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已經轉危為安了嗎?
表面上看,最近一個時期朝鮮半島相對平靜,美國也好,韓國也好,都不再氣勢洶洶地逼近戰爭邊緣了,特別是在朝鮮具有相當規模的核打擊能力之后,人們更以為美韓集團已經不敢下手,朝鮮由此就可高枕無憂了。
但事實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實際的情況是,在戰略競爭的大背景、大環境下,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戰略形勢日趨嚴峻惡劣,戰略上的黑暗與惡毒勢力虎視眈眈、躍躍欲試,正伺機發難。可以預判和預計的是,一旦歐洲大陸的硝煙落下,不管俄烏戰爭對陣的雙方誰勝誰敗,騰出手來的霸權集團很大可能要在亞太地區掀起一波新的戰爭沖突,以此破壞這個地區的發展環境與條件,屆時,他們已經做到把主要力量與資源轉移至此,也初步地拼湊起來一個新的“亞太版北約”了,因此,他們就要采取新戰爭冒險行動了。這其中,一個重要和可以著手的地方,就是朝鮮半島。利用南朝鮮政權打一場代理人的戰爭,進一步分裂世界使之形成更加嚴重的對抗和對立,契合霸權的戰略企圖,符合西方集團的總體訴求。
因此,不管朝鮮擁有什么樣的武器,其戰略威懾能力都難以確保自身的安全,也做不到拒斥戰爭強加到自己的頭上,“安”只能是暫時和表面的現象,而“危”卻是長遠和根本的東西。
也就是說,始終都存有危機存亡考驗的朝鮮,隨時可能面臨一場新的朝鮮戰爭,這樣的可能性在今后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危險。
朝鮮的安危存亡仍然極大地影響中國,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的好與壞。盡管長期以來中國的一些專家學者們喋喋不休地論證什么朝鮮對中國已經失去了戰略屏蔽的作用和意義,但事實卻完全不是這么回事。霸權當局及其專家學者完全不這么想,整個西方集團也不完全這么想,他們都知道顛覆朝鮮對中國所造成的巨大沖擊,都知道實現此舉將對于贏得戰略競爭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意義。
對于朝鮮半島和平與戰爭的跌宕變遷,中國歷來難以置身事外,漢朝時期就是這樣,隋唐時期還是這樣,明代依舊是這樣,清代也一直都是這樣,到了共和國時期更加是這樣,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歷史事實。展望未來,在戰略競爭的前提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體目標下,任何有關朝鮮安危存亡同中國無關、中國可以置身事外的議論一概都屬居心叵測,都是可恥的欺詐與蒙騙。
一旦在半島爆發新的朝鮮戰爭,中國必將卷入其中,被迫參與進來,這并不取決中國的主觀愿望,而是勢所必然。連當下的俄烏戰爭都出現了中國必須站隊、不得保持中立的強大壓力,難道朝鮮半島爆發戰爭中國還有作壁上觀的可能嗎?這恐怕是用腳趾頭想一想都能明白的事情。
但是,中國應該怎樣參與到新的朝鮮戰爭中來,應該做怎樣的抉擇,這卻是一個極其重大的考驗。對于這樣一種考驗,不能事到臨頭到時候再說,而必須早為之計、早設預案,在事情出現之前就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研究。
從宏觀的角度加以概括歸納,中國參與朝鮮半島的戰爭與沖突,無非就是保守消極與主動積極兩種不同的取舍,這兩種不同的取向與抉擇在歷史長河中屢屢上演,共和國時期也不例外,在新生共和國要不要抗美援朝的問題上,上述兩種不同的取舍都表現得相當充分,相關的理由根據也都做了充分的闡釋與展示。這樣的爭論今后也在所難免,因此,我們不妨現在就把相關的意見攤開,將其擺到明面上來。
一是采取保守療法
面對新的朝鮮戰爭,中國可以采取保守療法。概括這種療法,就是外交上取攻勢,軍事上取守勢,政治上取中勢。所謂外交上的攻勢,就是強烈敦促和呼吁雙方停止武裝沖突,為此展開眼花繚亂的穿梭外交,發表一個接一個的聲明,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停戰方案,看起來挺積極,實際上并不在實質上出手;所謂軍事上取守勢,就是在遂行外交攻勢的同時,在軍事上沿邊沿界布防,動員相應的武裝力量,保持其準戰爭狀態,嚴防戰火蔓延和波及中國,嚴防出現任何意外事故;所謂政治上取中勢,就是避開戰爭責任與道義屬性這一根本問題,不講誰是正義的一方,誰是侵略的一方,盡管在實際操作上有偏向、有遠近,但在明面上不談是非曲折,不得罪任何一方,小心翼翼地在戰爭的敵對雙方之間踩鋼絲,走政治上的中間路線。
