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9•11”事件7周年之際看布什的中東戰略

楊鴻璽 · 2008-08-29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9•11”事件7周年之際看布什的中東戰略

光明網-光明觀察

作者:楊鴻璽(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牛津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布什政府即將到任。回顧2001年1月20日布什就任總統至今,特別是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遇重大恐怖襲擊以來,布什政府的對外政策基調是強硬,雖
然曾經試圖有所調整但僅限于策略性調整,拒不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妥協。今天的形勢表明,美國在中東面臨戰略困局,短期看布什外交失遠大于得。但在軍事革新、控制地緣要地、增強對世界的威懾力等方面,美國是有收獲的。美國的實力并沒有傷筋動骨,未來幾年美國也未必長期陷在中東。

一、克林頓與布什的中東戰略比照

  幾年來,布什政府班底中,包括正副總統和國務卿等在內,雖然都是表面很顯赫、很風光、很強硬的角色,但可圈可點的業績不多,敗筆反倒不少。所謂動武解決伊朗只能是一廂情愿,伊朗的總體實力、政權鞏固程度及民眾團結精神、美國各界的激烈反對、伊拉克困局、可調動的兵員有限等諸多因素,都使得布什政府已經無法對伊朗動武,2009年之后的美國新總統基本不會追隨武力解決伊朗核問題這個思路。實際上,近幾年來,美國副總統切尼和國務卿賴斯等布什政府大員的“狠話”不知已經發過多少次了,但最后都是虎頭蛇尾,不了了之,“光打雷不下雨”,對伊朗和中東許多國家而言,不僅起不到震懾作用,反而成為笑料,伊朗還幾度主動頂風而上,搞得美英等國比較狼狽。

  其實,大國的許多所謂戰略利益未必非要通過戰爭手段和單邊政策來獲取。克林頓執政的8年中,美國照樣促使中東局勢的保持了總體穩定和基本平衡,并從中獲得許多戰略利益。美國對伊拉克實施包圍但不全面打擊;積極斡旋巴以沖突,巴以和平進程取得重要進展和成果;大量獲得中東的廉價石油,在聯合國石油換食品協議下,多數的伊拉克石油最終順利進入美國市場;美國與俄羅斯關系沒有現在這樣對立和僵持;與伊朗和朝鮮的關系更有不同,2000年底美國與朝、伊的關系明顯轉暖,甚至已經開始探討關系正常化問題;美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政府財政盈余數千億美元;那時,美國的軟實力和國際形象高漲。

  由于布什政府上臺后全面推翻了克林頓政府的行之有效的既定政策,打破了前任政府的政策軌跡,導致了嚴重后果。盡管美國以犧牲4000名士兵并導致數十萬伊拉克平民死亡的代價,從宏觀上控制了伊拉克,在地緣上進入了俄羅斯的后院——中亞,在伊拉克獲得了所謂的石油控制權,但美國從戰亂的伊拉克并沒有獲得多少帶血的石油,在中亞的軍事基地長遠看可能會起作用,但幾年來阿富汗局勢并沒有明顯的好轉,塔利班和基地組織一度卷土重來,在阿東南部非常活躍。布什政府強力打壓伊朗,使伊朗核問題尖銳化,中東局勢不僅沒有穩定,反而更加動蕩。伊朗的政權在美國打壓下不僅沒有更迭,反而更加具有凝聚力了。美國一度轟轟烈烈推動反恐,但恐怖主義活動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全球各地四面開花、尾大不掉。這些不當政策帶來的惡果都需要布什政府班底做出深刻反思和調整,但幾年來以及今后幾個月,布什政府沒有這個跡象。

