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到中信重工,聽取了焦裕祿同志在洛礦九年的工作生活情況,把焦裕祿精神精辟地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
1962年12月,黨組織派焦裕祿來到當時內澇、風沙、鹽堿“三害”肆虐的河南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他帶領全縣人民戰天斗地、奮力改變蘭考貧困面貌,積勞成疾患上肝癌,于1964年5月14日不幸病逝,時年42歲。焦裕祿用實際行動塑造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縣委書記的光輝形象,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焦裕祿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有著豐富深邃的精神內涵。其中,親民愛民是焦裕祿精神的本質;艱苦奮斗是焦裕祿精神的精髓;科學求實是焦裕祿精神的靈魂;迎難而上是焦裕祿精神的重要內容;無私奉獻是焦裕祿精神的鮮明特點。
焦裕祿精神在洛礦積累和鍛煉形成
焦裕祿在蘭考工作、生活總共才14個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始于壘土”,焦裕祿精神并不是憑空掉下來的,它是焦裕祿同志在黨的教導下,在多年的革命工作鍛煉特別是在洛陽礦山機器廠9年間孕育形成的。
2009年5月21日,河南省焦裕祿事跡宣講團成員到中信重工(原洛陽礦山機器廠)參觀、追尋焦裕祿足跡。焦裕祿的女兒焦守云動情地說:“父親焦裕祿在洛陽礦山機器廠工作了9年,他的精神正是這9年積累和鍛煉形成的。”
回顧焦裕祿同志的生平,從1946年參加工作到1964年因病去世,為黨和人民工作了18年,其中在洛陽礦山機器廠的時間占據了他參加革命工作以來一半的時間。在這里,他從一個革命者轉型成為一個建設者,親歷了中國第一批被譽為“共和國長子”的重點工業企業的建設;在這里,善于鉆研、迎難而上的焦裕祿,從農村基層干部成長為新中國知識型的工業管理人才,帶領職工制造出了國內首臺直徑2.5米的雙筒卷揚機,這臺額定使用年限20年的機器,后來一直堅持服役了49年……
2014年5月17日,大型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的導演海濤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焦裕祿在蘭考做了兩件重要事情:一是打開了改變蘭考的‘窗戶’;二是繪制了蘭考發展的藍圖。這種宏觀的戰略、科學管理的方法、綜合治理的理念、刻苦鉆研的精神,跟他在洛礦從事9年工業生產和管理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系。在洛礦的這些年,焦裕祿積累了知識、經驗和才能,隨后將知識、經驗和才能帶到了蘭考,有了他對蘭考更全面、理智的認識和蘭考面貌的迅速改變。”
現代工業管理涵養了科學求實的作風
1953年,百業待興的新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包括洛陽礦山機器廠在內的156個重點項目陸續開工建設。1953年6月,31歲的焦裕祿服從黨組織的安排,滿懷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熱情,從共青團鄭州地委第二書記任上調到洛陽礦山機器廠。焦裕祿先后任工程管理科副科長、車間主任、生產調度科科長、廠黨委委員等職,期間被洛礦廠黨委選派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工農速成班學習深造。9年的工業建設與工廠管理生涯,開闊了他的視野,培養了他大工業的氣魄和寬廣的胸懷,涵養了他科學求實的作風和精神。