采取保守療法有利有弊,其好處是不冒大險、比較穩當,等于在相當程度上規避了一場戰略大考;其不利的地方在于,這樣一來,中國在朝鮮半島的發言權必將走向式微,塑造周邊安全環境的能力也要嚴重衰減,戰略威懾力因此就大打折扣了,有可能出現更加困難的局面。
尤其嚴重的是,如果朝鮮就此徹底敗亡,接下來的戰略形勢將是中國成為戰略上的最大輸家。當然,如果朝鮮僥幸堅持了下來,則中國的情形要相對好些。
二是積極主動出擊
主動出擊就是抓住時機積極介入朝鮮半島的沖突與爭端,在事態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強有力的對應手段。譬如,當“三八線”附近爆發武裝沖突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中國宣布堅決反對戰爭蔓延,并派遣武裝力量前出到朝鮮境內,確保中國在中朝界河鴨綠江與圖們江外具有足夠安全緩沖空間,這樣就可能會震懾對方不敢大規模向北發動進攻;如果在對方越過“三八線”后,中國堅定不移宣示要進行第二次抗美援朝,則戰爭可能將被局限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當然,如果直到對方逼近鴨綠江邊之后中國再派遣武裝力量的話,則戰爭只能大打狠打了,除了奪取戰場的上勝利以外,中國已經別無出路。
在軍事之外,主動出擊當然還包括政治、經濟與外交等各方面強有力的舉措動作,總體上說就是全面攤牌。
主動出擊也有利有弊。從有利的方面來說,這樣做有利于發揮中國的優勢,可以讓中國強大的陸軍唱主角,有利于中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如果能夠再一次贏得援朝勝利,則今后至少一百年內都不會有哪個勢力敢對朝鮮半島心生覬覦,進一步解決臺灣問題也將因之減少許多麻煩與障礙,中國的戰略威懾力將由此邁上新的臺階;從弊的方面來說,這意味著同西方形成全面對抗,經濟建設將受到劇烈沖擊,對中國軍事能力是極大的考驗。一旦軍事上失利,中國就將面臨一場空前的大災難,直接影響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影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現在,有這樣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那就是一些人把實現中國統一、解決臺灣問題當成復興中國的終極之戰,他們往往把一戰定乾坤的希望與著力點放在這里,為此投入了全部的注意力。
從感情上說,這樣的傾向完全可以理解,但從戰略理性的角度看,則未免有失偏頗。事實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中國統一,只不過是中國戰略成長之路上的一個里程碑,只不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一個關鍵節點,在臺灣問題之外還有更多的里程碑,還有更多的節點,而且這些里程碑與戰略節點完全有可能先期出現、提早到來,這是我們所不可忽略的大問題。譬如朝鮮半島的戰爭與沖突就是這樣,一旦爆發,勢必要對中國形成經濟上大考、政治上的大考、軍事上的大考,直至戰略上的大考。
講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這樣描述未免太過嚴峻,如此這般地講述中國面臨這個沖突、那個戰爭,好像中國周邊遍地狼煙一般,這也太過悲觀了吧。
竊以為,面對多重挑戰與沖突是戰略大國的宿命,是中國這樣的大國難以躲得過的事情,也是大國戰略成長過程中說必須邁過的一道坎。展望未來,一場接一場驚濤駭浪在等待著中國,這樣的前景可能要嚇壞一些人,但中國人民卻從來不怕壓、不信邪,他們有勇氣、有信心也有能力戰勝所有的挑戰而迎來燦爛的前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