  當前,中東局勢依然處于動蕩之中,巴以關系依然緊張,黎巴嫩和以色列經歷2006年的沖突之后形勢仍有不定因素,黎巴嫩內部派別斗爭激烈。由于布什政府的強硬政策,伊朗、敘利亞與美國的關系仍然對立和緊張。對美國而言,伊拉克戰爭的一個最嚴重后果就是,伊朗實力上升、在中東的回旋余地加大,并伴隨布什政府即將到站而加大與美國的周旋力度。理順中東大局的關鍵是盡可能公正解決巴以問題,但布什政府已經沒有時間和毅力推動解決巴以問題,巴以按照2007年底美國撮合的中東和會所設定的、2008年底達成和解協議的計劃基本無法實現,對此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并不諱言,2008年4月,奧爾默特聲稱,巴以雙方至多就一些問題達成一項諒解協議。

  地緣政治形勢動蕩導致的國際油價高漲,大大加強了美國的主要戰略對手的力量。2005年下半年以來,俄羅斯對于美國的外交斗爭力度明顯增強。俄具有巨大的能源潛力和石油生產能力,這是俄當前最有力的、最現成的能源武器和外匯儲備。美國意圖靠油價上升把持國際舞臺、打擊一些新興經濟體成長,卻始料未及,俄每年凈進帳幾百億美元石油收入。

二、布什政府自身導致的戰略困局

  目前布什政府已經在總統任期末陷入對外戰略被動,被幾個此前看不上入眼的對手牽著鼻子走,顧此失彼。 布什政府8年來的戰略的確改變了中東,但也使其最終為中東所鉗制、所改變,陷入幾個方面的戰略被動。從伊拉克到伊朗到阿富汗到敘利亞到黎巴嫩到巴勒斯坦,再到真主黨到哈馬斯直到“基地”組織,美國在中東的對手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而且這些國家或組織有相當的關聯和互動,導致布什政府疲于應對但效果不佳。曾經何時的2002年,當美軍順利拿下阿富汗的時候,2003年5月美國初步“拿下”伊拉克之后,布什政府的班底是何等的風光瀟灑和意氣風發!那時的民意支持率何等之高!一度達到90%,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號稱強有力的戰時總統。而僅僅幾年之后的今天,從美國的普通民眾到民主、共和兩黨,對布什政府的厭倦和批判之聲不絕于耳。面對諸多棘手問題,目前布什政府已經坐視對手挑戰而無可奈何,與當初的咄咄逼人、先發制人的確形成了鮮明對比。

  布什政府以子虛烏有的理由于2003年發起伊拉克戰爭損害了美國經濟,短期內使美國傷了元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里茨指出,美國經濟帶有累累的伊拉克戰痕。人們以往認為戰爭有利于經濟,但這場戰爭對經濟尤其不利。它造成油價飆升,戰爭開始時油價每桶不到25美元,今天的高油價意味著美國必須向石油國支付巨額美元,而不是把這些錢用在國內。花費在戰爭的錢,不像花在國內建造道路、醫院或學校那樣能夠刺激經濟,也不利于長期經濟增長。美國已經在戰爭上花費巨資——每月高達120億美元,而且戰爭還沒有結束,更多的賬單還沒有支付,例如從戰場返回的40%殘疾老兵的補償和醫療費用。美國的國家債務在8年內增加了50%,其中的1萬億美元是戰爭帶來的——可能在10年內增加超過兩倍。斯蒂格里茨說,當伊拉克戰事比預期好,而經濟卻比預期差的時候,經濟問題掩蓋了戰爭問題,但事實上兩者都差強人意。在某些意義上,議題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加劇了美國經濟問題的伊拉克戰爭。有分析認為,美國進攻伊拉克是為了石油,此言不虛,但戰亂的伊拉克并沒有給美國帶來多少石油,輸油管線的不通暢以及石油生產的不正常,使得美國所謂為石油而戰的理由顯得蒼白無力,伊拉克實際上成了布什政府的中東雞肋。

