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力群年幼時在桂東家鄉的生活
郭謙貴
鄧力群出生于鄉村知識分子、賢士鄉達維新派家庭。鄧力群家住湖南省桂東縣流源鄉山口村。祖父鄧碧華是貢生。祖父辦有私塾。鄧力群父親鄧藩誠是清朝未年最后一次科舉考中的秀才,是維新人士,積極推行新式學堂教育和維新運動。
鄧力群祖父有六七十畝地。但到父親分家后持家時只有20多石谷田了。年收入4000多斤稻谷左右。有三四塊油茶山,每年還可賣茶油三四百斤。飼養母牛、母豬,雇有一個長工。父親鄧藩成1918年冬辦有桂東第一所新式學堂——尚德(流源)初等小學,先后任校長或校董。每月有六七元大洋月薪。父親的學生除招收本縣學生,也有外縣學生慕名而來。堪稱桂東的名校和貴族學校。1913年興辦桂東女子初等學校。鄧力群母親唐氏是增口大戶人家女兒,在家中排行第三,人稱三姑娘,三妹子。唐家與鄧家聯姻也是門當戶對。父親母親婚后育有七子一女,有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長大成人。
鄧家祖屋大門正對有凹型直聳云天的筆架山,地理風水上文人輩出,文官蓋世有自然造化之功。有耕讀傳家之象。鄧力群在兄弟排行中第五,是真正的“五阿哥”,也是滿崽。時年大哥鄧飛黃20歲,姐姐鄧錦荷13歲,三哥鄧力成10歲,四哥鄧建黃7歲。
鄧力群俗稱滿仔,乳名叫煥修,七歲上學時的學名是鄧聲喈。在1929年長沙兌澤中學第一個學期期末時鄧飛黃又將其名改為鄧力群。暗含力挫群雄之意。
鄧力群由姐姐鄧錦荷照看,在父母寵愛和兄嫂的呵護下,茁壯成長。除了吃奶、睡覺,其他時間都是姐姐照顧鄧力群,直到姐姐出嫁。鄧力群二哥過世,年僅十三歲。是由于流行霍亂或痢疾,受了驚嚇。鄧力群二哥病世于快小學畢業時,應是春夏相交之際。
鄧力群大哥鄧飛黃在長沙讀中學期間,8個學期有7個學期成績第一。
1918年鄧力群剛懂事,大伯父去世。
1919年鄧力群大哥鄧飛黃報考北大,沒有考上。鄧力群父親同意鄧力群大哥鄧飛黃去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9月-1921年6月)讀書,有個前提要求和“父子協議”,現在供鄧飛黃上大學(相當于舊社會的進士及弟),畢業做事以后,要負責讓弟弟們都能上學。
鄧力群大哥鄧飛黃參加“五四”運動。夏季,鄧飛黃中學畢業,報考北大,考取北大預科,在北大預科班讀了兩年。鄧力群父親一年要籌集一百元大洋供鄧力群大哥鄧飛黃到北京大學經濟系學習。連續6年之久。鄧力群父親月薪里一年僅能省下三十左右大洋,鄧力群父親通過“打會”方式(民間一種資金互助方式,約集十個、八個人,每個人湊五元錢,今年給我,明年給另外一個人,這樣輪流著來。到時輪到拿錢的人請吃一頓飯,大家把這五元大洋都交給他)。鄧力群父親人緣好,這里打個會,那里打個會,就可籌集到一筆錢。實際上就是從多處“標會”里借錢。每年從祖宗祠堂的祖產里可以得到鄧姓家族學租30多大洋,6年合計有二百多大洋。
鄧力群父親學習中醫,反復閱讀《本草綱目》。鄧力群得過痢疾疾病,很難受,很頑固,是其父親治好的,再沒犯過。
長兄如父,鄧力群大哥鄧飛黃出類拔萃,并且弘揚了信守承諾、敢于擔當的家風。陸續供弟弟等讀書,引薦推舉不遺私心雜念。
鄧力群學做家務活,每天養鴨子,飼有30多只。從小喜歡動手。跟木匠、篾匠、裁縫學些勞動知識和生產技能。
鄧力群在農村富農經濟的環境里生活,不很富裕但是殷實。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于上海。
1921年9月,鄧力群大哥鄧飛黃考取北京大學經濟系(相當于考取進士)。
少年的鄧力群經常參與哥哥們在農忙時的農活,如耙田、耕田、拔草、割禾、脫粒、曬谷、種菜、鋤油菜山、摘油茶子、砍柴、種紅薯雜糧,以及收藏蔬菜。
鄧力群感受到農村婦女的艱辛勞作,如母親、姐姐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做飯、種菜、種紅薯、養豬、養牛、腌火腿、做板鴨、做泡菜、腌菜,做豆腐乳等。過端午節時做粽子,過年時打糕、黃糍粑、釀甜酒,有時還做各種點心,如煎米餅、糯米燒餅、紅薯面等風味小吃。
鄧力群的伯父叔父共3個,兩個伯父,一個叔父。大伯父的大兒子,僅有幾畝地,秋收后做點小買賣。沾有賭博的惡習。鄧力群的父親經常責罵大伯父的大兒子。大伯父的小兒子沉迷于賭博,敗光了家產。
鄧力群二伯父喜歡抽鴉片。把祖上分到的田地都變賣,用于買鴉片抽。沒錢買鴉片后,就只好戒了鴉片。二伯父有一個女兒,嫁給一個地主,后過繼了一個孩子。四叔是老四,自耕農。日子過得緊巴巴,四叔有一個兒子,年齡比鄧力群小。壓在農民頭上的大山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環境大氣候,具體到每一個家庭的命運,則跟人的品性有關。如果染上賭博、抽煙等陋習,也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年幼的鄧力群目睹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破敗凋零。逐步感受了農村的冷暖炎涼,人情世故。
(湖南桂東縣委黨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