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民主制度的人也許無法理解法國人的行為。在剛剛結束的法國大區選舉中,約半數法國人沒有投票(第一輪棄權率53%,第二輪接近50%)。中國人經常夸張地說“投下神圣的一票”,而如此多的法國人竟將這“神圣權利”棄之如敝屣。
要了解有權不用這個悖論,還需進一步觀察。從調查分析來看,棄權者中有少數從不投票,可以忽略不計。其他人則各有各的原因,有的認為大區選舉并不重要(主管交通、高中和在職培訓),有的是以棄權作為抗議手段,還有一部分最為悲觀,他們確信政客不會關心他們的命運,因此也不必再理會政客。這一類“決裂族”近年來明顯增加,幾乎成了一種“法國病”,但指責他們無病呻吟卻并不公正。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法國競選和投票時流行的一個常用語,叫作“兩害取其輕”,即凡政客沒有好東西,但不投票更糟糕,因此只好從“兩個王八蛋”中挑選一個不是最壞的。這是因為當時的歐洲人還沒忘記二戰的慘痛歷史和納粹利用德國的危機和創紀錄的棄權率上臺的教訓,還在為了守住民主的底線而行使公民的義務。隨著當代西歐民主法制的演變,尤其是歐盟建設幾乎消除了歐陸重開世界大戰的風險,選民似乎擺脫了用選票防范戰爭風險的義務,對政客的失望甚至厭惡重新占了上風。
這種感覺因近兩年的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而變得越發強烈:在拯救金融體系時,政府表現出超常的效率,千百億歐元迅速為銀行輸血,而銀行作為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在恢復活力之后,首先關心的是大派紅利,而不是象它們和政客曾經許諾的那樣去為推動經濟復蘇而向中小企業貸款。與此同時,經濟危機的受害大軍則在快速擴大,失業率急升,貧困率激增,而政府卻表現得無能為力。
在民眾看來,更糟糕的是,政府所能做的只是讓百姓作出犧牲,所有美其名曰“改革”的措施,無一不是針對百姓的緊箍咒,比如推延退休年齡,收緊領取失業救濟條件,公務部門推行“瘦身”措施等等。在這方面,希臘可以算作一個近乎漫畫的典型,其政府推出的急救計劃,全部針對公務部門或打工族,沒有一項是針對銀行或是富裕階層(比如沒有任何加稅舉措)。
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暴露出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而民主制度除了空喊金融監管之外,對治理危機或促進經濟繁榮則顯得無能為力。這一現實,是導致相當一部分選民(在法國約占半數)由失望轉向絕望的主要原因。當然,如果出現極端派可能上臺的風險時,選民還會守住底線,如2002年法國總統大選時,第二輪出現極右派候選人與希拉克對決的局面,投票率立即回升,許多選民還是選擇了希拉克,但這類近乎回光返照的現象難以掩蓋民主光環日益消褪的現實。
最近德國曾作過一個另類調查,許多人對民主無法促進經濟繁榮感到失望,原東德的居民甚至懷念過去的時光,還有人情愿用“投票權換金錢(5000歐元)”。我們難以確定這類調查的精確性,但它也許從一個特定角度印證了西方人面臨的困境,表明法國棄權率創紀錄并不一定是“法國病”,而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政治危機。
如果法國人還沒有徹底絕望,那么他們也許會自問:為什么會在法蘭西這個民主理念的發源地出現這種現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