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烈士簡歷封面。檔案資料
回眸人民軍隊的光榮歷史,我軍將領在血與火的戰場上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的例子不勝枚舉。解放軍檔案館珍藏著一份特殊的烈士簡歷。其中記載著范子俠、包森、郭國言、劉德明、羅忠毅、廖海濤六位我軍旅級和軍分區領導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光輝事跡。這份承載著歲月崢嶸與鐵血榮光的歷史檔案,讓英雄的業績與崇高品格穿越時空,在我們心中巍然矗立;也讓今天的我們更加理解了人民軍隊何以能跨越重重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歷史如明鏡,砥礪后來者鏗鏘前行。
——編 者
范子俠——
兌現身先士卒的諾言
■周忠全
范子俠,江蘇省豐縣人。少年時代投身軍旅,先后在國民黨軍中任參謀、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在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下,東北三省很快被日本侵略軍所侵占,范子俠所在部隊被調往江西,參加“圍剿”紅軍的作戰。范子俠對此痛心疾首,雖然聯合正義青年軍官大聲疾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但卻于事無補。對現實極度失望的范子俠憤然離開內戰前線,輾轉中另尋抗日救國之道,直到1939年他遇到共產黨與八路軍,并且成為其中光榮一員。范子俠后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29師新10旅旅長兼太行軍區第6軍分區司令員。
據時任第6軍分區政委的朱穆之回憶,范子俠經常講:“我是不會死在床上的,要么就是敵人把我打死。”他還對部隊官兵說:“我前進你們跟著我,我停止你們推著我,我后退你們槍斃我!”范子俠打仗總是身先士卒,越是危險越是沖鋒在最前面。
1940年“百團大戰”期間,他眼疾復發,流淚不止,白天戴著濃茶色眼鏡堅持指揮戰斗,夜里利用戰斗間隙用藥水治療緩解疼痛。當正太路中段桑掌橋爭奪戰處于膠著狀態,范子俠親自帶領突擊隊,偽裝掩護直抵敵人碉堡60多米處,集中火力一通猛打猛沖,一舉攻占敵人堅固據點。關家垴戰斗最激烈時,范子俠率領部隊沖鋒,左手被敵人的子彈打穿,血流不止,仍堅持在前線指揮。后來他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說:“槍彈穿透了手背,這是光榮紀念標志。傷疤還殘存著,看看我的傷疤,感到無限欣慰,算是為祖國流了一點血。”
1942年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軍和方面軍直屬部隊各一部共3萬余人,對中共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所在的太行、太岳和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先后發動春季大“掃蕩”。當時,第129師兼晉冀魯豫軍區政委鄧小平正帶領工作組在6分區視察工作。范子俠堅持自己留在前方指揮部隊,要分區其他領導帶著機關轉移并保護鄧小平等同志安全。為了偵察敵情掩護機關行動,2月10日夜,范子俠親率1個連襲擊功德旺日軍據點,抓到一個“舌頭”,初步掌握了敵情部署。11日上午,日軍開始向6分區駐地進攻,范子俠根據掌握的情況,指揮部隊留在沙河縣城與6分區駐地間與敵周旋,或正面迎擊,或帶小部隊側擊、伏擊、穿插尾追襲擾,搞得敵人暈頭轉向,直到12日下午才得以撲進柴關,而沿途群眾和分區機關早已安全轉移。
敵人氣急敗壞離開柴關,四處盲目搜索。范子俠帶著部隊又趕回柴關尾擊敵人,想把敵人誘至軍區機關轉移的相反方向。此時部隊已經連續作戰兩天兩夜,極度疲勞,決定在柴關做飯休息。不想敵騎兵失去追蹤目標又竄回柴關,范子俠指揮部隊搶占村邊小河對岸山頭,與敵展開激戰。敵人雖然被打退了,范子俠卻不幸連中3彈,一發子彈打在他左肩下的大動脈上,雖經包扎仍血流不止。范子俠被抬進柴關村時,許多疏散的群眾聽說范司令受了傷,都自動回來救護,關切他的傷情。范子俠知道自己堅持不住了,一再囑咐要把敵情報告鄧小平政委。之后,他說冷,要烤火。然而,當大家找來柴火生起火,范子俠已經流盡了最后一滴血,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包森——
