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社會主義”
2007年08月29日 南方人物周刊
劉瑜
2000年美國政治學家Seymour Lipset出了一本書,叫《It Didn’t Happen Here: Why Socialism Failed in the United States》,探討“為什么社會主義在美國失敗了”這個經典問題。據他分析,歐洲各國都出現了大型社會主義政黨,相比之下,美國的社會主義政黨卻始終不成氣候。其原因無非是四條:個人主義的立國文化;工人階級內部的多樣性;社會主義政黨本身的經營不善;還有美國選舉制度不利于小黨存活。在這四條因素中,他最強調的,是第一條。
我不很贊同這本書的觀點,原因不在Lipset對問題的分析,而在對問題的提法:如果社會主義不僅僅是公有制加計劃經濟,而包括廣泛的福利制度(顯然這也是Lipset的理解),社會主義在美國真的失敗了嗎?這本書過于強調社會主義政黨的標志性意義,但如果我們把目光從“政黨”轉向“政策”,沒理由認為“社會主義”在美國遭受了失敗。
觀察一下2004年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開支:19.9%軍費;21.6%社會保障金;19.5%用于資助窮人、老人、殘疾人的醫療保險項目Medicare和Medicaid;4.1%其它用于退休者和殘疾人的開支;9%用于失業補助,給窮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補助及稅收返還;7%償還債務利息;教育3.8%;老兵補助2.6%;交通2.8%,國際事務1.2%,科研1%……如果我們把社會保障金、醫療保險費、貧困失業補助等算作廣義的福利開支,這部分已占據了美國聯邦政府開支的一半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夠坦然宣布“美國不是一個福利國家”嗎?
事實上,整個20世紀是美國福利制度不斷成熟的一百年,尤其是30年代羅斯福新政時期和60年代約翰遜的偉大社會時期,福利制度更是突飛猛進。
1910和1920年代,幾乎每個州都陸續訂立工傷賠償法。1935年,社會保障法案出臺,被視為美國福利保障制度的起點。1937年,住房法案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補助。1938年公平勞工法案首次為最低工資立法。1946年,在公立學校提供午餐補貼。1956年推廣殘疾保險。1964年食品券項目出臺防止饑餓。1965年為老人窮人提供醫保的Medicare和Medicaid項目創始,同年保證給大學生貸款項目、工作培訓項目等也出臺。1968年的公平住房法案,消除住房補助中的種族歧視。1975年建立返還窮人稅收的“收入稅收信用”制度。1990年通過兒童保障撥款法案和殘疾人法案。1997年兒童保險項目和稅收信用制度出臺……據統計,整個20世紀美國有50多個重大社會保險、福利法案及項目出臺,上面列舉的,只是一些重大例子而已。
正是這些項目的啟動及其發展,徹底改變了聯邦政府開支的面貌,使得福利開支成為政府預算的主要方向。馬列所預言的“資本主義崩潰”沒有發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通過民主機制,資本主義體系不斷吸收社會主義營養,實現了自我修復。換句話說,社會主義并沒有被資本主義消滅,而是被資本主義接受了。
當然,如果從福利開支占GDP的比重來說,美國的水平明顯低于歐式福利國家。比如,2001年瑞典的福利開支占據GDP的28.9%,挪威23.9%,英國21.8%,加拿大17.8%,日本16.9%,美國14.8%。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國的確不如歐洲重視社會福利。但是別忘了,當年美國的人均GDP為34320美元,而瑞典為24180美元,挪威29620美元,英國24160美元,加拿大27130美元,日本25130美元,所以美國人均福利的實際數額并不低,超過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和加拿大、英國等水平相當,與北歐國家差距明顯減少。
而且,據另一個政治學家克里斯托弗·霍華德在《The Welfare State Nobody Knows》一書中分析,相對于直接分發福利,美國政府更傾向于使用稅收減免、政策傾斜等制度杠桿,來提供“間接福利”。比如給那些為雇員購買醫保和養老保險的公司減稅,為窮人買房提供貸款擔保,給有孩子的貧困家庭提供返還稅收等等。
此外,歐洲諸國的經濟效率是否受福利制度影響,也一直存在爭議。據統計,瑞典這樣最典型的高稅收高福利國家,其人均GDP比美國最窮的州還低。當然,不同的文化存在不同的偏好,有的以平等和諧為榮,有的以個人奮斗為榮,有的以勤勞為榮,有的以休閑為榮,沒必要用美國標準來衡量其他國家,但是同理,也沒必要用歐洲標準來要求美國。民意調查也表明,美國人的福利觀念不像歐洲人那么強。
近年,中西學界的一個時髦就是批判“美式的新自由主義”。他們說“無限的私有化、市場化、全球化會傷害弱者的利益”,“應該放棄所謂的華盛頓共識,轉而追求北京共識”,這些說法不無道理。但問題是,經過100年福利制度的發展,今天的美國早已不是100年前那個自由放任主義的美國,無論在公共開支、貿易保護、工會勢力、收入調節、政策傾斜方面,美國都可說是一個福利國家,而那個“自由放任主義的美國”更像是想象出來的靶子。
如果我生病因交不起錢被醫院拒之門外,如果我的孩子因交不起學費而上不了學,如果我每天辛苦工作12個小時還在溫飽線上掙扎,如果這些都是普遍而不是個別現象,那么你叫它什么主義都無濟于事。如果我的孩子可以免費上學、坐校車、吃午飯,如果我收入低可以住政府蓋的房子,如果我失業了可以用政府發的食品券買東西,那么這種制度就是福利制度,你愛叫它什么共識就叫它什么共識。
(作者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博士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