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答馬曉霖同志“中國外交十五題”
楊 莘
(2007年6月21日)
很久都沒有關注馬曉霖同志的“王爺博客”了,今日有空拜讀,發現一篇最近的博文很有意思——馬老日前參加了外交學院的一場碩士研究生的論文答辯,向五位畢業生的論文各提出三個問題,并貼到博客上“歡迎感興趣的博友和網友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五篇論文涉及了中越、中日、中非、中美、中俄以及中韓關系等當前外交熱點問題,我仔細地看了馬老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的確都有一定的深度,切中了論文主題,可謂十分精彩。中國的外交戰略雖不是我的主要研究領域,但這些年來的確都傾注了一定的精力予以關注。因而,今天冒昧就這十五個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不成熟見解,試著作答一下。當然,我沒有審讀過那五位畢業生同志的學位論文,因此我自己的見解可能與他們的不盡相同;由于是隨性而為“試答”,我也不按照一定的學術規范作答,算是一篇“博文”而非“答辯”。答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敬請馬老以及各位博友、老師、同志們予以批評指正。
論文:《關于冷戰后中越合作的基礎和發展前景分析》
問題1:你認為中越結成戰略同盟的可能性有多大?不利和有利因素都有哪些?
答:所謂戰略同盟,又稱戰略聯盟,指的是“國家參與某種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安排或協定與其它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起某種形式的戰略盟友關系,以便確保他們的互相安全,實現自身戰略目標,從而維護和增進國家根本利益。(房樂憲,2003)”兩個國家結成戰略聯盟,主要以軍事關注和政治性考量為主要動機,冷戰結束后,對后者的考量超過了前者。具體到中越兩國,它們雖然意識形態、外交戰略和對東南亞地區和平穩定的根本訴求較為接近,但是兩國不存在國際上的“共同敵人”,兩國均與超級大國美國以及亞洲強國日本在外交關系上沒有強烈的敵對,在可預見的將來中美、中日、美越、日越的雙邊關系急劇惡化的可能性很小。更為嚴重的問題在于,中越之間在領土、領海問題上時有摩擦,而領土、領海問題更牽扯到南海資源歸屬問題。在國際關系史上,鮮有存在著領土、領海爭端的兩國結為戰略聯盟的先例。最為不利的因素在于,中越在上世紀有過一場戰爭。雖然兩黨兩國領導人在上世紀90年代已開啟了兩國關系正常化發展新篇章,但是,軍事上沒有共同敵人、領土以及資源爭端、戰爭對兩國人民的心理陰影等諸多不利因素都決定了中越結成戰略同盟的可能性很小。當前,中越兩國業已提出了“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的新時期發展兩黨兩國關系的指導方針和“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兩黨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共同目標。我認為,中國應當繼續謀求鞏固中越關系的既定外交戰略、積極發展中越雙邊友好關系,而不是謀求建立所謂的“中越戰略聯盟”。
問題2:你文中認為,中越近16年來關系發展良好,原因是兩國意識形態和經濟體制等方面有高度的相似性。如果越南發生了導致社會制度和政治體制全面西化的劇變,中越關系將如何演變?
答:中越近16年來關系發展良好,不僅僅得益于“兩國意識形態和經濟體制等方面有高度的相似性”,也得益于冷戰結束后較為緩和的國際大氣候以及中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戰略。當然,世界還不和平,西方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國家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沒有改變,“顏色革命”在世界范圍內仍時有發生。如果越南的革新開放不堅持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當然存在著全面西化以致于劇變的可能。如果越南發生了這種資本主義方向的劇變,我認為中越關系將走出一條先降后升的U型曲線。原因在于,依照美國研究當代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結構的著名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沃勒斯坦關于邊緣國家選擇道路理論認為,原社會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是“追趕型”道路,將大大加強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參見張雷聲,1998)。故而理論上越南發生資本主義劇變后,短期內將“擁抱美國”,在國際戰略上與美國步調一致,會對中越關系造成一定的沖擊。然而長期來看,中越都是亞洲重要的政治力量,雖然越南在意識形態、戰略選擇上依附于美國,但其畢竟在地理上仍是亞洲國家,與中國這個近鄰關系保持平穩應當還是越南領導人的決策目標。因而我認為如果越南發生了導致社會制度和政治體制全面西化的劇變,中越關系的演變態勢是緩慢下降,爾后平穩地緩慢上升。
問題3:你論文中所言,中國失去了解決南沙問題的最佳時機(明確擁有全部主權并得到越南正式和法律化的承認),可否詳細解釋一下?