獻身冀東抗日根據地
■張文友
巍巍燕山山脈,延綿不斷。遵化市野瓠山北坡門道溝的山上滿是栗子樹。在兩棵格外醒目的栗子樹下,一座紀念碑靜靜地矗立著。1942年2月19日,戰斗中的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胸部中彈,在此地犧牲。
包森原名趙寶森,又名趙寒,陜西省蒲城縣人。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參加紅軍,1937年3月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軍事。“七七事變”后,從抗日軍政大學畢業,要求奔赴抗日最前線。隨后,包森奉命率部挺進津冀交界處的盤山地區,開辟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冀東軍分區成立,包森任副司令員、第13團團長兼政委。
1941年11月,冀東軍分區制定了打偽“治安軍”的作戰計劃。12月26日,包森率部打響了分區作戰的第一槍。他設計了巧攻東雙城據點的作戰方案。以3個主力連擔任主攻,使日間戰斗保持膠著狀態,入夜后發起總攻。經過8個小時的爭奪戰,除偽“治安軍”營長帶少數幾人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殲。
接著,包森又率第13團乘勝南下,在遵化西南部尋找戰機。1942年1月3日,該團以4個連的兵力,又殲滅了由平安城進犯劉備寨的偽“治安軍”第10團兩個連。1月12日,包森獲悉,駐玉田城內的敵人將于13日“掃蕩”平安城一帶。他分析,偽“治安軍”多次被殲,士氣低落,于是當機立斷,率7個連的兵力,連夜急行軍15公里,趕到平安城西南10公里的果河北岸一帶設伏,取得了果河沿大捷。當時冀東軍分區司令員李運昌曾這樣評價包森:“作戰最勇敢,執行任務最堅決,立的戰功最大,創造了以少勝多、成營成團消滅敵人的奇跡,充分表現出他的軍事指揮才能。”
2月5日凌晨,包森帶領第13團第2營在夏家峪與日軍遭遇,因情況不明,轉移到龍虎峪南山隱蔽。包森據敵情判斷,敵人必定回竄,遂于16時許令2營兩個連沿山溝隱蔽進駐賈莊子設伏,由特務連在南山掩護。在敵人尖兵進入村內時,我軍被迫射擊,當即殲滅日軍田口休助中佐大隊長以下70余人。
殲滅日軍的戰斗結束后,1942年2月19日,包森率第13團第1營轉移過程中在遵化野瓠山與日軍田中大隊及偽軍遭遇。包森組織部隊沉著應戰,多次打退敵人進攻。日偽軍集中兵力配合數門大炮,不顧一切圍攻包森部隊。包森在密集的炮火中爬上野瓠山,指揮部隊進行反擊。當他舉著望遠鏡觀察敵情時,不幸被日軍狙擊手射中胸部,子彈從包森的左胸打進去,頓時胸口滿是鮮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包森斷斷續續地說:“注意隱蔽,我……不行了,快去找蘇然營長,讓他……代替我指揮……”包森因傷勢過重,壯烈殉國。
包森犧牲后,1942年3月17日,延安《解放日報》頭版發表社論,稱贊道:“我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同志,親自指揮所部向敵猛烈進攻,沖殺數小時,斃敵指揮官等300余人,繳獲甚多。不幸,包森同志亦英勇殉國。”
郭國言——
熱血盡灑太行巔
■賈 茹
郭國言,湖北省黃陂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編入紅1軍第1師第3團第3營第9連。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經歷了第5次反“圍剿”以及二萬五千里長征。歷任連長、指導員、教導員、營長、副團長、團長、政委等職。1937年2月進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后,郭國言歷任第129師第386旅第772團營長、副團長、團長。1941年調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3縱隊副司令員,后任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