撲下身子解決問題。1963年6月,時任蘭考縣委書記的焦裕祿召開各公社書記和各局委負責人會議。焦裕祿提出,要自己動手寫文件:“重要文件不要委托秘書寫,特別是講話、做報告,更不要別人寫好,自己在那里干巴巴地念。”他說:“我的體會是: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還是自己做的飯菜香。”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生動地體現了我黨“實踐出真知”的工作作風,這句話在蘭考大地上閃耀著恒久的光芒,它誕生于洛礦的機床邊。在車間做實習副主任時,焦裕祿每天從早到晚泡在一線,在各個關鍵位置跟班。有一個時期,他整天和計劃員在一起,一起到計劃科領計劃任務,一起編制車間計劃,一起向小組、工段下達計劃;一個時期他又和調度員在一起,一起到小組調度領零件,一起到別的車間催材料;一個時期,他就一頭扎到最關鍵的地方幾天不出來。有一次車間任務突然增加,有些人就叫喊完成任務有困難。什么人力不足、設備不夠等等,焦裕祿聽說后,二話沒說,一頭扎到最關鍵的工段——減速器工段。他詳細了解每個零件、每道工序、設備臺數、工人數目、每月定額等情況,并和工人一起算了細賬,發現完成計劃的潛力還很大。之后,焦裕祿主持召開了第一次生產會議,把情況作了詳細分析,大家心服口服,計劃很快就落實了。焦裕祿無論是在一金工車間當主任還是任廠調度科長,人們很難在他的辦公室找到他,找他要到車間機床邊的工人中去。
依靠群眾戰勝困難。焦裕祿經常說: “沒有辦法時,要到群眾中找辦法。”軸瓦澆注難題解決不了,焦裕祿組織干部、技術員和工人組成“三結合小組”,分析研究攻關,決定用離心澆注的辦法進行試驗,軸瓦終于達到了100%的合格率。搬運機器零件的電瓶車沒電了,為解決充電難題他找到電工周學才,一起苦戰了三天兩夜,經過反復試驗,自制了一臺土充電機,不但解決了一金工車間電瓶車充電問題,而且使全廠十幾輛電瓶車全部開動起來。還有一次,由于3.2米立式車床上的車刀質量有問題,提升機大齒圈加工時卡了殼。這車刀是駐廠蘇聯專家茹拉魯廖夫設計的。焦裕祿先去和他商量,希望能爭取到他的支持。可專家說這個工藝已經載入他們國家的百科全書,刀具不會有問題。焦裕祿找到了兩個有經驗的車工師傅和技術員,改進了斷屑槽,加寬了負切削刃,加工一個大齒圈只用6個小時就完成了。試驗成功后,焦裕祿在車間組織了一個“刀具表演”,請茹拉魯廖夫到現場觀看。這其實就是一場新舊刀具的比賽,工人們設計的車刀鋼屑流暢、全工序一氣呵成,茹拉魯廖夫設計的刀具連壞了好幾把。
“在洛礦的9年,給了焦裕祿受用不盡的財富和智慧。這個財富是在黨的培養教育下,相信和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集合群眾的力量,去戰勝面臨的艱難困苦。”大型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中這樣解說。
以科學的方法推進工作。在工程建設中,當設備安裝進入緊張階段。為解決5米立車的安裝問題,焦裕祿召開業務骨干座談會集思廣益,組織帶領職工繞道一金工車間鐵路專用線,采用千斤頂升高、軌道平車兩頭抬、進入車間再換圓木滾等作業方法,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安裝了巨大的5米立車。卷揚機的整鑄齒輪加工過不了關,他兩天兩夜守在滾齒機旁,細心觀察、計算裝卡方法、滾齒周期、吃刀數量、輔助時間,和工人一起研究改進了工藝,提高了效率。為了實現高產,他將不同型號的提升機同類零件和各種型號橋式起重機的通用零件組織在一起,批量生產,工效成倍提高。在擔任車間實習副主任期間,焦裕祿還為車間基層干部總結了十條工作經驗:一要依靠群眾;二要發揚民主;三要經常總結工作;四要學習政治;五要依靠積極分子做工作;六要了解群眾思想,關心群眾生活;七要依靠黨的領導;八要搞好團結;九要學習黨的政策;十要主動向上級匯報情況。
