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生在重男輕女仍嚴重的農村,?;ê苄【鸵庾R到自己與弟弟不一樣。到了十幾歲,與很多農村女孩一樣,她由于家庭經濟壓力被迫輟學,年紀輕輕離開熟悉的家鄉,跟著大人外出打工。
你還記得黃?;ǖ墓适聠?如果不記得或者沒有讀過,請看下面閱讀前文:
故鄉在上
作者:路志寬
身處這個時代
于無奈之中,將家園
變成故鄉和沉重的鄉愁
裝進行囊
每次談起故鄉
我的心中就是一股股莫名的溫暖
那感覺就像是北風中
一盆火炭在心中熊熊燃燒
故鄉在上
土地和五谷雜糧在下
我的父老鄉親在下
我在下
下面還有我祖父母的骨頭
我的根
肆:打工潮
我爺爺有著四兄弟,他排行老四,所以我有很多堂叔堂姑,算是一個小家族,像四叔就是我二爺爺的兒子。
90年代初,在計劃生育進行的同時,國家也在鼓勵農民出去打工。當時農村就流行一句口號:“出門去打工,回家謀發展。勞動溜出去,財富帶回來。”我六姑(三爺爺的大女兒)是我們村率先外出的年輕人,在1998年2月底,剛滿21歲的六姑就踏上了外出的征程。六姑的外出,給我們這個小家族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永遠記得那一天,在臨近99年春節之際,外出一年的六姑回到了家里,她帶來了好多東西,像我從來沒吃過的軟糖,從來沒見過的玩具。我們一群小孩圍在她面前討糖吃:
“六姑,六姑,給我一個。”
“六姑,不要給他,你剛剛就給了志峰一個,我還沒有呢!”
不光是我們這些小孩子,我的其他堂叔堂姑們,爺爺奶奶們,也圍著六姑問東問西,問外面是怎樣的,每年能賺多少錢,累不累。
“在外面打工,一樣的累,農村人也經常受到歧視,但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像那些高樓大廈很多,還有各種娛樂場所,像溜冰場啊、夜市啊,最主要的是,在外面能夠賺到錢,雖然苦點累點,但我還是覺得外出打工好。”
聽著六姑對外面的介紹,大家都感到很新穎,尤其是能夠賺到錢,更加激起了大家跟著六姑一起出外闖蕩的想法。這不,過完年沒多久,很多堂叔堂姑跟著六姑一起外出打工去了,由于經濟壓力,我母親也跟著一起去了。
在當時,打工逐漸成為了一種潮流,因為種田已經很難養活一家人,為了生存,像我六姑、母親這樣的年輕勞動力越來越多的涌向了城里。而且每次外出打工的人回村后都會帶來很多新東西,有糖果、新衣服、玩具等,這些新的東西也是推動著大家外出打工的原因。
簡單來說,種田已經不能夠承擔起一個家庭的物質生活,打工是當時農民的唯一出路。另外,多樣化的產品也通過電視、工人回家等方式帶到了農村,使農村呈現了新生活,比固有的農村封建式生活更具活力。
由于大家都外出打工了,農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提高了,電視機這些慢慢變得普遍了,村里的新房、兩層以上的樓房也越來越多了。同時,這種外出打工潮也抽空了農村的年輕勞動力,村里變得只有老人和孩子,過年成為了一家團圓的時候,也是村里人最多的時候。
對于當時的我來說,過年代表著新衣服、很多吃的、壓歲錢,還有很多親人都回來了,所以每當過年,我們這些小孩子都特別興奮。
伍:輟學
我母親在外打了五年工就回來了。母親之所以不繼續打工,是因為她的身體適應不了工廠生活了。
自從生了我們之后,母親的身體本來就不好,為了養活三個孩子,母親更是主動申請去那些勞動強度大、工資高的部門,短短幾年就把母親的身體拉垮了,導致腰椎盤突出,當時很嚴重,連路都走不了,只好回家帶孩子了。
母親不能工作后,家庭重擔就壓在父親身上了,父親逼得沒辦法,就跟著一個老鄉去南昌那邊做小工。就這樣,父親的微薄收入支撐著整個家庭的經濟,母親種植花生、棉花和幾種蔬菜,連同養豬養雞補貼家用,再加上一家人省吃儉用,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我讀高中。
在2011那年,父親在工地上出了意外,從架子上掉了下來,砸到了腳。為了養活家里,還要供三個孩子讀書,家里本來就沒存多少錢,僅有的存款也給父親治病了。
在父親養傷的那幾個月,每當我和妹妹回家要生活費,父親就會嘮叨:“討債的又來了,討債的又來了。”搞得我和妹妹每次都不想回家,但是自己又沒有經濟能力,只能硬著頭皮給父親嘲諷。
隨著經濟越來越緊張,一直入不敷出,父親由嘲諷變成了直接攤牌。在5月份的那一天,父親找我談了一次話,父親讓我退學外出打工,說弟弟也要中考,家里又出現了種種意外,沒有足夠的錢同時供這么多孩子讀書,又說小妹讀完高中也不讓讀了,女孩子能認識字就可以,沒有必要讀那么多書。
就像社會底層的犧牲經常被視為發展之必需——“讓少數人先富起來”;女性溫柔,服從丈夫,在家洗衣做飯同樣也被視為必需。同樣,在家里不能提供那么多孩子讀書時,女孩子也必須做出犧牲。
一家人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家中的唯一男丁——我的弟弟身上。他們希望男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以便將來能找到好工作。女孩子讀不讀書無所謂,因為女孩子早晚是要嫁人的。
一直以來,女性都沒有男性重要,女性應該為家庭做出犧牲,這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尤其是在家庭資源不足的時候,性別的不平等更是會表現出來。
作為家中的長女,自然需要率先承擔起為家庭減輕負擔的責任。就這樣,5月底我輟學了,準備去找深圳打工的堂姑。
6月初,帶著既迷茫又憧憬的心情,我坐上了去廣東的火車,伴隨著火車“轟隆隆”的聲響,第一次離開了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