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與人禍:海嘯及其人為軍事化威脅
□ 李文盛
《兵器知識》
2004年12月26日上午7點左右,在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發生里氏8.9級地震(美國地震監測網)。中國地震臺網測定震級為里氏8.7級。此后該地區又出現數次6~7.3級余震。地震引起的海嘯首先襲擊泰國南部,然后一路奔襲16000千米,席卷印度和斯里蘭卡等9國,災難甚至波及到東非沿岸的索馬里,死亡人數達到26萬人(截止2005年1月25日)。此前記錄的死亡人數最多的海嘯發生在上個世紀初意大利,共有6萬余人死亡和失蹤,因此這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和損失最大的一次海嘯。在世界各國緊急援助的同時,許多媒體都認為這次海嘯發生的蹊蹺,甚至有人猜測這很可能就是一次人為制造的軍事武器試驗。
什么是海嘯?
英文的海嘯(tsunami)一詞來源于日語,其中tsu意為“港灣”,nami為“海浪”,也就是“港灣中的波濤”的意思。海嘯波濤長達數百千米,并可達到海底數千米深處。它以噴氣式飛機的速度沿海洋運動,當它遇到陸地時會產生與原子彈爆炸相比擬的巨大破壞力。毀滅性的地震海嘯全世界大約每年發生一次,尤其是最近幾年發生的地震海嘯破壞性極大。
1992年9月1日在太平洋海底發生的地震在陸地上只有地震儀才能記錄到。在短短幾分鐘內,尼加拉瓜太平洋沿岸的蘇爾港像浴盆拔掉塞子一樣,整個海灣中的海水全放空。可是,海水緊接著又以10米高的波濤洶涌而至,站毀了沿海灘建造的酒吧、餐廳等建筑物,并將人、房子和汽車沖到內陸幾百米遠的地方。當地報紙稱,有些地方海嘯波濤高達20米。這次海嘯使170名尼加拉瓜人喪命,13000人無家可歸。
1993年7月日本海海底地震引起一次巨大的海嘯,結果海水竟上漲到海拔295米高處,使120名日本人喪命。1998年7月17日晚,距巴布亞新幾內亞北部沿岸約30千米處發生了里氏7級的海底地震,一股10米高、30千米長的海浪突然向西塞皮克省愛塔佩附近的7個村莊涌去,房屋被巨浪摧毀,約1000余人喪生。
海嘯是怎樣產生的?
海嘯主要由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山崩引起,其中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占大多數。地震發生于地殼層或是地殼的下部,是其中產生的巨大應力;機瀕能瞬間釋放的結果。這種應力從地震發生的中心——震源,以爆發的形式向遠處輻射,成彈性波傳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叫地震的震中。地震震中的分布按一定的秩序分布在一定的地帶或環帶,叫地震帶。在地震帶內地震不僅非常頻繁,而且最有破壞力。太平洋地震帶最為活躍,因此該地區地震頻發。
地震能在瞬間引起海底地形和海岸很大的變化。1923年在日本相模灣地震后進行的地形測量表明,海灣底部沿順時針方向移動3.6米,部分海岸隆起了數米,其余部分沉降。海灣底部的個別地段瞬間下陷了100~180米,而在海灣北部,水下山脊隆起高達170米。大洋或大洋沿岸地震引起的海嘯主要就是由于這種隆起或下降以及震蕩對海水的彈性作用產生的。這就像往水中拋入一塊石頭會產生“圓形波紋”一樣。1923年相模灣海底的隆起排出了22300立方米的海水,使一些地方的破壞性波浪高達12~14米。
有些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在遼闊海洋中并不容易被覺察,波濤高度可以是3米左右,相鄰波峰間距可達100千米,因此在遼闊海洋中的海嘯波濤會隱藏在普通波濤之中。但是,海嘯波濤與在海面上行進的普通波濤不同,它會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深度上產生。另一個區別是,普通波濤會在海面較快平息下來,而海嘯波濤即使行進數千海里也不會消散,能長時間撞擊海岸線。這說明海底地震釋放的能量巨大,可使海嘯波濤充滿整個海洋深度。比如,1960年智利沿海發生地震后,面積為加利福尼亞州大小的海底板塊很快上升了10米左右,由此引發的海嘯波濤經過1周時間才逐漸平息下來。
