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理論動態》2010年第2期
蘇聯解體已經過去了18年。蘇聯分裂為十五個國家之初,較流行的說法是這些國家復辟資本主義。這樣的判斷比較符合諸如波羅的海三國等國的實際情況,但對于其他有些國家則未必盡然。例如摩爾多瓦,共產黨人黨于2001年和2005年兩度贏得議會大選并連續執政八年之久。在2009年7月議會大選中,摩共雖然失去執政舞臺,但是仍保持第一大黨地位。透過摩共“在野-執政-非執政第一大黨”的“摩爾多瓦現象”,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因素在摩爾多瓦政治生活中依然具有重大的影響力,社會主義的理想和目標并沒有因為蘇聯解體而從此泯滅。
摩共自國家獨立以來的斗爭歷程
摩共的歷程大致可分為臥薪嘗膽、執掌政權和秣馬厲兵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1-2001年)。蘇聯解體之后,摩共被取締,一部分黨員加入摩爾多瓦農業民主黨,另一部分在前內務部長沃羅寧領導下成立摩爾多瓦共產黨人黨。摩爾多瓦農業民主黨在1994年2月第十三屆議會選舉中獲勝,新議會以壓倒多數通過決議取消對共產黨的禁令。摩爾多瓦共產黨人黨(以下簡稱摩共)重新登記為合法政黨,成為原摩爾多瓦共產黨的繼承者。1994年12月摩共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沃羅寧當選為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摩共將自身定位為代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一切勞動者的政黨,近期目標是建立“革新形態的社會主義”,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面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考慮到國內人心思穩的傾向以及自身作為反對派的特殊地位,摩共調整了斗爭策略,確定了通過和平民主的議會道路奪取政權的方針。同時,摩共汲取歷史教訓,提出了比較切合實際的社會經濟改革政策,從而樹立了新形象,贏得了多數民眾的信任和支持。1998年2月,摩共在第十四屆議會選舉中脫穎而出,獲得30.1%的選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進入議會的3個右翼政黨組成執政聯盟,摩共處于議會反對黨地位。
2001年2月,摩共在第十五屆議會選舉中一枝獨秀,獲得50.2%的選票,在101個席位中占有71席,單獨組閣。沃羅寧當選總統。摩共經過10年奮斗,終于重新執掌政權,這一事件在獨聯體乃至全世界引起震動。
第二階段(2001-2009年)。摩共上臺之后,順利實現了從反對黨到執政黨的轉變,注意汲取蘇聯模式的教訓,借鑒包括社會民主主義在內的人類文明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成果。2001年4月召開的摩共四大確定方針,決定不違背獨立后各派政治力量達成的原則協議,亦即三權分立原則、民主制原則(民主和政治多元化,任何意識形態均不得被規定為國家意識形態)、憲法至上原則、中立原則和公民至上原則,并在這樣的前提下嘗試建立“新型社會主義”,走一條摩爾多瓦式的強國富民的社會主義道路。
摩共執政的八年,政局基本穩定,經濟逐漸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外部環境大為改善,成為原蘇聯東歐地區引人矚目的獨特現象。正如沃羅寧在辭職講話中所說,摩共執政的八年完善了國家民主制度,給繼任者留下了國家發展的整體計劃,與歐盟建立起關系,恢復了與俄羅斯的傳統關系。
第三階段(2009年-)。摩共失去執政地位,但仍是第一大黨。摩共在2009年4月和7月舉行的兩次議會選舉中得票率分別為49.48%和45.1%,說明其建立本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張依然得到全國近半數民眾的支持,摩共今后仍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政局的走向。
摩共執政期間的綱領政策與基本經驗
初步看來,摩共執政期間嘗試并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
一是構建穩定有序的政治環境。摩共執政伊始,國內政局動蕩不安,各種政治力量斗爭激烈,官僚貪污腐化成風,種族對立和沖突嚴重。摩共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宣布“黨代表的是整個社會的利益”,要建立一個“全體摩爾多瓦人的國家”;通過民主選舉、推薦等手段,吸引人才進入國家權力機關;對待反對派,采取和平共存、開展建設性合作的政策,組建包括反對派和無黨派人士參加的專家型政府。無黨派人士塔爾列夫連任兩屆總理,其政府成為獨聯體國家中最穩定的政府。在國家重大問題決策方面,摩共采取民主方式進行全民公決,由人民自主參與治理國家的活動。摩共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謀一黨私利,頗能贏得人心。
