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園,一位曾跟隨孫中山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民國老人。在他的家鄉貴州省畢節乃至大西南數省區,他絕對是一位聲望極高的社會名流賢達。雖然他辭世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可他的聲名與事跡依然長傳不衰。甚至可以這樣說,即便在中國近現代革命歷史的冊薄上,這位革命老人也完全有理由有資格留下自己的聲名與業績。
1879年,周素園出生于貴州畢節,前清貢生。年輕時,他就立志改良政治,尋找救國之策,后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辛亥革命。1916年任北京稽勛局調查員、參政院秘書。1921年回到貴州,先后任貴州省政務廳廳長兼省府秘書長、川黔邊防督辦公署秘書長。此間,因看不慣一些人投機革命的種種不良行為,毅然辭別所擔負的公職,于1925年回到家鄉畢節,不再參與政治,閉門讀書。
回到家鄉與政治切割后,他便日日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傾全副精力從事讀書與研究工作。他涉獵廣泛,大凡古今中外有關社會改良治理方面的書籍,只要獲得,無不潛心研讀。在那個特殊年代里,他目之所及的各類書籍,不僅有社會歷史方面的,更有自然科學方面的。有關資本主義制度方面的書籍,他每逢必覽,就是很時髦但更帶極大風險的馬列主義書籍,他也精心研讀。就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這類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他也認真研讀。
廣采博取,使他的眼界大開。貴州雖然貧窮偏僻,可在周素園身上,卻真正體現出了古代讀書人那種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大本領。在對各類社會理想類書籍里面觀點的反復對比之下,他政治追求的天平慢慢傾斜到馬列主義一邊。
離開他并不心儀甚至日漸失望與厭煩的當時政治舞臺,絕不等于他逃離政治,躲避生活。此階段的周素園老人,從真實意義上來說,應類似諸葛亮躬耕隴畝時期那樣,不是要過真正的隱士生活,而是在靜觀天時,以待時機。自1925年返鄉至1936年十多年間,他耳聞目睹了國內軍閥混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尤其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更是看似遠離政治的周素園對國家民族遭遇的外侮入侵痛切肺腑。他對蔣介石政府不顧國家民族危亡一心剿共的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由衷不滿,一顆希望為國盡忠的拳拳之心,只能在無限嘆惋與等待之中遭受煎熬。他在一封家書中,無限悲憤地說到:“眼看祖國危亡迫在目前,真是一百二十個的慚愧。”
身居鄉梓心憂國家的周素園,此時的心情很類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陸游。雖心懷報國之志,卻無從付諸實施。對國民黨政權的極度失望,使他更加堅定了對馬列主義的堅定信念。一個從封建營壘里叛逆出來的舊知識分子,一旦認準了自己的未來之路,他的堅定性幾乎是誰也難以撼動的。
1936年2月,緊跟中央紅軍長征北上步伐的紅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蕭克、王震等人的率領下,一路轉戰,突破敵人重重圍堵,來到了周素園的家鄉貴州畢節。紅軍打土豪劣紳救濟窮苦人的慣常行為,早已使紅軍連續兩年縱橫馳騁于貴州省內后那些頻受驚嚇的地主豪紳們心驚肉顫,惶惶不可終日。當紅軍即將開赴畢節城之時,不少豪紳權貴極力勸說周素園出走避難。周素園坦然一笑,若無其事地說道:“我沒有多少家當,不必走。”
勸說的人吃驚地問道:“難道你不怕紅軍?”周素園平靜地回答:“我又沒有魚肉鄉民,怕什么?”