答:如果中國和越南的政治體制在可預見的未來并未出現激進式地改變、臺海沒有發生激烈地軍事沖突,那么中越解決南沙問題還存在良好的時機。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中越兩黨兩國關系總體是好的并趨向平穩發展的,正如我上文所言,中國正堅定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戰略,這就為務實創新的中越領導人運用卓越的政治智慧在未來通過對話和協商方式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此外,中越當前有著“意識形態和經濟體制等方面有高度的相似性”,也是中越能順利解決這一問題的良好條件。
論文:《試論東海問題及其對中日關系的影響》
問題4:你在論文就東海問題闡述了日本在軍事和法律層面的諸多準備。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是保證外交談判的堅強后盾,你如何看待中國加強海軍力量建設對推動東海問題有利于中方利益所發揮的作用?
答: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我海軍建設。胡錦濤同志提出我軍要積極推進以軍事斗爭準備為龍頭的各項建設,海軍的現代化得到了水平大幅提升,綜合作戰能力顯著增強。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中,海軍的地位極為重要,使命極其光榮。近年來,日本右翼甚至于極右翼力量在日本政壇有成為主流的趨向。對于東海問題,我們要保持清醒的戰略頭腦,堅持“兩手戰略”,既致力于在外交上做出努力,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解決這一爭端,又絕不能放棄運用非和平手段保衛我領土完整的抉擇。這就要求我們在外交上以捍衛我主權領土完整、維護東亞和平為原則同日方開展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廣泛接觸與交流,在軍事上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方針、繼續加強軍事現代化建設,努力建設一支著眼于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同中國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軍事力量。
問題5:你贊同中日在東海問題上擱置主權,共同開發,但是,實際操作的可能性有多大?為什么?
答: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中日在東海問題上擱置主權,共同開發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手段總要服從于目的,鄧小平同志指出,主權問題是不容談判的。現階段我們在東海問題上與日方“擱置主權,共同開發”是為中國的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外部環境,爭取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同日方一道解決這一爭端。長期來看,無論是東海邊界劃分問題還是油田等資源問題,歸根結底都必須得到妥善解決。故而不能把“擱置主權,共同開發”作為解決東海問題的目的來看。
問題6:依據你得出的結論,中日在能源合作與開發方面共同利益高度重合,技術和經驗方面又有很強的互補性,而且地緣優勢明顯,但是,你是否認為中日能源合作可以超越日美或中美能源合作所能達到的程度?美國方面是否愿意看到中日建立密切的能源合作機制?
答:首先,我并不贊同中日可能會建立密切的能源合作機制。中國和日本都是政治上的大國(Great Power),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實現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應當有一個清晰的能源發展戰略,而日本是一個能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中日兩國的雙邊外交關系總體來看仍不平穩,這就決定了中日在能源合作與開發方面共同利益并非"高度重合"。其次,中日雖在“技術和經驗方面又有很強的互補性,而且地緣優勢明顯”,但這并不能說明中日可能會建立密切的能源合作機制,原因仍同上面所述,中日在能源合作上受制于資源稀缺、政治關系不平穩等太多的不利因素。最后,由于美國相當數量的一些人仍堅持冷戰思維,在中國崛起這一戰略問題上心口不一,遏制中國的基本戰略沒有大的變化,故而美國方面一般地不會愿意看到中日建立密切的能源合作機制。
論文:《關于中美非洲政策的比較研究》
問題7:你對美國非洲政策的“虛”與“實”做了精彩的概況和總結。我認為,中國的非洲政策當然應當盡量“實”而避免“虛”,但是,對于角逐非洲的對手美國,中國如何“虛”,如何“實”,進而確保中國非洲政策不受到干擾和利益最大化?
