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斯坦變局分析
【摘要】吉爾吉斯斯坦政局周期性變動是全球化進程中注定的被邊緣化,政府經濟政策失敗,貪腐盛行帶來的合法性危機以及大國博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吉爾吉斯斯坦;變局;分析
四月七日、八日兩天吉爾吉斯斯坦政局發生突變,巴基耶夫政權在民眾掀起的抗議風潮中垮臺,巴基耶夫出走白俄羅斯。這樣吉爾吉斯獨立以來的兩任總統都沒有完成法定任期,均被民眾以非常手段趕下臺。這一中亞山國周期性發生動蕩的原因非常值得探究。
一、全球化進程中被不斷邊緣化的困境
吉爾吉斯是前蘇聯經濟基礎相對落后的地區。該國獨立后,由于同蘇聯一體化經濟的中斷,來自蘇聯中央政府的補貼的消失,工礦企業倒閉,城鄉失業人口急劇增加等原因,它的經濟狀況持續下滑。
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一個客觀的歷史過程,它產生了這樣一個客觀的結果:現實存在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是以地中海文明認同為主的西方占優勢的格局,美國處在這一金字塔結構的頂端。無疑西方試圖要永遠維持這種資本主義一體化所必將導致的南北分化的結果。他們力圖在全球格局中塑造“橄欖型”的穩定結構,他們深知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橄欖型”社會穩定結構是建立在更多的欠發達國家內部“鴨梨型”社會結構基礎之上的,即十億“黃金人口”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四十億“垃圾人口”的苦難之上的。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類似吉爾吉斯這種小國存在五種現實發展狀況:1、依靠資本主義化較早的優勢完成早期積累,然后在國際分工中利用先發優勢和自身資源占據有利地位。如歐洲諸小國。2利用本國能源資源產品加入到國際分工中來,如中東各國。3、抓住有利時機,利用后發優勢,發展外向型勞動力密集產業,而后力爭完成后工業轉型。如同東亞大中華各地區和其它諸國上世紀所經歷的那樣。4、成為全球一體化中的邊緣國家,雖然也加入到了全球一體化經濟中,但這種國家既無可出口的能源資源產品,又沒有外部有利時機來推動國家的現代化以使其在一體化中占據有利的地位。這種國家如果整體社會意識落后,會形成統治精英階層的威權制度,它們的統治基礎是為外國商業利益服務的買辦階層、大地主、工商業資本家和為跨國企業工作的白領階層以及其他的中產階層,而大多數公民處在極端貧困之中。拉美各國中右翼執政的國家和南亞大多數國家都是這種情況。5、基本被排斥在全球化進程之外,撒哈拉以南的很多非洲國家雖然也建立了形式上的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但是它是建立在前工業化的經濟基礎之上的。
吉爾吉斯獨立伊始,從蘇聯繼承了比較高的文化教育水準,該國還擁有優質的高山旅游資源,吉爾吉斯第一任總統阿卡耶夫允諾要把吉爾吉斯建設成為亞洲的瑞士。但是在全球經濟日益區域化、全球化的潮流中,前蘇聯經濟一體化卻解體了。這一逆流決定了吉爾吉斯的悲劇式誕生,也決定了它后來一系列的悲劇式沖突,同時也將決定悲劇的無數次重現。
吉爾吉斯領導人早已認識到在獨聯體范圍內加強一體化對本國經濟的好處,同時吉國也積極支持哈薩克提出的建立中亞統一市場和建立中亞聯盟的舉措,但是與懷有各種用心的“理想主義者”的一廂情愿相反,中亞各國現實的利益沖突,文化差異,遠遠大過臆造的“突厥民族”的兄弟情義。
中亞各國目前至少存在四種明顯的差異:1、中亞各國經濟的互補性小,而相互之間競爭性大。2、基本經濟利益的對抗性矛盾將中亞分為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為一方,以吉爾吉斯和塔吉克為另一方的兩個集團。前三個國家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基本以國際市場價格向貧油國吉爾吉斯和塔吉克出口這些產品。而油氣資源缺乏的吉爾吉斯和塔吉克卻擁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并且是流經哈、烏、土三國的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河流的水源形成國,目前雙方在水資源有償使用和吉、塔兩國在跨境河流上游建立水電站的問題上爭吵不休,甚至到了相互威脅的地步。3、中亞各國雖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是根本上說吉爾吉斯和哈薩克社會的世俗化程度要深的多,而塔吉克和烏茲別克社會則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很深。同時吉、哈兩國的游牧文化和塔、烏兩國的農耕文化也存在著很大差異,這些綜合因素導致了中亞各民族在對待所有制、對待部族意識,在社會容忍度、道德風貌、文化傳統以及同別國關系上的重大差別。4、烏茲別克和哈薩克之間,烏茲別克和塔吉克之間都有很大的領土爭端。另外各國跨境民族之間的矛盾經常引發沖突,這些都影響了各國建立緊密的聯系。由于這些深層次的原因,為了保護本國利益中亞一體化在可預見的將來是無法實現的。烏、吉邊境上防止人員、商品流動的鐵絲網說明了中亞各國在經濟上的疏離關系。
