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路上,有那么一些平常不被公眾注意的國企,在此時站了出來。
他們在以自己的方式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
2月7日,一個偃師市政府打來的緊急求助電話打到了中國一拖。原來是為了抗擊疫情偃師市購買到了幾臺生產一次性口罩及N95口罩的舊機床。
可無奈沒有維修人員、沒有安裝人員、沒有操作人員……
這時候,洛陽市政府首先想到了技術力量雄厚的中國一拖。接到緊急求助任務的中國一拖立刻安排了幾位精兵強將連夜奔赴偃師市,協助當地政府維修、安裝、調試設備。
面對著二手設備,既無無圖紙,又無操作說明,而領隊人員卻沉著冷靜,迅速進行了人員分工,這些“大國工匠”們對各自負責的部分全面展開了檢修……
短短的3小時之內,他們就將所有故障一一排除。
在場陪同維修的偃師市副市長說:一拖的技工就是厲害,這么快就把設備修好了!
后又經過反復實驗,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凌晨2點30分,口罩生產出來了!
一拖的硬核技術,國企造就出來的大國工匠,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么才叫中國的國企實力!
其實,中國一拖的前身是第一拖拉機制造廠,還是國家“一五”時期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還有人將它稱為東方紅拖拉機廠。
中國一拖是毛澤東主席親自敲定的廠址、周恩來總理親自任命廠長的工廠,中國第一臺拖拉機、第一臺壓路機和第一臺軍用越野汽車的誕生地。
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為了解決最最事關群眾的吃飯問題,我國決定建設自己的農機工業,開啟農業現代化之路。
1955年10月1日,這座肩負使命的現代化重型工廠在原隋煬帝皇家御苑里動工。
懷揣新中國拖拉機夢的一批海外赤子回來了,數萬名知識分子和工人群眾組成的建設隊伍也來了。
數年間,荒地變工地,一片熱火朝天,硬生生建起一座“十里紅拖城”。
當時艱苦創業的狀態被一位一拖人記錄了下來:“揮鐵錘,熱汗流,我為祖國造鐵牛。三山五岳抬頭看,黃河長江喊加油……”
多么真摯又直白的情感,多么雄壯又威武的氣勢!
這就是建設新中國的人民!
在第一臺國產拖拉機誕生之前,大家為了它的名字犯起了難,有人說叫“鐵牛”,有人說叫“龍門”,有人說叫“白馬”,可都一一被否定,直到有人提出叫“東方紅”時,所有人眼前一亮。“東方紅”——這個響亮的名字,反映了新中國翻身農民的喜悅心情。
當時援建一拖的蘇聯專家列布科夫曾在信里寫道:“東方紅,多好的名字呀,中國農民就要開著中國自己制造的拖拉機,去迎接太陽了。”
在1958年7月20日,一輛車頭懸掛有毛主席畫像、戴著大紅花的拖拉機,被人們敲鑼打鼓、揮舞彩旗的護送出了廠區。這臺拖拉機,在黑龍江北安二龍山農場服役時創造了31年無大修的紀錄,被譽為“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1959年,當梁軍看到我們中國人自己生產的"東方紅-54"拖拉機時,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跳上"東方紅",興奮地兜了一圈,而這一幕恰好被記者抓拍下來。
于是,作為新中國農業生產開始走向機械化的標志性事件,在1962年第三套人民幣1元紙幣上印上了新中國第一位開拖拉機的女機手,她的原型就是梁軍。
看那,這是由中國人自行制造的第一臺拖拉機,是由一批又一批建筑大軍忘我工作建成的,不僅僅是梁軍激動,全中國人民都會為之激動。
因為,更多的人將從“面朝黃土背朝天”中解放出來,使用起這臺東方紅拖拉機耕種。據不完全統計,東方紅拖拉機在計劃經濟時期完成了中國60%以上機耕地作業。
除了中國一拖派遣職工火速修復機器,還有武鋼集團在如今這個最危險的時刻拿出了:
1家四星級賓館,1個大型體育中心方艙,1個大型物流轉運基地,1所大型高校四個校區,1個黨校校區,2家三甲綜合醫院,24小時不間斷輸供醫用氧氣,2座神山的基建供鋼材供技術供人員……
在大災大難面前,還是老國企拿出了該有的風范!
當然,也存在一些普通人的身影,這位一個人扛起一條生產線的負責人叫袁傳偉。從1月27日開始,接下來整整16天中,他每天大約只有2小時睡眠時間,就為了早日完成200套消毒設備的訂單,在最短時間內發往火神山醫院和湖北疾病防控中心。
因為工人們被疫情阻隔在家,所以他便一人承擔起整條生產線。從編程/加工/調試,一整套流程都可以操作,每天24小時日夜不停地連軸轉,唯有在機器自動切割的那20分鐘,他才能不脫鞋在沙發上打個盹。
他說:
“辛苦總比疫情奪去人的生命要好。”
他還說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大家都在一起!
病魔無情,人有情。
一些人,一些事,
只有在災難面前,方顯偉大。
此刻的國企,站得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