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主權按
2017年11月11-12日,人民食物主權年會“生態農業與合作實踐”在云南昆明順利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思考者與行動者們齊聚一堂,分享經驗,探索出路。在當前資本主義化工農業的槍林彈雨中,這樣的探索與實踐顯得尤為緊迫,人民食物主權希望提供一個分享與討論的平臺,為將“吃飯”的權利緊緊握在人民的手中而不被剝奪。接下來,人民食物主權將陸續推出本次年會的精彩發言,敬請期待!
今日第一篇講述的是北京西北五環外一個外來人口聚居區——冷泉希望社區如何自助與互助的故事。他們以社區廚房為抓手,通過流動兒童的服務與教育引導大家只吃食物、拒絕垃圾食品,堅持勞動換取食物、不做不勞而獲的“白吃”,并且以“聚餐”的形式彼此分享食材、共同制作食物,共同享受食物,從而拉近了冷泉村打工家庭內部的親子關系,推動建立了冷泉村打工家庭之間、打工家庭與社區之間的互助體系。
誰說打工一族沒追求,生活在夾縫中的底層勞動者,他們追求健康食物和生存權利的斗爭從未止步!如今,這些最可愛的人又被冠以“低端人口”的標簽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驅散,冷泉村也未能幸免。
“媽媽,我喜歡這里的學校,你可以想辦法不讓我回老家上學嗎?我也舍不得我的同學。”我們如何面對社區孩子揚起的無助小臉,又如何回答他們無助的疑問?
希望社區廚房的經歷告訴我們: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們抱團取暖、自助互助。
正文
冷泉希望社區:北京打工家庭的互助組織
大家好,我叫杜春英,來自冷泉希望社區,首先感謝人民食物主權網給我這次機會,讓我得以逃離帝都的霧霾,來到美麗的云南參加這次盛會。
大家都知道北京近些年一直在疏解外來打工人口,他們或者背井離鄉,或者拖家帶口,在這個資源聚集的都市謀求生存的契機。
而我所在的冷泉希望社區就是北京西北五環外一個重要的外來人口家庭聚居區,我們的冷泉希望社區在這里落地已經有七個年頭了,作為服務外來人口家庭的社區服務組織,能夠在這樣排外的政策環境下努力存活下來,并能夠落地生根,實屬不易!!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辦冷泉希望社區?眾所周知,為了服務于資本利潤的最大化,中國長期以來的“拆分型勞動力再生產制度”已經造成一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在生活照顧、教育發展和人身安全方面等一系列問題。冷泉希望社區就是為應對這些問題而做出的實踐嘗試。
冷泉希望社區自2011年落地北京西北五環外的城邊村——冷泉村以來,已經摸索出成熟的社區流動兒童教育和服務模式,為流動兒童提供了有效的安全庇護和生活品質的提升,也從兒童的認知模式和生命教育入手,幫助流動兒童建立了優質的生命成長模式和完整人格的塑造,使流動兒童的抗逆力和生命發展路徑得到了增強。
具體如何實施的呢?這是我們一張工作模式圖。
首先,為流動兒童提供一個安全的庇護場所,避免這些早出晚歸的打工者沒有回到出租屋時,他們的孩子免遭身心性的傷害,并獲得安全的食物。
第二,對孩子們實行定制輔導,每名孩子都能得到精細化的全面的照顧和輔導。
第三,開展親子教育,社區定期舉辦家長課堂、親子共讀、親子宴等,讓平時忙于工作的打工家庭能夠與孩子有合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親子互動,從而改善家庭關系,提高家庭幸福度。
第四,進行生命教育。希望社區通過成長小組、安全課堂,定期對打工家庭及子女進行生命安全、社會關系處理等方面的教育,使之對社會、對人生、對學習工作的規劃都有了質的認識和改善。
第五、公民課堂,培養現代公民意識。
最后,我們希望達到的是希望社區共建、共有、共治、共享。
社區廚房:只吃食物不吃食品,
勞動互助不做“白吃”
我接下來要重點來談的就是,我們如何以社區廚房為抓手,推動了冷泉村打工家庭間的互助體系。希望社區廚房有兩個基本原則:
一是只吃食物不吃食品。希望社區杜絕垃圾食品,這個底線不能破。每周末,家長聯合會輪流帶領孩子們做豐富的午餐,每天下午放學后,社區帶領孩子們做簡單的下午餐:鍋貼、疙瘩湯、紅棗銀耳羹……
