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積極求戰的臺海新階段
——統一臺灣將成為中國“強起來”的翻身仗
張志坤
臺灣成為中國一個“問題”,已經走過七十多年的歷程了,在漫長七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有關大陸與臺灣的關系,大致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概括地說,就是不想打、不愿打和不得不打這三個發展階段:
一、改革開放以前的設想——不想打
新中國成立后,解放戰爭繼續在臺海進行,并未因一些外部戰爭(如抗美援朝戰爭、越南戰爭、對印自衛反擊戰等)而停止。進入七十年代后,在內外環境條件的影響下,兩岸戰事基本上沉寂下來。伴隨兩岸政權之間內戰的戰火逐漸熄滅,大陸中央政府有關和平統一臺灣的設想開始浮出水面,開始出現“不想打”的想法了。毛澤東主席很早就提出了國共第三次合作的設想,為和平統一奠定了必須理論前提和政治基礎。
“不想打”而和平解放臺灣的設想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偉大政治創造,這一設想開辟了解放臺灣的新思路、新境界,也是“一定要解放臺灣”這一主旋律的新發展。“不想打”并不是不要解放臺灣,解放臺灣仍然是中國人民毫不動搖的歷史使命,在“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這一主旋律下,中國共產黨人從民族大義出發、從善良愿望出發做出了新的政治設計。
二、改革開放中的安排——不愿打
改革開放以后,和平統一進入到具體安排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突出的表現是大陸方面不愿意再打仗了,簡單地說,就是“不愿打”。對周邊國家是這樣的心態,對臺灣也是這樣,也在高舉“和平統一”的旗幟下具體地貫徹“不愿打”的精神。
“不愿打”的出現有著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也有系統的理論支撐。
在國際大背景上,這時的中國已經同美西方結成了戰略上的統一戰線,西方世界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主要對象,中國迫切需要來自西方國家的資金、技術和經濟管理經驗,而這其中就包括臺灣島,包括臺灣在內的整個西方世界梯次幾乎一瞬間成了中國人集體仰視的對象,面對人家中國差不多已經全面低頭。在西方集團戰略庇護下的臺灣,也因之在大陸面前趾高氣昂起來,再不復夾著尾巴落水狗喪家犬模樣。像筆者這個年齡的人都知道,那時從臺灣來到大陸那些人一般都帶著怎樣的優越感,而大陸中國人盡管當年曾把人家打敗打跑,可此時此刻卻在政治上經濟上有了戰敗者那般的羞赧。可以說,那時的中國在西方世界甚至臺灣面前都明顯有“馬瘦毛長、人窮志短”的傾向。
在國內大背景上,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人們紛紛下海經商、爭相發財,都要當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此時此際中越邊境線上的戰斗差不多成了過去人民解放軍尚武精神的一抹余暉,隨后甚至連軍隊都投入到經商辦企業的大潮中去。這個時候的中國全部心思都在發展經濟上,說得好聽一點是改革,說得難聽一點就是賺錢,可謂全國無戰心,全面無戰心,打仗這件事早就被大多數人所厭惡,早已經置諸腦后了。打臺灣就意味著經濟倒退,就可能顛覆經濟建設的大局,于是,臺灣理所當然就只能訴諸于和平這唯一的坦途大道了。
在理論上,流行的說法是告別革命與戰爭,國家層面的當務之急是推動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為此掀起一波接一波的風浪,個人層面是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主義,這才是最時髦的價值取向,除了官話套話里的詞句章節之外,人們頭腦中實際的價值觀中越來越沒有多少國家、民族的位置。在這樣一些理論思想的指導下,無論是國家還是人民,具體社會實踐活動的取向顯然都是要把所謂的民生搞上去,這是壓倒一切的任務,至于把臺灣收回來的任務,因為必須服從經濟建設這個大局,那顯然就不能訴諸戰爭,而只能進行用和平的方式了。
所以,在臺灣問題“不愿打”的這個第二階段,和平統一的安排并非僅僅源于不想同室操戈、骨肉相殘的愿望,這樣理解未免太單純太幼稚,“不愿打”的心態實在是經濟大潮下的必然產物或理所當然的后果。
