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共產黨的首次出現
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最早的印度共產黨是出現在上世紀20年代。正是印度資本主義發展和工人運動興起的時候,這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潮在印度的傳播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社會土壤,一些小資產階級秘密革命組織成員和國大黨內的少數激進青年成為最早接受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潮的人。
熟悉中共黨史的讀者應該知道一個叫羅易的外國人,他就是墨西哥共產黨和印度僑民共產黨的創始者。他曾是孟加拉秘密革命組織成員,在大戰中曾多次被派往國外購買軍火,后因種種原因逃到墨西哥,參加了墨西哥社會黨,并與黨內的共產主義者創建了墨西哥共產黨。1920年,羅易參加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被任命為共產國際中亞局主要負責人之一。當年10月17日,羅易在蘇聯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首都塔什干創立了僑民共產黨,開始在僑民中并向國內宣傳和介紹馬克思主義,闡述印度民族斗爭的形勢和任務。
1927年,羅易作為共產國際執委會代表到中國指導工作。他未經許可,把共產國際關于中國革命的“五月指示”泄露給了汪精衛,直接導致了國共分裂。毛澤東曾說:誰促成了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分裂?“到頭來還是羅易本人”。斯大林出于黨內斗爭需要沒有馬上處分羅易,但到了1930年前后,還是把羅易開除出了共產國際。
與羅易創立印度僑民共產黨的同時,在印度國內,也有少數先進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1年-1922年間,印度的加爾各答,孟買,拉合爾,馬德拉斯和康浦爾等地都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小組。羅易派回國的一些僑民共產黨黨員也成為這些馬克思主義小組的創建人。這些小組積極宣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創辦了很多刊物,如孟加拉語的《人民之聲》,英語的《社會主義者》和烏爾都語的《革命》等等。共產主義小組的興起,引起了英國殖民當局的不安。在“粉碎布爾什維克陰謀”的叫囂中,印度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活動遭到了嚴厲的打擊。
1925年,印度康浦爾的一個報紙編輯薩提亞·巴克塔宣布要建立一個合法的共產黨。在得到當局允許后,于 12月26日召開了印度共產主義者第一次全國會議。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為防止共產主義旗幟被人利用,只得派人參加會議。會上成立了印度共產黨,各共產主義小組的負責人都被選進了中央執行委員會。這一天,被認為是印度共產黨誕生的日子,標志著印度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印度共產黨成立之初,并沒有加入共產國際,而是繼續接受羅易的指導。黨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工人運動和建立共產黨的外圍掩護組織即工農黨上,取得了很大的發展。1933年12月,全印共產黨會議在加爾各答召開,印度共產黨宣布加入共產國際。
從1920年印度僑民共產黨成立之后,印度的共產黨內部就存在著關于黨的最低綱領和戰略策略之爭。黨內斗爭頻繁激烈,外部英國殖民當局的鎮壓也非常嚴厲,黨的命運多舛。印度獨立后,黨時而提出要采取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時而提出采取中國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推翻政權,時而與宣稱要建立社會主義類型的社會的國大黨左翼結成統一戰線。但是,印度共產黨還是參加了歷次的國會選舉,其政策也隨形勢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著調整,成為印度政壇上一支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
二、印度共產黨的分裂
從成立的那一天開始,印度共產黨內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派別和斗爭。印度共產黨早在高士任總書記期間,已存在意見分歧。到了上世紀60年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了大論戰,中印之間還發生了邊界沖突,印度共產黨內對印度社會性質的認識也出現了尖銳的矛盾。當時丹吉集團主張建立包括國大黨在內的“民族民主陣線”來實現“民族民主政府”,以孫達拉雅為首的一派則強調要由無產階級掌握領導權通過和平道路過渡到社會主義。而高士則是把這兩者兼容并包。
1962年1月,高土去世后,由丹吉擔任黨的主席,南布迪里巴德任總書記。丹吉出任主席后,印共黨內右翼勢力進一步增強。隨著中印邊界武裝沖突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論戰的公開化,印共內部斗爭日益激化,
1963 年7月蘇共發表《公開信》,指責反丹吉集團是受“中共領導策劃的各種變節者的反黨集團”。
1964年4月,丹吉早年被捕變節的信被揭發,黨內斗爭進一步加劇,《和平和社會主義問題》則發表文章為丹吉洗刷,說變節信是“偽造”的。國大黨政府通過丹吉集團的告密大批逮捕孫派成員。丹吉集團乘機改組印共中央及西孟加拉、旁遮普、安得拉、孟買等地組織領導機構。大規模開除或停止孫派成員黨籍。于是,印度共產黨第一次出現了組織上的分裂。
當年10月31日至 11月7日,以黨的總書記南布迪里巴德等為首的一派單獨在加爾各答召開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選舉孔達拉亞為總書記,改黨的名稱為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隨后,以黨的主席丹吉為首的另一派在孟買又召開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選舉丹吉為黨的總書記,繼續沿用印度共產黨的名稱。至此,印度共產黨一分為二。
印度共產黨(以下簡稱“印共”)認為,印度是資本主義國家,是新獨立國家中經濟發展最先進的,但在農業中殘存著半封建的生產關系。印度政府是民族資產階級的政府,實行的是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印度現階段的革命任務就是聯合反帝反封建反壟斷資本的力量,組成包括工人階級、廣大農民、知識分子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民族民主陣線,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族革命,建立由工人階級、資產階級和其他階級共同領導的民族民主國家,通過非資本主義的和相對和平的道路過渡到社會主義。在對外政策上,印共強調支持國大黨奉行的不結盟政策,主張大力加強與蘇聯的合作,認為蘇聯是不結盟國家“最可靠的盟友”,是“世界和平的堡壘”。
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以下簡稱“印共(馬)”]認為,印度國家是大資產階級占主導地位的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聯合統治的機器,印度社會是一種占支配地位的壟斷資本主義與種姓、教派、部落制度的特殊混合體,反對印度共產黨關于印度社會已經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論斷。認為印度面臨的革命的性質是反封建、反帝、反壟斷資本,爭取民主的人民民主革命。革命的道路應是由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下層組成廣泛的人民民主戰線,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積極參加議會斗爭,通過合法途徑實現人民民主和社會改革,但 “革命力量必須提高警惕,使他們的工作能夠應付一切突然事變,能夠應付國內政治生活中的任何復雜局面”。在對外政策上,支持政府奉行的不結盟政策,贊同同蘇聯親近。