二是推動經濟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摩共視經濟發展為重中之重,提出了進行新型改革、分階段恢復和發展經濟的目標;強調新型改革“不是毀壞原有經濟的改革,也不是重新劃分財產關系的改革,更不是使民眾更加貧窮的改革”;制定了一整套措施,旨在保障所有財產形式一律平等、保護合法財產和合法收入,鼓勵私人資本在小商品生產領域以及農業、商業、服務領域中發展;推動加快稅收改革進程,制定國民經濟具體生產部門,首先是高科技生產部門的國家扶持綱要;提高國有財產在國民經濟戰略部門中的作用,堅決反對外國以提供貸款為由讓摩變為經濟奴隸,反對廉價大量出售國家資源;承認農民有權獲得土地,支持農民從事合法經營,為農村商品生產者提供貸款;打擊貪污腐敗,凈化經濟發展環境。結果,不僅扭轉了經濟持續大幅下滑的頹勢,而且創造了經濟增幅連年保持6%-7%的紀錄,取得了國家獨立以來從未有過的成就。
三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摩共強調“饑餓的人不可能是自由的人,貧窮的社會不可能是民主的社會”,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福祉。摩共執政第一年解決了全國退休金和殘疾人補貼的拖欠問題,第二年全部償還了拖欠多年的國家公職人員工資,并對蘇聯解體時被凍結的居民銀行存款進行補償;重建醫療保障體系,對兒童、退休者和老戰士等實行免費醫療;恢復公民法定的勞動、休息和接受各種教育的權利;大幅提高大學助學金,重建兒童及青年的康復網點;實施《鄉村發展綱要》,推出村村通天然氣計劃;建立農民最低醫療保險體系,最貧苦的農民也能享受必要的醫療救助;規定各階層居民享有最低生活費標準,保證根據通貨膨脹率對工資、退休金、助學金和社會補貼實行指數提掛,八年來工資平均提高了3倍,退休金提高了3.5倍,就業崗位增加了1倍;提高了多子女家庭和殘疾人的補貼。這些舉措緩解了社會緊張狀況。
四是確立平衡外交政策。起初,摩共設法密切與俄羅斯的關系,試圖解決經濟發展和德涅斯特河左岸統一問題,曾遭俄羅斯冷遇。經過2005年至2007年的反復,與俄羅斯的關系終于正常化。北約與歐盟雙擴,摩共備受震撼,決意為解決國家發展問題盡快融入歐洲,提出參與歐洲一體化目標,強調摩爾多瓦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有能力為促進歐洲統一做出貢獻。摩爾多瓦議會按照歐盟標準對國內各項法律進行審議和修改。政策調整獲西方認可,不僅避免了“顏色革命”,還促成西方國家的投資增加。摩爾多瓦還理順了與烏克蘭、羅馬尼亞等國的關系,創造了較好的周邊環境。
總之,摩共執政期間的綱領和政策表明,它是在新的復雜條件下繼續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摩共執政以來的教訓與面臨的問題
從一定意義上講,摩共執政期間的教訓也是一筆財富。
從宏觀來說,其一,摩共對國家長遠發展缺乏前瞻性的全面規劃。由于執政時間不長,摩共有關國家發展的理念和主張處于初步探索之中,尚未形成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有力的執政支撐,其中更多是針對執政之初的政治混亂和經濟衰退制定的。
其二,摩共尚未摸索出多黨制條件下的執政規律。采取與反對派和平共存、建設性合作的做法,這同時也為反對派坐大埋下隱患。沒有著力培養同情摩共或輔助摩共執政的進步力量,執政后期議會形成左右兩翼,缺乏親摩共的中間力量,這種政治局面對摩共不利。看來探索可控多黨政治體制,營造政治格局,對于摩共還是新課題。
其三,摩共第二任期內的施政綱領,要求有些偏高。2004年底摩共五大確立了2005-2009年建設國家的四項目標,即讓人民有新的生活質量、實現經濟現代化、加入歐洲一體化進程和保持社會穩定。其中一些具體目標不切實際,如2009年人均工資超過300美元、養老金增加3倍、將地方經濟占國民經濟比重提高到50%、讓摩公民免簽證在歐洲國家自由活動、實現國家統一,等等,都沒能實現。
摩共在今年4月和7月議會大選中失利,固然有上述宏觀方面的原因,也還有直接的、具體的主客觀原因。
其一,就摩共自身而言,主要問題是內部分裂和腐敗嚴重。摩共執政后期,黨的最高領導一言堂,誘發反對聲音。高官任人唯親,以權謀私,縱容親屬非法斂財,造成惡劣影響。以前議長盧普為首的“少壯派”與“元老派”之間關系惡化,權力分配之爭導致盧普在關鍵時刻離黨,帶走一批骨干。從2009年4月到7月短短三個月內,摩共丟失了12個議席。