焦裕祿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改變蘭考面貌,靠的就是科學求實的精神。焦裕祿的女兒焦守云說,從洛礦到蘭考工作時,父親已經成長為一名成熟的干部。有了在洛礦9年時間的“充電”,使他能夠在蘭考發出自己的光和熱。
紅色熔爐淬煉出擔當作為的脊梁骨
1953年焦裕祿到洛礦時,洛陽西郊一片遼闊的田野已經搭起了席棚,新中國的重工業建設艱難地邁開了腳步。新來的焦裕祿為成為建設大軍中的一員倍感自豪,也深感責任重大。他自豪地說:“我們是共產黨人,這個擔子也只有我們才能挑得起!”他以一個共產黨人的擔當積極投身到新中國“長子”工廠的創業實踐中。
擔當體現在組織臨時公路的修筑。當時,工廠建設所需的物資要從洛陽火車站運送到建設工地,交通成為突出瓶頸。焦裕祿主動向洛礦籌建處請戰,擔任修筑臨時公路的指揮部總指揮。接到任務,他卷起鋪蓋就到了建設工地,就像一顆鋪路的石子,吃在工地,睡在工地。遇到雨天席棚里到處漏水,焦裕祿和大家一樣,赤著腳在工地上往返奔波。碰到施工難題時,他就召開由技術人員、老工人、民工隊長參加的“諸葛亮會”,群策群力共同解決。關鍵時刻更是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行動來帶動大家。在焦裕祿的帶領下,不僅提前完成了筑路任務,而且帶出了一支過硬的筑路隊伍,打響了建廠的第一炮。
擔當體現在“為革命決心學會搞工業”。焦裕祿說:“黨叫我們搞工業,我們就得聽黨的話,聽毛主席的話,學會搞工業。”到哈工大學習深造,他白天上課晚上復習,熄燈以后打著手電筒鉆研數學題。在大連起重機廠實習,為了摸透產品和性能上的問題,他把許多產品零件繪成小圖,記在日記本上,以便隨時學習;為了辨別各種鋼材的化學成分,他收集了不同型號的鋼材碎塊在砂輪上打出火花熟悉鑒別方法;為了弄清一個零部件的工藝線路,他都要跟著工序走過幾十臺不同的機床;為了弄清一個不懂的問題,他會深更半夜敲開老工人的房門請教。當一金工車間主任時,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全車間近百臺機床的名稱、用途、主要結構都能如數家珍,在車間走一圈就知道當天任務完成的情況。工人和技術人員說他是一部“活工藝”,同志們稱他是“最棒的車間主任”。在調度科工作時,他對全廠各車間的生產進度、毛坯供應、質量和安全等情況了如指掌,誰也唬不了他。有一次,一個外國專家向他提出了一些工業管理方面的問題,沒想到他脫口而出,對答如流。當時這個專家驚訝地贊嘆說:“中國人有辦法,這個人真了不起!”
擔當體現在新中國第一臺2.5米卷揚機的成功制造。1958年4月,新中國第一臺2.5米卷揚機決定在一金工車間試生產。剛剛擔任車間主任的焦裕祿,帶領職工經過3個月的奮戰,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成功制造出新型2.5米雙筒卷揚機,填補了我國礦山機械生產史上的一項空白,緩解了我國礦山采掘提升礦石和煤炭作業的燃眉之急。交工時,蘇聯專家茹拉魯廖夫圍著卷揚機看了又看,嘴里不停地念叨:“奧秦哈拉紹,奧秦哈拉紹(很好,很好)!”他還說要向蘇聯報告這個奇跡。