三、印共和印共(馬)在中印邊界和國際共運問題上的政策
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兩派都堅持麥克馬洪線為邊界線,都支持尼赫魯政府保衛該線以南領土,但丹吉攻擊中國為“民族主義狂熱”,“侵略”印度領土,號召在政治、思想、軍事上向中國發動攻勢,要求中方按印方條件談判。孫達拉雅派承認邊界有爭論,不存在“侵略”,主張談判、互讓,西段邊界,印度應承認阿克賽欽高原的“某一部分”為中國領土。中印邊界沖突發生后,印共(馬)的很多黨員因為拒絕污蔑我為“侵略者”而遭到政府迫害,約有1300多名黨員干部被逮捕。
在國際共運爭論問題上,兩派都支持1960年《莫斯科聲明》,都強調和平過渡的可能性。分歧主要在中蘇論戰責任誰負的問題上。丹吉集團攻擊中國應對社會主義陣營不團結“負責”,攻擊中共是“教條主義”、“左傾宗派主義”,是國際共運的“主要障礙”。孫達拉雅派認為,蘇共獨斷專橫是國際共運“嚴重分歧的起點”。指責蘇共二十大的某些論斷是“不正確的”,“站不住腳的”。不同意丹吉集團要印共在每個問題上都追隨蘇共領導。 四、印共(馬列)的成立
1966年,印共(馬)西孟加拉邦委員會內,以查魯·馬宗達為首的一派由于對黨中央的路線不滿,秘密成立了“印度共產黨毛澤東主義中心”組織。
1967年5 月,西孟加拉邦大吉嶺縣的革命派在查魯·馬宗達等人的領導下,起來公開反對印共(馬)的路線,在該縣的納薩爾巴里發動了農民武裝起義。7月,遭到由印度共(馬)執政的西孟加拉邦政府的鎮壓而失敗。
1967年11月,西孟加拉、北方邦和比哈爾等七個邦的印共革命派代表在加爾各答開會,成立了:“共產黨革命派全印協調委員會”。在協調委員會的領導和推動下,安得拉邦、比哈爾邦和其他邦先后爆發了農民武裝斗爭。由于主客觀條件等復雜原因,納薩爾巴里運動受到了嚴重挫折。
1969年4月,印度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以下簡稱印共(馬列)]正式成立。1970年5月,印共(馬列)召開一大,選舉查魯·馬宗達為總書記。
1971年11月,印共(馬列)中央分裂,形成了以查魯·馬宗達為首的和以薩·納·辛格為首的兩個中央。
1972年7月,馬宗達被捕犧牲后,黨組織分裂成為更多的小派別。
1982年初,印共(馬列)的十三個派別舉行了第一次聯席會議,主要是討論團結問題。同時總結了納薩爾巴里運動的主要教訓:
(1)盲目照搬中國革命經驗,宣稱“中國的道路就是我們的道路”。嚴重脫離了印度的國情和印度人民群眾,使印共(馬列)的威信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2)錯誤地估計了國際形勢。他們根據“帝國主義即將全面崩潰”這一提法,以及國際形勢面臨世界大戰的危險,認為美國進攻柬埔寨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世界革命最后階段已經開始。
(3)對于國內的革命形勢作了過于樂觀的估計。
(4)采用了個人恐怖手段,嚴重脫離了群眾。甚至提出了,手上沒有沾染階級敵人鮮血的人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這種極其錯誤的口號。
(5)擴大了打擊面,如把黨稱為“分成農和無地農民的黨”。查魯·馬宗達說:“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同民族資產階級一樣動搖,并在心理上同反革命派有聯系。”甚至把其他所有政黨統統看成是代表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利益的黨。因此,馬宗達說:“只有當紅色政權在國內各地建立起來的時候,在工人階級領導下的所有這些階級的統一戰線才能建立。”顯然,這是極左思想的表現。這種極左思想是和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惡劣影響有關的。
印共(馬列)各派在其后的實踐斗爭中,逐步認識到聯合的必要。1985年5 月,有6個印共(馬列)的組織在納薩爾巴里集會,決定合并成立印度共產主義組織(馬列),并通過了新的黨綱黨章,選舉了原納薩爾巴里運動領導人之一卡努,桑亞爾為該黨總書記。桑亞爾會后說:黨將堅持武裝斗爭,并把武裝斗爭看作是印度求解放的唯一道路。在形勢許可時,也將參加議會選舉。他說:“印度現階段是完成民主革命。但我們決不會再盲目地接受其他國家的黨的領導,我們再也不會犯稱中國共產黨主席為我們黨的主席那樣的錯誤了。” 五、印共(毛)的成立
印共(馬列)早從1967年5月起就在大吉嶺縣的納薩爾巴里及其毗鄰地區發動農民開展武裝斗爭,通稱納薩爾巴里運動(農民革命戰爭游擊運動的統稱)。1969年4月建立印共(馬列)這個獨立政黨后,70年代早期黨內又形成“毛主義共產主義者中心”,隨后又出現“印度共產主義革命中心(毛主義)”。2003年,這兩個組織合并為“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并加入南亞毛派政黨協調委員會。2004年9月21日,“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與“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這兩個最強大的毛派組織聯合組成印共(毛主義)。這兩個納薩爾巴里運動的最大組織,實際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嘗試進行接觸,準備聯合,但由于各自領導層之間的分歧等原因,聯合過程受到了重重阻礙。其聯合進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嘗試階段。1980年4月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把印度左翼極端組織聯合起來,共同致力于推翻那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的買辦資產階級和大地主階級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以實現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為目標的新國內政府”的構想,這一提議得到了“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黨的贊同。1981年,雙方進行了第一次會晤,在長達12天的會晤過程中,雙方最高領導人認為兩個組織之間有著廣泛的合作基礎,雙方有著共同的奮斗目標。但是由于雙方進行合并的程序還不成熟,加之兩黨在戰略、策略上的分歧,個人的沖突等雙方的矛盾逐漸加深,隨著雙方領導人的去世。聯合進程逐漸停止。
第二,停滯階段。進入90年代,雙方再次萌發了進行進一步聯合的想法,并于1992年開始對話。1993年9月。雙方決定聯合加強在馬德拉邦、比哈爾邦等其他地區的納薩爾巴里運動,并建立一個全印度人民的抵抗組織討論會,以促進反封反帝運動,這一統一進程持續了三年,但最終又因在一些國際革命運動問題上發生分歧而暫停。隨著1998年“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與另一派“印度共產黨(聯合馬列)”的合并,雙方的關系進一步惡化,武裝沖突不斷,大批納薩爾運動參加者和支持者在沖突中死亡,給納薩爾運動造成了極大損失。這一時期被毛派主義者稱為“黑暗時期”。
第三,快速發展階段。隨著接觸的增多和了解的深入,雙方進行聯合的行動再次提上了議程。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首先進行了自我批評,并認為雙方的分歧應該通過討論而不是武力來解決。2000年,“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主動實施了單方面停火決定。“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也以同樣的姿態進行了回應。同時,由于“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的反省和國內外革命力量的呼吁,雙方于2001年8月再次恢復了對話。在第一次會議后,雙方決定在對自身錯誤進行進一步反省的基礎上進行合并。
