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參考消息
《俄外長批西方干預利比亞內戰》,路透社莫斯科3月28日電,路透社多哈3月28日電。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說:“聯軍對卡扎菲的部隊進行空襲,支持反對派武裝的軍事行動,這里有明顯的矛盾。我們認為,聯軍干涉一個國家的內戰,實際上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批準。”盡管俄羅斯外長在這里是提出了對美歐聯軍的質疑,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拉夫羅夫把利比亞現在的局勢定義為了“內戰”。我們知道,聯合國1973號決議只是要求“制止針對平民的暴力行徑”,但沒有指出為什么會有平民會遭受到暴力行徑,于是產生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似乎是利比亞政府在單方面施暴。現在,俄羅斯外長給利比亞局勢的定性指出了利比亞平民遭受暴力行徑的原因是因為利比亞正在進行內戰,換言之,利比亞政府并不是唯一的施暴者,利比亞的造反派們也是施暴者。因此,基于聯合國1973號決議,國際社會也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來制止利比亞的造反派們的針對利比亞平民的暴力行徑,換言之,就是可以武力打擊利比亞的造反派。由此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在“內戰”的定性下,國際社會即使無法證明利比亞的造反派與“基地”等恐怖組織有關聯,也可以根據聯合國決議的要求去打擊利比亞的造反派。根據目前的形勢來說,如果能夠有外部力量可以削弱利比亞反對派的實力的話(至少應該表現出這一行動的可能性),那么利比亞的局勢就一定會陷入僵持狀態。這也就是說,如果真的有聯合國成員,特別是安理會成員以此為目的而加入到“穩定利比亞局勢”的軍事行動中去的話,那么就會出現“聯合國軍”在分別打擊利比亞對峙雙方的景象。而一旦利比亞的內戰長期化的話,那么無論對俄羅斯還是英國而言,都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當然,美國也未必會反對,而真正會受傷的就是法國了。
《基民盟不敵綠黨輸掉最富裕州,日本核事故改變德國政治版圖》,英國《獨立報》3月28日報道,路透社柏林3月27日電。綜合新華社電,德國今年最重要的州選舉——巴登-符騰堡州議會選舉27日舉行。當晚公布的初步計票結果顯示,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遭遇慘敗,失去了在該州近58年的執政地位。巴符州位于德國西南部,是人口大州和富州,戴姆勒、保時捷等汽車制造商總部所在地。初步計票結果顯示,基民盟得票率比2006年州選減少大約5個百分點,為39.0%;執政伙伴自民黨得票率比5年前下滑5個百分點,僅為5.3%,勉強超過進入州議會5%的門檻;受益于反核政策,綠黨得票率飆升12個百分點,達到24.2%。按目前計票結果,綠黨和社民黨在州議會擁有的席位數已超過半數,首次在該州擁有組閣權(社民黨的得票率為23.2%),這樣,綠黨領導人將首次當選德國州長。
如果說日本核事故對德國政治版圖的變化發揮了什么作用的話,那么只能說德國綠黨將日本核事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默克爾政府在核問題上的表態轉化為了選民對默克爾所屬黨——基民盟的反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同為在野黨的社民黨也被綠黨奪走了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社民黨在核問題上的立場還是與綠黨有所區別的,換言之,盡管綠黨這次選票的增長率很高,但是,從總體上來說,綠黨所得選票連1/4也沒有超過,顯然,德國選民的大多數在投票時并沒有將核電安全隱患作為主要考慮的問題。也正是因為堅決反核的綠黨在德國的政治版圖中依然是少數派,因此,我們并不能就這次選舉的結果來得出結論說——是日本的核事故改變了德國的政治版圖。