答:非洲目前正處于發展經濟的新的戰略機遇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目光投向了非洲。應當看到的是,中美兩國在非洲的利益是不盡相同的。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始終堅定支持非洲民族解放和國家建設,如去年在北京召開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國積極解決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等,這都進一步加深中非之間的友誼。胡錦濤主席去年指出,“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國和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以上。沒有中國和非洲的和平與發展,就沒有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非友好之所以能夠經受住歷史歲月和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關鍵是我們在發展相互關系中始終堅持真誠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正確原則。”中非友好,是我們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非友好,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所以我認為,使得中國非洲政策不受干擾和利益最大化,就是要進一步鞏固“實”、避免“虛”,這才能得到非洲人民的理解與尊重。反觀美國,其在非洲政策上顯然是滿足自身利益大于惠及非洲的利益,尤其是美國右翼日前無視中方在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的努力,公開鼓吹抵制2008年北京奧運會,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美國的非洲政策應當向中國學習,作為一個超級大國應當肩負起更多的世界責任。
問題8:由于中東的地緣關系復雜,局勢持續動蕩,并且彌漫著反美情緒,近年來,美國已經逐步降低對中東石油進口的依賴,而是逐步提升周邊國家如加拿大、墨西哥以及非洲、中亞等新產地的石油進口比重,我印象中,中東石油在美國石油進口總量中已經下降到不足20%。而中國60%左右的石油進口依賴中東國家。在確保能源安全方面,你認為,未來中東和非洲哪個將是中國石油供應最可靠的貨源?原因何在?
答:世界風云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在此條件下把石油進口這個“寶”一成不變地押在任何一個地區都是不明智的。如前文所述,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中國,應當有一個清晰的能源發展戰略。就石油進口問題而言,當前世界主要產油地區——中東、非洲、俄羅斯以及南美與我關系均積極友好。因此,我認為,這四大地區對我石油供應在宏觀上都很穩定和可靠,當然,我們也應當積極密切地關注國際局勢變化,微觀上順勢調整。具體到一定要回答“未來中東和非洲哪個將是中國石油供應最可靠的貨源”這個問題,我個人比較傾向于政局相較而言更加穩定、與中國傳統友誼更加密切的非洲。
問題9:你說中國對非洲政策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能否用幾句話概況?
答:我個人建議可以用以下二十四個字予以總結概括——“珍視傳統友誼、照顧彼此關切、堅持平等互利、謀求共同發展”。
論文:《關于新中國外交中結盟問題的研究》
問題10:你得出的結論是,中國與俄羅斯最具備“準結盟”的基礎和條件,但是,在考慮中俄“準結盟”時,你是否考慮到俄羅斯強烈的利己主義傳統以及反復多變的特點,以及意識形態逐步西方化而隱藏的不利因素?
答:幾十年來,中國一貫堅持不結盟的外交戰略。具體到中俄關系而言,我并不認為中俄已經具備了“準結盟”的基礎和條件。中俄意識形態迥異,在軍事上也沒有“共同敵人”,中俄作為鄰近的大國,誠然應當肩負起大國在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等的責任,且兩國自身間友誼也應當繼續鞏固和發展,但決無“結盟”或“準結盟”的可能和必要。事實上,中國堅持不結盟的外交戰略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是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沒有必要予以改變。此外,我本人也同意在與俄羅斯的對外交往中注意馬老所提出的“俄羅斯強烈的利己主義傳統、反復多變的特點以及意識形態逐步西方化”等問題。無論是上文中談到的中越,還是本題中涉及的中俄,我都贊成積極發展雙邊和睦友好關系、都反對“與其結盟(或準結盟)”的構想。
問題11:面對美國以“反恐”劃線和改造所謂非民主和集權國家的大戰略,中國如何把握自己,既不直接和美國發生沖突與對抗,又不失去那些受到美國打壓并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國家的信任?