2001年后半期到2002年11月,雙方在比哈爾邦和杰哈那巴德邦進行了聯合行動。2002年11月,雙方發表聯合聲明,提出兩黨要聯合起來反對政府。政府的反毛派行動計劃促使雙方進一步消除隔閡,聯系更加密切,為以后正式合并作了準備。在2003年2月的會議上,雙方制定了具體的合并計劃,對“黑暗時期”的各自行為作了反省和檢討,并決定以后無論出現何種分歧也不能與各自的階級戰友發生沖突,并制定通過了《馬克思一列寧一毛澤東主義》、黨的綱領政策、有關國內外行動的政治決議和黨的章程五個決議,為以后的正式合并奠定了基礎。
一年以后,雙方的最高代表團和中心委員會再次進行了會晤,決定正式合并。會議采納了上一次會議通過的五個重要文件,并譯成十個區域語言分發到各區進行廣泛討論,最后大會還宣布成立了合并后的臨時中央委員會。至此,印度共產黨(毛澤東主義)正式成立。
六、印共和印共(馬)在印度執政情況
1957年,印度喀拉拉邦出現了第一個共產黨執政的邦政權,南布迪里巴德擔任邦首席部長。他宣布,他的政府不是要在喀拉拉邦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而是要實現國大黨中央政府提出或允諾過但沒有徹底實行的改革主張。新政府在憲法允許的范圍內推行了比較激進的政策,釋放了所有的政治犯,把所有的學校(包括私立的)置于政府的監督之下,特別重要的是,新政府把國家擁有的適于耕種的荒地分給無地的農民耕種,實現了租佃法,使廣大佃農得到了較多的實惠。
然而,南布迪里巴德關于新政府不是要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講話,并沒有消除印度國內、喀拉拉邦內部和國大黨對共產黨政權的敵視態度,反對派勢力不斷地挑起各種事端,中央政府沒有采取任何穩定措施。由于形勢動蕩不斷升級, 1959年7月31日,印度總統以喀拉拉邦法律和秩序遭到破壞、政府失去民心為由,接管了邦政權,實行總統治理。印度第一個合法的邦級的共產黨執政的政權就這樣夭折了。
印度的共產黨人和其他左翼力量并沒有因為失敗而氣餒。相反,他們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結成以印共(馬)為首的左翼陣線,通過合法的斗爭,在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和喀拉拉邦都組成過自己的邦政府。而在西孟加拉邦,從1977年開始,左翼陣線已連續執政至今,是印度執政時間最長的地方政府。
2004年,印共(馬)和印共在國會選舉中獲得了巨大成功。二者及其他左翼力量所獲選票之和超過了60張。這個數目雖然還不足以組織政府,但卻對欲組成政府的大黨聯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為了阻止信奉印度教至上的印度人民黨繼續執政,以印共(馬)和印共為首的左翼力量決定從外部支持以國大黨為首的“團結進步聯盟”,其基礎是雙方達成的《最低共同綱領》,從而為其執政奠定了政治基礎,因此,印共(馬)和印共在國內影響力大大提升。
印度安德拉邦首府海德拉巴附近一個叫喀薩瓦拉姆的小村子。這個村子有5000人,選民2500人,有約40名印共黨員,其中的80%是農民。印度農民的生活處于比較困難的境地,農民因負債而自殺的現象時而發生。印共在這個村子的工作就是幫助農民解決勞動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通過各種合法渠道反映問題,敦促處理,必要時動員群眾開展一定的抗議示威活動。由于印共的存在和積極參與,這個村子的農民有困難找黨員,而印共也總能找到克服困難的辦法,印共在這個小村子里有著極高的威信。
左翼力量緣何能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時,印共(馬)和印共的領導人都提到:是因為他們推行了正確的維護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利益的政策,所以贏得了選舉的勝利。
關于入閣,在1996和1998年,印共(馬)政治局委員、在西孟邦做了23年首席部長的J·巴蘇曾兩次有機會入閣出任總理,然皆因黨綱所限,而喪失組閣機會。2000年,印共(馬)特代會批準,在革命過渡時期,在條件允許下,共產黨可參加中央政府。為提高中央執政可能,共產黨開始主動打造印人黨和國大黨(英)之外的“第三種力量”。2009年3月,印共(馬)順利拉起了一個由10黨組成的“第三陣線”,其主要成員除左翼四黨外,還包括比久人民黨、泰盧固之鄉黨、人民黨(世俗)等幾個地方性政黨。
2009年5月落幕的人民院第15屆大選中,印共兩大主流派均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在543個議席的競爭當中,印共(馬)只分得區區16席,與上屆相比,劇減了27席,甚至比1967年首次參選時還少了3席。在全國性政黨排名中,印共(馬)從第三大幅下滑至第八。印共也損失慘重,2004年時還有10席,這次只得4席,角色更顯微不足道。
共產黨的三大據點,除小邦特里普拉的兩個人民院議席繼續被印共(馬)包攬外,喀拉拉和西孟加拉兩邦都顏色大變。西孟邦總計42席,印共(馬)這次只奪得9席,與上屆26席的輝煌戰績形成強烈對比,而其主要對手草根大會黨則由1席猛躥至19席。在喀拉拉,印共上次3席全部淪陷,印共(馬)也只斬獲4席,相當于上屆的1/3。
此次選戰,為何共產黨突然間黯然失色,國會議席大幅萎縮?印共(馬)在6月份中央委員會上的總結報告中認為,參選時組建“第三陣線”,明確提出建立不切實際的“非國大黨、非印人黨”政府,是患了策略性失誤。的確,此舉將左翼政黨逼入墻角,促使不希望政策發生巨變的民眾起來阻止共產黨上臺。不過,從選舉結果看,參加“第三陣線”的比久人民黨、泰盧固之鄉黨,議席不但未見減少,反而有所增加,而上次大選一席未得的全印安納德拉維達進步聯盟,此次竟將9席收入囊中。比較起來,只有左翼四黨遭遇滑鐵盧,尤以其中兩支共產黨隊伍為甚。這說明,失利原因主要還在于共產黨自身表現。
喀拉拉大選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印共(馬)在該邦陷入了內訌。邦首席部長阿諸善南丹和黨委書記維亞原相互攻擊,激烈的權力斗爭甚至一度導致兩人拋開對方,各自組建自己的黨務系統和政務系統。
假如說喀拉拉的矛盾性質屬于共產黨內部黨政區隔不清、黨務書記權限過大引發的老問題,那么在西孟邦,共產黨遇到的則是新挑戰。
2000年接替巴蘇出任首席部長的巴塔查吉,上臺后開始大力引進外資,許多新工廠和IT相關服務產業出現在西孟加拉,此舉有力扭轉了巴蘇執政后期經濟的下滑態勢。2001~2006年,西孟邦經濟增速為7.3%,高于全國平均值。在他的領導下,左翼陣線成功通過2001和2006年兩場選舉大考。2006年的選舉可謂勝利空前,西孟邦議會294個議席當中,左翼四黨收獲235席,印共(馬)獨得176席。
不過,大刀闊斧的改革也引發巨大爭議,批評者認為巴塔查吉過分傾向資方利益,屈服于“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不符合印共(馬)的政治立場。2007年1月出現的“南迪格拉姆征地糾紛事件”和次年10月的“辛古爾事件”將爭議推向高潮,直接導致印共(馬)領導的邦政府此后陷入困局。前者起因于邦政府準許一家印尼企業收購土地,當地數萬以土地為生的農民極為恐懼,竭力阻止該計劃實施,最終釀成警察開槍,11人死亡的悲劇。后者則緣自邦政府為吸引印度著名家族企業塔塔集團到辛古爾村建廠,而以“公共目的”為由強行征地,引起大規模抗議活動,項目被迫撤出。
兩起事件折射出共產黨在經濟轉型期執政的巨大困境。作為北方富裕邦,以加爾各答為首府的西孟加拉正處于從小農經濟向大規模工業化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無所作為肯定難以持續,最終會喪失執政權,但加快本地的工業化進程,又勢必會損害到居主體的農民利益。對資本的過度青睞不僅動搖了共產黨傳統的支持基礎,而且和自己的一貫政策發生正面沖突。一言以蔽之,搞工業化無疑是在革自己的命。
從本質上說,工業化戰略是未來印度共產黨不容回避的必然選擇。要破除這一過程中的迷局,印度共產黨需要與時俱進,適時進行政黨轉型,特別是擴大自己的階級基礎,將黨從狹隘的“工人階級先鋒隊”轉化為更具廣泛代表性的“群眾型”政黨。毫無疑問,這將充滿政治風險。
七、印共(毛)的道路
印共(毛)在印度被印度政府列為恐怖組織,但仔細考察,印共(毛)與其他宗教恐怖組織實質上有著根本的不同,他們從不搞針對平民百姓的恐怖活動,也不破壞基礎設施建設,相反,他們所控制的區域里老百姓成了他們的死黨,其他黨派和武裝很難再他們所控制的區域里能靠自身而生存下來,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擁護,社會治安良好,但受印度政府和印共、印共(馬)的輿論宣傳和對其妖魔化的影響,中國國內對印共(毛)的印象也認為其是無惡不作,極左狂熱,不顧老百姓死活,大搞恐怖暗殺的一個恐怖組織。從這節開始,后面將重點介紹印共(毛)在印度壯大的社會背景和他們的綱領,主要由以下內容: 1、印度政府和其他左翼黨派是如何定性印共(毛)為恐怖組織的?