作為一種先進的思想意識,焦裕祿精神說到底是在社會時代背景下,焦裕祿同志在工作實踐中不斷錘煉與升華的映像。他的先進形象集中聚焦于共產黨干部的擔當作為上。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為焦裕祿提供了大舞臺,大工業熔爐的淬煉練就了焦裕祿的真本領,創業時期的艱苦工作磨礪出焦裕祿的鐵肩膀,這一切為焦裕祿在蘭考帶領人民群眾譜寫戰天斗地的壯麗篇章奠定了重要基礎。
大工業造就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品格,也是焦裕祿精神的重要內容。在洛礦的9年,焦裕祿以“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大無畏氣概,帶領職工攻堅克難,書寫了那一代共產黨干部平凡而不朽的傳奇。
為保住臨時公路和浮橋,他帶頭跳進洪水搶險。1954年的炎夏,焦裕祿帶領民工正在搶修從火車站通往工地的臨時公路,橫跨澗河的臨時浮橋剛鋪完最后一塊木板,突然風起云涌,暴雨傾盆而下。兩端路基的排水溝還沒有挖好,公路隨時有被沖毀的危險,新建起的浮橋在洪水猛烈的沖擊下左右擺動。焦裕祿挺身而出,拿起鐵鍬帶頭跳進洪水中,帶領大家一起順流挖溝,并下到澗河,將上游沖下的木材、樹枝、雜草一一撈上岸來。經過兩小時的搶險戰斗,使新建的公路和浮橋免遭沖毀。
為制造新中國第一臺2.5米卷揚機,他連續50多天沒回家。1958年,設備安裝進入最后階段,廠黨委把焦裕祿派到了全廠最大的車間——一金工車間當車間主任,并要求在“五一”節前試制出新中國第一臺2.5米雙筒卷揚機。他以革命戰士沖鋒陷陣的精神,不分晝夜地奮力工作。他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和技術人員、老工人,對整臺機器上千個零件,從圖紙資料、工藝規程,到工具準備、材料準備、外協作件準備,一一熟悉,連一個螺絲釘都不放過。他經常在夜靜更深的時候看資料,將卷揚機上的關鍵零件草圖以及加工方法、所用工具,一一記在本子上,并密密麻麻地寫了許多說明,打了很多記號。在制造2.5米卷揚機的日子里,車間的干部、工人們都是晚上12點下班,而焦裕祿則每天在工人下班后,主持召開30分鐘的生產例會,總結當天的情況,部署次日的生產任務。焦裕祿用車間裝箱板釘成的長條板凳當床,蓋上棉衣瞇一覺,連續50多天沒回過家。他經常一個饅頭,一杯白開水,就算吃了一頓飯。那時,焦裕祿有嚴重的胃病,疼得扛不住了,就順手從兜里掏一片蘇打片放到嘴里。大伙兒心疼他,勸他回辦公室休息一會兒,焦裕祿幽默地說:“我扛得住。屁股和板凳結合得多了,腿就會軟,人就會懶,就會和工人疏遠了。”那段時間焦裕祿熬得雙眼血紅,兩腮深陷,整個人又黃又瘦,老戰友周錫祿見到他,憐惜地說:“老焦呀,幾天不見,怎么瘦成這個樣子?”焦裕祿風趣地說:“瘦好嘛!走起路來方便。”
為突破800噸鑄鋼件,他用筷子頂著劇痛的肝部翻閱了600多張圖紙。1959年初,焦裕祿被任命為總廠生產調度科科長,主管全廠生產。正當生產大步前進的時候,胃病、肝炎、神經官能癥,像毒蛇似的一齊向他襲來。就在那時,鑄鋼備件任務突然增加了800噸。時間短,任務急。他用筷子頂著劇痛的肝部,熬了十幾個深夜,喝了三瓶500CC的胃痛藥水,翻閱了600多張圖紙。有時痛得頭上直冒汗,他就用大腿使勁頂住。他經常一邊吃著藥,按著胃,一邊主持生產會議,落實增產任務,從來沒有聽他說過一個累、一個難、一個痛字。1960年底,焦裕祿住進了醫院。醫生為焦裕祿作了第一次全面檢查。當焦裕祿解開衣服紐扣后,露出的是一根纏在腰間和胸部像筷子一樣粗的繩子。焦裕祿笑著說:“我經常覺得身上有什么東西像鍋滾了一樣咯噔咯噔地跳,就用繩子勒起來,然后就感覺好受一些。這也算是我發明的一種器械療法吧!”醫生知道,這是肝病惡化的前兆。但是,看著焦裕祿爽朗樂觀的面容,他沉默很久說了一句話:“焦科長呀,真是一條鐵漢子!”