郭國言作戰頑強,身先士卒,每次戰斗必親臨前線帶頭沖殺,13年的革命生涯,先后7次負傷,致使右腿殘疾,卻以驚人的毅力始終堅持戰斗在最前線。
1942年初,農歷新年還未到,日軍便以第1軍統帥3萬余人的兵力對八路軍太行根據地以及太岳和晉西北根據地發起大規模“掃蕩”。1942年2月9日,4000多名日偽軍壓境至山西省武鄉縣蟠龍一帶。面對武器精良、來勢洶洶的日軍,時任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的郭國言臨危不懼,沉著應戰。他率部兵分三路對敵進行阻擊,親自指揮一路設伏大有村西崗頭,準備攻其不備。上午11時左右,戰斗開始。在敵人猛烈的炮火中,郭國言穿行于陣地之間,指揮戰士們奮勇沖殺。日軍發起的幾次進攻,都被我頑強壓制。幾經反復,戰斗持續至黃昏,敵人見始終無法沖破我防線,便開始用大炮狂轟濫炸。陣地瞬間硝煙彌漫、彈片橫飛。郭國言一面冷靜指揮,一面觀察敵情伺機轉移。他安排戰士和民兵埋伏在陣地中,卻不顧自身安危,起身偵察敵情。不料敵人的一發炮彈呼嘯而來,炮彈在陣地爆炸,郭國言應聲倒地,壯烈殉國。為悼念這位英勇的指揮員,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太行第3專署及武鄉縣抗日政府在橫嶺寺為其召開了公祭大會。
劉德明——
英名永留晉西北
■宋冰夢 周恒好
劉德明,陜西省禮泉縣人。1925年,為生活所迫,到國民黨第26路軍當兵。受我黨進步思想影響,1931年12月,在寧都起義后參加紅軍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排長、連長、參謀、營長、團長等職,參加了紅軍第4、第5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1936年春,在紅軍東征戰斗中負傷,傷愈后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后,劉德明任第115師第686團第1營營長,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午城、井溝等戰斗。1938年,第115師東調,他調任陳士榘支隊副團長、團長、支隊參謀長,轉戰晉西南地區抗擊敵人。1939年12月,晉西事變中,中共晉西南區黨委決定成立“抗日討逆指揮部”,劉德明任副司令員。部隊轉移到晉西北后,任山西新軍決死第2縱隊副司令員。1940年11月15日,劉德明兼任晉西北軍區第8軍分區副司令員,領導軍民粉碎敵人多次“掃蕩”。
1942年2月,日寇向晉西北第8軍分區所在地調集重兵,在交城山區東、西葫蘆川一帶進行“大掃蕩”。17日6時,擔任警戒的哨兵發現駐地對面白草溝方向有火光和狗吠聲,感到情況不妙,火速報告了司令部首長。不一會兒就聽到哨位上開了火,劉德明立即命令警衛連快速占領預定陣地阻止敵人前進,同時令直屬機關人員緊急集合,向后山轉移。命令下達后,劉德明對政治部主任郝德青說:“你帶后方人員登西南的高山,我去警衛連陣地,今天一定要讓敵人撞個大釘子!”郝德青說:“好,不要硬打,要保重!”說罷兩人便分手了。聽到敵人的槍聲愈來愈近,劉德明率警衛連副指導員王友仁和一個警衛班,迅速占領南溝村對面一個山頭。在他的指揮下,敵人幾次沖鋒都被擊退。劉德明準備再次給敵人沉重打擊時,卻從望遠鏡里發現,有敵人向我陣地匍甸前進,便讓警衛排兩個班從敵人側面夾擊,吃掉這股敵人。正準備下令出擊時,不料迂回到我陣地后面山上的敵人打來一梭子機槍子彈,劉德明不幸被擊中,光榮犧牲。劉德明犧牲后,第8軍分區所在地的軍政民各界兩千余人為其召開了追悼大會。
羅忠毅、廖海濤——
一對主官雙雙捐軀
■孫 瑾 胡小琳
“朝陽升起在黃金山上,
秋風吹起枯草,
在晴空中旋揚。
平靜的塘馬,
變成了血腥的戰場。
我們的羅、廖首長,
身先士卒,英勇頑強,
沉著指揮,馳騁疆場。
為了民族的解放,
犧牲在祖國的土地上……”
這是70多年前蘇南抗日根據地軍民悲痛傳唱的一首挽歌。歌詞中的羅、廖就是帶領蘇南軍民堅決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新四軍第6師參謀長兼第16旅旅長羅忠毅、第16旅政委廖海濤。