這樣,一個小國,如果沒法融入區域一體化或全球化中,并在其中占據有利的位置,那么等待它的只能是被邊緣化。也就是說經濟上的普遍貧困化和政治上的持續不穩定化。
二、私有化進程中貪腐盛行引發合法化危機
在舊有的一體化市場破裂,新的一體化市場又長期不能建立起來的情況下,吉爾吉斯前后兩任總統沒有考慮本國經濟的實際情況,實行了徹底的私有化和中亞最自由化的經濟政策。這樣,外國商品占領了吉國國內市場,導致本國工廠大量倒閉,失業率劇增。2004年,吉爾吉斯公民的平均月收入為53美元,雖然這一數字目前已超過100美元,但不斷攀升的物價讓老百姓苦不堪言。
同2005年推翻阿卡耶夫的3–24事件一樣,這次事件的重要原因也是居民中貧困階層的數量每年都在增長,并且這個數字達到了社會所不可忍受的地步。極端的貧富分化嚴重地削弱了政權的合法化基礎,在極少數極端富裕人群的映襯下社會爆炸是遲早會發生的。吉首任總統阿卡耶夫,繼任總統巴基耶夫誰都沒有關注底層人民的生活。吉、俄、哈等國的專家均指出吉爾吉斯今后要加大力量用于同貧困的斗爭,盡管他們看到了問題的實質,但未必會找到解決的辦法。
這次吉爾吉斯政權更迭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巴基耶夫政府嚴重的破壞了社會公正的原則。無論巴基耶夫還是阿卡耶夫都試圖在吉爾吉斯建立“家族王朝”,在這一問題上巴基耶夫比當時自己曾因同一原因大加撻伐的阿卡耶夫走的更遠。他的六個兄弟、兩個兒子都占據了政府高位。同時總統家族及其他高級政要家族政商不分,利用政治權利獲取經濟利益。巴基耶夫政府上臺后在前任的基礎上把私有化政策推行到事關國計民生的大型國有部門。2010年2月,在吉爾吉斯北方電力公司和吉爾吉斯電信公司私有化過程中,國有資產價值在被明顯壓低的情況下出售給了與總統家族有關聯的私營公司。巴基耶夫的次子馬克西姆–巴基耶夫被任命為發展、投資和革新部部長,這一新建部門負責國內外投資項目的談判、審批和監督工作。此外,直接接受來自俄羅斯、美國等國的貸款和援助的國家發展基金也被并入這一部門,這樣馬克西姆–巴基耶夫直接控制了國家主要的財政大權。同時他還擁有多家公司,經營向瑪納斯美軍基地出售油料的業務。現臨時政府已經對他提起公訴,指控其將俄羅斯援助吉爾吉斯人民的廉價石油加價賣給美軍牟利。
這樣上行下效,各級官員侵吞國有資產,收受賄賂,又互相為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爭斗,勾結黑惡勢力,造成司法腐敗。最終使政權喪失了合法性。
三、全球金融危機中的決策失誤
而導致巴基耶夫下臺的一個特殊因素是2008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首先俄羅斯經濟在危機中受到了沉重打擊,這樣國民生產總值的45%來源于在俄僑民僑匯的吉爾吉斯經濟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吉國大量僑民在俄找不到工作,匯款減少,不少人回國后也無所事事。同時,由于吉主要出口市場俄羅斯和哈薩克需求減少,吉國國內工業企業開工不足的現象嚴重,整個2009年吉爾吉斯政府的財政收入減少了30%。
經濟危機說明了華盛頓共識的破產,證實它不過是代表富國,代表富國銀行家,代表第三世界國家精英買辦階層的共識。但是在吉爾吉斯華盛頓共識仍大行其道。為了從世界銀行、國際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組織獲得貸款,在這些全球化組織的要求下,巴基耶夫政府將私有化推廣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部門。并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務費用。而熱水、供暖和電費分別上漲150%——400%后很多家庭連基本的食品開支都沒法保證。與此同時,手機服務費、天然氣、食品和煙草的價格也大幅上漲,引發了人民的恐慌和對未來的悲觀情緒。
最近幾年,巴基耶夫政府大力加強強力機關,輕松擊敗了來自反對派的幾次挑戰,自以為可以控制局面。同時,他們認為政府在執行西方主張的政策,一定會得到美國和歐盟的支持,因而對民眾的利益訴求毫不在乎,甚至公開表示2010年市政服務費還將繼續上漲,這種缺乏政治智慧的挑釁行為加劇了人民同政府之間的對立情緒。
四、吉爾吉斯變局的大國博弈因素
