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1976年9月9日凌晨0時10分,偉大革命領袖毛澤東與世長辭了,但毛澤東思想依然在繼續指引被壓迫的勞動人民、工人階級、進步學生繼續戰斗。
1921年夏,在中國共產黨僅僅建黨數月之后,毛澤東就前往安源考察。
由于產業重要、工人眾多而且富于反抗斗爭傳統,安源路礦成為中國共產黨最初開展工人運動的重點區域。
在毛澤東訪問之后,一批黨內同志于安源開展了一系列“紅色教育”活動,帶動了一大批活躍的工人積極分子大力參與改變窮人悲慘狀況的行動中去。
1921年12月毛澤東再次來到安源,為在礦區開辦學校作具體安排。同行者還有三個來自湖南的教育活動家,其中包括李立三。李立三留學法國兩年,剛回國不久,他在回湖南老家前在上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除了毛澤東和李立三,這個先鋒隊還有一位湖南的小學教員宋友生和湖南勞工會評議干事張理全。張理全時任勞工會刊物《勞工周刊》的編輯,同時在長沙的甲種工業學校任教。四個年輕人在煤礦附近的一家小客棧住宿了好幾天,他們邀請工人們下班后過去一起坐坐聊聊。
小組回到湖南后不久,毛澤東就告知李立三,他決定讓其去安源開辦工人教育。以便為培育工人組織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在當時的環境下,一方面黨的力量還很弱小;另一方面身處壓迫中的廣大工人群體也普遍缺乏階級覺悟,所以工人教育工作就顯得尤其重要而艱巨。
毛澤東在給李立三的具體指示中,重申了《第一個決議》中指導原則。李立三在多年后回憶道,盡管毛澤東之所以選定安源是因為安源存在的特殊革命潛力,他仍提醒這位急切的熱血青年切莫冒進。李立三必須要循序漸進,首要的任務是從群眾教育工作著手。
情況的發展正如共產黨預定的方針,安源工人補習學校成為組建其他勞工組織形式的跳板。究其原因,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調動起了工人自發組織,自覺斗爭的意識:
一天晚上,幾位工人在學校的閱覽室看到了一篇雜志文章,介紹上海的紡織工人最近成立了“俱樂部”來推進他們的共同利益,而俱樂部這種稱呼其實是工會的代名詞。工人們向李立三詢問在安源是否也可開展類似的行動,這一建議自然讓這位年輕積極的共產主義革命組織者非常高興。
經過兩次籌備會議,李立三、朱少連和其他幾位工人向萍鄉縣政府遞交了一份呈文,請求官方批準成立一個“工人俱樂部”,而成員僅限于鐵路工人和煤礦工人,并明確表示公司的職員是被排除在外。俱樂部以“聯絡感情,涵養德性,團結互助,共謀幸福”為宗旨,似乎并無危害,于是得到了縣知事的首肯,他未與萍鄉路礦公司商討便批準了這一請示。
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籌備委員會成立起來,李立三為主任,鐵路工程技師朱少連為副主任,總部設立在租用的湖北同鄉會會館,而工人夜校的課室也隨之搬進了這個更為寬敞的場館。
俱樂部也有自己的暗號隱語。俱樂部公開的宣傳從表面上看似乎不具危險性,故而立刻獲得縣知事支持,但是新成員要發誓保密的內容,其實才反映了工會組織的真實目標:“保護工人的利益,減除工人的壓迫與痛苦。”成員需要交納入會費。新成員立下團結互助的莊嚴誓言后,需要交納相當于一天工資的費用。此后,每個月都要交少量適度的會費,以維持俱樂部基本運作。
1922年7月,由工人俱樂部開辦的一家合作社商店開業,向會員提供低息貸款,設定優惠的銀元兌換銅元比率,以低于市價出售諸如油、鹽、布、米等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合作社最初會員只有三十名左右,啟動資金僅一百元,是工人補習學校之外開展的一個小規模運營組織。合作社的第一任總經理由李立三擔任。雖然合作社剛初具規模,路礦公司便意識到它撼動了自己掌控工人生計的壟斷地位。
可以看出,當時剛剛成立不久的工人俱樂部就已經顯示出了巨大的能量。
幾乎在同一時期,一千公里以北的北京。
一九二一年一月一日,北京黨部開始在長辛店開辦勞動補習學校。
長辛店是京漢鐵路北段的一個總站,距北京四十里,建有一個大型工廠,工人三千余人。張國燾和鄧中夏在前一年年底就到此地與工人接頭,籌劃在此地開辦學校,那時還是以“提倡平民教育”為名。與幾個有覺悟的工人幾經磋商,經過相當周密的籌備,遂決定在元旦開學。
當時在發起工人學校初期,組織者考慮到需要爭取一些工頭的支持,還拉攏了幾個有勢力的工頭“入伙”。學校經費是由募捐得來,教員都是用北大學生會名義派去的。
學校的開辦同樣是黨開展群眾工作的入手方法,借此以接近群眾,目的在于組織工會。不到半年,在五月一日勞動節,長辛店就發生了一次真正的工人群眾的示威游行。參加游行的有一千余人,并且在群眾大會上通過成立工會。工會的成立并非由黨組織的完全策劃,更多的有賴于工人在接收教育的過程中覺悟的提高。工人覺悟的提高,首先表現工人與工頭的斗爭。上面說過發起學校時包含有工頭,但是工人覺悟日益提高,于是工人內部便發生分化,工頭表現反動,工人便和他們斗爭。這種斗爭是不斷的發生,而且愈斗爭愈激烈,有幾個工頭竟被工人強迫工廠開除。在斗爭的過程中工人體會到了組織的力量。
在這之后,工人開始組建“工人俱樂部”。實際上,工人俱樂部是工會的別稱,之所以不叫工會,而叫俱樂部就是因為工人們認為工會是工頭發起的,現在有了真正獨立的組織,就要加以區分。在中國職工運動的初期,“工人俱樂部”這一名稱,蔚然成風,成為了當時全國各地工會通用的名稱。
在隨后的兩年中,中國迎來了第一次罷工的高潮,這個高潮一直到1923年2月才告終結。期間大小罷工在一百次以上,參加人數在三十萬人以上。雖然工人慘遭鎮壓,但工潮極大地啟蒙了廣大工人的階級覺悟,為之后中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埋下了火種。而這次工潮之所以能夠形成,重要原因之一就是1921年以來黨對工人組織的培育。
時至今日,組建工會仍然是工人最基本的神圣權利,工會也是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最重要組織。
附:
《工會法》摘選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保障工會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確定工會的權利與義務,發揮工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作用,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工會是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
《憲法》摘選
第一章 總 綱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