洗染的典型速度是每小時800千米,快得足夠追上波音747飛機。海嘯波可達數百千米,即便穿越極其遙遠的距離,其能量損失也很少。鑒于靠近陸地處海洋深度變淺,這種能量被壓縮進更小的空間,這時時速會減慢到50千米左右,但是波濤后面不斷涌來的大量海水,會使波濤高度明顯增高。
海嘯的生成原理雖然簡單,但是要人為制造它需要巨大的能量,這在從前是不可想像的。而核武器和現代高爆武器的出現似乎給這一設想帶來了可能,這就要從軍事狂人所謂的“地球物理武器”談起。
人為制造海嘯可能嗎?——地球物理武器的研究
了解了海嘯發生的規律和需要的條件后,人為制造海嘯就有了初步的理論基礎。現代人類生活與海洋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類在海洋中的軍事活動也越來越頻繁。如果你翻開世界地圖,就會發現,人類積累的社會財富和文明幾乎都分布在沿海地區。目前世界上大約1/3的人口生活在距海岸線60千米范圍內。世界35個最大城市中,有20個是臨海的港口城市。這一點對于我國也不例外。我國環渤海經濟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集中了我國改革開放積累的大部分財富。鑒于海嘯的巨大破壞力和世界人口及財富的實際分布,很早就有人想到利用海嘯等氣象現象對潛在的敵人進行打擊,并將此類利用地球物理過程進行人為破壞的機理,稱為“地球物理武器”原理,而可造成地震、海嘯的武器也就被稱為“地球物理武器”。關于“地球物理武器”的傳聞由來已久,媒體報道稱,世界各主要軍事強國對此均進行過研究。
美國人的氣象武器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艾森豪威爾執政時期,美軍就提出“氣象控制比原子彈還重要”,以后秘密進行了數十個氣象研究項目,其中包括制造地震的“阿爾戈斯計劃”,制造閃電的“天火計劃”,在颶風周圍實施人工降雨以改變風暴方向的“暴風雨計劃”等等,有些項目還在以后的越南戰爭進行了試驗,以破壞北方賴以生存的“胡志明小道”。
近年來,美軍再次將氣象控制思想提高到很高的地位,甚至宣稱,到2025年左右,美國航空航天部隊將能夠在戰場上控制氣象。俄羅斯媒體也多次指責美國在研究所謂的“地球物理武器”。例如,2002年7月25日俄羅斯《議會報》就指出,美軍研究的地球物理武器系統不僅能夠干擾無線電通信和無線電定位裝置,造成對手的航天器、導彈、飛機以及地面控制系統和電子裝置癱瘓,而且將會使對方的輸電網絡、石油和天然氣管道等設施遭到巨大破壞。
此外,美國科學家在早期核武器試驗時就發現,在任何一次地下核試驗以后兩個月的時間內,爆炸中心周圍20~30千米范圍中,通常會發生多次地震。他們分析,這是因為核試驗瞬間釋放的巨大能量引起地殼能量的連鎖反應。例如,美專家認為1992年6月28日美國洛杉磯以東發生的地震就與6月18日內華達州沙漠里的一次核試驗有關。為此美國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專項研究。1993年9月,美國在內華達實驗聲引爆了一個據稱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非核爆炸裝置”,爆炸威力相當于1000
噸TNT當量,目的是為測試同等當量、同等地質下,非核裝藥爆炸與核裝藥爆炸產生的地震效應有什么區別。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曾報道,美國在此階段曾在某國領土進行通過地下核爆炸攻擊利比亞塔胡納化工基地的試驗。