我們認為,真正導致基民盟失利的原因并不是最近這幾天里發生的日本核事故以及默克爾在核電問題上的態度。真正的原因是緣于默克爾政府在推進歐盟整合大業的過程中已經讓德國民眾承受了越來越多的負擔,并且,德國民眾并沒有因為承擔了這些負擔而獲得相應的回報,特別是至今沒有看到德國的國際政治地位有獲得實質性提升的可能。因此,德國民眾對德國的這種“盲目”付出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不滿,由此就會在選舉中降低他們對基民盟的支持率。而且,我們可以預計的是,只要美國繼續以這種打擊歐元區小國的辦法來消耗德國的經濟實力的話,那么,無論歐盟制定出怎么樣的救助方案,都只會讓歐盟內部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德國不得不以輸血的方式來實行對外援助,相應的,德國民眾就會承受越來越大的負擔。美國完全就是根據歐盟內部的不統一的特征來對癥下藥的,換言之,德國自己是根本無法克服歐盟的這一弊病的,除非德國敢用武力來摧毀歐盟內部的各種邊界的限制。因此,最后的結論就是,除非德國能夠在對外提供救援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政治回報,從而實現對國內民眾的安撫,否則,只要德國政府堅持維護歐盟和歐元體系,那么無論誰在臺上,它們都只會越來越遭到德國選民們的反對。
而德國現在所遭遇到的困境就是因為歐盟在設計之初就走上了一條極其錯誤的“先經濟,再政治”的道路。這種道路的設計者只看到了經濟對政治的決定性作用,幻想從經濟整合非暴力地過度到政治整合,但是,他們沒有看到的是,政治對經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而且,由經濟整合向政治整合演變的過程必然是一個暴力過程,關于這一點,我們只要看看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過程就能明白了,整合后的企業只能允許存在一個最高領導,換言之,必須剝奪其中一個企業的最高領導人的權力,并且,還有其他部門的整合、崗位的整合等等也必然是一個暴力過程。如果不能首先解決誰領導誰的問題的話,不能解決組織內部秩序的話,那么就根本不可能完成經濟整合,換言之,只能繼續停留在經濟合作的層面,而歐盟和歐元區現在面臨的就是這個“光合作,不整合”的問題。而只要歐盟繼續停留在這種“合作”層面上的話,那么美國作為一個完全統一的國家,總是有辦法集中力量——通過引爆小國危機來制造大國危機——從而瓦解掉歐盟的。
2011年3月30日參考消息
《瓦塔拉部隊對巴博發動全面攻勢》,路透社阿比讓3月29日電,美聯社阿比讓3月29日電。據路透社報道,效忠科特迪瓦當選總統瓦塔拉的部隊一夜之間奪下了位于西部“可可地帶”中心的兩座城鎮,從而打開了直接通向出口大港圣佩德羅的線路,他們控制的地帶每年出產可可約60萬噸,約占該國總產量的一半。瓦塔拉的部隊在奪取兩座城鎮的時候難道沒有傷及平民嗎?恐怕很難避免傷及平民的問題,然而,西方媒體在報道此事時故意無視了這一問題,之所以會這樣,那是因為瓦塔拉是西方所支持的人物。而在幾個禮拜前,當科特迪瓦前總統巴博在軍事上還占有優勢的時候,西方及其控制下的聯合國所發出來的聲音恰恰是要求停火,當時潘基文的表態是反對科特迪瓦出現暴力事件的,然而,現在當瓦塔拉的部隊節節勝利的時候,潘基文連一個屁都不放了(自然,潘基文更不敢對北約在阿富汗的“殺人隊”有任何指責了,直接瞎了狗眼),似乎瓦塔拉的部隊是不依靠暴力而奪得城鎮的。巴博陣營曾多次指責聯合國駐科特迪瓦行動團(聯科團)和法國駐軍與支持瓦塔拉的力量“勾結”,并要求聯合國維和人員及法軍撤出該國。然而,巴博陣營顯然沒有這個能力去阻止外部勢力對瓦塔拉陣營的援助,由此也就導致了現在無法與瓦塔拉陣營相抗衡的局面。