真可謂沒做虧心事,方可顯從容。其實,這絕不是因為周素園因了他回復別人的那些緣故而不離開,更主要的原因是,這位見多識廣的老人深深知道紅軍和共產黨的宗旨。他自年輕時候就一直探索與追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在十數年血與火的拼殺中,他心中一個個在期望中看似很美好的愿望,逐漸演變成現實生活中的很骨感甚至更殘酷。
他神交已久的紅軍的到來,使他已經頗有點沉淪的希望之星再次冉冉升起。他欣喜歷史賦予自己再生的機遇,他像中國共產黨內的同志一樣笑迎著紅軍隊伍的到來。
占領畢節后的紅軍,挨個搜查城內土豪劣紳之家。當他們在周素園家這個土豪中看到了大批馬列的書籍時,就已感到萬分驚奇了。等到他們拿出那些馬列書籍一一翻看后,竟發現許多書籍已經被主人不知翻看多少遍,上面還有圈圈畫畫的閱讀標記。一瞬間,他們對眼前這個頗有點古典文人氣質的主人便刮目相看了。
這一驚人發現,很快就報告給了紅六軍團政委王震和政治部主任夏曦。這些在當時中國絕對是寥若晨星的馬列主義信仰者們,同樣帶著萬分驚詫之情希望盡快會一會這個偏僻地方的志同道合者。于是,二人馬上登門拜訪,在詢問了周素園的經歷后,又問他為什么讀這些書?
周素園平靜地回答:“我相信馬克思主義。我研究馬克思主義十年了,我覺得馬克思講得對。你們共產黨、紅軍,是講馬克思主義的,所以我用不著走……”
王震頗有點遇到知音一般,很感動地說:“你研究馬克思主義好,我們共產黨的政策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制定的。現在我們的政策是抗日反蔣,你贊成不贊成?”
周素園絲毫猶豫也沒有,果斷說道:“贊成,完全贊成。”
聽到這一消息的賀龍、任弼時等人也同樣驚奇而高興,原本打算在此地建立新蘇區的二六軍團領導們,在解放畢節后,立即成立了川滇黔革命委員會,賀龍擔任主席。在中國共產黨隊伍里,三個戰斗在一起且聞名遐邇的著名“胡子”賀龍、任弼時、王震們,都對周素園的正義追求大為稱贊。賀龍幽幽地噙著他那個一刻也不離身的煙斗,煙斗里滋滋地發出很細微的聲響,他笑瞇瞇地瞇著雙眼,很欣賞地看著周素園,親切地征求他的意見:我們川黔滇革命委員會誠懇邀請先生您參加貴州抗日救國軍,并請您出任抗日救國軍的司令。
賦閑在家已經十余年的周素園,聽到這個意見,不啻一聲春雷喚醒了蟄伏已久的革命熱情,他抖動著幾近垂胸的花白胡須,帶著已經沉寂多年而今猝然爆發的特有激動,沒加太多思索地就愉快接受了這一任命。
周素園是中國大西南地區聞名遐邇的著名社會賢達,當抗日救國軍的旗子在畢節城里的小校場上一經豎起,很快便迎來了四面八方的參與者。沒過兩天,便有一千余人加入其中。
可以這樣說,紅二六軍團在畢節遇到了周素園,絕對是其艱苦轉戰征途中一個巨大而意外的收獲。二六軍團的領導人們深知周樸園潛藏未泯的革命熱情,更欽佩他身上不可多得的的政治價值,他們不失時機地希望通過周素園的個人影響,盡可能避免或減少與當地軍閥之間的軍事沖突。誰都知道,沒有了自己可以賴以生存的根據地做依靠,整日缺衣少糧且彈藥極其匱乏,又時時要同數十倍于自己的敵軍作疲憊周旋與艱苦作戰,任何難以預料的各種困難與危險隨時都可能不期而至。如果周素園老人的努力能夠收到一定成效,這對處于困境中堅持北上的二六軍團來說,實在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周素園不負重托,按照兩個軍團領導人的意愿,立刻給包括龍云、孫渡等人在內的地方軍閥們逐一寫信勸告,希望他們盡量避免與紅軍發生沖突,申明紅軍路過此地北上抗日的意愿,希望彼此和好,相安無事。
雖然周素園的努力收效甚微,只有滇軍的孫渡在后來與紅軍的接觸中彎曲地執行了這一點,可這也對二六軍團突出重圍順利北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蕭克后來曾深情地回憶說:“周素園給孫渡寫信,很有說服力。孫渡在威寧、昭通按兵不動,固然出于利害考慮,但其中也有周的影響。這種態勢,有利于我們集中主力對付正面來的敵人,在畢節地區停留二十天,休整補充。”
紅軍剛剛占領的畢節在國民黨軍隊四面圍攻之下,已經不可能繼續立足,紅二六軍團不得不放棄在此建立根據地的計劃,繼續自己的戰略轉移。紅軍撤退的時候,細心的賀龍沒有忘記新結交的黨外革命同志周素園,在繁忙的戰事進行中,他派人對周素園老人說:我們給你一定數量的黃金和大洋,希望你能夠去香港躲避風頭,以免蔣介石和地方軍閥的加害。