羅忠毅,湖北省襄陽縣人,1927年入馮玉祥部當兵,1931年12月參加寧都起義,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便堅定地走上了他向往的革命道路。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羅忠毅留在閩西南地區堅持艱苦的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后,羅忠毅先后任閩西抗日義勇隊第1支隊參謀長、新四軍第2支隊參謀長。他以非凡的指揮才能,率部在蘇南地區積極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主動打擊敵人,發展壯大自己,參與開辟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多次挫敗日偽軍“掃蕩”“清鄉”以及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
廖海濤,福建省上杭縣人,1929年參加閩西暴動,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他留在閩西堅持游擊戰爭。國民黨反動派對原蘇區進行極其殘酷的“清剿”,抓住了他的母親、妻子和剛滿周歲的兒子,并寫了封勸降信,要挾其投降。廖海濤見信后,將信撕毀,提筆寫下:“只有鐵骨錚錚的共產黨員,沒有屈膝投降的布爾什維克!”敵人惱羞成怒,當即槍殺其母,將其子丟進汀江,逼迫其妻改嫁,慘死他鄉。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廖海濤被任命為新四軍第4團團長,率部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1941年4月,蘇南新四軍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6師。羅忠毅和廖海濤分別擔任所屬第16旅軍政主官,二人在11月28日異常慘烈的塘馬戰斗中雙雙殉國。
塘馬是溧陽西北丘陵上的一個小村莊,北距日軍侵占的溧(水)武(進)路、南距國民黨軍駐扎地都只有一二十公里,是第16旅的指揮中心,也是新四軍最早開辟的抗日根據地之一。1941年5月,羅忠毅、廖海濤奉命恢復茅山抗日根據地,率部開展靈活機動的游擊戰,歷經數月,接連打下蒲干、西曬、包巷、里錦等日偽據點,打跑了丁莊蒲、墓東、陰橋頭等偽軍,像一把利劍直插日寇心臟。敵人惶惶不可終日,無時無刻不在策劃拔掉這把利劍,多次集中強大兵力,遠途奔襲,采取分進合擊的戰術,連續對茅山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
1941年11月27日深夜,日軍第15師團和偽軍各一部共3000余人從溧武路沿線各據點出發,向塘馬地區奔襲。28日拂曉,旅部特務連哨兵發現敵情,戰斗隨即打響。羅忠毅、廖海濤命令參謀長王勝、組織科長王直,率領旅部機關及地方黨政機關等1000余人向東轉移。此時,敵人的炮彈已打到塘馬村頭,羅忠毅屹立橋頭,等機關全部過橋后,立即同廖海濤率部在塘馬東邊王家莊,選擇三面環河的有利地形,抗擊敵人進攻。他們頑強打退敵人多次沖鋒,牢牢地把敵人鉗制在王家莊,希望為機關轉移爭取更多的時間。隨后,機關人員勝利突圍到安全地區,粉碎了日偽軍消滅我抗日根據地黨政機關的企圖。然而,完全不顧自己安危的羅、廖二人,英勇地與敵人拼殺,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1941年前方電訊記載:“我羅旅長忠毅、政委廖海濤即親率直屬隊200余人與超過己二十倍兵力之敵展開血戰,搏斗竟日,斬殺達數百人,羅廖兩同志于戰斗中,均身先士卒,反復沖鋒十余次,最后該部乃得突圍而出,惟我羅廖兩同志于突圍中,竟不幸以身殉國。”塘馬之戰,第16旅為我黨、我軍保存了大批骨干和有生力量,對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注:本版檔案資料中的“羅志毅”應為“羅忠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