也正是因為瓦塔拉陣營正在擴大勝利,因此西方舊殖民主義勢力覺得現在已經到了可以做最后收割的時候了,于是法國外交部發言人瓦萊羅29日表示,希望聯合國安理會盡快通過有關科特迪瓦的決議,聯合國駐科特迪瓦行動團能夠切實行使權力非常重要。值得注意的是,25日,法國和尼日利亞共同起草一份有關科特迪瓦的決議草案。草案內容包括要求科特迪瓦前總統巴博必須放棄總統權力(很滑稽,此項等于暗示巴博現在還擁有合法的總統權力,西方乃至聯合國不是已經承認瓦塔拉為合法當選總統了嗎?那么為什么還會存在要求巴博放棄總統權力的問題呢?要求一個人放棄自己所沒有的東西,這不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嗎?!);禁止科經濟首都阿比讓地區存在重武器(這是嚴重侵犯科特迪瓦主權的條款),以保證平民不受暴力侵害(實際上,此項只對巴博陣營有效);對巴博及其身邊顧問實施制裁(株連十族是帝國主義的慣用手段,這也提醒了廣大被壓迫的人民,在反擊帝國主義的時候也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由此可見,法國近來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表現積極,這當然不只是薩科齊為了保住他的總統寶座而做的努力,實際上,法國作為歐盟的軍事核心,法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軍事行動也可以被解釋成是歐盟在國際社會上的軍事行動,換言之,法國在用軍事暴力向外轉嫁危機的時候也等于是在用軍事暴力為歐盟向外部轉嫁危機,從而可觀上會造成有利于歐盟統一的效果(這當然是要建立在這些軍事暴力行動都成功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反過來說,歐盟內部任何對法國對外軍事行動的反對、制肘或其他消極反應的做法實際上都會在客觀上造成不利于歐盟統一的結果。
因此,如果我們從這個意義上來分析德國在利比亞和阿富汗問題上所持的不同立場的話,我們就可以這么認為,就是德國政府實際上選擇了一條與美國而不是與法國更緊密合作的道路,而這一選擇,盡管表面上看來有可能將危機向亞洲轉移,但實際上,在危機向亞洲轉移的同時,歐盟被美國算計——從而淪為為美國危機埋單者的可能性也極大地提高了(因為歐盟是在用主動自我犧牲的辦法來推動美國向亞洲轉嫁危機的,但問題就在于歐盟在削弱自身力量的同時也就增加了它自己被消滅的可能性了),再說了,美國的當務之急是主權債務危機,即使美國現在馬上消滅塔利班和占領伊朗,那也不可能消除歐元對美元的致命威脅,換言之,德國在阿富汗問題上對美國的支持舉動不過是在耍小聰明而已,實際上,美國自己非常清楚要取得阿富汗戰爭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兩天阿富汗的政府軍在一些城鎮正在做“戰術撤軍”,阿富汗的戰況由此可見一斑),相比之下,通過北非之亂來開辟美國向歐盟轉嫁危機之路反而更加方便。
《菲律賓擴充軍備控制南沙島嶼》,菲律賓《詢問者》日報網站3月29日報道。菲律賓武裝部隊投入3100萬比索(1美元合43.47比索)修復被其占領的我國南沙群島中的中業島上的機場跑道。這兩天,菲律賓和美國的軍事演習就要開始了,由此也就進一步鼓起了菲律賓侵占我國島嶼的勇氣。在此,我們很想知道中國人民解放軍究竟準備以何種實際行動來捍衛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呢?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實際行動而不是喊口號和演習秀。
2011年3月31日參考消息
《日新教科書稱釣魚島是日本領土》,共同社東京3月30日電。日本文部省在宣布最新的教科書審查結果時說,新批準的7本給初中學生使用的公民類教科書都將有爭議的尖閣群島(即釣魚島)和竹島(即獨島)描述為日本領土。由此可見,盡管日本遭受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及核泄漏事故,并且很可能馬上遭到來自美國的金融攻擊,但是,日本方面絲毫沒有放棄對周邊國家的領土及領海的野心,反而顯露出咄咄逼人的態勢。對此,中國必須以較之以往更加強硬的舉措來回應日本,決不能讓日本方面產生一絲“可以用外部斗爭的勝利來克服內部危機”的想法,也就是說,絕對不能讓日本方面感到有可以讓其對外擴張的機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危機牢牢限制在日本內部,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為中國自己的強國進程爭取到運作的時間。