實際上,在2002年美國打擊阿富汗的時候,就有美軍制造地震的傳聞。2002年3月3日下午阿富汗發生里氏7.2級地震,造成150多人死亡。此時正值美軍使用大量重磅鉆地炸彈對躲在阿富汗山區的塔利班進行圍剿時。因此莫斯科地球物理學研究中心推測,美軍在阿富汗頻頻使用爆炸當量非常大的炸彈,對當地地層造成了破壞,可能由此引發了這場地震。他們稱,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阿富汗興都庫什山區,震感強烈,持續時間長達一分鐘,實屬罕見,而且地震波及到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以及印度的廣大地區。即便是喀布爾的一些老人此前也沒有經歷過這么強烈的地震。
蘇聯的水星計劃 蘇聯及俄羅斯政府都曾不遺余力地研究過地震武器。蘇聯地震學者對此專門進行過核試驗,其目的就是看看核試驗能否引發地震。蘇聯科學家在進行地下核試驗時發現:當核爆炸的當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就能對地質結構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并通過對地質結構的作用和巖層的傳遞,部分能量甚至可以在另外一個遙遠的地方積聚起來。一些科學家由此設想通過特定方式引爆核武器使其能量在某些地方積聚,一旦戰爭需要,可以再利用遠距離核爆炸誘發其一次性地釋放能量,引起地震,從而給敵對國造成巨大災難,同時又不會導致核戰爭。
可以看出,科學家所設想的地震武器具有其它武器難以具備的優越性。一是利用地質結構特點傳送能量,不需要運載工具;二是可以對地下軍事工程產生大范圍的破壞;三是可以回避有關對核武器使用的限制,并可以逃避戰爭責任。如果地震武器研制成功,它將是一種不可攔截和防御的大規模毀傷性武器,這也是一些國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究的原因。
20世紀50年代末,當蘇聯在塞米馬拉金斯克和新地島開始核試驗的時候,伊朗、芬蘭和其它一些靠近蘇聯試驗場的國家,曾不止一次地要求停止核試驗。因為這些國家發現,地下核爆炸同這些國家境內的地震之間有一種奇特的聯系,因此蘇聯科學院的地震學家別爾德在1954年開始研究由地下核爆炸引起的地殼變動過程,并在60年代初組織了對地震武器的研究。蘇聯專家在該階段撰寫了大量論文,討論核武器應如何設計才可促使地殼構造板塊移動,以此形成地震。論文具體地指出,在美國引發地震的最佳地區是加利福尼亞州,因為它跨越在同太平洋板塊連接的斷層線上。引發此地區地震不會引起美國懷疑,因為那里是地震活動區,從而完全可以假手自然,制造一個災難。在此后20年里,蘇聯地震學家先后參與32次地下核爆炸,以檢驗其引起的地震效果。他們為此先后進行了研究(這項計劃在蘇聯時期的代號是“水星”,到俄羅斯時代變成了“火山”),其目的是利用地下核爆炸來獲得新的地震震源,從而制造人工地震,對敵方進行打擊。據說,試驗性的核爆炸曾使塔吉克、烏茲別克斯坦發生了地震,甚至1988年死亡4.5萬人的亞美尼亞地震也是該計劃的后遺癥。蘇聯地震學權威尼古拉耶夫說,地震不是立刻到來的,而是在核爆炸后兩天、一周或幾周之后發生的。
“水星”計劃是在蘇聯阿塞拜疆共和國進行的,按照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部長會議的秘密指令實施,在阿賽拜疆的吉爾吉斯進行過三次有關的核試驗。該計劃的目的是研究一個利用弱震場遠距離控制地震源的方法,以及研究將地下核爆炸產生的爆炸能量轉換地震能的可能性,并研究制造用于控制了地震武器的衛星電子設備。計劃在開始時進行得比較順利。在阿塞拜疆科學院的領導下,在吉爾吉斯的一個小鎮進行了地下核試驗。科學家在引爆了地下核裝置后,利用一些裝置控制了震能的釋放方向。計劃中要求科學家在三年內完成此項研究,并在1990年進行試驗。然而該計劃隨著阿塞拜疆的獨立而中止。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以前研究的基礎上,于1992年將“水星”計劃改名“火山”并重新啟動,在俄羅斯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持下進行。在“火山”計劃下,俄羅斯科學家重新研究了已經草擬出來的戰略性地震武器系統方案。1992~1993年,他們使用威力較小的地下核裝置對戰略性地震武器系統進行了幾次試驗。但到90年代中后期,“火山”計劃遇到致命的資金問題,進展再度受阻。