三、新時期的新變化——不得不打
臺灣問題發展到現如今這個階段,中國大陸在軍事威懾上已經緊鑼密鼓、大張旗鼓,已經鋪開了很大的攤子,擺開了相當大的陣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大陸就是“想打仗”和“愿意打仗”了,從經濟建設的目標出發,爆發臺海戰爭仍然還要帶來不可忽視的沖擊,從民族大義和善良的愿望出發,同室操戈畢竟也是民族悲劇,為此,大陸仍然堅持“和平統一”,但卻被逼得不得不做好“打”的準備,臺灣問題因此進入了“不得不打”的階段。
進入新階段的原因,仍然在于特定的國際背景和國內背景。
在國際背景上,世界出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東升西降”的趨勢日益明顯和加速,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每況愈下,支配和操縱能力受到中國的挑戰,中國的崛起復興變得觸手可及。出于維護西方制度模式和全球統治地位的需要,美國將中國確定為頭號戰略對手,要組織動用一切戰略手段遏制打壓中國,而臺灣就是最得力有用的戰略工具。現在,美國正在從戰略上開發臺灣,要將其重新打造成為西太平洋前沿圍堵中國的戰略堡壘,要堅決阻止中國收復臺灣實現統一。臺灣問題因此上升成為中美全球戰略斗爭的一部分,成了美國圍堵遏制中國的一個抓手(參見筆者2010年文章《中美之間最深刻的戰略對撞》)。
在國內背景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復興,臺灣問題不能無限期的拖下去,解決兩岸問題必須盡快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但是臺灣當局在外部敵對勢力的支撐下,不但拒絕接受和平統一的具體安排,而且利用霸權集團集體遏制中國的契機在謀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美臺之間明目張膽的勾連,合伙向大陸發動越來越猖狂的挑釁。
在這種情況下,大陸方面固然不能輕易放棄“和平統一”的旗幟招牌,但卻不能不做臺灣當局鋌而走險、分裂中國的準備,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說理、肯求、讓利都無濟于事,也不能指望歷史的審判,而只能用直接軍事打擊來摧毀,不得不進行必要和必須的“雷霆一擊”。
所以,在這個階段,臺海爆發戰爭的可能性確實挺大,但也可能打不起來,大陸對臺戰略取向總的說仍然是不打,只要還有余地,還沒有被逼到墻角,爆發戰爭的概率就不高。
既然這樣,那么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新的進程中,未來臺灣問題還將有什么新的發展變化呢?
竊以為,未來臺灣問題將進入大陸積極求戰、主動求戰的新階段。
進入這一新的戰略階段,意味著大陸將完全掌握臺灣問題的戰略主動權,意味著實現國家統一已經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開辟了新的戰略境界。
有人說,收復臺灣的統一之戰是解放戰爭的延伸和繼續,這當然很對,但不夠全面,我們認為,未來的這場戰爭將不僅僅是解放戰爭的延續,而且還具有民族戰爭的性質,因為作戰對象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解放戰爭需要鏟除和消滅的是國民黨政權這個政治異己,但未來的統一之戰所要消滅的,則是臺獨和分裂勢力,二者的政治性質完全不同,所以,這將是一場正義和高尚的民族戰爭。
僅僅這樣說還不到位,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還具有國際戰爭的特點,因為戰爭中還要粉碎和打敗一切外來勢力的介入干涉,因而這將是一場偉大的新的戰略斗爭,如果說抗美援朝是立國之戰,那么這場戰爭就是強國之戰,就是奠定中國強國地位的復興崛起之戰。
臺灣毫無疑問要成為中美戰略斗爭的第一戰場,也將成為中國“強起來”的第一塊磨刀石、試金石。總結臺灣問題的發展脈絡,從中可以看出,實現中國真正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必須打一場全面的戰略翻身仗,這場戰略翻身仗將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等各個方面,而軍事上的這場翻身仗就是國家統一收復臺灣的偉大戰爭。這一天一定會到來,也很快就會到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