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
1、資本主義下的養老乃至各類福利沒有改變私有制,是建立在剝削的前提上的,不能阻擋資本主義的滅亡。
2、資本主義下每一個看似福利的事物都不過是資本安慰民眾的手段,通過大剝削取得的財富再用其一小部分用來安撫,這樣賺錢才能“持之以恒”。
3、工人福利是斗爭得來的結果,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物,馬列毛主義者要引導無產階級的斗爭從經濟領域向政治領域過渡,實現由自發斗爭到自覺斗爭的轉變。
德國是最早設立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早在15世紀初,德國的礦山和手工業作坊中就出現了民間互助互濟的組織。如手工業中的行會組織,由工人自愿繳納的會費部分用于改善生病、因工受傷或致殘的工人生活。1889年5月1日,德意志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煤礦工人大罷工,其最終發展到了15萬人次的規模。這場大罷工使得統治階級和資本家非常慌亂,政府調集了大批警察去鎮壓。最終在1889年5月24日,由俾斯麥提交的《養老和殘疾保險法》在帝國議會中以微弱多數得到通過,并于1891年1月1日在全國開始生效。
【該法案的主要內容:保險對象是工人和低職雇員,保險費由雇主和雇員各承擔一半(每月雇主和雇員各繳納0.6馬克,當時雇員平均月工資為70馬克),國家對每筆保險金提供50馬克的補貼,參加保險者在服兵役其間應承擔的份額則全部由國家支付。養老保險基金由國家統一管理。凡年滿70歲、繳納30年以上養老保險費者才有權享有養老保險金。退休金的多少根據工人原工資的等級和地區等級而定。成為永久殘廢且喪失2∕3以上的勞動力者才能享受殘廢保險待遇,且需先繳納5年保險費。工人退休時領取的固定津貼為60馬克(其中50馬克由國家補貼),其余依繳費期限和工資等級確定。此法是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養老保險制度,被其他國家廣泛推廣。】(摘自《俾斯麥時期的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馮瑜)
以上的過程可以反映養老保險制度并非是資產階級的恩賜,而是工人斗爭的結果,資產階級國家利用當時民間發展起來的,用于疾病、養老、失業等方面的工人互助補助基金,使之變成國家的保險制度,這就使工人產生錯覺,認為政府是解決工人生活中特殊困難的慈善機關,從而削減工人的革命性。德國當時養老保險不僅規定工人需要承擔一部分保險費用,而且年滿70歲、繳滿30年后才能夠領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它對工人的保障非常有限,不具有福利性質。
社會主義超越資本主義,因為它解決了資本與勞動的對抗關系,很多問題也隨之解決,包括老無所養的問題。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是在產品分配時扣除了社會保障資金的,毛時代叫社會保證資金,這種資金無論叫什么,都是保障勞動者生老病死的資金,不是資本主義保險性質的,更主要不是為資本增殖服務的。
養老資金來源于工人階級的剩余勞動或剩余產品。工人階級是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這些物質財富一部分是用來生產維持自己和子女生活的社會產品的勞動,即必要勞動,對應的是工人的工資;另一部分用來生產超過維持自己和子女生活的社會產品的勞動,即剩余勞動,對應的是剩余價值。工資僅能滿足工人自己及子女的基本生活。工人在喪失勞動能力后,退出工作崗位,不再屬于勞動者,工資不包括工人在喪失勞動能力后的養老成本。所以,需要從全體勞動者生產的總剩余產品中拿出一部分來設立基金,解決那些因殘疾或年長而喪失勞動能力者的生存問題。
有人可能會說,北歐的高福利制度?北歐的社會福利制度是通過對企業征收高額累進稅實現的,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本身,這種福利制度會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而隨時降低或取消,這種福利制度也不能改變資本與工人之間的對抗關系,瑞典、丹麥、冰島的抑郁癥發病率都排在世界前列,自殺率也是居高不下。而社會主義的福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不會發生經濟危機,社會福利隨著生產發展而不斷增長,而且共同勞動,人人有飯吃,恢復了人的社會性,抑郁癥、自殺率都會大幅度下降。
因此,資本主義的養老是對抗性的社會制度的產物,只能局部地緩解矛盾,工人只能是牛馬一生,馬克思說,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小修小補,最多只能止病痛,不能除病根,小資產階級的養老是一種個人主義的思路,希望一棟別墅,田園風光,又要有好的醫療條件,這在任何時候都是無法實現的,也并不符合人的社會性,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夠讓全體勞動者老有所養和老有所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