我們決不能因為侵略者自己國家遭受到了災害而減輕了對侵略者的打擊力度,必須明確侵略者遭災和它對外實施侵略行動是兩個性質的問題,決不可混為一談,相反,在現在這個時刻,日本帝國主義更有向外轉嫁危機的企圖,這在它的教科書上已經明確的表現出來了,因此,對中國而言,只有加大對日本的打擊力度才能真正遏制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野心。
《奧巴馬利比亞政策講話備受質疑》,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3月28日報道,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3月29日文章,英國《泰晤士報》網站3月29日文章。奧巴馬的利比亞政策之所以會備受質疑,就是因為質疑奧巴馬政策的那些媒體并不真正理解美國在利比亞問題上的立場,實際上,奧巴馬政府并沒有祭出任何新的政策,它所施行的政策還是與以前一樣的,就是以美國的利益為最高準則。因此,美國政府在利比亞問題上忽前忽后的表現實際上都是在為美國擺脫經濟金融危機來服務的。
美國之所以在此之前不贊成對卡扎菲進行“斬首”,就是因為美國需要卡扎菲集團來為美國的全球戰略服務,如果卡扎菲被“斬首”了,那么利比亞的局勢就可能在歐盟的主導下迅速明朗話,而這一結果是不利于美國而極大地有利于歐盟的,如果就此讓歐盟不僅擴張的勢力范圍,而且在國際上彰顯了它的軍事力量的話,那么美國的國際軍事霸權的地位就會又受到一個新力量的挑戰,相應的,美元的國際金融霸權的基礎也就多了一個可以動搖它的威脅了。
然而,美國也并不能讓卡扎菲政權迅速穩定利比亞。因為美國需要利用利比亞——這個石油輸出國——的動蕩來為其最緊迫的任務服務,這個任務就是擊垮歐元體系。現在,由利比亞動蕩引發的難民問題已經開始困擾歐盟了,意大利政府已經開始向其他歐盟成員國求助。如果利比亞的難民,包括之前埃及和突尼斯的難民大批涌入歐盟境內的話,那么對歐盟而言,這肯定是一個承重的負擔。而這個結果恰恰是有利于美國引爆歐盟危機的。
從最近這段時間來看,利比亞的占據已經打成了一個拉鋸戰。利比亞政府軍一會兒逼近造反派的大本營——班加西,一會兒造反派又逼近卡扎菲的家鄉,然而,利比亞反對派武裝30日表示,政府軍當天已重新奪下反對派之前占據的拉斯拉努夫、卜雷加及烏卡拉等重鎮。半島電視臺等媒體稱,反對派已經撤退數百公里。此前,反對派一度逼近蘇爾特,但政府軍奪下的拉斯拉努夫距蘇爾特已有300多公里,也就是說,一夜之間,形勢又轉了個個。因此,西方媒體立刻傳出美英法打算對利比亞造反派進行“軍援”,不過,俄羅斯對此表示反對,因為這個“軍援”顯然是違反聯合國1973號決議的(不過,俄羅斯已經開始將其駐的黎波里的大使館人員撤出利比亞了,這可能預示著利比亞政府軍會遭打更大規模的轟炸),聯合國決議要求對利比亞實施武器禁運,利比亞造反派——作為利比亞內部的一方——自然也在被禁之列。因此,如果美英法不敢明目張膽地向利比亞造反派進行“軍援”的話,那么也就只能派飛機多炸利比亞政府軍幾次了。當然,拉鋸戰也是消耗戰,無論對利比亞的造反派來說,還是對卡扎菲陣營來說,保存有生力量及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都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則。
《標普下調希臘葡萄牙信用等級》,路透社里斯本/雅典3月29日電。美國對歐元區的金融攻擊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盡管歐盟委員會對此表達了不滿,但是美國并沒有因此停手,相反,從最近的表現來看,美國的攻擊頻度提高了。當然,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美國已經開始放出準備收官的信號了:美國圣路易斯聯儲主席詹姆斯·布拉德3月29日再度呼吁美聯儲縮減其國債購買規模。此次,他明確建議將計劃規模6000億美元的QE2降低至5000億美元。他指出,美國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中東地緣沖突、日本災難、美國財政形勢及歐元危機;一旦這些危機升級,一切都將“徒勞無功”。布拉德認為,上述這些重大風險都有望得到解決,而且不會給全球經濟帶來沖擊,“美聯儲既不愿意、更不能夠等到全球范圍內的經濟不確定因素都得到解決后,才開始收緊其貨幣政策”。
