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作家柳青逝世4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曾多次提及柳青,指出黨政干部也要向柳青學習。黨中央號召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柳青崇高的擔當品格仍然值得當今干部學習。
——編者
1953年3月,37歲的作家柳青為了深入生活搞創作,毅然辭去陜西省長安縣委副書記職務,在該縣王曲區皇甫鄉皇甫村安家,這一住就是14年。
14年里,柳青始終把黨的干部身份放在第一位,堅定地扛起了基層干部職責,親身參與農村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嘔心瀝血為鄉親們做了大量的工作,用他的思想和行動樹立起那個時代農村干部勇于擔當的光輝形象,深受基層干部、群眾的愛戴。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咱們的柳書記”。
堅守實事求是精神
1962年,柳青在回給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王維玲的信中談到了自己扎根皇甫村堅守的一條工作底線:“在任何情況下,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他說:“實事求是,有的時候比較容易,有的時候不容易,要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要犧牲生命。要堅持實事求是,有時剩下一個人了,也要堅持,不動搖,要堅持你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堅守實事求是精神,難的是在不容易的時候堅守,那需要強大的擔當定力,柳青就是這樣的堅守者。
1953年至1955年,柳青通過參與從互助組發展到初級合作社的具體工作,總結出農業合作化一些規律性的認識。他一直堅信這么一條:“沒有農民的自愿,互助合作就沒有前景,要以發展生產來吸引農民參加合作社,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法驅趕人們走合作化的道路。”1955年下半年,全國刮起了靠行政命令急速推動全面成立高級合作社的旋風,也刮到了長安縣。面對來勢洶涌的這股冒進風潮,當時負責指導王曲區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柳青不為所動,專門找來了長安縣委副書記安于密、區委書記孟維綱,根據本區合作化的實際情況談了他的意見:絕不能跟這陣風,現在時機還不成熟,不要急于推動全面成立高級合作社。大家商定,先試并已建的初級合作社,制定一個三年生產規劃,讓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消除人們對轉高級合作社的種種顧慮,以后再看情況全面推動成立高級合作社。最終,柳青沒能阻擋住上級的行政命令,還被嚴肅教育了一番,可貴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一直在堅持實事求是精神。
1958年8月,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每個生產隊辦一個公共食堂,吃大鍋飯。雖然柳青不在公共食堂吃,但他不時到各隊食堂走走看看了解情況,聽到有不少人私下說食堂不好。深入調查后,他總結出公共食堂“四個辦不成”(糧食、煤炭、肥料、思想四個方面不過關辦不成),認為再辦下去會造成嚴重后果。揪心的柳青一面通過大隊干部向縣委反映“四個辦不成”,一面和他們商量了一個“應付著辦”的方法,上面來檢查時食堂開辦集中吃飯,檢查過去了食堂停辦分各家吃飯,就這樣辦辦停停,直到1961年中央提出解散公共食堂。
堅決清除不良社風