迎難而上,是工業創業文化的一種體現。洛礦“一五”建設,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那樣一批人不怕苦不怕累,戰勝困難,最終造就了中國重工業的一個基地、一個搖籃。焦裕祿在這里發揮了重要作用,焦裕祿迎難而上的精神在這里孕育形成。
被譽為出色的“政治科長”
焦裕祿在洛礦被譽為出色的“政治科長”。總結他的“政治”,可概括為“三高”。
高度的政治敏感。洛礦把第一臺2.5米卷揚機的試制任務交給一金工車間,車間主任焦裕祿在動員會上對工人們講:“我們生產的不僅是卷揚機,而是六億人民的志氣,是新中國工人階級的氣概!”工人們聽了精神振奮,摩拳擦掌,能為新中國生產自己的卷揚機貢獻力量,人人心中都充滿了自豪感。1958年,廠黨委為了貫徹一個重要會議精神,確定召開全廠范圍的群眾大會,當時一金工車間團總支書記問焦裕祿,車間生產任務很忙,是不是少去一些人。焦裕祿說:“這次會議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生產再忙一個都不能少!”1960年,全廠任務大幅度增加,在生產主任的調度會上,生產調度科科長焦裕祿一不講計劃,二不講零件,先給每人發了一張紙,他說:“同志們,今天的生產會,先來個考試,題目是黨委今年的方針、任務和行動口號是什么?”有的人交了白卷。焦裕祿語重心長地說:“今天不是給大家出難題,我想通過考試,讓大家更明確一個問題,一個生產管理干部,首先要吃透上級黨委的指示,如果心中不了解全廠的中心任務,不了解黨委的意圖,那是很難帶好隊伍、完成黨交給的任務的。”
高遠的政治站位。家居上海、畢業于復旦大學的青年技術員小張,由于受不了建廠初期的艱苦生活,借出差的機會回到上海,不愿回洛陽了。圍繞小張這種無組織、無紀律的行為,團組織開會討論,有的說把他開除算了,有的則主張爭取教育,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參加會議的焦裕祿支持了后一種意見。他說,第一,我們要正視現實。我們現在是比較困難,像小張這樣的青年,由于長期在大都市里生活,對艱苦的環境還不習慣。第二,要對他予以信任,耐心等待。小張在校時是一位高材生,而且是自愿報名來洛陽的,來時懷里還揣著一份決心書。現在思想有了反復,要等他醒悟過來。我們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會議最后決定先發信,后去人,耐心地說服動員他回來。小張接到團組織的信,在父母的支持下,扛著行李回來了。回來后,他怎么也沒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場非常熱烈的歡迎會。會上,焦裕祿親自致歡迎詞,他首先歡迎小張歸來,肯定了小張前一段的進步表現和這一次的實際行動,接著幫他分析了當初不愿再回到洛陽的思想根源,最后對他寄予期望。小張聽后放聲痛哭,沉痛地檢討了自己的錯誤,表示今后堅決按照黨的要求努力工作。后來小張確實變了,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了很有威望的工程師。焦裕祿對知識分子盡量給予力所能及的關照。技術人員中有一些南方人吃不慣北方的面食,焦裕祿回家跟愛人商量,把家里僅有的幾斤大米拿出來給技術人員。這體現了黨對知識分子的態度,體現了他很高的政治站位。
高明的領導藝術。焦裕祿同志常說:“人是最寶貴的。不了解人,不首先做人的工作,其他工作就會走進死胡同。”他當修路總指揮的時候,從四面八方集中到廠的職工暫時擠在草席棚里,工作環境艱苦,職工思想波動較大。焦裕祿一面以深厚的階級感情關心他們,席棚不夠,自己就和干部帶頭睡在露天,讓工人睡在席棚里,給他們燒水、洗衣、蓋被,一面以自己革命斗爭的經歷和老前輩艱苦創業的精神鼓舞大家。在洛礦9年,他經常講:“一個好的調度員,首先必須學會調思想。只抓零件不抓政治,是虧本生意;先抓思想帶動零件,是一本萬利。”他初到調度科時,發現不少人有思想包袱,有的認為干調度兩頭受氣,出力不落好,有的認為干調度整天跑腿學不到技術。一連幾個晚上,他到黨、團員家走訪,到有病的和生活困難的同志家里走訪、做思想工作,并召開了黨員會、團員青年會,進一步統一思想,啟發調度員要當好政治宣傳員、聯絡員、技術員和調度員。他像一團火,把全科同志的心熔化在一起。大家說:在焦科長領導下,工作有使不完的勁,個人雜念消除得快,廢鐵也能變成鋼。
新中國工業建設孕育形成的高度自覺的政治修為,化作同困難和災害斗爭的英雄壯歌,在他最終棲息的蘭考、在他曾經工作過9年的洛礦、在祖國大地億萬人民心中聳起一座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
骨肉深情彰顯共產黨人親民愛民的公仆情懷
在焦裕祿看來,一個共產黨員,以什么態度對待群眾,關心群眾,這不是什么方法問題,而是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純不純,無產階級感情深不深的問題。他視職工為親骨肉,在黨心民心交融中,團結帶領職工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以最樸素的方式闡釋了什么是群眾路線、什么是公仆情懷。
