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班剛過,張海超就開著車疾馳在高速上,他要去鄰縣醫院的ICU重癥監護室探望去年救助過的塵肺病人。
這不是他第一次去ICU,以前自己進過,現在都是去探望別人。去的次數多了,也就經常能看到跪倒在地痛哭的家屬。
看到他們的時候張海超都會走過去扶一把,遞個紙巾,不為別的,只是想著大家都是有難處的人,能幫一下是一下。
張海超是幸運的。
今年37歲的他是國內肺部活檢第一人,也是當年有名的“開胸驗肺”新聞事件主人公。
2009年他在媒體的幫助下順利的拿到了賠償金,成為中國有名的塵肺病人。
24歲到37歲,從滿腔熱忱到心如死灰,張海超13年的青春一晃而過。如今他是一名公交車司機,從早上六點半上班到晚上九點下班,每天在河南新密城鄉29站的路線之間往復循環8趟,日復一日。
△公交車司機張海超
張海超感覺自己的人生也像這條公交線路一樣,直至夜幕降臨,才可以停止循環轉圈。
但是家中偏癱的母親和得了腦梗的父親,還有上初一的女兒琪琪都在等著家里這個頂梁柱回家。
每年的冬季讓張海超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冬天交通限行,每天公交車的收入能多幾十張一元紙幣,恨是因為塵肺病人的冬天因為寒冷空氣會變得很難過。他的手邊常年備著口罩和保溫水杯,但也止不住時不時會有的劇烈咳嗽。
2013年,張海超因為塵肺而患上了氣肺,換肺是他唯一的出路。為了延續生命,他花了一半賠償金進行雙肺移植,現在他身體里正在呼吸的肺是別人的。
從這時起,他需要終生服藥來抗排異,每日的13粒藥丸需要消耗200多塊,而他每天的平均收入是160塊。
張海超聽醫生說有一個肺移植病人在過年的時候,覺得吃藥太晦氣,就停了兩天,結果年沒過完人就走了。
“飯一頓不吃還行,這藥一頓不吃就要命了。”張海超害怕,每天飯沒有按時吃,但卻按時按點的吃藥。
△沒趕上午飯,只剩下坨了的面條
早上發車時間太早他經常來不及吃早飯,通常都是在跑了一個來回以后路邊買兩個包子對付一下。
之后撐到下午兩三點他才會吃午飯,但經常是打好了飯又因為急事發車了,再轉一趟回來時,面條不僅涼了,也坨了。
但是為了移植雙肺后抗排異,他牢牢記著每天早十點晚十點的吃藥時間,絲毫不能含糊。
下了晚班的張海超拎著一桶的一塊錢回了家,因為他的公交車是自己買下來的,所以他除了白天按照公交公司的線路和時間跑以外,晚上還可以自己再多加幾個小時的跑車時間。
除了每月固定上交給公交公司的錢以外,晚上掙得錢,就都是他自己的。
△夜班公交車上的收費桶
每到月末時,張海超都會拎著三大袋子零錢去超市換成整錢,再趕去銀行還信用卡。雖然出來后他只剩下幾百塊錢,但他心里也是高興的,因為這個月又挺過去了。
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最起碼現在不能倒下。
幸運的活了下來的張海超成了塵肺病人心中的英雄。
2011年,大愛清塵基金成立。發起人王克勤在看到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后想起多年前自己見到過的塵肺病患者被活活憋死的案例,重新開始關注塵肺病,并啟動了“大愛清塵·尋救塵肺病農民兄弟大行動”公益項目。
項目成立最初,張海超就作為志愿者加入了。
只因他們今天走的路是他走過的,而那些沉重的呼吸聲離開他也不過幾年時間,他知道呼吸有多難,也知道能夠繼續呼吸有多么奢侈。
△到病人家中去的張海超
相對比被眾人所熟知的張海超,長期得不到賠償,最后因為病情的加重只能放棄維權,回到老家,買些便宜的藥,勉強維持生命,最后難逃劫數,這是大多數塵肺病農民工的真實寫照。
張海超盡己所能地幫助塵肺病患者,給農民工友普及塵肺病知識,穿著印著“大愛清塵”的黃色馬甲奔走各地。
他各處奔波著給塵肺病患者做咨詢服務,捐贈制氧機,給塵肺病人家庭中的孩子提供助學金,他的標志牌轎車在短短五年的時間里就已經跑了十五萬公里。