除了美國和蘇聯俄羅斯外,法國和日本等國也進行過類似的探索。1985年,法國不顧國際上的強烈反對,在南太平洋恢復了核試驗,數天后也探測到在莫魯亞環礁地區連續發生多次強烈地震。當然,如果上述地震發生在海洋中,就可能引發海嘯,對周邊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鑄劍為犁應有時 地震武器不直接產生殺傷力,它的殺傷力是其誘發或制造的自然災害,而且這種災害可以利用特殊的地質條件被放大。例如,1萬噸級的核彈,在特定地區地下爆炸后,能夠制造出與千萬噸級核彈毀傷力相當的地震、海嘯、山崩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造成的地面破壞程度相當于里氏5.3級的地震。10萬噸級的核爆炸可誘發6.1級地震。如果連續在同一區域實施爆炸,還可以使該區域并發多種自然災害。即使在陸地上實施炸,也能誘發海洋里的地震,并附帶海嘯,對更遠的沿海國家造成損失。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這種地震武器也有四項弱點:一是核爆炸不能在敵國進行,只有在本土或同盟國國土上進行;二是滯后性,它不能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產生效果;三是方向性仍然較差,如果使用不當,引發了本土的地震,那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四是經費昂貴,許多國家目前沒有能力開發這一領域,即使如美俄等國,也是不堪重負。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地震武器研究的本質實際是對地震的控制性研究,因此也可以被和平利用,為人類防災減災作出貢獻。例如,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在1887年和1911年分別發生了7.4級和8級的大地震。根據地震發生的規律,地震學家們認為以后的年代里仍會發生強烈地震,然而80多年來只發生了一些中小地震。科學家分析,這與附近的一座核基地連續30年運轉,從而大大降低了當地的地震強度有關。這似乎為人類控制地震帶來了希望,也就是說在大地震高發區用低烈度的地下核爆炸來誘發中小地震,讓地殼中長期積聚的能量,通過短期的、人們可以預知的中小地震來逐步釋放,這樣可以避免破壞性強烈的大地震的突然發生,當然,這一工作需要建立在精確的地質分析和地震預報的基礎上。此外,在地質勘探和地球物理研究等領域,人類也是通過人為制造小型地震進行科學研究的。例如,日本在1993年為研究富士山的地殼結構,預測下一次火山噴發的日期也進行過類似的科學試驗。研究人員在與富士山相鄰地區的80米地底埋下500千克炸藥,進行5次爆炸試驗,爆炸引起的地震由400多臺儀器記錄,其中部分儀器安裝在富士山山頂。地震波傳播的頻率和速度能準確測定地下巖層租巖漿的結構和成分,獲得的數據能預測今后的巖漿運動,以及確定巖漿最接近地表的地方。可見,人類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已經開始利用地震了。
制造海嘯的直接方法——水下核爆炸
地球物理武器是通過核或常規爆炸引發海洋底地震,從而引起海嘯,而實際上引發海嘯有更直接、更現實的辦法,這就是通過水下核爆炸。
水下核爆炸是指核彈在水中一定深度的爆炸,主要用于殺傷破壞潛艇、水下的各種設施,并在一定的水域造成放射性沾染。核爆炸火球的光輻射能量大部分被水吸收,在近距離上,可以看到明亮的發光區,并且迅速冷卻、膨脹,猶如一個急劇生長的大氣泡,并產生水中沖擊波。當氣泡上升,沖出水面時,即形成一股浪花翻騰的空心水柱,其直徑可達數米,高度可達幾千米。氣泡內的氣體可以從水柱中心直沖云霄,形成菜花狀的蘑菇云團。噴出的氣體,溫度遠高于周圍的空氣,進入空中之后一部分聚成冷凝云。水下爆炸可以產生巨大的波浪,如1顆10萬噸級的核彈在25米深水下爆炸,距爆心1千米處,波浪可高達10米,并且在水面靠近水柱基部,形成一團環形具有很高放射性沾染的云霧。隨著水的回落,霧迅速向周圍擴散,并向下風方向漂移,也有可能會隨放射性雨降落下來。