二是希望社區廚房實行勞動換食物的“消費”模式。所有孩子必須參與食物的制作,勞動的孩子們會得到一張蓋有希望社區印章的貢獻券,孩子們拿著這張貢獻券換取社區的食物以及社區合作社的其他學習用品。
“小廚房”玩轉“大社區”
到現在為止,如果冷泉希望社區廚房只做到這兩步,那么,冷泉希望社區廚房充其量也只是實現了一個小范圍、小群體的食物自給與自利而已,沒有什么可稱道和炫耀的。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發現小小廚房里蘊含著大學問。
2011年,我們冷泉希望社區的《公民課堂》課程在進行到親子關系這一部分時,有孩子提議要給爸爸媽媽做一頓飯,而他們首先嘗試的第一道菜就是番茄炒雞蛋。
最近一則《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的營銷視頻刷爆朋友圈。一個成年人,既不會炒最簡單的菜,也完全沒有體貼爸媽的意識,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然而,這樣的“巨嬰”在中國家庭里可謂比比皆是。做個番茄炒蛋都要半夜吵醒爸媽,真是悲哀!
而在我們冷泉希望社區,每個孩子都要在小學學會做飯技能,哪怕只是一盤番茄炒雞蛋,不只做給自己還要做給家里人吃。于是,就有了我的PPT第一頁那個小男孩在炒菜的場景,當天晚上孩子邀家長來希望社區聚餐時,好幾位家長竟然激動的掉下了眼淚----沒想到自己的孩子不但會做飯,而且做的這么好吃,色香味俱全。
由此,我們希望社區就傳下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節日要聚餐,不是節日也要創造一個由頭來聚餐,大家都愿意把各自的食材分享給其他人,一群人從貢獻食材到制作到共同聚餐,已經成為了希望社區社員家庭的一種生活常態。
前段時間,重陽節,社區邀請家庭聚餐,老少三代都來社區;大家一起制作食材:做涼菜、包餃子……老人們感慨得說:“公社食堂”又回來了!”
我們一無所有,我們互助走向希望
但其實,我們做得還不夠好,我們沒能從源頭上進行食物的生產,除了家庭貢獻分享的老家食材外,我們的很多日常食材還是靠市場采購。我們一直想在京城拿到一塊屬于我們家庭聯合會的土地,大家利用空暇時間,扶老攜幼共同勞動,但一直未能實現。
雖事不盡人意,但冷泉希望社區的食物互助體系的雛形就這樣一步步建立了起來:
首先,在一起制作安全食物的同時,社員家庭間的互信關系已經在潤物無聲中建立起來;因為食物制作的過程,所有人非常輕松、愉快,暢所欲言,加速了家庭與家庭之間,家庭與社區之間的緊密聯系。
其次,社區為流動兒童提供了安全庇護場所、安全的食物,解決了孩子們周末的午飯和放學后的下午餐問題,改變了孩子們吃垃圾食品的習慣,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
再次,培養了少年兒童熱愛勞動的道德品質,提高了其家庭責任感以及自我生存能力;同時提升了打工家庭的生活質量,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從而增強了自信和幸福感。
最后,孩子們在學校,未必和老師吃的一樣,打工者在公司未必和領導吃的一樣,但是,在社區,所有人吃的都一樣,沒有特供,沒有特權,人們在食物面前實現了平等。
希望社區的未來:如果離京,
還有環首都貧困帶
2017年春,共青團中央在考察冷泉希望社區后,在共青團中央2017年7號文中,提出要在全國推廣創建“希望社區”,通過構建社區支持網絡,讓更多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獲得照顧。
從2018年開始,為了有效回應留守兒童在教育和社區支持保護體系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將在“環首都貧困帶”推廣落地針對留守兒童的希望社區項目(不知大家是否知曉,北京周邊方圓150公里內有25個國家級貧困縣),我們將從社區的食物安全和供養互助開始,讓更多孩子獲得照顧,讓更多社區看到未來。
謝謝大家的聆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