冷戰結束后美國的外交戰略一直是建立在維護現有一超獨霸的國際經濟政治基礎上的。處于這一金字塔的頂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是不會允許擁有健全的工業體系,卓越的高科技水準,以及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勞動者的俄羅斯來重構這一格局。所以俄羅斯遲遲無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對西方來說俄羅斯融入一體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它作為西方的原料能源附庸,起到類似于中東國家的作用。當然一個統一強大的俄羅斯是不會長久甘心于這一地位的,這樣瓦解俄羅斯成為西方對俄戰略的首選。
東歐、波羅的海各國由于歷史原因反俄情緒根深蒂固,美國又在烏克蘭和格魯吉亞扶持了極端反俄的尤先科、薩卡什維利政權,促成了古阿姆組織的建立,這樣如果吉爾吉斯等中亞國家也加入反俄同盟,那么一條從波羅的海向黑海、里海、咸海延伸的對俄扼制之弧就畫好了。
吉爾吉斯斯坦在內的中亞五國首先進入美國對外戰略視野的就是它們作為后蘇聯空間的特殊的政治經濟地位。
美國對俄戰略就是寄希望于這條弧線上到處彌漫的強烈的反俄情緒能對俄羅斯內部的穩定帶來消極的影響。吉爾吉斯斯坦首任總統阿卡耶夫不可謂不親美,他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的建議建立了中亞最自由化的經濟,照搬了形式上的西方民主制度,在“9.11”事件后他又將瑪納斯國際機場租給美國作為打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軍事基地,直接造成了美軍在中亞的存在,嚴重威脅到了中國、俄羅斯的戰略安全。但是同時阿卡耶夫不反俄,他給予俄語以國語地位,主張和俄羅斯保持緊密的關系,這是他最終失去美國支持的重要原因。所以2005年“3.24”事件中在美國勢力的扶持下,巴基耶夫利用前述人民的不滿取代了他。
獨立后的俄羅斯政府完全按照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者開出的藥方實行“休克療法”,進行大規模私有化,建立西方式民主制度,在外交政策上也一味迎合西方的利益,渴望回歸歐洲。葉利欽時代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到俄羅斯從中亞撤出的趨勢。獨聯體當時僅成為了一個只具有形式意義的前蘇聯共和國首腦聯誼會。俄羅斯不顧中亞國家的再三請求,否決了建立統一盧布區的計劃,象扔掉一個負擔一樣拋棄了中亞國家。俄羅斯的自私自利不能不使中亞領導人對普京時代為保障本國的經濟和國際政治空間而重返中亞的俄羅斯產生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感是中亞各國致力于本地區大國平衡,并從大國博弈中謀求最大好處的原因之一。
2009年2月3日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利用吉爾吉斯經濟危機的時機,用20億美元的政府貸款和1.5億美元的無償援助,利誘到訪的巴基耶夫關閉境內的美軍基地。在做出官方的允諾后,巴基耶夫開始和美國談判,但是,在把租金從一年1700萬美元提升到6500萬美元后,瑪納斯美軍基地卻以“貨物中轉中心”的名義被保留了下來,這一出爾反爾的行為自然會讓俄羅斯感到憤怒。巴基耶夫的控制力比阿卡耶夫強一些,于是當人民因經濟原因再次尋求于街頭政治時,巴基耶夫采取了果斷的鎮壓措施,造成了重大傷亡。最終在俄羅斯的強大壓力下他不得不流亡白俄羅斯。
四、結論
美、俄在吉爾吉斯均有重大的全球、地緣政治利益,它們都對吉政局產生重大的影響。但這一外部因素總歸是作用在吉內部矛盾基礎上的次要因素,它最重要的意義不過在于在事件過程中更加削弱了本就弱小的吉國政府的控制力罷了。無論是阿卡耶夫當時還是巴基耶夫現在都試圖進行鎮壓民眾,以保住政權。但是前一次在美國,后一次在俄羅斯的巨大的壓力下都沒有取得成功。
吉爾吉斯下一屆政府上臺后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改變經濟發展思路。目前中亞最自由的經濟政策已經走到了死胡同,它只會導致兩極分化和赤貧,從而為下一次動蕩準備條件。但是由于國內市場狹小,它又不大可能象鄰國烏茲別克那樣對外國商品關閉市場,對本國工業進行保護。
吉爾吉斯在一段時間內將不得不依靠美、俄還有中國的援助生存。新領導人之一捷克巴耶夫已經表示要關閉美軍基地,而臨時政府首腦自由派人士奧通巴耶娃卻否認這種可能。由于社會意識的落后,通過社會革命改變歷史進程的可能微乎其微。而革命過程中無秩序狀態下的打砸搶糟粕卻成了相當大一部分人走上街頭的主要目的,官員們得到的教訓只不過是要把財產盡早的轉移到境外。如此矛盾不會解決,博弈仍將繼續,動蕩還會發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