老人一聽,執意不收,并做出一個令所有人都倍感吃驚的決定,愿拋家別舍,以殘邁之力,跟紅軍一道,繼續革命!老人動情地說道:“我在黑暗的社會摸索將近六十年,到處碰壁,現在參加了紅軍,才算找到了光明。我周素園死也要死在紅軍里!”
老人的話零二六軍團的領導人們大為感動,賀龍聞聽此言后,格外激動,他拔出噙在嘴里的煙斗,猛地一拍大腿,大聲說道:“我賀龍就佩服這樣的人!我就是拿出十八個人來,也要抬著他走!”
在整個國民政府都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辛亥革命老人周素園參加了紅軍,這對蔣介石來說,絕對是一件極丟面子的大事。平日里并未顧及過周素園絲毫的蔣介石,聞聽此事后,大發雷霆,責罵地方政府辦事無力,竟然出了這等有損黨國聲譽的丑事。坐鎮貴陽剿共的蔣介石,立刻責成軍政部長何應欽發出掩耳盜鈴般的通電,以此掩飾自己的尷尬,通電稱“周素園不幸被赤匪擄去”,令中央軍和地方武裝采取緊急措施,多方加以營救。
此后,周素園以年屆花甲之齡,拋棄相對平靜優渥的安逸生活,跟著難苦備嘗居無定所又時時面臨生死威脅的紅軍隊伍,一路顛簸,一路輾轉,同樣跨越了萬水千山,經受了一條條湍急河流的浪花飛濺,克服了一座座大雪山極度寒冷缺氧的極限磨難,穿越了茫茫大草地的死亡威脅,飛越了臘子口的險關隘道,渡過了黃河的濁浪翻滾,經受了跨越渭河時候的生死考驗,終于在1936年10月與紅二六軍團的將士們一起,來到了中國革命新的大本營陜北高原。
周素園的崇高革命舉動,同樣極大感動了中國革命的最高層領袖們,在保安的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親自接見了這位信仰執著的革命老人,對他的正義之舉大為贊賞。這使得周素園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革命熱情更加高漲。
歷盡艱難困苦的周素園,到達陜北后,每有停下自己的腳步,立刻投入到了火熱的革命斗爭中去。他除擔任紅軍大學的教員,給紅軍戰士講授歷史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做國民黨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上。西安事變后,為了促成事變的和平解決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他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先后給何應欽、張學良、吳忠信、朱紹良、王伯群、馮玉祥、張道藩、張繼等數十人寫信,希望他們以民族利益為重,聯共抗日。
凡信仰執著的人,必是傾力干事的人。周素園就是這樣的可敬之人,他在陜甘蘇區,不講任何條件,不計任何代價,潛心自己的工作,竭盡自己的赤誠,為他篤信的革命事業做著力所能及的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后,周素園被任命為八路軍高級參議。國難當頭,匹夫有責。赤心愛國的周素園,當然不能置身其外。他依然利用自己在國民黨內的影響,為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竭盡自己的赤誠。他帶著毛澤東、朱德的親筆信回到西南宣傳共產黨團結抗日的主張。并準備隨時跟八路軍一道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為此,他特意給遠在貴州的家人寫下愿為抗日而獻身的遺書似的贈言。但是,由于他舊有的足疾復發,未能成行。自此,他深為"坐享優待"而不安,覺得自己是革命的"累贅",隨產生回貴州為黨工作的念頭,并寫信告訴毛澤東。
共產黨能有周素園這樣忠實的黨外朋友,在那個極其艱難的日子里是極其難得的。這樣的人即便身患疾病,不能繼續為革命效力,共產黨人也絕對不會拋棄他們的。尤其像毛澤東那樣胸懷寬廣,包容天地,動念真情的革命領袖,更是不會忘記任何心儀共產黨或多或少為共產黨的革命事業有過貢獻的人。周素園這樣一個身上有著較濃厚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色彩的人,他把自己一點微不足道的足疾都看得很重,以為抱病之軀不僅不能很好地為革命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就成為革命的累贅。這既是他自己的多慮,也是他的自覺,更是他的清高自愛。
