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2015年春節剛過,臺灣廠里爆發了籌劃多時的罷工,包圍廠區不許出貨,要求補發加班費、廠方向社保補交退休金、簽訂關于離職補償金標準的集體協議。
在持續18小時后,資方認輸了。
本輯文章透過罷工工人的口述,紀錄了當年合正工人組建工會跟罷工的前因后果,以及當中的辛酸點滴。
從別人的維權故事,打工者不但可以了解不同地方的勞動法規,也能從他們身上學習爭取權益的各種方法,抵御老板的剝削行為。
罷工工人在休息的棚子里開會(來源:合正工會里臉書)
一個比較靠譜的領導者
這場罷工的主要領導者是生產部門的中層管理,在廠里做了六年。
由于職務的方便,他可以在各個生產環節搞串聯,也了解高層管理壓制下級的辦法,不會輕易被敷衍或嚇倒。
他做事有耐心,有條理,能夠說服、團結一部分員工和基層管理,掌握了一些公司內部消息。
他的斗爭目標很明確,在勞工團體指導下,罷工發動之前和之后,他盡量避免行動搖擺,與資方保持距離。
這些做法穩定了工人集體,把力量發揮的比較充分。
資方背景不強、缺乏準備
在工人看來,他們的老板(公司董事長)是老江湖,在大陸有平息罷工的經驗。
但他也不算顯赫的大資本家,能利用的關系自然少,有關部門也沒太幫他。
而且近些年來,臺灣的工廠罷工十分罕見,老板們有點刀槍入庫的趨勢。這次出事以后,資方措手不及,被打懵了。
此外,臺灣手機業利潤很高,雖然這家公司在走下坡路,但顯然以前發過大財,有能力滿足罷工者的要求,工人也很清楚這一點:“公司不缺這幾個員工的補償錢!”。
勞工團體的協助
本次罷工的勝利,一個重要背景,在于當地出現了一個斗爭積極的勞工團體,即“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簡稱產總)。
罷工的前后,產總做了不少事:通過那位主要領導者,幫助工人成立工會,形成一個有章可循的集體;舉辦培訓,消除工人疑慮;指導工人一步步醞釀罷工,避免急躁;派出顧問,協助罷工工人與資方談判。
產總的外部支援讓工人避免了盲目摸索,能有一點“咱后面有人”的自信,對罷工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勞動部門沒有明顯偏袒資方
國家機器總是分為許多部分,彼此有共性,也有差異,在臺灣也不例外。
這場罷工的醞釀過程中,工人發現有的主流大黨跟工商界關系緊密,找他們的議員幫忙多半沒用,而勢單力孤的小黨議員可能更愿意給工人一些方便,哪怕是為了選票。
工人也發現臺灣的相關法律存在曖昧之處,給老板損害員工利益開了后門。
但要說勞動法律不起作用,也不對。如果工人抓住老板明顯違法的痛處不放,有關部門也會聞聲而動,然后……開一張很小的罰單。
當工人在外部指導下組織起來,避免了被資方抓住明顯的勞資糾紛調解程序錯誤,當工人已經罷工,資方慌了手腳,媒體有所曝光,連董事會也不大支持董事長的時候,勞動部門也就滿足于罷工“見證者”的角色,沒有為老板起到緩沖作用。
罷工的時機
工人選擇了貨柜出廠的時機進行罷工,而春節期間缺少社會事件,促使媒體對罷工的關注比較熱烈,媒體的報導又讓董事會和相關銀行有點受驚。
這也是資方顯得被動,倉促投降的一個原因。
小結
在臺灣,工人運動的土壤跟中國大陸有明顯不同。
相比中國大陸,臺灣工人可以按照法定程序成立工會,借助這個組織保護自己的積極分子,這是本次罷工能逐步醞釀、發動并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臺灣的工廠罷工已經很少見了,勞動部門和媒體都把這次罷工當作孤立的突發事件處理,沒有明確站在資方一邊壓制工人。
這個罷工稀少的環境,也跟大陸不同。可是,這次罷工經驗還是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次罷工能快速勝利,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都占全了。
上面談的五個原因,很難說有哪個原因是最主要的。
如果一定要找出主導因素,那就是工人有所組織后,比較順暢地利用了對自己有利的各方條件,一下子扳倒了資方。
而工人順利組織化(表現為成立企業工會)的兩大原因,一是選票政治下,國家不總是充當勞資矛盾的強硬裁決者,給工人組織提供了活動空間;
二是臺灣工潮稀少,工人整體馴順,統治者并不需要一味高壓維持工廠秩序,而能夠容忍“你來我往、有贏有輸”的局部勞資沖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