  布什政府要保住面子、布什本人的性格也是死撐的重要原因。繼續為布什政府墊背并付出代價的,則是美國的士兵和無辜的伊拉克民眾,有報道說伊拉克民眾已經死亡60萬,即便這個數字有所擴大,那么20萬左右是可能的,要不許多伊拉克人寧愿在國外做苦工也不愿回去送命。2008年初世界衛生組織和伊拉克政府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自2003年3月19日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大約15.1萬伊拉克平民死于暴力,而伊人口總數為2600萬,伊安全部隊死亡人數為1.2萬人。美國付出了4000多名士兵死亡、幾萬名負傷的代價,耗資超過5000億美元。民調結果顯示,只有31%的美國人對布什的伊拉克政策表示認可,72%的美國土兵希望能早日撤軍回家,86%的伊拉克人也同樣要求美軍撤軍。可以說,美國上下都盼望美國政壇變天、布什政府趕快到站。

  雖然美國在宏觀上控制了伊拉克,但伊安全局勢沒有好轉。2008年3月 25日,伊安全部隊在南部城市巴士拉發動針對“邁赫迪軍”的軍事行動以來,薩德爾與伊政府關系持續緊張。伊拉克的政治運作表面正常,但相互之間的派系爭斗從來沒有停止,面臨四分五裂的危險,美國一度要考慮默許伊拉克的國家分裂狀態。美國軍方專家說,對伊戰爭也導致海軍陸戰隊,尤其是陸軍陷入軍備匱乏、常規作戰訓練不足和人員缺乏,戰爭對軍隊造成的影響需要10年才能消除,恢復軍隊規模和補充軍備的費用估計需要2400億美元。 戰爭的不順和傷亡使許多美國士兵陷入惶恐之中,2008年4月17日,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發表的報告稱,每5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生存下來的美軍士兵中就有一個遭遇心理疾病困擾,有些士兵患上了“創傷后壓力綜合征”,有些則是抑郁癥,類似的士兵總人數約有30萬。

  美國不僅沒有從肉體上抓獲或消滅“基地”組織的一號人物本·拉登和二號人物扎瓦赫里,在精神上也沒有占到上風,兩個關鍵人物已經多次通過錄像或錄音出場,騷擾美國,展示自己的影響。2008年4月18日,扎瓦赫里又在互聯網上發表最新的講話錄音,稱布什日前宣布接受駐伊美軍最高指揮官彼得雷烏斯的建議,在今年7月底完成既定撤軍計劃后,暫停進一步撤軍。這表明了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失敗,但布什正在“試圖掩蓋伊拉克政策的失敗”,將把伊拉克問題留給下一任美國總統。

三、中東的硬骨頭——伊朗核問題

  繼第1737、1747號決議之后,安理會于2008年3月3日通過制裁伊朗的第三份決議即第1803號決議。新決議表示要懲罰伊朗拒不暫停鈾濃縮活動的立場,并督促其早日執行安理會相關決議;適度加強了制裁力度,擴
大了對售往伊朗物資的禁運范圍,將軍民兩用物資列在了禁運單上;授權各國檢查懷疑裝有禁運物資的伊朗運輸工具;呼吁各國在向伊朗提供出口信貸、擔保或保險時要“保持警惕”等。安理會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在決議通過90天內就伊朗執行決議情況遞交報告,屆時如果伊朗未能按照安理會要求暫停鈾濃縮活動,安理會將“采取進一步適當措施讓伊朗執行相關決議”。但近年來安理會通過的對伊朗制裁決議效果并不理想,沒有達到與其目標。但私下里,美伊一直私下保持接觸,雙方已經就伊拉克問題展開了三輪會談,目前均有意就伊拉克形勢舉行帶有附加條件的第四輪會談。