作為對中國歷史十分精通的革命領袖毛澤東,對人的心理認識也同樣入木三分。他深為周素園先生的過分自責與遺憾感動,飽含深情給他寫了回信,字里行間,既有革命同志間的坦誠,又有朋友間的真情。毛澤東在信中對周素園的高度評價和悉心關懷,足慰老先生平生,對他以后繼續為中華民族的革命大業繼續努力,起著難以估量的作用。我們還是一起來賞讀毛澤東的回信吧。
素園老先生:
示敬悉。我們覺得你是我們的一個十分親切而又可敬的朋友與革命的同志,并不覺得你是"坐享優待"。先生的行止與工作,完全依照先生的健康、興趣來決定,因為先生是老年人了,不比年輕人。這一點,不但我們應顧到,先生自己也應顧到的。只有在比較更適當的條件與環境之中,康健更有保證些,工作才會更好些。
先生所提回黔并工作的計劃,如果已下了決心并認為這樣更好些的話,我是全部同意的。路費擬贈300元,不知夠不夠,請你自己計算一下告我。將來我們經費較充裕的時候,可以每月幫助先生一點生活費,大體上等于在延安生活一樣。這完全因為先生是一個奮斗的人,絲毫也不是為了別的。臨走時請留下通訊處,并告我。何時走,我來看你。
敬禮!
毛澤東
十月六日
周素園離開延安時,仍然攜帶著毛澤東、朱德致國民黨西南各省軍政要員的親筆函,再赴大西南。他未嘗稍懈,鞍馬勞頓,懷揣一腔赤誠,為國家民族危急存亡而奔波忙碌。在重慶、成都、昆明、貴陽等地,他滿含熱情地向國民黨當局者愷切陳詞,希望他們切實履行第二次國共合作條款,釋放政治犯,團結抗日。
但是,國民黨當局對愛他的愛國之舉百般阻撓,甚至置之不理,致使他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但他不灰心,不懈怠,依然竭盡一切可能地尋求機會,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他通過廣泛接觸社會各界人士,宣傳共產黨的抗戰主張和八路軍英勇殺敵的事跡,并動員一批知識青年奔赴延安,還捐資購買兩萬盒云南白藥郵寄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支援抗日前線。
回到家鄉畢節后,國民黨貴州當局采取一貫的兩面派手法對他,表面上對他優禮有加,讓他擔任貴州省政府參議,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又聘請他擔任采訪,但暗中卻對他嚴密監視甚至試圖加害與他。對此,他早有警覺。因此,每一次事臨前都設法離家隱蔽,從而躲過了一次次劫難。后來,行動上幾無太多自由的周素園,便閉門謝客,潛心著述和讀書。他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貴州民黨痛史》、《貴州護國護法兩役戰史》、《貴州陸軍史述要》等。這些著作都收集在《周素園文存》 (五卷)中。此外,他還撰有《素園書牘》 14 卷、《光明日記》 23 卷。而他的多半著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抗戰勝利后,周素園等待已久的和平愿望很快就被蔣介石反動集團打破,內戰很快爆發。身處江湖之遠的周素園,熱切期待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能盡快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僅僅三年時間,他夢寐以求的那個沒有外強凌辱,國家獨立自主的嶄新中國,就在他的翹首期盼中翩然而至了。
1949年11月,當人民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終于響徹在畢節上空的時候,年已古稀的周素園再次以飽滿的革命熱情走出封閉已久的書齋,以極大的努力組織支前委員會,并親自出任主任。竭盡所能地為人民解放戰爭奉獻余力。他親自寫信給國民黨第101軍271師師長、同時兼任黔西北綏靖區司令的劉鶴鳴、羅湘培等人,勸他們順歷史潮流而動,堅決地回到人民一邊。終于促使二人通電起義,走向光明,避免了一方民眾有可能遭遇到的戰火之苦。畢節地方的國民黨專員廖興序、縣長吳庭芳等人,也是在周素園的真誠勸說下,放棄抵抗,向人民軍隊投誠的。
