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伊拉克美國為的就是石油
青年參考 本報特約記者 李貝卡
9月17日,曾任美聯儲主席長達18年的艾倫·格林斯潘出版了回憶錄《動蕩時代:新世界中的冒險》,在書中,格林斯潘毫不留情地批評了布什政府的經濟政策,并且直言不諱地宣稱,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主要是為了石油。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政府)在政治上又不便承認”。
民主黨歡迎格老倒戈
在布什的伊戰政策越來越受質疑之時,來自共和黨陣營的格林斯潘出書,狠批布什政府“政治主導經濟”的經濟政策,并且盛贊前總統克林頓的經濟措施,可以說是給了布什政府當頭一棒。
基于格林斯潘的威望,他退休后的言論在美國仍具有重大影響力。有媒體戲稱,格林斯潘此言,給了被伊拉克戰爭拖得焦頭爛額的共和黨政府“投下一枚手榴彈”。
另外,由于格林斯潘盛贊克林頓,無意中也為民主黨“送上一份大禮”,民主黨競選人更是借機攻擊布什和共和黨。希拉里競選團隊的經濟顧問就說:“正如格林斯潘的新書所說,任何想繼續布什的經濟政策的人將面臨更加艱難的未來,沒有比這個更權威和可信的批評了。”
近來,布什的一幫老伙計——美防長拉姆斯菲爾德、美駐聯合國代表博爾頓、白宮辦公廳副主任卡爾·羅夫相繼離職,布什真可謂是“眾叛親離”。格林斯潘偏偏在這個節骨眼又湊上來捅一刀,真是讓布什頭大。
伊拉克石油能用五百年
對格林斯潘的言論,美國總統布什不敢怠慢。9月18日,布什在接受福克斯電視臺采訪時說:“懷著尊敬的態度,我對格林斯潘(對政府經濟政策的評價)持不同意見。”
至于發動伊戰的目的,布什表示美國在伊拉克是為了伊拉克的民主,以及所謂的“反恐戰爭”,對格的言論“感到驚訝”。
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美國一直支持薩達姆。布什曾信誓旦旦,說要在伊拉克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其實就算是有,也是美國早年給的。所謂“反恐戰爭”,無非是美國給自己的找一件華麗外衣,遮掩搶占石油的真實目的。
據美國經濟學家估計,依照目前的石油消耗和開采水平,各國能維持的年數分別為:美國10年,伊朗53年,沙特55年,阿聯酋75年,科威特116年,而伊拉克至少能維持526年。
作為世界上石油最集中的地區,中東供應著歐洲70%、日本90%、中國30%~50%的石油。美國戰略家克雷爾教授在《資源戰》一書中,更是赤裸裸地說:“在控制伊拉克的過程中,石油作為力量之源的分量,超過了它作為燃料的分量……控制了海灣,就等于控制了歐洲、日本和中國,等于讓我們的手握住了水龍頭。”
由上種種,我們便可以理解,為何美軍占領伊拉克后,首先派重兵強占伊油田,而任由伊拉克社會陷入混亂。
另外一個證據是,伊拉克2007年通過了《石油天然氣法》,依據此法,西方石油巨頭將獲得30年開采伊拉克石油的合同。在開始階段,西方石油公司可分得該國石油收入的60%到70%,直至收回成本,此后還可得到伊拉克20%的石油收入。這項法案還意味著——美國可以控制一半以上的中東石油。
埋葬超級大國的陷阱
再者,布什是靠美國軍工財團和石油財團上臺的,上臺后的布什自然要“報答”這些“恩人”,如何報答?戰爭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布什上任后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但阿富汗戰爭時間太短,軍火商和石油商沒撈到太多錢。發動伊戰,既能讓軍火商手中即將過期的武器派上用場,又能從石油輸出國組織手中搶回國際油價的控制權。
除了石油,從地緣政治學觀點來看,中東處于世界的心臟地帶,要想成為超級大國,就必須要控制中東。可以說,中東是超級大國的必經之路。但中東同樣也是埋葬超級大國的陷阱,從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和20世紀70年代的蘇聯,這些國家在陷入與中東地區國家的戰爭后便陷入衰落。
美國是否會重蹈它們的覆轍,我們無從判斷,但自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軍費開支達5000多億美元,陣亡者達3300多人。布什走到哪里,反戰的民眾就出現在哪里。這一仗,賺了還是虧了,估計布什比誰都清楚。
參考辭典
格林斯潘
1926年3月6日,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出生于美國紐約市的一個金融世家,是家中獨子。他在紐約大學先后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1948年)和碩士學位(1950年)。
此后,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深造。1977年,格林斯潘獲得博士學位。20世紀80年代中期,格林斯潘成為美國鋁業公司董事會成員。
1987年8月11日至2006年1月31日,格林斯潘就任聯邦儲備局局長。其任職時間之長,在美國歷史上無人能及。在他任聯邦儲備局局長的時候,許多人認為他是美國國家經濟政策的權威和決定性人物,有人甚至認為他的影響力比美國總統還大。
在美國金融界,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格林斯潘一開口,全球投資人都要豎起耳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