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21世紀聯(lián)誼會的邀請,我在11月29日帶領韓江電視新聞中心一行人直達合艾,下榻在著名的蠡園酒店。我們此行的目的是見證和采攝《合艾和平協(xié)議》20周年慶典儀式。
當天下午5時抵達酒店時,已見不少的前馬共麇集在里里外外,看著既陌生又熟悉的臉孔,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油然而生。那些上了年紀的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滿頭的白發(fā)和臉上的皺紋代表著一段歷史的標記,是用一生的青春換來的。至于比較年輕的是后來才加入的“斗士”;也有不曾參加過斗爭的新生的一代,他們隨著父母參加這難得一見的儀式。會場洋溢著朗爽與喜悅的笑聲。
許許多多的同志也就因為這一天從“五湖四海”又相聚在一起了。他們之中,有者已分別20年;有者是不曾在一起出活;有者雖然住在同一個國家但不是經常謀面的。彼此借此良機敘舊話家常,也開會通過提案的。總之,兩天的節(jié)目已是排得滿滿,但又騰出時間來讓各別的老友見見面,而來自馬來西亞的傳媒記者更是一批又一批的“駐扎”在合艾,也為的是對這歷史性的一刻提供圖文并茂的新聞。
留住歷史
根據手頭的資料顯示:在1989年簽署《合艾和平協(xié)議》后,馬共人員集體下山,前前后后已有340名馬共回到馬來西亞自己的家鄉(xiāng),其中最多是雪隆地區(qū),計141人;次為霹靂,共68人。落腳在泰南的,則有4個和平村,這些下山的馬共一時回不了家,就在泰政府提供的園地開辟了家園,逐漸發(fā)展成今日的具有規(guī)模的和平村。在和平村內有兩個馬共的地標,其一是“烈士紀念碑”,其二是馬共歷史文物館。
雖然不見宏偉與內容充實,但也表達了和平村的人決心把歷史留住,讓下一代和外來的人了解馬共過去的點點滴滴。
比和平村早兩年(1987年)建立的友誼村是屬于與陳平不同的馬共派系單方面與泰政府和解,而有了友誼村的建立(共5個),他們都是屬于馬共的“馬列派”和“革命派”,與陳平領導的“中央派”對峙和分裂,始終無法彌合。
難以置信
雖然馬共三派有很深的恩怨,但在和解后,據說陳平也協(xié)助滯留在泰國的馬共人員在后來取得泰國公民權。這20多年來,他們的生活都有了改進和改善,不僅可自力更生,有的下一代也已有較好的發(fā)展了。
我無法證實,但我被告知這次的紀念儀式友誼村的人并沒有來,大概他們不屬于合艾和解下的一份子,而是另行尋求和解的,也就不在一起歡慶。說起來也真令人難以置信,他們曾經擁有共同的理想,為一個革命的目標走在一起;而又為了“肅反”鬧分裂。這70年代發(fā)生在邊境的“肅反運動”是對是錯,也無法說得清楚,也許深受“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擴大了整肅和批斗目標,不幸導致馬共分列成三派。有人因此遺憾直到今天仍未能對這一段“肅反”的整人運動厘清楚其歷史事實,因為他們認為有些冤案是不應該也不可以發(fā)生的,但它還是發(fā)生了。我也無法從中去了解這一段過程,但希望有人會客觀地交待這一頁血淚斑斑的過去,當成歷史的教訓。
盡管馬共內部有矛盾和分化,但整體來說,由陳平領導的中央派仍然是核心的力量和受到共產國際所承認。不過當1976年中國“四人幫”倒臺及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海外的共黨組織就已經面臨新的抉擇,馬共也沒有例外。果然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下,馬共也不得不自我調整。一方面要適應中國的改革,另一方面也要為本身的未來尋找定位。
這個機會終于在80年代的后期被三方逮到了。在一個共同的目標下,彼此努力朝向和平的道路邁進。根據歷史資料顯示,也是馬方踏出第一步,正如1974年敦拉薩直飛北京踏上建交的第一步一樣,結果換來激情的回報。這樣的一來一往的推敲最后在1989年12月簽署了《合艾和平協(xié)議》,結束了馬共41年來的斗爭生涯。他們放下武器,走出森林,融入社會,不知不覺又過了20年。回想當年下山時仍然是老而健壯的一群或身強力壯的一群,如今已是垂垂老矣。他們說, 在森林的日子雖過得充實,一天很快渡過,但生活中有緊張的時刻,一點也不能放松。如今下山后不再擔心炮火突擊,每個人開始適應新的生活。
我問了很多人,他們滿意現(xiàn)在的生活嗎?他們對和解感到滿意嗎?答案都寫在他們的臉上,他們的笑容包含了對生活的憧憬,也為下一代而操勞。不過已不再有“新馬共”或“小馬共”了,有的是對父母輩的過去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的新一代的新新人類。他們不會走父母的道路,但他們也從長輩的身上學會堅持就是希望的支柱。他們表達出來的就是擁抱未來。
為了求證馬共的最高領導是否也滿意20年來的和解?我們也破例兩次被安排與陳平總書記會面和拍照。第一次在11月30日的21世紀聯(lián)誼大會上,韓江電視新聞中心組個別與陳平在會場拍照留念。第二次則是在12月1日的中午時分又被特別安排在房間內與陳平老總做訪談。當我告訴陳老總我是謝詩堅時,他說他知道我也認得我,并讀過我寫的東西。我原以為是我單方面的“認識”陳平,原來他也“認識”我的存在。我說有幸在我有生之年在零距離與你交談握手和拍照。其實,我應該在20年前就與他見面,但找不到適當的時機,只能在2004年其回憶錄出版后,應報社寫了四篇評論。這一次是主辦當局的用心良苦的安排,才有機會與這位過去是神秘人的老大碰頭。雖是“相見恨晚”,但也算是一個意外的收獲。我從陳平的祥和的臉上和他的同志們的臉上看到他為同志們選擇和平的道路是令他們滿意的。他的個人雖有遺憾,但整體而言,他為馬共找到了光榮和有尊嚴的和平。單就這一點,陳平的名字也將與其回憶錄一樣,載入史冊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