其二,從社會因素來看,摩民眾對政治多元化的訴求上升。摩地處歐洲中部,深受歐洲資本主義制度和政黨輪替的嚴重影響。各種政治力量圍繞姓“社”還是姓“資”問題斗爭激烈。加之經濟未獲預期成果,特別是在金融危機沖擊下,生產萎縮,失業率攀升,民眾不滿情緒劇增。外部勢力干涉迫使摩共處境艱難。摩非政府組織均有反共色彩,其中90%受美國政府資助。歐洲社民黨向摩同類政黨提供聲援和物質援助。羅馬尼亞不斷滲透,摩精英層對羅認同感日增,在摩101個議員中有五分之一希望或已經擁有羅馬尼亞國籍。羅駐摩使館和媒體直接參與對摩共的顛覆活動。
鑒于摩共執政8年打下一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基礎,如今作為議會第一大黨,它仍能保持40%-50%的社會支持率,在國內具有舉足輕重作用。右翼聯盟在大選中贏得并不輕松,4個政黨(自由民主黨、自由黨、民主黨和“我們的摩爾多瓦聯盟”結成“融入歐洲”執政聯盟)的議席相加,只比摩共多出5個席位。況且,4個反對黨存在利益矛盾,執政聯盟并不穩固。2009年總統選舉已四次流產,反映了左右翼力量旗鼓相當;右翼聯盟總統候選人不能如愿以償,說明了摩共很有牽制作用。
目前,摩共為了國家利益,既要避免造成像烏克蘭那樣的混亂局面,又要力爭組建一個中左政府。摩共面臨著長遠發展的任務,要善于宣傳社會主義理念和黨的政策主張,鞏固傳統選民,更多地吸引城市居民,特別是爭取思想活躍的年輕人,從而擴大和加強黨的社會基礎。摩共在現行議會共和體制內,以議會為斗爭陣地,如能認真總結和吸取經驗教訓,戰略策略運用得當,不排除再次贏得執政的可能性。
關于“摩爾多瓦現象”的幾點理論探討蘇聯解體18年來摩爾多瓦政局的變化,展示了該國圍繞道路選擇斗爭的復雜性。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點認識:
其一,摩共的經歷說明,社會主義在摩爾多瓦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摩共以及原蘇聯其他成員國的一些共產黨(例如俄共),為克服蘇聯模式弊端進行政策調整,注意吸取人類文明在資本主義階段的發展成果,這不應被籠統地斥之為“社會民主黨化”。老社會民主黨是以維護和改良資本主義為特征,而新的民主社會主義則是以揚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為特征,兩者之間雖有聯系,但也有差別。以提倡社會公正為特征的社會民主主義,是人類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成果,應該有條件地予以肯定,并適當加以借鑒。蘇聯模式的嚴重弊端業已成為共識,可是人們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有意或無意地還是把蘇聯模式的理論和實踐作為衡量當今社會主義的標準。
其二,摩爾多瓦在揚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弊端的同時,仍要汲取和發揚傳統社會主義有益的東西。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中的可取之處(如福利政策、適當的經濟計劃調節),尚且被美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程度地加以借鑒,那么,經歷過數十年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洗禮的國家,不可能在今后的發展中對之完全不予理會,否則這些國家人民的懷舊之情從何而來?
其三,世界是多樣性的,摩爾多瓦和其他任何國家在選擇發展道路的時候,既不能盲目照搬歐美國家的社會發展模式,也不能照搬中國或者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與俄共相比,摩共有它的有利條件。普京當局曾拿走俄共許多政策主張,導致俄共縮水,而摩共面前則不存在這樣的威脅。
其四,摩共執政期間,摩爾多瓦處于西方與俄羅斯的夾縫之中,這有它的苦衷,“左右逢源”應被看作是謀生存、圖發展的一種靈活策略。對于摩爾多瓦(還有獨聯體其他一些成員國)與俄羅斯之間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與摩擦,要以公正的眼光予以看待,而不應籠統地將這種行為與“親西方”等量齊觀。
其五,摩爾多瓦的內外環境有其特殊性,多種因素決定了其道路選擇之艱難。斗爭將是長期性的,難免反反復復,政權更迭不足為奇。相信以摩共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力量,終將探索出一條本國國情與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道路,從而證明“隧道盡頭是社會主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