水中爆炸和水面爆炸都可以形成水中沖擊波,這是水中核爆炸的主要殺傷破壞因素。由于核武器爆炸能量中的50%轉化為沖擊波,因此水中沖擊波的能量非常大。其傳播速度高于水中的音速,大約每秒1.5千米。1965年夏天,美國在比基尼島上進行核試驗時,在距爆炸中心500米的海域突然掀起60米高的海浪,海浪在離開爆炸中心約1500米之后,高度仍在15米以上,當波浪傳播到數百千米外時,浪高仍有5米。當時美國科學家就預言,水下核爆炸可在遠距離上沖垮敵海岸設施,并造成艦毀人亡。
在美國和俄羅斯的核武器庫中都曾裝備有多種水下核武器。二戰后,美蘇兩國對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造成的巨大威脅記憶猶新,因此兩國都不約而同地想到利用水下核爆炸大面積摧毀潛艇群。美國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對付潛艇群的深水核炸彈。1954年7月,一種被稱為“貝蒂”的編號MK7的核彈頭開始服役,共生產了225枚。以后又陸續研制了W34、W66彈頭,用于裝配MK45魚雷和反潛火箭等水下核武器。為了研制這些核武器,美國在深海中進行過多次核武器試驗。從美蘇水下核試驗情況來看,這些武器在打擊水下目標的同時,也難以避免地會造成海嘯,特別是多枚深水核彈的使用可能造成大范圍的海嘯。
雖然美蘇首腦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戰術核武器削減倡議中都宣布撤出此類核武器,但是美蘇戰術核武器是其核武器庫中最機密的部分,甚至美國在規劃核戰略發展的《核態勢審議報告》中也只字未提。因此,美國深水核武器狀況究竟如何,至今還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
也許你會說,這種核爆炸與地震武器相比缺乏隱蔽性,還不如直接將核武器投放到對方領土上效果更好。實際上采用水中核爆炸引發海嘯的作法主要是解決核武器的投送問題。核武器要造成破壞就必須將其投送到敵人領土上,而且面臨敵人導彈防御系統和防空系統的威脅,而人造海嘯可以橫跨數千千米,例如此次印度洋海嘯就傳播16000千米,這一距離超過了世界上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這種方法對于打擊海上目標,特別是港口內目標尤為有效。此外,這種方法還可以在公海上實施,間接打擊敵國領海內目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方法可以被沒有良好運載工具的初級核國家,甚至是恐怖分子所利用。美國科學家在“9·11”后對美國面臨的核恐怖威脅進行評估時認為,美國在其沿海港口內使用放射線探測儀等反核恐怖滲透存在嚴重漏洞,因為初級的核武器國家和恐怖集團可以將粗糙的核武器放置在集裝箱內,通過正常的遠洋運輸或海上走私,接近美國紐約等港口城市,在美國海關檢查之前在近海引爆核武器,爆炸產生的巨浪將會在數十秒后,席卷港口沿岸,并淹沒紐約這樣的地勢較低城市的大部分城區,特別是海水攜帶
的放射性污染將使該地區數百年內不再適宜人類居住。
印度洋海嘯已經過去,在全世界人民哀悼死者,援助幸存者的同時,人們也不能不對人為制造此類災難的可能性保持警惕。2004年12月30日的印度《印度日報》就大膽地猜測,印尼大地震和印度洋大海嘯的背后是否有一只人類的黑手,并要求印度海軍展開調查。文章猜測這次大地震可能是某個國家在秘密進行人造地震時失去控制的結果。文章對以下幾點表示懷疑。第一,印度洋過去極少發生海嘯,即使發生,也沒有造成多大的損失。可為什么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突然發生里氏接近9級的超級地震,并引發罕見的特大海嘯呢?第二,海嘯如何以每小時900千米的速度從震中地區,長途跋涉16000千米,襲擊了從來沒有發生過海嘯的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呢?