  第1803號決議通過后,六國希望以壓力和鼓勵同時進行推動伊朗做出重要讓步。六國外長聯合聲明重申談判的大門依然敞開著,六國2006年提出的解決伊核問題一攬子方案依然有效。但伊朗拒絕接受,且態度強硬。2008年4月8日,伊朗總統內賈德宣布已經開始安裝6000臺新離心機,伊朗不會屈服西方壓力而停止核研究活動。伊朗于4月13日表示將向歐美各國遞交解決核問題的新提案,并表示不打算放棄核開發權利和停止鈾濃縮。4月15日,伊朗副總參謀長稱,如果以色列對伊朗發動襲擊,伊朗就會將以徹底鏟除。究竟這些舉動是伊朗虛晃一槍還是貨真價實另當別論,但這表明了伊朗的不懼和強硬姿態。美國國防部長蓋茨2008年4月13日發表談話稱,美國對于伊朗繼續向伊拉克反美武裝提供軍事裝備非常關切,但是駐伊美軍與伊朗發生軍事沖突的機會“非常低”。

  跳出問題本身看待伊朗核問題往往看得更清晰和深刻。六國積極斡旋核問題僅僅是一個方面,背后是布什政府與伊朗政權圍繞各自戰略目標進行的戰略博弈,是施壓與反施壓、顛覆與反顛覆的較量。核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美伊相互施壓的牌。伊朗一方面力圖迫使布什政府改變對伊朗政策,希望與美改善關系,同時以理性斗爭阻止美國的軍事打擊,以硬迫和意圖明顯。伊朗多年來的目標就是尋求與美國實現關系正常化并建交,然后順利融入國際社會。這一設想在2000年克林頓執政的最后一年發展勢頭良好,如果不是布什上臺后全面推翻克林頓的對伊朗政策,則美伊恐怕早就實現關系正常化了。即便2003年前,伊朗還對布什政府抱有幻想,并在美國對阿富汗、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中表示支持或默許。但布什政府一再拒絕伊朗的善意,積極尋求與美緩和關系的哈塔米政府于2005年中黯然下臺,強硬的內賈德上臺至今。

  布什政府則試圖以伊朗核問題為借口聯合西方盟友對伊朗施壓,希望要么使伊朗政府屈服,要么激發伊朗內部生變。美國對其炒熱的伊朗核問題是心中有數的。2007年12月初美國中央情報局發布報告,認為伊朗2003年就停止研制核武的項目。這項關于伊朗核研發進程的重大聲明已經說明,美國不那么擔心伊朗的核能力。伊朗不斷高調炒作要增開離心機、提高濃縮鈾的純度以及捍衛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等言行,也是視美國態度而做的對應之策。本質上,核問題是美伊互相不信任的問題。在切實執行聯合國決議、推動解決核問題方面,美伊都有前提條件,伊朗不信任布什政府,要求其首先對伊朗的國家安全做出承諾;而布什政府則要求伊朗首先要停止鈾濃縮和核開發。

  只要布什政府能夠果斷改變對伊朗政策,美國所得將多于所失,所謂的核問題分量將大大減小。然而按照布什的性格,他難以在剩余的幾個月內根本改變對伊朗的敵視政策,已經無望在伊朗核問題及美伊關系方面留下外交遺產。布什于2008年1月訪問中東,爭取中東國家反對伊朗是重要目的。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4月15日說,伊朗處于中東“對美國不滿、具有破壞性和不穩定的各種因素”的核心位置,但馬倫并不認為伊朗將是美國卷入的下一場沖突的發生地。布什政府也在以拖延維持局勢。伊朗也看穿了這一點,而以更大力度進行周旋和拖延,寄望于下一屆美國政府尤其是民主黨贏得總統大選的心態是強烈的。因此,2008年初以來,伊朗一改以往對美國緩和關系的急切心態,開始變得超脫起來。伊朗也看準了布什政府受制于國內反對、中東困局、伊朗實力等各種因素,已經不可能對伊朗動武,因而對美斗爭加強。2008年1月以來,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稱,伊朗不急于恢復與美國的外交關系;美國決不會挫敗我們,也不會讓我們屈服。美伊在海灣發生的艦只對峙事件說明,伊朗對美國一再聲稱的軍事威脅并未當回事。

