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反共紀念碑”與“反共大本營”
潘云召 韓軒
在美國國會大廈東北約800米,三條街交匯中間的一塊三角地上,豎立著一座青銅雕像,看到上面刻的雕像名稱“共產政權受害者紀念碑”,你會恍然產生一種“今夕何夕”的感覺。要不是之前知道這雕像是12日新落成的,很可能會誤以為這是冷戰年代遺留下來的老古董。
20分鐘內僅兩人參觀
紀念碑所在位置并不是繁華之地。整個紀念碑占據了三角地的一個角,在周圍的大樓和樹木的遮掩之下,很不起眼。
這座青銅雕刻的紀念碑周圍沒有常見的說明標牌,只有圓形基座的正面和反面分別刻著的幾行字。除了基座最下面刻著紀念碑的名稱,基座正面寫著“獻給一億多名共產政權受害者及熱愛自由的人”,背面寫著“為了所有受奴役國家人民的自由與獨立”。
盡管正值周末,華盛頓游人眾多,但卻鮮有游人前來紀念碑參觀。
記者在現場待了近20分鐘,才等到經過紀念碑的兩個人。其中一個人開車前來,會講漢語,但他否認自己來自大陸。他繞著紀念碑轉了兩圈之后,開車離去。另有一位徒步的游客顯然是偶然經過紀念碑的,他停下來看了幾眼,照了兩張像后,也悄然離去。記者問這位游客,知道這是什么紀念碑嗎?他茫然地搖了搖頭。
冷戰思維不得人心
這塊紀念碑折射出的美國反共意識形態,就像這雕像本身一樣不合時宜。
1993年,美國國會議員赫爾姆斯等提出議案,要求建立這一紀念碑。當年12月,國會通過法案,時任總統的克林頓簽署了這一法案,并成立了“共產政權受害者基金會”,負責籌集資金建立紀念碑。但由于籌資困難,紀念碑遲遲無法動工。直到2006年12月,基金會在籌到大約82.5萬美元之后,紀念碑才動工。今年6月12日,美國總統布什和國會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蘭托斯等人到場為紀念碑揭幕。
在紀念碑落成當天,來自古巴、越南和中國的所謂“共產政權受害者”也粉墨登場。古巴持不同政見者豐特斯叫囂:“共產主義是世界發生過的最大悲劇”,“我們將斗爭到死!”
為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6月13日在答記者問時表示:“美國一些政治勢力出于‘冷戰’思維和政治需要,挑動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對立,是逆時代潮流的行動,是不得人心的。”
反共勢力仍有市場
其實冷戰結束后,因為中國、古巴、朝鮮、越南等國家還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美國并沒有完全放松反共意識形態斗爭。
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現在仍在運作的“自由亞洲電臺”。該電臺是在冷戰結束之后成立的。美國國會曾說“電臺廣播是足以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唯一手段”。該電臺其實與“美國之音”沆瀣一氣,美國之音負責“白色宣傳”,即所謂官方的宣傳,“自由亞洲電臺”負責“灰色宣傳”,經常宣傳“未經審查的新聞”,換句話就是更多地傳播謠言、謊言而不承擔政府責任。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劉建飛研究員長期研究冷戰后美國意識形態與外交,據他介紹,冷戰后美國的反共勢力主要集中在宗教勢力的基督教右翼和政治勢力的新保守派。
一些反共機構仍然很活躍,比如美國著名的傳統基金會就扮演了反共思想堡壘的角色。在“共產政權受害者紀念碑”落成當天,該基金會還專門在《華盛頓時報》刊登文章擴大這一事件的影響,并召開“研討會”造勢。
美國國會在冷戰時期曾是“反共大本營”,冷戰后這里反共聲音有所削弱,但無論是自由亞洲電臺、還是今天的紀念碑,都離不開國會的支持。劉建飛介紹說:“很多國會議員不了解國際政治,不懂外交。他們都是根據過去的概念,一提到共產主義這個詞就認為不好。所以有人提反共反華議案,他們都比較容易呼應。”
反共意識根深蒂固
劉建飛在美國時,曾問過許多美國的戰略學家,到底他們認為“中國怎么做,美國才覺得中國不是威脅了?”他得到的回答是:“很簡單,共產黨改名。”
冷戰結束已近20年,反共意識形態在美國“并沒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劉建飛認為,只要共產黨政權存在,這種意識形態在美國就不會消失。
不過,要說冷戰之后美國的反共意識形態和冷戰時無所區別也不客觀。
劉建飛指出,最大區別在于,今天的反共主張不會上升到美國國家戰略的首要位置上,冷戰時,反共和美國的安全戰略是融為一體的。
(《環球視野》摘自2007年6月18日《國際先驅導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