柳青認為合作社要搞好,必須有良好的社風,一旦發現不良現象一定要狠抓思想教育見苗除根,否則后患很多。皇甫村的重點社——勝利合作社能形成心齊勁足的良好社風,成為長安縣農業合作化的典型,得益于他這個駐社干部堅決清除不良社風的擔當魄力。
勝利合作社建社不久就鬧出一次分社風波。柳青十分了解每個社員的身世和生活,在跟鬧分社的社員思想交流中,一起慢慢回憶他們過去的窮苦經歷,通過憶苦思甜觸及靈魂,提高覺悟。對柳青這一招,社員們都佩服他說到人的骨子里去了。性格強硬堅決要分社的副主任董炳漢經過柳青多次談話,后悔地哭了,后來在社員大會上作了深刻的檢討:“我原來是要飯的,要到這里,沒錢沒地,租的馮家的地,現在當了副主任、副業組長,還嫌不行;生活剛好了,可又鬧著分社,把這個社鬧散伙了,讓大家再受窮,對不起大伙。”柳青認為團結事大,他還借機請來縣上幾個干部,加上區鄉干部,對每個社員進行深入的談話教育,讓攪亂的人心再團結起來,防止再出現破壞團結的不良風氣。
對社主任王家斌這個當家人,柳青管教特嚴,要求他時刻注意,一點點壞事都不能干。有一次,新來的駐社干部向柳青報告,說王家斌到縣上開會,走前這也沒安排好,那也沒交代妥,社里的賬也亂著。柳青一聽,心急火燎跑到縣上,在縣委門口和王家斌碰個正著,對他劈頭蓋臉就是一通批評,批得他眼淚嘩嘩。后來柳青發現批評錯了,向王家斌道了歉。王家斌深有感觸:“柳青平常見面哈哈一笑,有了不對處,臉上模樣就難看了,話也嚴厲得夠受。”
有人反映社里的不良現象,柳青一定要查清楚,然后進行警示教育。有社員反映對社辦的油房管理不放心,他親自到油房調查,很快了解到管理員楊永春近來常把飯帶到油房,邊吃邊用筷子沾點油拌到飯里。情況明了后,柳青專門為這事召開社員大會,嚴肅批評楊永春:“飯拿來,開始用筷子蘸一點,吃著挺香,以后拿著油壺倒一點,膽子越來越大,再往后就敢拿個瓶倒些提回家,不要看開始是個小事,以后就成了大事。你也提,我也拿,這社還能好嗎?”他把這件事發展下去對個人、對集體的害處說得很嚴重,以此教育大家:“集體的東西,哪怕一棵麥穗都不能私自往家里拿,大家一心把社辦好,社才能好。”
堅定一心為民管事
村里有人問柳青:“你在縣上是分管啥工作?”他風趣地回答:“凡是群眾需要我管的事,我都管。”有人把柳青叫作“百事管”一點不為過,對群眾的事找上門的要管,看到的、聽到的也要管。
這種“百事管”的擔當胸懷,是1943年3月柳青被派去陜北米脂縣呂家鹼鄉做了近三年的文書工作中磨煉養成的。柳青后來說到那段工作的感悟:“寫介紹信、割路條,吵嘴打架,種棉花的方法,甚至于娃娃頭上長一個瘡有無治療方法,都應該找你。假使你要是厭煩,表現冷淡,老百姓就比你更冷淡,開會你說你的,他們吃他們的旱煙,你說完了,他們站起拍打了屁股上的灰塵走了,你的工作不會順利。”
柳青管上的事,在把它辦好之前,他就會一直放在心上。有一年,王家斌從外地買來良種水稻把老品種全部換了,可這種新品種水稻長勢緩慢,有些群眾說起了風涼話。王家斌急了找柳青想辦法。柳青擔心這件事辦壞了影響合作社發展,便從縣里請來農業專家幫助他們解決技術問題,又幫著買來化肥。這樣還不放心,早晚都去田頭察看,直到水稻長高結穗,一顆懸著的心才終于放了下來。
柳青看到皇甫村周邊幾個村子,多年來流傳一種“粗脖子病”,就走門串戶了解得這種地方病的原因。當他知道主要是這里吃的水有問題時,又尋方問法,建議他們吃碘鹽、打深井,以期從根本上消除這種地方病。他還多次與王家斌、董炳漢等社隊干部商量打一眼深井。1966年春季,董炳漢帶領一幫人在村北終于打成一眼14米的深井。打井期間,柳青天天去看。深井打成出水這一天,他一直守在井邊從中午到下午,連午飯都忘了吃。
有時大晚上碰到一些緊急的事,柳青不會等到第二天天明去處置。他說:“事情弄不明白,我夜里睡不著”“一夜沒睡覺是小事,群眾的事是大事。”1959年深秋時節的一個晚上十點多鐘,兩名隊干部匆匆奔到柳青家向他報告隊里的大青騾突然病倒了,請求幫助。柳青雙腳急促敲打著地面,緊皺雙眉,口里一個勁地“嘖嘖”著。他很快收拾了剛翻閱的一堆資料,等兩人喝夠了茶水跟他們一起趕到隊里的飼養棚,和大家一起想辦法搶救,一直忙到下半夜終于使大青騾轉危為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