貴州徹底解放后不久,周素園應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兵團蘇振華政委和楊勇司令員的邀請,只身來到貴陽,參與人民政權的建設工作。他先后出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貴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全國政協委員、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務。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革命成功后的周素園老人,始終未停止自己的前進腳步,仍然一如既往地為新中國的建設做著自己的努力。他在擔任政府要職的同時,還兼任著貴州省文史檔案館館長。他不僅工作認真負責,又宅心仁厚,寬以待人,對所有館員表現出高度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他利用一切機會,組織館員學習政治和業務,列席省政協會議,參加各項政治活動。
他雖非中共黨員,卻時刻把黨的事業放在第一位,嚴格以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度責任感履行自己的職責。他總是悉心周到地安排和照顧館員的生活,團結、幫助、鼓勵老年知識分子認清前途,加強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擁護共產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
他處處事事率先垂范,以忠實的言行影響人帶動人。繁忙工作之余,他積極撰寫文章和整理舊作,帶領館員為社會主義新中國修纂史志,撰寫回憶錄,搞書畫創作。他鼓勵館員要盡最大可能地發揮自己的社會影響,密切聯系群眾,自覺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中國獻策出力,做出更大貢獻。
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在中國共產黨幾十年的革命歷程中,的確涌現出了難以數計的黨的忠誠兒女,他們為了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為了使中華民族有一天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用青春與熱血譜就了感天地泣鬼神的民族復興樂章。正是有這樣無數甘于為理想信仰而不惜犧牲一切的革命英烈前赴后繼的英勇奮斗,才有了今天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與繁榮富強。而在中國共產黨人這條奮斗之路上,我們始終不是孤軍奮戰。這其中就有許許多多像周素園一樣的黨外真誠朋友們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他們不計名利,甘愿付出,始終和中國共產黨人膽肝相照,榮辱與共,始終和共產黨人一起攜手走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途上。
獨木不成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如果沒有了黨外友好人士的支持與參與,沒有了人民群眾這塊賴以生存發展的肥沃土壤,毫無疑問,它的任何努力都將是一事無成的。
一生追求革命與正義的周素園老人,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評定,他都是中國共產黨人最忠誠的患難朋友和最堅定的革命同志。
1958年2 月1日,歷經辛亥革命、國民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革命老人周素園溘然離世,享壽八十。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政協及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總理等均發唁電,對他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貴州省委敬獻給他的挽聯是:萬里共長征,人民事業資匡助;一心服真理,馬列宏謨有會
如此評價,素圓老人九泉有知,當欣然矣。
這里,我忍不住要問:你那些身為共產黨員,又擔負著黨的各級領導職務的諸多領導干部們,相比周素園這樣一個黨外人士,自己身上還有多少黨性,還有多少馬克思主義信仰呢?
2016.12.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