△幫忙看肺部CT的張海超
如果說以前的張海超是為了自己的生命維權抗爭,那現在作為志愿者的他就是為了讓更多的塵肺病人得到幫助而努力。
公交公司的同事都說張海超是“不務正業”,如果他專心開公交,認真過自己的生活,張海超的負債也許不會從五年前的20萬變成60萬。
即便是負債累累,張海超在幫助其他病人上卻沒什么好猶豫的。
在一次給塵肺病人緊急做手術的時候,病人的家人一時拿不出來那么多錢,張海超就用自己的錢先墊付上了,而這錢也是他原本打算買藥的錢。
他的手機也時刻都在響,他每天都能接到無數個來自全國各地塵肺病患者的咨詢電話,有時候患者會輾轉城市找到他上班的車站,等著向“前輩”學點維權的經驗。
在塵肺圈子里,他是一個標桿人物。在很多塵肺病人心中,張海超是希望更是支柱。
在我們跟訪的一天中午,一個打工者跟他打電話求助。這名打工者在北京、上海的醫院都可以確診是塵肺病,但企業老板遲遲不給工作證明,醫院也沒辦法開職業病診斷書,事情一直拖著,他問張海超怎么辦。
張海超張了張嘴,想多說點什么,但最后只說了句:“你先把身體照顧好,只要命還在,后面的就不怕”。
張海超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微薄,沒有辦法提供給病友們想要的,但病友來找到他,他也絕不袖手旁觀。
△在醫院幫助病人申請補助
他知道自己在他們心中的分量,也希望現在好好活著的自己能讓他們看到灰色生活中的一線希望。
很多病人家屬在見到張海超的時候眼里都會充滿亮光,他們看著如今能工作掙錢的張海超,想著“他原來也是塵肺病人,現在這不活的好好的,還能掙錢呢”來寬慰自己。
“要堅持做下去,多的不敢說,能讓他們活下去就好,能多活一天就是一天的勝利”。
為著這以天計算的希望,張海超開著他那明顯動能不足的汽車,匆匆去了另一個塵肺病人家里。
在家的張海超,不是最有名的塵肺病患者,也不是塵肺病英雄,而是一個努力賺錢養家的兒子和父親。
2013年肺移植手術后,醫生告訴張海超,四五年之內的死亡率非常高,而目前肺移植患者術后生命最長可延續十年。
現在的張海超一家四口,三口人都患有重病。父親有腦梗,母親半身不遂,家里唯一的健康人是他還在讀初中的女兒琪琪。
△冬至一家人一起吃餃子
經濟壓力加上病痛折磨,外人看這個家庭是多么的不幸,又多么的讓人心生嘆息。
可張海超自己不這樣想,他覺得現在的生活挺好,而且他希望能更好。
他說人活著就是幸福,但人活著不是重在歲數,而是重在生活質量。
“你看我現在能接送孩子上下學,冬至了能給父母包頓餃子,還能掙錢,我還想著再婚,開始新的愛情呢。”
張海超雖然從不說,但他其實想給琪琪再找個媽媽。
△懂事的女兒
自從得病和妻子離婚以后,琪琪就跟著他生活。平常工作雖忙,但他仍是有時間就陪著琪琪寫作業,聽琪琪講課本上的知識,但其實他一個都聽不懂。
他不想錯過女兒長大的一點一滴,也心疼女兒因為跟著自己沒能經常去游樂園玩兒,也沒有那些同齡女孩兒都喜歡的新版玩具。
他希望琪琪好好讀書,將來考上好的大學,找到一份能坐在辦公室里的工作,不為掙錢,只因為這樣的工作不會得塵肺病。
周末又到了,張海超帶上琪琪回到老家,因為父親不會做飯,平常只是吃些水煮青菜,于是他每周都去給父親炒一大盤肉,備下一周的吃食。
△張海超的父母和女兒
這些年的張海超已經不再怕死了,也對生死麻木了。
加入“大愛清塵”公益組織以后,他陸陸續續經歷和見證了400多場的死亡和告別,包括塵肺病患者、單位的工友、肺移植的病友,對于生死這個問題,他已經看淡了。
今天的他感謝這個胸腔里別人的肺,也珍惜這能順暢呼吸的每一天。
他不想去考慮這個肺能給自己多少年的時間,他只想現在好好的活著。他要讓年過古稀的爹娘過上好日子,要看女兒琪琪上大學,結婚生子,要繼續為患上塵肺病的農民工兄弟奔走。
能活著,就什么都會有。既然活著,就好好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