我們知道,量化寬松政策的實質是在通過犧牲金融資本的利益來拯救產業資本,因為在危機中,產業資本的資金周轉出現了問題,所以美聯儲使用量化寬松政策來向產業資本輸送流動性,從而維持產業資本的周轉。然而,這種政策長期施行下去的后果就是會使得金融資本的日子越來越難過,特別是在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利用這個時機將國內的其他中小金融資本消滅得差不多的時候,這種政策對金融壟斷資本自己的危害性就會愈發顯露出來,因此,從金融壟斷資本的角度而言,它現在是希望及早結束這一政策的(因為對它加強國內壟斷地位的運動而言已經沒有多少用處了)。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之一,我們看到的就是美國政府的預算遲遲不能通過,資本和政府之間的斗爭依然處于激烈狀態之中。
當然,如果能夠通過引爆歐元區危機,從而使得大量資本轉進美國的話,那么美國經濟的資金周轉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而要實現資本大量轉進美國的目標,還必須防止資金轉入其他國家。對此,我們看到在布拉德的講話中特意提到了“中東、日本和歐元”這三個外部因素(注意美國究竟在關注誰),因此,我們可以這么理解布拉德的意思,就是在中東動蕩、日本和歐元區危機同時爆發的時候,美國自己就可以從這次危機中解脫出來了,因為,到時候,對美國而言,不僅金融霸權的競爭者已自身難保,同時隨著日歐陷入經濟危機,美國的產業資本就能獲得一個極大的搶占國際高端市場的機遇(中國、俄羅斯在此種市場上都不具備對美國的競爭優勢)。
然而,如果中東動蕩持續的話,可能會導致能源危機,不過,從美國最近幾周的運作來看,美國完全有能力遏制住油價。美國能源情報署公布數據顯示,在截至3月25日當周,美國商業原油庫存增加290萬桶,增至3.557億桶,增幅高于市場預期的210萬桶。至此,美國原油庫存在過去11周內有10周出現增長。另外,報告還顯示,美國庫欣地區的原油庫存增加近200萬桶,至4190萬桶,為開始該統計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庫存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進口增加。數據顯示,美國上周日均進口量約為910萬桶,為近兩個月最高水平,表明美國原油供應暫時未收到中東動蕩局勢的影響。奧巴馬總統3月30日就美國能源政策在華盛頓喬治敦大學發表講演時宣布,至2025年,美國將減少石油進口三分之一,并發誓將為此沖破多年來的政治阻力(注意“政治阻力”,正是這個政治阻力才點爆了墨西哥灣油井)。奧巴馬說,他將采取措施促進美國國內石油生產,增加生物能源和天然氣的使用,增加汽車能效。盡管日本發生的核事故使得人們對核安全問題備加關注,但奧巴馬堅持認為核能是美國未來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去年新的石油開采安全標準執行以來,美國政府已批準開采39口淺井,近幾周來又批準了7口深井的開采。奧巴馬說,減少美國石油進口的計劃有賴于進一步增加國內石油產量。由此可見,美國在堅定不移地執行“石油供給線收縮計劃”,而且,現在已經看到成效了。因此,美國現在已經越來越不怕中東重新爆發大戰了。當然,現在唯一剩下的最重要的障礙就是以色列及猶太資本的反對。因此,美國接下來在中東的動作必定會是以更快的速度剪除那些對以色列安全造成隱患的勢力的,換言之,中東諸多伊斯蘭國家(敘利亞、黎巴嫩、伊朗等等)會馬上遭到更大的災難(庫爾德獨立問題可能會再次凸顯出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