2、印共(毛)的基本理論與政策
3、印共(毛)的組織構成
4、印共(毛)的活動與范圍
5、印共(毛)為什么堅持選擇毛澤東旗幟?
6、印共(毛)是恐怖組織么?
7、誰在支持印共(毛)?印共(毛)的力量來自何方?
8、未來的印共(毛)是否能革命成功取得政權?1、印度政府和其他左翼黨派是如何定性印共(毛)為恐怖組織的?
根據印度官方的說法:據印度內政部的統計,印度全國發生的91%的暴力事件和89%的因暴力事件而導致的死亡都是由印共(毛) 引起的。自2004年以來,其已發動了6000余起暴力事件,造成了至少2500人死亡。因其活動猖獗,目標直指國家政權,總理辛格稱其為印度國內安全的最大單一威脅。
印共(毛)一成立,便顯露出凌厲的攻勢。其采取的第一個比較大的行動是在北方邦金道利縣進行的伏擊戰,共打死19名警察。之后,類似的襲擊活動就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越來越頻繁。2005年11月,1000多名印共(毛)武裝襲擊了比哈爾邦的杰哈納巴德監獄,釋放了大約350名毛主義囚犯,其中包括該黨領導人之一的A·卡努,并搶走了幾百條槍和大量彈藥。這一年印共(毛)武裝共發動了1608起暴力事件,造成了566人死亡。2006年印共(毛)發動的暴力事件次數雖略有下降,為1509次,但造成的死亡人數卻上升了,為678人;2007年其發動的暴力事件又有所增加,為1565起,造成了696人死亡。2008年印共(毛)進一步加大了襲擊力度。2月,印共(毛)武裝襲擊了奧里薩邦一座警察訓練學校兼軍火庫,打死了10名警察,搶走了一批武器彈藥;6月,警方特種部隊在渡江追剿印共(毛)武裝時遭遇襲擊,有3 9名特種部隊官兵溺亡;7月,一輛滿載警察特種部隊人員的裝甲車觸雷爆炸,乘員24人悉數喪生,地雷系由印共(毛)武裝埋設。
隨著襲擊活動的不斷增多,印共(毛)控制的地盤也迅速擴大。在2003年末,印度只有9個邦55個縣處于各個毛主義派別的影響之下,但到了2004年,這一數字增加到13邦156縣。目前,印共(毛)已在28個邦中的16個邦擁有了自己的活動范圍,在600個地區中的165個地區有著比較大的影響,其活動范圍從印度與尼泊爾的交界處一直延伸到印度的西海岸,影響面積達9.2萬平方公里,處于其影響下的人口更是多達1.8億——也就是說印度每6個人中就有1個人生活在印共(毛)的“紅色旗幟”之下。
據估計,印共(毛)的武裝人員有2.5萬人,在村一級的外圍成員有5萬人,擁有的武器超過了2萬件,大多是步槍、沖鋒槍和火箭彈。
2004年6月,安得拉邦政府與印共(毛)組建前的一個分支——印共(馬列)[人民戰爭]達成了停火協議,雙方同意進行和談。為此,邦政府接受了人民戰爭集團提出的一些停火條件,如停止清剿活動,收回對人民戰爭集團領導人的懸賞追捕,撤銷對人民戰爭集團及其6個外圍組織的禁令等。
2004年10月,安得拉邦政府與人民戰爭集團在海德拉巴舉行了第一次和談。會談前,人民戰爭集團宣布,該集團已并入印共(毛),并以新組織的名義參加會談。然而,由于分歧過大,雖經過4天的艱苦談判,雙方最后還是沒能達成協議。政府指責印共(毛)要價太高根本無法滿足,并要求其放下武器。而印共(毛)則反指政府缺乏誠意,對貧苦民眾漠不關心,并拒絕繳械投降。
談判破裂后,印度有關各邦紛紛要求政府出臺統一的政策,并向各邦派遣中央警察部隊,聯合各邦共同打擊印共(毛)。在這種情況下,印度中央政府2005年8月宣布印共(毛)及其外圍組織為非法組織,凍結其資產,限制其活動。20 06年3月,印度內政部印發了題為《毛主義目前情況》的政策聲明,要求各邦不得與印共(毛)進行單獨談判。部長帕提爾在向議會作證時說:“毛主義分子最初使用的是斧頭和弓箭,后來使用手槍,然后他們開始使用AK-47沖鋒槍,現在他們使用手榴彈和地雷,當然還有火箭彈……面對他們的進攻,我們決不能妥協,也不能與之進行談判,除非他們放下武器。”
然而,政府的這種政策卻招致了廣泛的批評。批評者指出,單靠武力并不能解決問題,應該從事情產生的根源上尋找出路,將工作重點放在對貧困民眾的關注和保護上,解決其生存及平等問題,這樣才能剝離民眾對印共(毛)的支持,使印共 (毛)成為無源之水,最后干涸而亡。有鑒于此,2006年4月,總理辛格專門召開了有關印共(毛)的安全會議。在會上,他提出了“兩條腿走路”的對策。“ 一條腿”是強化警察力量,繼續武力打擊印共(毛),同時創造一種寬松的招安環境,吸引更多的毛主義分子“棄暗投明”;“另一條腿”是設法減輕或消除民眾被剝奪被拋棄的心情,為此,將加大對農村的投入,確保各項農村建設和改革計劃的順利實施。
但是,“兩條腿走路”的實際落實情況并不理想。政府下撥給各邦的農村發展資金被各級官員層層貪污或挪用,真正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印度的腐敗現象十分嚴重,據統計,一名普通印度人平均每年支出的行賄金高達2.1萬盧比,約合人民幣3800元)。
招安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不僅“棄暗投明”的人數極少,而且許多人被招安后由于政府安置不善又重新投向了印共 (毛)。例如,在馬哈拉施特拉邦,自2005年以來,投誠的毛主義分子共有282名,但僅有18人得到了妥善安置,其他人要么仍在苦苦等待,要么又重操舊業。結果,印共(毛)的勢力范圍不僅沒有縮減,反而日益擴大。這讓印度政府頭痛不已。2007年12月20日,辛格總理在有關印共(毛)的安全會議上說:“我已講過,左派極端主義是印度國內安全的最大單一威脅,現在依然如此,他們沒有一天不發動襲擊。除非我們消除這個毒瘤,否則,我們不可能取得和平。 ”
近年來,印共(毛)在西孟加拉邦的拉噶拉(Lalgarh)地區積極組織反對警察暴行的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并稱其斗爭是在為被忽視的部落民和失去土地的農民爭取權利。2008年11月2日,印共(毛)武裝在拉噶拉附近的公路上埋設地雷,襲擊了出席一鋼廠項目開工典禮后返回加爾各答的政要車隊,謀殺對象主要是西孟邦政府首席部長布達德布·巴塔查吉。隨后,警方為偵破此案在拉噶拉抓人過多,存在濫用警力問題,引起村民強烈不滿。當地人組織起一個稱作“反對警察暴行人民委員會”的組織與警察對抗。同時印共(毛)武裝進入,支持當地人抗警,并對拉噶拉實施控制達八個月之久。媒體評論還認為,除上述直接原因外,拉噶拉長期貧困,印共(馬)基層腐敗,則是毛派武裝在當地得勢的基本原因。另外,西孟邦執政的印共(馬)與最大的反對黨草根大會黨之間的暴力化政治斗爭,也為印共(毛)武裝在該邦發展提供了空間。
在印度中央政府的敦促下,西孟邦由“左翼聯盟”執政的政府于 6月18日起實施“拉噶拉行動”,出動2000多名軍警開展清剿。中央政府予以支持,派出包括“眼睛蛇突擊隊”在內的特種部隊。為報復印共(馬)的圍剿行動,印共(毛)武裝在印度西孟邦西部的拉噶拉鄉攻打警察局,殺害在該邦執政的印共(馬)骨干,搗毀該黨基層組織辦公室和當地領導人的私宅,不少印共(馬)支持者逃離家園淪為難民。印度各大電視臺反復播出毛派行動的畫面,引起各方高度關注。27日,在軍事行動開展第十天,清剿部隊占領了拉噶拉附近印共(毛)武裝的一個主要基地,清剿取得階段性勝利。政府計劃在當地建造臨時兵營,準備長期作戰。6月22日,印度中央政府內政部根據《防止非法活動法》,宣布印共(毛)為非法組織,為在全國徹底打擊印共(毛)武裝在法律上鋪平道路。23日,警方即依法拘捕了居住在加爾各答的印共(毛)一位發言人。
至此,已有包括虔誠軍和印共(毛)在內的35個組織被印度政府列入恐怖組織名單。印度內政部還要求西孟加拉、奧利薩和比哈爾等5個邦積極戒備,防止出現針對警察、安全部隊以及公共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暴力行動。
