生大規模戰爭,而是以各國軍艦在公海上“賽馬”的形式出現。不過南海各國軍備競賽已經發生,過去10年,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武器進口分別上升了84%、146%和722%,而越南最近花了20億美元購買了6艘最先進的“基諾”級潛艇和價值10億美元的俄制戰機。
此外,美國現在的角色是維系南海現狀,限制中國的“進攻性”,美國和中國之間要保持某種平衡,使得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處于自由空間,盡管東南亞國家也存在著某種聯合形式,比如東盟,但支撐平衡力量的還是中美之間。兩國延展開一系列復雜問題,從貿易到貨幣再到互聯網空間。美國感到威脅的前景是:東亞各國轉向青睞中國。
卡普蘭認為,亞洲經濟格局的變化不可能脫離政治和戰略格局單獨發生,因此中國經濟的增長,自然不會對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感到滿意。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現有在亞洲的優勢本身就意味著亞洲的不穩定。
卡普蘭認為,美國常推斷中國向外擴張“令人難以接受”,但中國本身的政治哲學是良性的、非霸權的、不干預的。中國視自己為“中央王國”,想要恢復的是自己在本地區原有的地位,而不是向他國輸出體制。美中未來可能會發生矛盾,因為中國不愿意他國限制其力量。卡普蘭建議美國在亞洲的目標應該是平衡,而非去主導。畢竟當今國際關系的關鍵仍是硬實力,美國必須給中國以足夠空間,美國不應增加在西太平洋的海軍力量,但也不能大幅度減少。卡普蘭:21世紀地緣政治的戰場是南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類題材: 全球政經_gpoleco, 地緣政治_gpolitics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