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持續成長時,放眼所見,“中國制造”這幾個字充斥在各商店、賣場中,雖然這些低價商品減輕了消費者的負擔,但批評者認為,當美國企業將工廠移往東方之際,它們也將許多工作機會一并帶離美國。
《福布斯》認為,實際上,美國根本不必過度擔憂中國產品搶走了美國工作機會與市場。
《福布斯》10月22日的報導指出,中國與美國的貿易差距深到可拿峽谷來做比喻,根據美國統計局的資料,2006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達到2878億美元,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則是572億美元。
但美中貿易逆差不能完全顯示出美國的生產力,也就是說,即使逆差極大,不代表美國的生產力低落。當中國在如運動鞋、塑膠玩具與服飾等低價產品上擁有眾多廉價勞工的情況下,美國工廠能制造出的產品實際上更多,且這些產品擁有更高的價值。
Cato貿易政策研究中心助理主任依肯薩(Dan Ikenson)表示,美國商品在全球制造業中占了21%的市場值,中國的商品雖然不斷在成長,但只占了8%。
此外,在今年的“中國制造”風波下,價值210億的中國商品遭到回收,包括牙膏、寵物食品以及美泰公司的玩具,中國的形象也因此大大受損。
報導指出,美國產品在價值鏈中保有領先地位,美國為本地消費者以及世界各國制造高品質、高科技的商品。
根據Cato貿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葛瑞斯伍德(Dan Griswold)的說法,美國制造受歡迎的原因包括,若產品重量大、不易運輸、需依靠高科技或需要大量資金時,產品通常會在美國制造;美國充足的科技與資金能與勞力密集的國家相匹敵。
舉美國的汽車工業為例,目前的汽車市場是由美國、日本與韓國廠牌為主,但許多外國企業如本田、豐田、日產在美國擁有工廠,外國企業利用在美國的工廠,一方面節省運費,另一方面更貼近消費者;雖然中國也能將工廠設在美國,但中國的科技與亞洲其他競爭者比起來仍舊落后,如果美國民眾已對中國制造的玩具感到擔憂,試想當標上中國出產的車輛登陸美國時,美國民眾會有什麼反應?
《福布斯》報導認為,美國的優勢在高科技的產品,如生化科技和太空裝備,因為美國擁有眾多受過高教育的人員、肯投資研究創新技術的企業。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有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法。
依肯薩表示,高科技需要專利的制造過程、專利權、版權,才能讓專利擁有者想將科技留在自己的家鄉。
此外,雖然中國建立起世界的“廉價商品工廠”,但就創意設計方面來說,中國仍顯得不足,缺乏世界性的設計品牌。
時尚業應是最好的例子。大部分如美國洛杉磯的牛仔褲品牌True Religion,一條在美國制造的褲子,零售價超過兩百美元,如果將鏡頭轉向女性品牌如香奈兒(Chanel)上,則會發現這些品牌在制造過程中與中國的關系疏離,高檔精品仍傾向在傳統流行中心如意大利或法國等地制造。
不過中國目前正有所行動,希望在創新與設計上蠃得更多注目。今年7月,中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商Chery與克萊斯勒簽署了長達10年的合約,計畫未來在美國與歐洲推出中國制汽車。第一輛Chery車預計在兩年內登陸美國。
只是,中國未來的路還很長。葛瑞斯伍德表示,外界對中國科技急起直追的擔憂放錯地方了,中國的高科技仍僅在DVD與手提電腦上。“在中國站上設計市場領導地位前,還有相當長的時間。”
此外,專制的政府也是個問題,雖然中共已放寬政策,但葛瑞斯伍德認為,在一黨制度下,創造力與表達力的空間不大,且中國也需加強智慧財產權法,鼓勵科技發展。
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中國研究專家西格(Adam Segal)認為,不論中國政策怎樣改變,或將以多快的速度登上價值鏈的頂端,中國都不會在價值鏈的尾端待太久,真正低價的商品已開始轉向新市場中,企業已始開始遵循“中國加一”的潮流模式。
西格說,當中國商品的價格穩定上漲達到成熟階段時,“企業會了解到也必須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制造”,如今,“加一”的模式通常指越南。雖然越南缺乏如中國般的眾多人力,但它卻與“年輕的中國”有許多相似之處。
報導稱,在數十年之后,其他如孟加拉、柬埔寨、菲律賓與非洲部分國家可望加入低價商品競爭行列,屆時“非中國制造”的產品將隨處可見。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