此次中央政府決定將印共(毛)列入恐怖組織名單,左翼政黨普遍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法律和軍事手段不可能根本解決印共(毛)問題,只有依靠政治化解、改善行政、加快發展才能逐步見效。西孟邦一些知識分子也強調,印共(毛)與主張分離主義的恐怖組織有別。
但在中央執政的國大黨等指出左翼政黨的立場站不住腳:一方面西孟邦政府要求中央政府出兵幫助清剿,一方面左翼政黨又反對法律禁止;另外,左翼政黨一方面強烈要求將右翼極端組織繩之以法,一方面卻對左翼極端組織網開一面。在巨大壓力下,西孟邦首席部長巴塔查吉明確表示,同意并執行中央政府的決定。
當地媒體認為,印中央政府此舉一方面顯示其打擊印共(毛)武裝的決心,一方面也凸顯印度國內反政府武裝活動的嚴重性。2、印共(毛)的基本理論與政策
與被印度中央政府列入恐怖組織的其他黨派和武裝不同,印共(毛)并非一介草莽。它有著完整的指導武裝斗爭的理論框架。2007年1月,其在秘密召開的全國第九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指導該黨今后工作的5個綱領性文件——《高舉馬列毛主義的光輝旗幟》、《黨綱》、《黨章》、《印度革命的戰略和策略》以及《關于當前國內外形勢的決議》。
在《黨章》中,印共(毛)決心以“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主義”作為其指導思想,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此基礎上,印共(毛)將自己的奮斗目標劃分為3個階段:近期目標是建立一個緊湊的紅色革命區域,這個區域從尼泊爾邊界到比哈爾邦再到安得拉邦,同時尋求人民民主;中期目標是作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在印度繼續開展已在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以“間接統治、剝削和控制”為形式的新殖民主義;終極目標是通過長時間的武裝斗爭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1、 印共(毛)的指導思想、政治目標和革命道路
印共(毛)黨章規定,印共(毛)以“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主義為指導思想,目的是通過實施民主革命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主義,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以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在他們看來,毛澤東主義在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形成過程中,是繼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之后世界革命進入第三階段的產物,是馬列主義發展到新的更高階段的標志,是當代世界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該黨認為馬列毛主義是當今國際無產階級需要掌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完整的思想體系。黨的近期目標是實施和完成已在印度開始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在新殖民主義體系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革命應該建立在土地革命戰爭的基礎上,農村和人民戰線是當前黨的工作重心。擴大人民戰爭并在各條戰線展開戰斗,在游擊戰發展比較先進的地區,要把游擊戰提高到運動戰的高度,并把武裝斗爭盡量擴展到其他的邦。
2、 當前的革命形勢和對策
《關于當前國內外形勢的決議》指出,當今世界處于二戰以來罕見的無序與動蕩不穩定的狀態中,帝國主義的攻勢逐漸強烈,印度仍然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種情勢要求印共(毛)對內首先要開展和推進人民戰爭,特別是發動和組織廣大人民在農村進行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建立人民軍隊和紅色革命根據地,以最終促使印度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成獨立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其次,堅決反對由國會產生并得到印共、印共(馬)支持的中央政府,并決定與尼泊爾共產黨(毛澤東主義)建立緊密聯系,積極參與南亞毛派政黨組織協調委員會,積極支持秘魯、菲律賓、土耳其及其他地區的革命斗爭。
從印共(毛)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詞中網友還可以揣測出他們更多的理論和政策,涉及到印度的方方面面,筆者認為,怎么看印共(毛)也不像個恐怖組織。3、印共(毛)的組織構成
印共(毛)在2004年10月14日正式宣布成立后,原“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中央委員會主席賈納帕蒂當選為新建黨——“印度共產黨(毛澤東主義)”的書記。在2007年1月秘密召開的全國第九次代表大會上,賈納帕蒂再次當選為黨的總書記。
關于黨的內部組織構成,印共(毛)雖沒有具體的對外公開,但據報紙宣稱,印共(毛)仍然按合并前兩黨的組織方式進行領導,即從上到下包括中央委員會、地區機構、邦級委員會、部門委員會以及小組委員會,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組織嚴密的行動體系,為印共(毛)的隊伍壯大提供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關于黨的軍隊組織,印共(毛)成立后,原來分別隸屬于“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和“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的人民游擊軍和人民解放游擊軍合并,延用人民解放游擊軍的名稱。據官方介紹,合并后的人民解放游擊隊將有6500—7000名武裝士兵,擁有5500多支槍炮,其中包括大量的AK型來復槍、自動來復槍、卡賓槍、連發左輪槍以及手榴彈、地雷等。同時,還擁有一支技術型班隊,能夠制造12輪連發手槍和所用彈藥,并能修理各種武器,具有相當的實力。官方組織認為,印共(毛)的成立,大大增強了軍事實力,給各州政府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4、印共(毛)的活動與范圍
印共(毛)在成立后的兩年中,勢力范圍迅速擴展,已達印度28個邦中的13個邦150多個地區,其中包括安德拉邦、恰蒂斯加爾邦、比爾哈邦、奧里薩邦、西孟加拉邦、巴斯塔爾、卡納塔克、戈拉布德、杰哈那巴德邦等。現在基本上已有170多個地區受到毛派的影響,其中北起尼泊爾邊境,南至安德拉邦南部山區一線勢力最為強大,活動最為頻繁,被稱為“紅色走廊”。印共(毛)正努力把這一地區建成一個革命聯合區域,以進一步擴大毛派組織的影響和勢力,并最終實現其勢力范圍楔入印度重要地區,同時聯合諸如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不丹共產黨(毛主義)等其他南亞的毛派組織的目標。