四、誰從布什政府的錯誤中獲益

  軍工集團和石油集團大發橫財。美國西部的加利福尼亞財團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財團是二戰后崛起的兩個新財團。他們依靠從軍火工業中獲得巨額利潤,同時積極參與美國內政外交決策,扶植政治代理人,從中獲得牟利機會。借助對外戰略擴張,軍工利益集團從伊拉克等戰爭中獲利很多。包括伊拉克戰爭在內,美國幾次發動戰爭,盡管損害了美國軟實力,犧牲了不少士兵的生命,但賺取了很豐厚的經濟利益。軍工發展沒有拖累反而刺激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其軍工發展模式運做吸收了市場法則,國家宏觀軍事規劃與軍民兩用結合,與市場法則調配資源結合。

  加利福尼亞財團是美國十大財團之一,實力排名第三,其旗下包括美洲銀行集團、舊金山集團及格杉磯集團。這三個集團實力在二戰期間,隨著加州軍火工業的迅速發展而迅速成長,其中金融資本成長尤其迅速,最終形成以美洲銀行為金融中心的大財團。早在1974年加州財團就擁有資產1671億美元,在美國十大財團中居第三位。加州集團金融資本極其雄厚,與南部財團組成新興的軍火集團勢力,與美國東部部的老財團相抗衡。加州財團旗下所屬的企業在二戰前主要經營農業和采礦業,大戰期間和戰后,加州成為美國最大軍火生產基地,該財團所控制的工業公司遂改以軍火生產為主,比如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利頓工業公司以及諾斯羅普公司等,均為美國著名的軍火公司,其中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在美國國防部訂單中長期居于首位。但后來這些軍火公司控制權逐步落入東部大財團之手,加州財團實力相對下降。

  得克薩斯財團也是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主要是依靠石油工業和軍火工業發展起來的。其弱點是銀行資本比較薄弱,雖擁有4家銀行和3家保險公司,但沒有形成強大的金融中心。得州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以休斯頓的坦尼科公司為最大。它本是美國最大的一家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公司,現已發展成多種經營的綜合公司,該公司因受到洛克菲勒財團的滲透。在軍火工業方面,得克薩斯財團控制了兩家著名的公司。一家是LTV公司,80年代以來進行多樣化經營,但仍以制造軍火為主,發展迅速。另一家為休斯飛機公司,創辦于1933年,該公司生產的電子控制系統和其他電器部件,在美國飛機制造業中處于領先地位。此外,得克薩斯財團還擁有一些生產尖端技術工業產品的公司,如得克薩斯儀器公司。前總統約翰遜,尼克松政府的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以及發動兩次伊拉克戰爭的布什父子,都是得州財團的重要代表人。

  美國年石油消費量為9.3億噸,而自產石油不足2.5億噸。 伊拉克石油石油儲量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約占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10%。這是發動伊拉克戰爭的重要誘因。而發動兩次伊拉克戰爭的布什父子都有濃厚的軍工和石油集團支持背景。布什家族是本世紀初靠石油起家的,最先他們加入漢貝爾石油公司,該公司后來變身為埃克森公司,積累了巨大的石油資產支撐后,1989年1月,老布什成功地成為美國總統,1991年發動的海灣戰爭就是沖著海灣石油去的。小布什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石油也是重要著眼目標。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布什得到石油集團大量捐款,軍工利益集團的捐款達880多萬美元。副總統切尼、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國務卿賴斯等重要閣僚都有石油財團的背景。