在群眾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在群眾面前。老工人吳永富家里生活出現困難,他立即送去10元錢。老工人劉輔臣的愛人生小孩想喝點小米稀飯,他知道后,把自己家僅有的2斤小米送到了劉輔臣手里。老工人竇月發愛人要生孩子,因缺木柴屋里冷,他派人送了一大堆木柴。鄰居張泉生的愛人不會針線活,孩子衣服沒人做,他動員愛人和岳母連夜做出了五件小孩衣服。一金工車間四名單身職工春節沒回家,焦裕祿和車間書記一起來到單身職工宿舍,和他們共度除夕,初一又邀請他們到家里吃飯。廠里分給焦裕祿一套50平方的新房子,但他聽說一對新分來的夫婦沒有房子住,就找到廠長,讓出了房子。他說:“他們比我更需要。你千萬別說這房子本來是分給我的,就說是廠里安排支援新職工的。這份情誼記到黨的賬上,記到廠的帳上,與我焦裕祿無關。”
心里裝著群眾,惟獨沒有他自己。焦裕祿得了胃病、肝炎和神經官能癥,他對自己絲毫沒有在意,但他對有病的階級兄弟卻念念不忘。調度科副科長周連壁患了肝炎,他三番五次催他去檢查,并送他去住療養院。工人劉耀宗有病不能下床,他從三樓背他下來去看病。徐魁禮昏倒在路上住進醫院,他守了一天一夜,直到沒有危險了才離開。勞資科張天資因患肝硬化住了醫院,他聽說后一早五點鐘便趕去看望,并給他帶去了毛主席給王觀瀾同志的信的剪報,說:“老張呀,好好讀讀毛主席給王觀瀾同志的這封信吧,要有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戰勝病魔。”二金工車間老工人陳好富和焦裕祿并不相識,在一次偶然接觸中,聽說他有心臟病,思想壓力很大,焦裕祿就處處留心給他找個好醫生。在澗西醫院找到了一位有名的中醫大夫,焦裕祿便立即找到陳好富,帶他一塊去看病。陳好富感動地說:“焦主任啊,你為我們工人把心都掏出來了。”
在生活上關心群眾,在思想上赤誠幫助。周學才從上海調來洛陽,剛來生活不習慣,工作不安心,焦裕祿知道后便鼓勵他說:“我們是來干革命的,做一個革命者,就要像松柏一樣永不變色,要像楊柳那樣,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芽。”周學才在黨組織和焦裕祿的關懷和幫助下進步很快,后來入了黨,成了工程師。曾在地方工作時犯過錯誤的調度員何卓林,思想包袱沉重,工作不大膽,焦裕祿到他家跟他促膝長談了三個小時。1962年5月,焦裕祿調離工廠前又專門到何卓林家里,給他留下了兩句話:第一要努力學習毛主席著作,依靠黨,聽黨的話,有什么事多向黨說;第二要積極工作,在實踐中改造思想,只有思想上沒有包袱,才能真正做好工作。焦裕祿病逝后,何卓林流著淚寫了一篇七千余字的回憶——《終生難忘的教誨》。
親民者民亦親,愛民者民亦愛,為民者民亦贊。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同志不幸逝世的噩耗傳來,洛礦職工萬分悲痛。當時調度科正在召開組長會議,得知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同志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大家難過得會也開不下去了。老工人于榮和一連跑到黨委要求了三次,要到鄭州去吊唁,他含著眼淚說:“焦裕祿是俺們工人的親骨肉,讓我最后去見他一面吧!我要給他擦擦臉,洗洗手,給他扣好扣子,讓他安靜休息。”曾經和焦裕祿一起工作四年的初玉璽和他的愛人幾天都吃不下飯,老初的愛人說:“老焦和老初活象兄弟倆,那時老焦一件黑棉大衣,老初一件破皮襖,兩個人在廠里不知度過多少夜晚,老焦來到俺家,碰見啥吃啥,現在我一端起碗來就想起了老焦。”一金工車間職工心情更加難過,車間在“繼遣志干革命敢于流血犧牲”,“接紅旗為人民不怕吃苦受累”的誓言面前,舉行了追悼焦裕祿同志的大會。老工人趙玉龍一走上臺就說不出話了,哭著說:“我剛從撫順調來時正逢春節,人生地不熟,他在年三十深夜冒著大雪到我家來,問我生活有什么困難,還缺什么東西。自他調走后,每次過年我就想起了他。”五好工人李治邦泣不成聲地說:“那時我在大連,不想來洛陽,焦科長和我談話,什么也沒有說,從兜里掏出來一本《關于重慶談判》叫我看,是他在我迷路的時候給我指明了方向,是他從錯誤的邊沿幫助了我。”
正是焦裕祿時刻保持著為民愛民親民的優良作風,才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共產黨人與百姓水乳交融的魚水深情。正是黨員干部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感和公仆情懷,才使得共產黨真正得到了人民的擁護,百姓的愛戴。
焦裕祿精神在洛礦薪火相傳
焦裕祿在洛陽礦山機器廠工作9年,足以載入史冊。大工業熔爐的淬煉,使焦裕祿成長為一名國有企業的優秀黨員干部;平凡而偉大的感人事跡,無不折射出焦裕祿的崇高精神。
1966 年 2 月 7 日,人民日報整版刊登了新華社記者穆青、馮健、周原的長篇報道《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和《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社論。焦裕祿的事跡感動了廣大干部和群眾,成為鼓舞新中國一代人忘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力量。