合并后的印共(毛)廣泛開展了各種游擊活動,合并后的第一年人民解放游擊軍的武裝活動就發展到了全國許多地區。首先是開始于北方邦的金道利縣伏擊戰,這次戰斗打死了19名警察,之后游擊隊在2005年1月比哈邦、杰哈那巴德邦抵制議會選舉運動期間開展了襲擊印度政府軍的行動。
2005年4月到6月間,印共(毛)組織了更大規模的戰術反攻戰役,在卡納塔克邦的達納希納卡納達地區打死了38個中央警察預備隊和特種部隊成員,打傷近百人。印度政府雖然調集了中央警察預備隊等精銳部隊,但結果卻適得其反,政府軍損失慘重。之后,印共(毛)在靠近尼泊爾邊境的北比哈爾邦馬杜班縣又發動了歷史性襲擊,至少有150名印共(毛)同時襲擊了警察局、銀行、區政府機關。襲擊者由村民、民兵和人民解放游擊軍的成員組成。這次襲擊震動了整個地區以至全國。
此后,甚至在集結了大量特種部隊的卡納塔克邦,人民解放游擊軍也在伏擊中重傷八名印度政府軍人。這是在西高止山脈地區的第一次襲擊。
進入2007年后,人民解放游擊軍不僅進一步擴大了活動范圍,而且把襲擊目標對準了各地領導人。2007年3月4日,印共(毛)打死了杰哈那巴德邦的國會議員;3月5口,印共(毛)又打死了正在視察馬哈拉地區公路建設工程的地方議會領導人;3月15日,在其勢力較為強大的恰蒂斯加爾邦的丹特瓦達縣,300多名印共(毛)士兵消滅了大約44人,其中包括15名恰蒂斯加爾邦的武裝警察。
總體來看,印共(毛)的勢力于2004年成立以來呈不斷擴大趨勢,并與其他南亞國家的毛派政黨進行了廣泛聯合。目前印度的四個共產黨分為兩派,其中,印共和印共(馬)各有50萬和80萬黨員,主張通過議會合法斗爭和平掌握政權,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兩個黨現在在議會中共有48名議員,印共(馬)還在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特立普拉邦執政達30多年之久,得到印共的支持與合作;而印共(馬列)和印共(毛)各有約上萬名黨員,主張暴力革命,通過農村游擊戰包圍城市奪取政權,這兩個黨現在掌握有幾萬名游擊武裝隊伍,活躍在全國150多個地區,也就是說全國約有1/4的地區,超過1.7億人處在他們的影響之下
4、、印共(毛)為什么堅持選擇毛澤東旗幟?
2005年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曾公開表態:“我們不清楚這些武裝組織為何盜用中國領袖毛澤東的名字?而且我們也不喜歡這樣。他們要這樣稱呼自己,我們也沒有辦法。但中國與他們從來沒有任何關系,中國境內也沒有任何組織或團體與他們有任何聯系。”
對于孫大使的這番表態,印共(毛)他們的反應普遍非常不屑:“那有什么奇怪,現在中國是走資派當權。”
在印度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印度共產黨也是一只活躍的政治力量,但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通過暴力奪權,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而印度走上了議會政治的道路,但議會民主并不能解決全部社會問題,貧富差距、種姓歧視、民族歧視、官員腐敗等依然困擾著印度社會,很多社會底層民眾有一種強烈的不公平感乃至絕望感。
而這時候中國成為了對印度充滿感召力的磁石。一些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通常會在田間地頭舉行文藝表演,當把農民召集到一起以后,他們就會用類似說書的形式講毛主席領導下的中國革命故事,在他們的描述中,中國原本和印度一樣甚至更加貧窮落后,但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來三座大山,建立了自由平等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對印度農民來說有極大的感染力。
他們舉起毛的旗幟要從中國輸出革命的年代說起, 1965年8月,以國防部長林彪的名義發表的“人民戰爭勝利萬歲”更是給印度革命者打了一針強心劑,是中共60年代初重要的世界革命指導性文件,其內容即為后來“輸出革命”的主要內容。該文以紀念抗戰勝利20周年的名義,總結了毛澤東的“武裝斗爭”、“人民戰爭”、“農村包圍城市”、“統一戰線”、“黨的領導”等一系列“中國革命的取勝法寶”,加上“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為當時推動“世界革命”提出了一套系統的戰略。這套革命理論給印度的革命者極大的鼓舞啟發,他們驚喜地發現,印度和中國都有“半殖民地反封建”的傳統,都以農業人口占大多數,革命在中國能取得成功,在印度為什么不能?
在毛澤東思想的武裝下,1967年,以馬宗達為代表的革命家領導下,他們在西孟加拉邦以盛產大吉嶺茶著名的的納薩爾巴里村起義,這被看成印度人民戰爭的一個轉折點。那并不是第一次造反,但確是第一次被中國共產黨公開支持的造反,《人民日報》緊接著就發表社論,歡呼那是“印度的春雷”,讓他們至今都興奮不已。這場起義雖然不久即被撲滅,但它的“星星之火”卻傳播到了更廣大的地區,同年11月各地的革命者匯聚加爾各答召開秘密會議成立了全印革命協調委員會(AICCR)。他們相信只有依靠暴力革命才能建立起一個“新印度”,不過和中國共產黨不一樣的是,他們似乎比較忽略統一戰線的斗爭策略,在革命還沒勝利他們就急不可待地亮出了“興無滅資”的底牌。
“納薩爾運動”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馬宗達宣布:“任何反對這場消滅鄉村敵人的戰役的人都不和我們站在一起”。他為革命暴力辯護的理論是“階級仇恨”。馬宗達說,“當用階級敵人的血來書寫口號,把階級敵人的頭掛在他的屋頂上的時候,這就是人民的階級仇恨的表達。游擊隊員對敵人是如此仇深似海,以至于不但把他們的頭砍下來,而且從他們的屋頂上踢下去。”馬宗達甚至比中國的革命者更加激烈的宣稱:“一個雙手沒有沾滿階級敵人鮮血的人不能被稱為是一個共產主義者。”而有趣的是很多像馬宗達這樣的革命家都是出生最高的種姓婆羅門,甚至是非常富裕的資產階級或者地主家庭。
也許是因為他們這種革命理論的極端性,使他們很難在一個地區徹底站穩腳跟,但他們說,“我們總有一天會有一個自己的‘延安’”。但幾十年來即使在一些印共(毛)勢力強大的地方,也基本是“警察統治白天,印共(毛)統治夜晚”。同時這些革命者自身也在不斷分裂之中,其中中國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說中國革命一感冒,印度革命者就要打噴嚏。
由于長期看不到革命的盡頭,印度的“延安”始終無法實現,很多人因此出于失望或者反省,走出了叢林,放棄了了革命道路,其中一些人投身議會政治,而那些堅持下來的革命者在更加艱難的環境下斗爭,并且更加執著。除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斗爭,最近幾年印共(毛)的斗爭重點從土地改革和工會運動,擴大到了反對全球化,反對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及反對種姓制度,這樣有助于擴大他們的支持面。當一個失業的工人,一個破產的農民或一個無法養家糊口的手工業者,對生活感到絕望的時候,也許一個身邊的熟人就會和他談心:“為什么有些人這么富裕,而你這么貧窮,不是因為你不努力,不是因為你不夠聰明,而是因為這個萬惡的社會制度,為什么不和我們一起把它砸個稀巴爛。”
可以確信的是只要一個社會的不公平感和被剝奪感存在,毛理論就能夠找到根植的土壤,而毛的旗幟就會繼續飄揚。毛澤東誕生在中國,今天的中國人不再那樣崇拜他了,但對印度的勞苦大眾來說,唯有毛的光輝思想使他們看到了光明,他們就是把毛澤東思想當作自己的救星。
5、印共(毛)是恐怖組織么?誰在支持印共(毛)?印共(毛)的力量來自何方?