  目前國際油價達到120美元每桶之多,石油巨商從中獲得巨大利潤。許多在伊拉克的所謂美國咨詢機構和公司參與制定了《伊拉克石油法》,規定現有80個油田中的65個以及以后勘探出的大油田,都要交給外國石油公司開發經營并進行分成,分成的第一階段,外國公司可獲收入的60-70%,第二階段則是20%,基本壟斷了石油紅利。伊拉克政府已經迫于美國壓力而于2007年7月批準了該法草案。態度強硬的美國副總統切尼曾經供職過的美國石油巨頭哈里伯頓公司從伊拉克戰爭中賺得盆滿缽滿。2004年至2007年,哈里伯頓從伊拉克和阿富汗獲得160億美元的合同收入,其伊拉克分公司年收入等于公司年總收入的一半。哈里伯頓公司總部設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敦,2007年該公司決定將總部遷往阿聯酋首都迪拜,以應對日益增長的中東業務需求。哈里伯頓公司于1919年在美國俄克拉何馬州設立,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及天然氣行業服務供應商之一。副總統切尼曾于1995年至2000年擔任該公司總裁。該公司近年官司纏身,被指責有嚴重的避稅行為。美國的私人保安公司也謀取暴利,在伊拉克工作的私人承包商有16萬人,而私人保安公司人員就達5萬人,僅在伊拉克名聲不佳的“黑水公司”保安每人每年就花費45萬美元。黑水公司是美國著名的雇傭兵和保安公司。1997年由美國海軍特種部隊“海豹突擊隊”的幾名退役軍人組建,該公司隱藏在北卡羅來納州東北部一片松林里,占地7000英畝,外面很難發現。里面是各種訓練場地,如射擊場、模擬扣押人質的樓房、武裝分子占領的地堡等,設備非常先進。該公司的訓練中心已成為美國最大的私人保安人員訓練中心,在那里受過訓練的有5萬多人,公司客戶包括美國國防部、國務院、運輸部、聯邦執法部門、跨國公司和外國政府等。
五、美國傷了皮肉但沒有動到筋骨

  幾年來,布什政府班底中,包括正副總統和國務卿等在內,雖然都是表面很顯赫、很風光、很強硬的角色,但可圈可點的業績不多、敗筆反倒不少,目前已經近乎末路窮途,難有更多轉圜余。所謂動武解決伊朗只
能是一廂情愿,預計2009年之后的美國新總統基本不會追隨這個思路。回顧一下,幾年來,國際社會不知多少次看到美國政府大員一而再、再二三的強硬表態,富總統切尼和國務卿賴斯的“狠話”不知發過多少次了,但最后都是虎頭蛇尾、不了了之,“光打雷不下雨”,目前更是面對幾大難題束手無策,面臨多頭滅火的被動僵局。

  有人說美國衰落了。如何客觀看待美國的實力?即便布什政府折騰了8年,人們依然要對美國的強大實力保持清醒的認知。綜合各種政治、經濟、科技以及美國內外因素看,美國的實力一時受到部分消耗,美國的對外戰略遭遇暫時的挫折,但沒有受到根本的削弱,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仍是上升和發展的,美國仍是一只“真老虎”,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當然,美國的軟實力的確受到很大損害,但軟實力很大程度上是加大投入進行形象再包裝的過程,新政府利用大量的經濟資源很快會提升軟實力的,何況至今美國的影視文化等仍然風靡世界,美國夢仍然吸引著世界許多國家的精英。所以美國實力沒有傷筋動骨。一定要清醒地看到,美國是很多元的國家和社會,美國政府與美國、美國民眾、美國價值觀等概念之間的差異很大,其間并不能劃等號。布什政府作為一屆政府,它只是一時的,很快將進入歷史。