答:以"反恐"劃線和改造所謂非民主和集權國家、近來更是稱反對“恐怖主義”就是反對共產主義,是美國一貫既定的方針政策,2006年,賴斯將其稱之為“轉型外交”。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美國對華政策是兩手:一手是想整垮我們,另一手是與我們接觸。這兩手不是并列的,前一手是根本的、戰略性的,后一手是第二位的、策略性的,從屬于前一手。(周新城,2006)”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中國的戰略選擇應當是以下三點:一是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集中精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要積極推進以軍事斗爭準備為龍頭的各項建設,維護我主權與領土完整,但不能上美國的當,與美國開展不切實際的軍備競賽。二是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這樣就能使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發展道路在國際上得到更廣泛的理解和認同。三是在中美關系中要繼續培育戰略互信,客觀公正地看待對方發展,正確理解對方的戰略意圖,繼續加強交流對話,增進信任、擴大共識、促進合作。對于美國在臺灣問題以及其它問題上對中方的不合作以及美國在世界上搞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則要有理、有利、有節地予以斗爭。
問題12:中國如何才能處理好這樣一對關系:既推動國際力量多極化的發展,又如你所希望的那樣保持一種介于結盟和不結盟的中間狀態?
答:我首先不贊同這位畢業生同志“所希望的那樣保持一種介于結盟和不結盟的中間狀態”。關于國際力量多極化,我要闡述的觀點是冷戰結束后,美國依然沒有擺脫冷戰思維,一直堅持單邊主義,這是無益于世界長期和平穩定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國人民都有自己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力,只有走向多極化的國際格局,才能實現建立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單邊主義既對世界和平產生威脅,又會最終阻礙美國在世界上的“可持續發展”。
論文:《試論中韓建交對兩國國家利益的影響》
問題13:中韓建交的確給兩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你的論文回避了中韓建交對中朝傳統友好關系造成的巨大沖擊,比如朝鮮在中國申辦奧運會時的態度,朝鮮內部對中國政策的微詞以及對志愿軍墓地的冷遇,朝鮮執意要在新義州建立經濟特區問題,朝鮮在中俄之間明顯更傾向于前者,朝鮮進行核試驗最后一刻才通知中國政府,以及朝中雙方圍繞朝鮮難民強行進入日韓使館所產生的不快,等等。你如何看待這些中韓建交后中朝關系的微妙變化和困難局面。作為一位韓國朋友,你或許感覺此話題非常敏感而刻意回避,但是,作為學術論文,你沒有深入探討,希望你在論文修改過程中能重新盤點一下中韓建交在朝鮮方面的收益和成本。
答:中韓建交,從短期來看的確對中朝關系客觀上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長期來看,則是積極的、正面的。中韓建交之時,正處在朝鮮處于帝國主義重重包圍與封鎖、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在低潮的時期。拋去美國對朝鮮的宣傳偏見,中朝兩國關系的確“血濃于水”,因而中韓的建交對于處在危機中的朝鮮的確在客觀上造成了其心理上的難以接受。值得欣喜的是,中朝兩黨兩國關系在過去的十多年來已經消化了這一事件的負面影響。從長期來看,與韓國建交不僅顯示中國不以意識形態劃界、與韓國這一重要鄰國發展積極友好的雙邊外交關系,從而維護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更重要的是還有利于發揮中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影響力,進而為最終實現半島的和平統一提供良好的外交條件。
問題14:你的論文針對中韓關系的未來走向沒有做出預測和建議。我們知道,雖然韓國是美國的盟國,但是,韓國民眾對美國的態度也很復雜,請你預測一下,一旦中美因為臺灣問題發生戰爭,韓國在無法保持中立的時候會選擇站在哪一邊?