2009年3月31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到河南視察,他第一站就到了中信重工(原洛陽礦山機器廠),瞻仰了焦裕祿銅像,參觀了焦裕祿事跡展室,聽取了焦裕祿同志在洛礦長達9年的工作生活情況匯報,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在焦裕祿精神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強調指出:“一個人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隨即又專程奔赴蘭考拜謁了焦裕祿紀念園,深情回顧了向焦裕祿同志學習的親身經歷和感悟,并把焦裕祿精神精辟地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
也正是這次視察,把焦裕祿同志革命工作中最重要的兩個根據地——洛礦和蘭考聯系了起來,也讓焦裕祿這個光輝形象更加充實、豐盈、生動。
2014年3月17日到18日,作為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聯系點,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再次視察蘭考。總書記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焦裕祿同志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全黨的榜樣……他的精神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等革命傳統和偉大精神一樣,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接見焦裕祿同志的子女時,焦守云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的拍攝情況,總書記當即問道“洛礦有沒有拍”,“焦裕祿銅像有沒有拍”。
孕育并形成于洛礦的焦裕祿精神,是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從洛礦走向蘭考,在蘭考戰天斗地的宏圖偉業中放射出奪目的光彩,并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永遠屹立在人民心中。
作為焦裕祿精神的形成地,昔日的洛礦、今日的中信重工一直沒有停止過對焦裕祿精神的追慕傳承。中信重工把焦裕祿精神確定為企業精神,出版了《精神的路標—焦裕祿在洛礦》一書,把廠區中央干道命名為焦裕祿大道,改擴建了焦裕祿事跡展覽館,把焦裕祿帶領工友研制的新中國第一臺2.5米雙筒卷揚機隆重迎回,安放在焦裕祿大道上。協助拍攝了電視連續劇《焦裕祿》、微電影《焦裕祿在洛礦》和大型紀錄電影《永遠的焦裕祿》,再現了焦裕祿在洛礦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記錄了焦裕祿精神的形成過程,展現了其崇高精神背后的人格魅力和人性情懷。在焦裕祿精神的感召下,洛礦、中信重工涌現出一大批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的時代標桿:取得30多項技術革新成果,創造了當時國內外領先的“煤氣平焰燒嘴”技術的全國勞動模范孫富熙;帶領21名女工搞技術革新,成倍提高生產效率的姑娘組組長劉玉華;十年如一日,從舊砂中揀回再利用十萬斤釘子的曲紹惠;身患肝癌仍不離崗位,生命最后一刻還惦記著工作的“焦裕祿式好干部”楊奎烈;創造了“劉新安工作法”的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勞模劉新安……
焦裕祿精神正像焦裕祿大道上枝繁葉茂的梧桐,已深深扎根于洛礦、扎根于中信重工這片沃土,融入到企業的血脈,薪火相傳,成為一代又一代洛礦人、中信重工人推進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中信重工這家“共和國長子”企業,歷經風雨、茁壯成長,目前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重型裝備企業之一,國家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礦業裝備供應商和服務商,國家級首批企業“雙創”示范基地,國內最大的特種機器人研發與產業化基地。
一種精神的產生、形成來自于實踐,它的生命力也正是基于實踐,基于不斷的傳承和弘揚光大。
作為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焦裕祿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紅船精神等一樣,永遠激勵著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