  冷靜看來,這幾年真正在背后扎實堅韌做大事、克服各種阻力苦練軍事基本功、咬牙堅持提高美國硬實力支撐的,是前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他的新軍事變革戰略,大大提升了美國軍隊的軟件和硬件水準,美軍的戰略思想、軍事裝備以及軍事機動能力、應變能力,均有里程碑意義的提高。盡管拉姆斯菲爾德個性倔強,但思路清晰、頭腦清醒。客觀而言,他的工作和功效是布什政府中為數不多的最亮點,他的治軍謀劃和成果,相比某些大外交家的外交試驗和紙上談兵而言,實在是顯得真正突出,真正令對手三思而行。這保持了美國依然令世界畏懼的硬實力,這才是狐貍背后的真老虎。但這員布什政府內的清醒老將已經作為錯誤政策的替罪羊下臺了。

  借助對外戰略擴張,美國的軍事工業發展帶動了經濟發展,美國的軍工利益集團從伊拉克等戰爭中獲利很多。拋開一些主觀評價和輿論譴責,客觀而言,包括伊拉克戰爭在內,美國幾次發動戰爭,擴軍備戰,盡管損害了美國軟實力,犧牲了不少士兵的生命,但賺取了很豐厚的經濟利益。軍工發展沒有拖累反而刺激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其軍工發展模式運做吸收了市場法則,國家宏觀軍事規劃與軍民兩用結合,與市場法則調配資源結合,而不是國家一頭直接投資,然后直接干預和介入。這樣就避免了封閉式運作,間接拉動了社會消費與就業,這是戰爭刺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六、美國未必長期陷在中東困局

  但目前,包括美國自身的許多學者在內,國內外許多的觀察評論卻在指出,美國今后將長期陷在伊拉克,今后5-7年時間美國無法擺脫中東困局。這一論斷未必經得起美國國內形勢與世界形勢發展的檢驗。我們常說的“計劃不如變化快”也許要再次應驗在這一假設上面。因為冷戰時期的兩次地區熱戰——如昨往事可作鏡鑒。這是基于歷史和現實的判斷。從歷史上看,拿冷戰期間美國發動的兩次地區熱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看,兩次局部戰爭都給美國造成了深深的創痛,那是叫打疼了美國,兩次熱戰中美國軍人的損失均在5、6萬左右。美國將軍曾痛苦地指出,朝鮮戰爭是美國在一個錯誤的地方、一個錯誤的時間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想必讀者對這一老生常談的語句并不陌生。越南戰爭也是一樣,美國感受到了痛苦的折磨。美國的影視界戰后一直不時翻出這本老帳,回憶并放送許多有關越戰的傷痕電影。上世紀60年代美國轟轟烈烈的反戰運動深深地鐫刻在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并導致了國會對總統濫用權力的憤怒并尋求限制總統權力,民權運動也如火如荼地發生發展。當時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從外行的商人轉往這一重要崗位的麥克那馬拉,后來撰寫了帶有懺悔性質的回憶錄,承認了當時貿然推動越戰擴大化的一系列鹵莽錯誤。這些無不說明那的確是一場對美國人心理構成嚴重創傷的戰爭夢魘。

  而相比朝鮮戰爭和朝鮮戰爭,目前美國在中東陷入的伊拉克困局,以及在巴勒斯坦問題、伊朗核問題、與敘利亞對立等方面的僵局還算不上那樣劇烈和嚴重。美軍死亡人數剛超過4000人。可以說,美國在中東面臨的、持續沖突的烈度和深度并不高,下屆美國政府,尤其是反對伊拉克戰爭立場明確的民主黨政府(無論是希拉里還是奧巴馬上臺),只要政府下定決心大幅度調整中東政策、彌和與伊斯蘭世界的關系、發動溫和阿拉伯國家以及借助西方盟友和多邊外交的策應力度,美國有能力、有戰略實現從中東較快脫身!以美國今天仍然超強的硬實力,以及能較快彌補的強大軟實力,這種前景只是個政府戰略意志的問題。
 現在布什政府不想撤軍,一再聲稱撤軍將導致中東地區局勢失控,美國利益受損。其實,如果較短時期內有序撤軍,受害的不是美國利益,恰恰拯救的美國利益,美國將再次從困局中超脫出來。因為美國從伊拉克戰爭中所獲了了,真正獲益的是切尼等人的石油集團,以及美國的軍工集團。布什政府要保住面子、布什本人的性格也是他們死撐的重要原因。而繼續為布什政府墊背并付出代價的,則是美國的士兵和無辜的伊拉克民眾。