雖然我們對這次海嘯的起因無從猜測,但是關于某些大國為了軍事目的破壞地球環境,人為制造自然災難的企圖我們不能不提高警惕。
附文:
對地震戰的可能性的推想——一篇舊文的讀后感
缺一少十
我所說的這篇舊文刊載在《兵器知識》05.03期上,題目《“天災與人禍”海嘯及其人為軍事化威脅》,作者李文盛,以下簡稱《天》。
文章在開頭簡述了那場由印尼海底地震引發的大海嘯給東南亞諸國造成的災難性后果之后,接著寫道:“在世界各國緊急救援的同時,許多媒體都以為這次海嘯發生的蹊蹺,甚至有人猜測這很可能就是一次人為制造的軍事武器試驗。”文章雖然以海嘯為題目,但是卻以大半的篇幅用大量的事實和數字論述:人工制造和誘發敵國境內發生地震并將之用于戰爭目的的可能性,既:將地下核爆炸產生的能量傳送到遠方某地積聚起來,一旦戰爭需要,可以再利用遠距離核爆炸誘發其一次性地釋放能量,引發地震,對敵國進行難以察覺的突襲。
類似的,在1994年的冬天,我在一本《現代軍事》雜志上也看到一篇類似短文,該短文的內容與《天》文介紹的前蘇聯部分相似,那篇短文給我的印象只是一種姑妄言之姑聽之的感覺,因為文章的末尾寫道,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國力下降,資金沒有來源,項目停頓了,即這樣,沒什么好擔心的嘍!但是在讀了《天》文之后,心抽緊了,因為,不只是前蘇聯在進行這項研究,當今頭號流氓國家——美國也在進行這樣的研究。依情理,美國還未被肢解,而它對殺人放火的勾當又特別用心,也舍得撒錢,科技水品也是世界一流,那么,在這個缺德項目上,它的進展應該在前蘇聯之上。而且,就連法國和日本這兩個二等流氓也在這個領域中有染指。那么《天》文開頭所引述的媒體猜測就是有原因的。寰球皆虎狼,誰當為魚肉?那么,同樣的猜測是不是只能用在印尼海嘯上?
汶川地震了,原因,眾口一詞指向地質構造,但是只有地質上的原因?還會不會有別的什么原因會造成那次天災?什么板塊運動,什么斷裂帶,什么擠壓抬升……通通都是“因”,那么“因+因+……因”一定會導出一個“果”嗎?世界上的事真那么簡單?20度的水和20度的油混合后,是不是溫度就會高于20度,甚至于等于40度?!如果把油點燃,倒能把20度的水加熱到100度,前提,必須要有這么一個點火的人!而現在,這世上就有流氓在練這門點火功!汶川地震只是一個“天災”?!沒那么簡單! 智利地震了,我詫異這次的地震和汶川地震驚人的相似處,震級相若,而且都是發生在狹長的,南北走向的山地中,怎么相似度這么高!在這個連教皇都承認宇宙大爆炸學說的年頭,說這兩次相似的“天災”是神的巧手天工,那是胡說,但是要說這是什么自然規律,我也不信,我只承認這是“科學規律”使然,我們的汶川和幾萬里以外的智利都被什么“科學”實實在在地“規律”了。
汶川所處的群山,正是我們“大三線”的所在,建國伊始,我們抗美;數年后,又斗蘇。雖然腰桿筆直,但是劣勢也明顯,尤以天空防線為甚,《孫子兵法》云:“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當年,對我國占絕對優勢的美蘇空軍即是,黨中央、毛主席高瞻遠矚,將我國過半的軍工生產能力藏于“大三線”的崇山峻嶺之間,千溝萬壑之中,讓敵看不到,打不著,也正如《孫子兵法》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幽”。這就是當年我們抗美斗蘇的底氣所在,是我們的武器庫,鑄劍爐!