第八章開始就談到,根據印度官方的說法:據印度內政部的統計,印度全國發生的91%的暴力事件和89%的因暴力事件而導致的死亡都是由印共(毛) 引起的。自2004年以來,其已發動了6000余起暴力事件,造成了至少2500人死亡。因其活動猖獗,目標直指國家政權,總理辛格稱其為印度國內安全的最大單一威脅。
國內也是根據印度官方的說法,加上精英階層對毛的態度,所以,理所當然地隨印度官方附和,認為印共(毛)是個恐怖組織。
但實際上,按照印共(毛)內部統計,2004年以來大部分暴力事件并不是印共(毛)及其武裝部隊人民解放游擊軍制造的,針對公共設施和平民的暴力事件主要是由極端右翼組織、穆斯林武裝和虔誠軍制造的,人民解放游擊軍針對對象主要是中央政府和邦政府部門、印度國防部隊和警察部隊、鎮壓被當地絕大部分老百姓投訴的地主、礦主,從不針對公共設施、民用建筑和平民進行暴力事件,2004年以來打死國防軍特種部隊430多人,警察特種部隊120多人,鎮壓地主、礦主20多人、打死邦政府高官2人,其他國防軍和警察100多人,共計約670多人,印度政府公布的2500多人的死亡中近2/3是極右武裝、穆斯林武裝和虔誠軍干的,但被印度政府算到了印共(毛)的頭上了。
而同一時期,在以民主標榜的印度,印度政府每年僅秘密處決的印共(毛)黨員、人民解放游擊軍戰士、同情者甚至是無辜者就高達600~1000人,到2009年6月,總共秘密處死了近5600多人,這個數字還不包括交戰過程中的傷亡和抓捕后經過法律程序的。為圍剿印共(毛),動用了大量的國防軍特種部隊和警察特種部隊,但抓獲的印共(毛)武裝部隊人民解放游擊軍并沒有多少,相反,人民解放游擊軍被越剿越多,勢力和活動范圍越來越大。為什么被印度政府宣布為非法組織繼而上升到恐怖組織的印共(毛)會越剿越多,為什么他們越來越得到農民、工人和大量的知識分子的支持?這令人深思。
除了農民、工人等來自社會底層的是印共(毛)的堅定支持者和同情者外,在主流知識分子中,也不乏印共(毛)的支持者,如在印度很著名的德里大學發展中國家研究中心的主任莫漢蒂(manoranjan mohanty)教授,他在任何場合都不會放棄為印共(毛)辯護的機會,把他們稱作“推進社會進步的一支積極力量”。在奧斯馬尼亞大學(osmania university),還有類似共青團的學生組織。
不僅在理想化的知識分子中間,在印度政府高層也同樣有一種對印共(毛)的同情情緒。盡管在印共(毛)眼里國大黨之流,都是資產階級分子,共產黨也是修正主義分子,共產黨當權的地方鎮壓印共(毛)比國大黨還要積極,比如他們的領袖馬宗達就是1972年在共產黨執政加爾各答被捕并死在獄中的。但一些政治家們通常對印共(毛)有比較包容的心態,比如當印共(毛)重要干部被捕的時候,很多地方政治家會呼吁公正審判,確保其人身安全等;甚至把印共(毛)視為同盟軍,比如印共(馬)海得拉巴省的省委書記B. V. Raghavulu先生,他是一位彬彬有禮的學者,他表示雖然共產黨對印共(毛)的激進做法并不贊成,但是他們的存在對于推進土地改革和社會公正也確實有積極的一面。甚至一位前任警察總監prakash singh,他和印共(毛)斗了一輩子,退休后卻寫了很多文章,呼吁社會理解印共(毛),呼吁政府把著眼點放在解決社會矛盾,而不是軍事打擊上。 6、未來的印共(毛)是否會步印共和印共(馬)的后塵走上議會政治道路?
印共(毛)的政治主張,如社會平等,土地改革,更好的窮人福利,為包括共產黨和共產黨(馬)在內的大多數黨派所贊同,至少不反對,不同的是其他政黨的共識是需要用漸進的議會政治的道路來實現社會改良,而印共(毛)公開宣稱議會政治是骯臟的,用暴力革命來打碎現有政治體制是唯一的出路。
難道以共產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就無法在通過選舉參與政治么?答案顯然不是這樣。即使共產黨中的左派(CPM)都有過非常好的選舉成績。比如在在擁有8000萬人口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共產黨(CPM)從1977年開始通過選舉成為執政黨,2006年11月結束的地方議會選舉中,CPM更是贏得了約37%的相對多數選票,以超過其他政黨的優勢大獲全勝獲得了175個席位。印共在喀拉拉邦(Kerala)早在1957年就獲得了選舉獲勝,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民主選舉產生的地方紅色政權。左翼組織在國會中也有62席,是國大黨及其聯盟和印度人民黨及其聯盟分別擁有223席和187席之后的第三大政治力量,雖然沒有參加內閣,但確是國大黨和人民黨都不得不爭取的關鍵力量。
而各地印共(毛)雖然一貫抨擊議會政治,也有過試圖參與議會政治的努力,政府也非常歡迎他們參加議會選舉,而不要搞武裝斗爭。比如在1985年有印共(毛)的幾個外圍組織參加了省議會選舉,在八個省,共推出130個候選人,但最后非常遺憾的只得到了2個席位。之后也有過很多次這樣的嘗試,甚至在1990年,印共(毛)的另一個外圍組織--印度人民前線(IPF)獲得了印度國會的一個席位,當然同時它也暫時放棄了原來的武裝斗爭,轉而“在議會進行階級斗爭”。
總的來說,雖然印共(毛)對其外圍組織參加選舉采取的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態度,不支持主要是與他們自己的政治信念和黨綱的約束有關,不反對外圍組織參加選舉主要是基于這些外圍組織的參與選舉可以改變一些客觀的環境以及爭取更多的支持考慮。但印共(毛)的核心組織堅持不參加選舉,他們認為,那些在選舉中贏得席位的政黨,都是靠賄選這樣的骯臟手段,即使共產黨也不例外。和中國一樣,印度也有比較深厚的腐敗文化,賄選更是非常普遍,在選舉期間,許多政黨的助選人員都會向選區的農民以酒、食品、電器等物品來和他們換選票,貧困的農民也很樂于接受這些,根據2001年的印度全國普查,有34.5 %的印度人是完全不會讀寫的文盲,更使得的選舉容易被當地有經濟勢力者操縱。在現實的物質誘惑面前,農民是很難拒絕的,縱然是他們非常愿意希望印共(毛)當選,但問題是,印共(毛)與他們一樣很貧窮,即使參加選舉,也不可能通過物質誘惑來換取他們的選票。
很難說清他們是因為堅持暴力革命而無法在選舉中成功,或是因為他們無法在選舉中獲得成功,而變得更加傾向暴力革命。印共(毛)認為,參加選舉就意味著腐敗,意味著和資產階級同流合污,就像現在的印度共產黨,它已經背叛了革命理想,他們只相信毛主席的教導:“槍桿子里出政權”,只有武裝斗爭才能為人民大眾贏得權力,人民大眾可以說了算的真正的權力。7、未來的印共(毛)是否能革命成功取得政權?