答:中韓建交以來,韓國一貫重視中韓關系,中韓兩國在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但是由于包括美國因素、意識形態因素等在內的復雜的半島問題,很難說韓國在中美因臺灣問題發生戰爭時無法保持中立的時候會選擇站在中國的一邊。然而即使發生這種情況,韓國一般而言只會“站在美國一邊”,直接卷入戰爭向我宣戰的可能性不大。在這里我要強調的是,美國一旦就臺灣問題與中國發生戰爭,不僅臺海和平遭到嚴重威脅,朝鮮半島也會出現不可預知的嚴重動蕩。因此我認為臺獨分裂勢力和美國右翼人士在這個問題上要克制,否則臺海一旦發生危機必然是引爆亞洲乃至世界動蕩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問題15:你在論文中提到中韓關系的主要摩擦是貿易摩擦和高句麗問題,但是,我認為你對后一個問題的危害程度認識或者分析得不夠深刻,韓國這幾年淡化與中國歷史淵源和文化血脈的動作很多,也很明顯,我個人擔心,如果韓朝實現統一,朝鮮半島與中國之間圍繞歷史問題和領土問題的麻煩可能會更加復雜化和進一步突出,你如何看待?
答:我認為馬老這一擔心主要是受到了經濟學思維的影響,因為現代主流經濟學認為單個個體是“無力談判”的,而“組織起來”則能提高談判地位。我基本同意馬老的這一判斷,我的見解是在涉及我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寸土都不能讓,但在歷史尤其是文化領域則是應當通過對話交流來解決分歧,畢竟這不是原則問題。
相關鏈接:http://yangshen.blshe.com
有關中國外交的15個簡單問題
13日,應邀到外交學院參加外交系應屆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辯,由于是院外“專家”,掛名做個評委會主席。另外兩位評委是陳風林教授和夏莉萍副教授。答辯秘書是熊煒博士。此前只參加過一次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李紹先的一位博士生論文答辯,所以,感覺這活兒還是挺新鮮的。
5名研究生都是外交系系主任張歷歷教授的高足,其中包括一位韓國學生。張教授在向評委會簡單介紹幾位研究生的基本情況和論文準備過程后遵照規定回避,剩下的就由評委給學生一一過堂了。
按程序規定,評委事先審讀論文,并寫出書面評語,標注是否同意答辯。答辯會上,研究生要做10-15分鐘的論文陳述,然后由每位評委就論文提出不足和問題,并且提出1-3個相關問題讓作者稍做準備后回答。
從對學校和研究生負責的角度考慮,我不想浪費這次機會,盡管頭天晚上才明確評委必須提問,我便匆忙為每位學生準備了3個問題,一是啟發他們彌補論文中的不足,另外,也想吸納一些青年學子的思考成果。
現將我所提出的15個和中國外交相關的問題拿出來與大家分享。這些問題多數是針對論文對策和建議部分的。這些問題其實也很簡單,歡迎感興趣的博友和網友發表自己的看法,相信這些看法對進一步完善幾位碩士生的論文不無益處。
《關于冷戰后中越合作的基礎和發展前景分析》 作者:周源(女),三年制
問題1:你認為中越結成戰略同盟的可能性有多大?不利和有利因素都有哪些?
問題2:你文中認為,中越近16年來關系發展良好,原因是兩國意識形態和經濟體制等方面有高度的相似性。如果越南發生了導致社會制度和政治體制全面西化的巨變,中越關系將如何演變?
問題3:你論文中所言,中國失去了解決南沙問題的最佳時機(明確擁有全部主權并得到越南正式和法律化的承認),可否詳細解釋一下?
《試論東海問題及其對中日關系的影響》 作者:尚健,三年制
問題4:你在論文就東海問題闡述了日本在軍事和法律層面的諸多準備。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是保證外交談判的堅強后盾,你如何看待中國加強海軍力量建設對推動東海問題有利于中方利益所發揮的作用?