就算國門洞開,域外虎狼橫行神州的后三十年里,“大三線”對我們國家安全的貢獻依然不減: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這里安家,殲十、梟龍從這里騰空,飛豹、轟六從這里起飛……可是就是這樣一個要緊地方會發生這樣的“天災”,果真應視為天災!?這一片群山也是我國經濟落后地區,我國對這樣的地區用四個字概括:老、少、邊、窮。汶川震區至少占少、窮二字。少:少數民族聚居區;窮:人民生活困苦;就在這樣的地區發生這樣的“天災”,面對天災的無奈和絕望誰能體會得到?如果政府的賑濟和救助稍有遲緩不力,那些無奈和絕望就會轉為對政府的失望和不滿,繼而轉為對立,更甚至于轉為民族情緒和對立……這也是歐美流氓國家樂于看到的危局,和插手干預的“良機”,而且,這里多藏區,又毗鄰西藏,再被流氓國家和西藏問題掛上鉤,貽害無窮,貽禍無窮。所幸,我們的政府做的很好,我們過關了,萬幸萬幸。
汶川就是這樣一個要緊地方,發生那樣的“天災”,是自然的規律,還是什么“科學”的“規律”,不該多想想?
智利也地震了,也被“天災”了,也被“科學”“規律”了。這個國家是個產銅大國,它的銅產量的變化能直接影響世界銅價的走勢與起落,現在,它被“天災”了,產量受了影響,國際銅價應聲暴漲。我們國家雖然是第二產銅國,但同時也是第一大銅進口國,那么,這場智利“天災”對我們的銅進口造多大麻煩可想而知。我們的銅進口也同時被“天災”了,被“規律了”。去年,世界銅價暴漲翻倍,有“原因”,各國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復蘇,造成了貨幣流動性空前充裕……所以,銅價大漲,這,只是桌面上的東西,其實不管什么樣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包括銅價的上漲,都是沖著我們的四萬億來的,沒有大量的實物需求,炒家們炒高了的東西賣給誰?當我們是豬肉戶頭了!現在四萬億砸出去了,銅價上漲的原動力沒了,中國這個豬肉戶頭還怎么殺?地震吧,讓智利“天災”一下,它的產銅能力幾時恢復,不知道,只要不恢復,銅價不跌,中國這個豬肉戶頭想怎么殺就怎么殺。銅是個戰略物資,它的價格一直是歐美流氓國家重點監控操縱的對象,它們一般是通過由政府控制的基金,投行,大的金屬交易商在倫敦的有色金屬交易所操縱期銅合約價格,實現對國際銅價的操縱。作為世界第一大銅進口國,我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也在那里設有交易席位。多少年來,我們一直是最大的空頭。我們的打算,就是在期銅合約上做空,壓低期價,用壓低的期價拖累現貨價,降低我們的進口成本;同時,高賣低買的差價也能攤低成本;低價拿到的合約也能降低我們的進口成本。但是,我們這樣的籌劃和資金布局,常常成為歐美流氓國家巨量游資圍殲絞殺的對象,對我們的巨額空單反向操作,做多逼空。又由于期銅是保證金交易,有十比一以上的杠桿率,我們應對稍有失當,銅價每上漲一個單位,我們的損失就是十數倍,數十倍,難以估量。零五年,“劉其兵國儲銅”事件的損失,在好幾個財經網站上查不到,損失太大了。
期貨市場上,一個好的炒作題材可以爭取到大批的同盟軍,輕松地打倒對手,智利的“天災”就是一個絕好的做多題材,現在,銅價暴漲已成現實,這個地震“天災”來得真是時候!真就是個天災?!
青海玉樹地震,又是一個天災?賑濟,救援,無論代價多大我們都要救,但是,我們是不是多想想,為什么總是我們有這么多的天災?那些流氓國家,怎么就那么太平?
美國拍出了《后天》,為哥本哈根峰會提前造勢做局,挺可怕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