印共(毛)認為,中國始終存在著人為貶低毛澤東主義的思潮,在毛主席還在世時就是如此,但那可以理解為毛主席的謙虛,只稱為毛澤東思想,但毛主席去世后,后繼者不但不將毛澤東思想的地位上升改稱為毛澤東主義,反而還偏離了毛澤東思想,從而導致了現在的中國貧富分化嚴重,與印度共產黨一樣,已經成為修正主義政黨,當然,印共(毛)不會在執政的問題上指責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同志只是理念上的分歧,也無意與中國同志在思想和理念上進行論戰,這并不影響印共(毛)對中國共產黨的尊重,雖然中國共產黨并不尊重印共(毛)。印共(毛)認為,毛澤東主義是馬列主義的發展,和傳統的馬列主義相比,毛澤東主義更重視發動農民,并有一套基于游擊戰的戰略指導思想。毛澤東主義認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而具體方式則是發動農民進行“人民戰爭”。人民戰爭包括三個階段,即發動、組織農民,建立革命的武裝割據,直到進行正規戰爭奪取政權。軍民關系要魚水情深。毛澤東主義特別重視發動群眾和自力更生。印共(毛)認為毛澤東主義的這套指導思想最適合目前的印度。因此,絕不會放棄武裝革命,直至取得政權。
印共(毛)在2009年對外發出政治宣言,他們已經走過了人民戰爭的前兩個階段,即已經成功地發動農民、組織農民,并有了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樣鐵的紀律的印度人民解放游擊軍,他們的星星之火已經燃遍全國二十八個邦中的十三個邦,在印度政府對中國和巴基斯坦進行窮兵黷武,大量增兵邊境地區,內地武裝力量空前空虛的大好形勢下,下一步就是建立起武裝根據地,建立人民政權,在正式取得武裝割據政權后,將印度人民解放游擊軍改編為印度人民解放軍。這個宣言無異是個戰爭總動員,至此,在2009年,印度全國印共(毛)活動區的十三個邦,內戰之火開始熊熊燃燒,各地的警察所、政府部門、政府高官頻頻遭襲。而以此同時,印度的其他極右派反政府武裝也開始趁火打劫,開始制造大量針對貧民、公共設施、異教的奇襲和破壞活動,導致在2009年,印度東北部和南部地區局勢嚴重動蕩不安,內戰多次處在一觸即發的邊緣,而這種印度國內廣大農村地區的局勢,到目前為止,還絲毫看不見緩和的跡象,可以說,這是從2004年印共(毛)正式成立以來的力量達到最高峰的時候。
未來的局勢將如何走?許多人認為,印共(毛)將會與尼共(毛)一樣,很快會建立起根據地,之后再用幾年到10年左右的時間,最終取得全國政權,也有人認為,印共(毛)是恐怖組織,是反人類的,一定會很快被消滅掉。
接觸過大量的公開資料和內部資料后,筆者認為,對這兩種觀點都不贊同,上面兩種觀點看法都是基于自己的主觀分析而非客觀分析。未來的印共(毛),在可預計的相當長的時間里將會長期存在,他們既無法被印度政府消滅,同時,他們也很難取得全國政權,取得武裝割據地的可能性,即他們的“延安”是會存在的,但這個“延安”將不會是一個“延安”,同時,每個“延安”的存在時間也不會很長。理由如下:
一是西亞到東南亞的紅色長廊在2005年以后正式形成,印共(毛)已經成為紅色長廊中的最重要的一環,已經有了外部援助的客觀存在,加上印度政府的政策失誤,也不可能調整失誤,讓印共(毛)有了長期存在下去的土壤。這個紅色長廊,包括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不丹、孟加拉、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這些國家的共產黨(毛)組織和武裝,已經與南美的委內瑞拉等國形成了遙相呼應的局面,現在,委內瑞拉幾乎已經是全世界共產黨(毛)的領頭雄獅,已經成為世界共產黨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將來有機會我會另文談談這個紅色走廊。
二是印度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開始有派別的存在,直至各個派別獨立建黨,有這樣的基因存在,未來的印共(毛)難說是否會再次分裂,從他們目前對未來奪取政權和執政后還沒有完整的、系統地、符合世界形勢的綱領來看,這種未來分裂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這點從尼泊爾共產黨(毛)奪取全國政權后的黨的政策未能把握局勢走向又失去政權,繼而發生分裂就可以看出,因為印共(毛)與尼共(毛)采取的是幾乎完全相同的指導思想和政治綱領。這種未來分裂的可能性也將極大地影響到今后印共(毛)的政權奪取和執政。
三是周邊目前執政的共產黨國家如中國、越南、老撾等國,都是不支持印共(毛)目前的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的,不僅沒有思想上的支持,也沒有物質上的支持,就是正常的政黨交往也沒有,因此,印共(毛)要奪取政權,只能從世界各國共產黨(毛)這個派別得到支持,而這種支持如果是在一個小國,比如尼泊爾,還有可能成功,但對于一個印度大國,成功的難度就相當大了。
四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絕對不愿意看到印共(毛)推翻現在的印度政府和選舉制度,會采取多種措施,大力支持印度政府加大打擊印共(毛)的力度。
五是印度國內共產黨派別內斗,極大地消耗了印共(毛)的力量。印度國內的多達10多個共產黨政黨組織,目前基本是采取的議會斗爭策略來爭取取得政權,其中,印度共產黨和印度共產黨(馬)已經取得邦一級的政權并長期執政,在對付印共(毛)的問題上,同時共產黨系列的印共和印共(馬),對圍剿印共(毛)甚至比國大黨、人民黨等其他政黨還積極和不遺余力,特別是印共(馬),也信奉毛澤東思想,也基于農民為自己的執政根基,所以,比其他政黨更了解印共(毛),因此,印共(馬)圍剿印共(毛)的成果比其他任何政黨的戰果都大得多。
六是印共(毛)只注重了武裝斗爭的一面,只注重了廣大農村的一面,而毛澤東思想中最重要的一個思想----統一戰線,在印共(毛)的政治綱領里和實際行動中卻沒有土壤,幾乎完全舍棄了統一戰線這個法寶,實際上,印度各個階層同情和支持印共(毛)的大有人在,并有相當大的力量,但印共(毛)基于自己的政治綱領,對于這些同情和支持的力量沒有加于運用,更遑論去爭取更多階層的更大的支持力量了,完全靠自己,不建立自己的政治同盟軍,未來取得政權的道路將更加漫長。
現在,印共(毛)在堅持武裝斗爭的同時,上至最高層領導人,下至基層黨員甚至同情者,都是一寄希望于國際形勢出現有利于共運的變化,二寄希望于有個毛澤東這樣的天才領袖出現,帶領他們“長征”走向最后勝利。
(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