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某個地方的一個通用汽車公司產品銷售點
經濟危機后,為了重振本土工業,美國將“再工業化”作為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推出了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鼓勵科技創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政策和措施。為應對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帶來的挑戰,我國應提高工業企業的國際化水平、依靠先進制造技術、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去。
2009年年底,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聲明,美國經濟要轉向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即出口推動型增長和制造業增長,發出了向實體經濟回歸的信號。此舉表明,在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已充分認識到不能依賴于金融創新和信貸消費拉動經濟,開始重視國內產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再工業化”成為美國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
重新認識先進制造業價值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制造業創造的產值占美國G D P的27%以上,穩居世界第一。然而,到了80年代,由于一度將制造業認定為“夕陽產業”,轉向以服務業為中心的第三產業,美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被嚴重削弱,在汽車、鋼鐵和消費類電子等工業領域的國內、國際市場份額大幅度下降。
為了重新取得競爭優勢,美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技術計劃,推動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轉變,之后,美國的制造業重新走出了低谷。據聯合國工發組織的統計數字顯示,近10年來,全球制造業總量中,美國的份額一直不低于1/4。
雖然在全球制造業中所占比重一直比較高,但美國制造業占G D P的比重卻在逐年下降。到2007年,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到11.68%,對美國G D P貢獻最大的行業不再是制造業,而是金融、房地產服務業(不包括住宅建筑業),在次貸危機之前,美國金融、房地產服務業的利潤總額占美國企業利潤總額的40%以上;美國標普500強企業的總利潤中也有25%到35%由金融和房地產業務產生。
過度依賴以金融業、房地產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使美國在此次危機中受到了沉重打擊,市場大幅萎縮,以先進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作用重新凸現出來,受到了美國各界的重點關注。先進制造業包含了精益生產、準時生產、清潔生產、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計算機集成制造、虛擬制造和綠色制造等眾多先進模式,不僅能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更重要的是能帶來一場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提高經濟抵抗金融風險的能力,從而扭轉美國當前嚴重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倒掛現象。
為了發展先進制造業,美國已開始推行“再工業化”戰略,力圖重振本土工業,尋找能夠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高端產業,通過產業升級化解高成本壓力,實現經濟的復蘇。
在現代化、高級化和清潔化中尋找出路
美國以實體經濟為基礎進行“再工業化”,可以發揮很多已有的優勢。主要有: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強大的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一流的技術學校、研究機構和創新企業;為上述組織提供支持的金融實力;卓越的企業家精神,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并仍然擁有世界上最發達、最靈活的資本市場。
然而,實行“再工業化”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政策轉變就能夠完成,美國將面臨很多問題,很多制造企業難以消化高額的成本和技術創新的巨大投資花費。為了保障“再工業化”戰略的順利實施,美國推出了一些相互配合的政策和措施,如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鼓勵科技創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力圖加快傳統產業的更新換代和科技進步,以推動美國經濟走向復蘇。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不斷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2009年2月,奧巴馬簽署《2009年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推出了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節能項目、智能電網、醫療信息化、環境保護等成為投資的重點。美國高度重視發展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主張依靠科學技術開辟能源獨立的新路徑,在18年內把能源經濟標準提高一倍,在2030年之前將石油消費降低35%。金融危機后,美國政府尤其重視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美國能源部選擇了部分新能源制造企業予以資助,擴大規模,拉動就業。美國還加快發展世界上最先進、最現代化的信息基礎設施,以實現對醫療信息化、智能電網、教育和互聯網寬帶化(2020年為每個美國家庭提供100Mbps的寬帶互聯網服務,為政府機構,軍事基地,學校,社區等提供1Gbps的寬帶)的支持……美國正推動一場以新能源為主導的新興產業革命,其核心目標即為長期的經濟增長和繁榮打下堅實基礎,保證在21世紀能夠繼續保持全球競爭優勢。
鼓勵科技創新
金融危機發生后,美國并沒有因此大幅度減少研發投入。國會公布的《2009年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的草案包含增加133億美元科技投入,其中研究和開發99億美元,研究和開發設施設備34億美元。這筆支出將主要流向美國競爭力計劃重點支持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能源部科學辦公室和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三個機構和國立健康研究院。這三個機構增加的經費主要用于研究和開發,兌現奧巴馬在總統競選中承諾實施美國競爭力計劃,在七到10年內使這三個機構物質科學和工程經費翻番的目標。
美國對具有國家戰略價值的新興產業投入了巨資,借助稅收補貼等手段,利用杠桿效應撬動社會資本在這些領域的投資。美國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設立民用空間項目計劃,組建公私合營企業。
探索清潔煤技術的商業化模式和出資支持美國本土的汽車制造商開展新能源節能汽車和新型汽車電池的研發工作,鼓勵私人投資進入寬帶服務領域等,意在推動民間參與科技開發和利用,以保持美國的創新活力和經濟增長。
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在美國,中小企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約占企業總數的99.7%,占所有企業收入的40%,在整個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科技創新與提供就業方面)。同時,美國政府把中小企業作為再工業化的主要載體之一,對中小企業寄予厚望。2009年3月,奧巴馬宣布計劃從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方案中劃撥部分款項(約7.3億美元)解決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2009年10月,奧巴馬宣布一項支持小企業發展新計劃,以幫 助 小 企 業 渡 過 信 貸 緊 縮 難 關 。2009年12月,奧巴馬政府計劃將7000億美元問題資產救助計劃的剩余資金用于扶持小企業,旨在遏制失業率高企帶來的政治和經濟不良后果;還準備要求國會對問題資產救助計劃進行修正,放寬將施加給小企業貸款機構的薪資限制及其他限制。美國政府還多次敦促美國銀行為那些有可能增加就業機會的小企業提供更多貸款。
將對中國工業化產生影響
目前,中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后期,制造業是中國高速成長的動力引擎。然而,中國制造業的總體水平并不高,表現為:經濟創造力較低,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增加值率約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附加值不高,仍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中下游,出口的產品大多數是技術含量較低、單價較低、附加值較低的“三低”產品,大量進口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價格的“三高”產品。
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將對中國的工業化產生巨大的影響。一方面,兩國將產生更多的競爭,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美國將從制造業的現代化、高級化和清潔化中尋找“再工業化”的出路,這意味著美國將在競爭規則和國際貿易規則上做文章,使得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另一方面,美國目前仍擁有世界最高技能的勞動力和先進的裝備,是世界上制造業最發達和先進制造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發展先進制造業容易受到美國的技術封鎖。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必須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加快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加大新興產業的投入,提高先進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以應對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帶來的挑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