問題5:你贊同中日在東海問題上擱置主權,共同開發,但是,實際操作的可能性有多大?為什么?
問題6:依據你得出的結論,中日在能源合作與開發方面共同利益高度重合,技術和經驗方面又有很強的互補性,而且地緣優勢明顯,但是,你是否認為中日能源合作可以超越日美或中美能源合作所能達到的程度?美國方面是否愿意看到中日建立密切的能源合作機制?
《關于中美非洲政策的比較研究》 作者:張源(女),兩年制
問題7:你對美國非洲政策的"虛"與"實"做了精彩的概況和總結。我認為,中國的非洲政策當然應當盡量"實"而避免"虛",但是,對于角逐非洲的對手美國,中國如何"虛",如何"實",進而確保中國非洲政策不受到干擾和利益最大化?
問題8:由于中東的地緣關系復雜,局勢持續動蕩,并且彌漫著反美情緒,近年來,美國已經逐步降低對中東石油進口的依賴,而是逐步提升周邊國家如加拿大、墨西哥以及非洲、中亞等新產地的石油進口比重,我印象中,中東石油在美國石油進口總量中已經下降到不足20%。而中國60%左右的石油進口依賴中東國家。在確保能源安全方面,你認為,未來中東和非洲哪個將是中國石油供應最可靠的貨源?原因何在?
問題9:你說中國對非洲政策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能否用幾句話概況?
《關于新中國外交中結盟問題的研究》 作者:韓哲,三年制
問題10:你得出的結論是,中國與俄羅斯最具備"準結盟"的基礎和條件,但是,在考慮中俄"準結盟"時,你是否考慮到俄羅斯強烈的利己主義傳統以及反復多變的特點,以及意識形態逐步西方化而隱藏的不利因素?
問題11:面對美國以"反恐"劃線和改造所謂非民主和集權國家的大戰略,中國如何把握自己,既不直接和美國發生沖突與對抗,又不失去那些受到美國打壓并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國家的信任?
問題12:中國如何才能處理好這樣一對關系:既推動國際力量多極化的發展,又如你所希望的那樣保持一種介于結盟和不結盟的中間狀態?
《試論中韓建交對兩國國家利益的影響》 作者:崔顯星(韓國),三年制
問題13:中韓建交的確給兩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你的論文回避了中韓建交對中朝傳統友好關系造成的巨大沖擊,比如朝鮮在中國申辦奧運會時的態度,朝鮮內部對中國政策的微詞以及對志愿軍墓地的冷遇,朝鮮執意要在新義州建立經濟特區問題,朝鮮在中俄之間明顯更傾向于前者,朝鮮進行核試驗最后一刻才通知中國政府,以及朝中雙方圍繞朝鮮難民強行進入日韓使館所產生的不快,等等。你如何看待這些中韓建交后中朝關系的微妙變化和困難局面。作為一位韓國朋友,你或許感覺此話題非常敏感而刻意回避,但是,作為學術論文,你沒有深入探討,希望你在論文修改過程中能重新盤點一下中韓建交在朝鮮方面的收益和成本。
問題14:你的論文針對中韓關系的未來走向沒有做出預測和建議。我們知道,雖然韓國是美國的盟國,但是,韓國民眾對美國的態度也很復雜,請你預測一下,一旦中美因為臺灣問題發生戰爭,韓國在無法保持中立的時候會選擇站在哪一邊?
問題15:你在論文中提到中韓關系的主要摩擦是貿易摩擦和高句麗問題,但是,我認為你對后一個問題的危害程度認識或者分析得不夠深刻,韓國這幾年淡化與中國歷史淵源和文化血脈的動作很多,也很明顯,我個人擔心,如果韓朝實現統一,朝鮮半島與中國之間圍繞歷史問題和領土問題的麻煩可能會更加復雜化和進一步突出,你如何看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