  現在不能就附和或強調美國將長期陷在中東不能自拔的說法,更不必悲觀地認為將以7年或10年為牽制期限。那很可能又是一相情愿和感性認知。當然,從目前麥凱恩的競選主張看,他在外交方面特別是中東政策方面,與布什驚人得雷同和類似。但假如他能夠上臺并延續目前立場的話,美國在中東的困局肯定要持續一段時間,因為一味堅持布什的固執政策只能面臨綿延的失敗。新保守主義思維影響下的美國政府已經為此作出了鮮明的注腳。

  然而,人都是會變的,作為一名自詡的越戰老兵和經驗豐富的古稀年齡的政客,如果他能夠創造奇跡上臺,他會不會象布什及其班底那樣,在中東一意孤行、固執己見?這方面還有待于觀察。盡管目前還看不到麥凱恩改變伊拉克問題立場的可能性,但作為一個老兵,一旦麥凱恩審時度勢、在戰略上改弦更張,美國仍有可能較快地從中東大幅度抽身。要知道在前兩次地區熱戰中玩火過度的都是民主黨總統,而最終終結兩次地區熱戰、完成急流勇退使命的總統,都是共和黨人。當然,麥凱恩面對的有所不同的是,留下爛攤子的前任不是民主黨總統,而是他自己的共和黨。

七、反恐不會是美國的長期主線

  布什政府大力尋求其他國家積極幫助其反恐進程和所謂千秋大業。國際反恐鑰匙就掌握在美國自己手中。國際反恐正義者聯盟之類都不過是虛假的豪邁口號,美國不需要別的所謂同盟援助或者解圍,那樣無疑更是亂上加亂,把事情越發搞大了。解鈴還須系鈴人。只要美國愿意使用這把最簡單最直觀的鑰匙,所謂美國的恐怖威脅,世界的反恐難題,都將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那么這個鑰匙是什么呢?很簡單,從根本上調整政策,從伊拉克撤軍,促進公正解決巴以問題,取消所謂無賴失敗國家稱號,借鑒2000年以前克林頓政府的政策,改變對伊朗等國家的政策,代之以緩和推進,努力尋求與穆斯林世界和平共處。總之,就是改變單邊霸權,改變雙重標準,改變咄咄逼人。因為當前反恐的嚴峻形勢是人為制造的,是一小撮人發動的戰略和策略性失誤,根本不是所謂恐怖分子一意孤行對準美國,襲擊世界。

  只要政策對路,美國和一些其他國家走出泥淖并不需要多長時間。恐怖主義的存在歷史久遠,本不足以成為美國的重大威脅和對手,是本屆政府把他們抬上了臺面,成為這8年內的新敵人而已。如果不激化矛盾,恐怖主義本身的分量遠沒有那樣重。俗話說,把別人看作朋友,就有朋友;非要別人看成敵人,那樣別人將被迫成為敵人。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正確的后退是為了更好的前進。到2008年以后,總會有個新的美國政府和總統宣布,朋友們,糟糕的恐怖時代結束了,錯誤的反恐軌道改變了,美國要重拾多邊合作道路,尋求廣泛的和解,走出泥淖。所謂反恐將是今后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政方針和艱苦重任的說法是聳人聽聞。這個說法將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和空間的推敲。不要多久,恐怖主義和反恐問題將走下國際舞臺,回歸本來位置和面目。

  作者注:文章寫于 2008年5月,主要觀點形成于2005、2006年。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3.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4.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5.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6.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7.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8.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9.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10. 特朗普奪島,劍指中國?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7.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