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甲流著實有點猛。
身邊朋友家的孩子因為發燒上不了學的一下就多了起來;一位南京的網友貼出的門診掛號,在當地的兒童醫院,早上6點,取號1163號,前面還排100+人;昨天,楊楨老師也感慨,一天的網診成了兒童專場,幾乎全是小兒流感,以頑固的長時間的高熱為主要特點,伴隨疲勞,咳嗽和身體疼痛的不多。
根據媒體報道和身邊統計學,此輪甲流似乎比往常來得更嚴重,有網友給出的理由如下:主要是戴了三年口罩,對流感的群體免疫力下降很厲害;目前比往年的季節性流感病例數確實多一點,不過也不太嚴重,新冠后大家對發熱太重視了,有點過度害怕了。
這第一個理由就是專家所謂“免疫債”(2021年才發明的詞)的說法,第二個理由用一句話來說就是“重視過度、大驚小怪”。此外,專家還有別的理由,比如,不帶口罩了,預防效果下降(奇怪的是,這個恰好與免疫債形成了對沖);又如,疫苗接種率較低;還有,開學后人群聚集。
理由千千萬萬。問題是,如果去年動輒居家,情況特殊的話,為什么20年、21年,依然沒有感受到那么嚴重,逞論之前的18、19年。還有,有誰連戴了三年的口罩,真的有那么自覺?
是的,流感年年有,一般一年有兩個高峰期,但像今年這么密集且癥狀嚴重的,的確罕見。
這千千萬萬的理由,就是不跟全員過峰之后,人的免疫力下降相關聯。要知道,即使到現在,依然還有人有易倦、腦霧之類的癥狀,而那些看起來沒問題的,真的免疫力恢復如初了嗎?
起碼,這是一個不該被忽略的因素,但是各路專家的解讀,卻罕見的沒有提及這一點。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奇怪的問題。
下圖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趙任,他也是去年3-5月間該院北部院區集中隔離收治點負責人,在紀錄片《戰疫2022》中提及的內容。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該病毒會對人的免疫系統有抑制和破壞,這特點也是新.冠被業內戲稱為“肺艾滋”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了,當時面對的和現在一樣,依然是奧密克戎家族。
以搬前沿運論文和信息著稱的“拍幫主”就發過一個以土澳為例的“感冒”頻發,似乎也能形成印證。土澳的所謂一次次“感冒”有可能是新.冠疊加流感,而我們這波大概率是以甲流為主,間雜少量二陽。
在這一波流感之下,一個古老的命題又被提了出來——那就是抗生素的濫用。前幾天財經大健康專門發了篇文章《甲流擊中了基層醫療的軟肋》,文中提到“基層醫療機構在使用抗生素時會出現一系列問題,比如普遍使用,沒有對癥下藥的用法,或是用量不正確等,‘這是中國目前的現狀’。”
用抗病毒藥奧司他韋(處方藥,需遵醫囑服用)對付甲流當然有效,而抗生素不僅不能對抗病毒甚至可能加重癥狀,尤其肺部癥狀,原因可能與腸道細菌有關。這實驗所證實的東西,恰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中醫的肺與大腸為表里。
要想簡便易廉的解決相關的問題,其實中醫是最好的方式。治療外感病,本就是中醫的一大優勢。
本號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季集中轉發了一批治療新.冠和感冒的文章,包括中藥、中成藥、外治、食療,其實完全可以拿來用,對癥治療就可以。
四川省中醫院急診科主任盧云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就提到,甲流依然是感冒,不過是重癥的感冒,分清風寒、風熱,還是外寒內熱治療就可以。
楊楨老師也強調:“保持給藥力度,不要頻繁換各種藥,中成藥依然推薦‘322’建議。”
“332建議”如下:
荊防(敗毒)顆粒、小柴胡顆粒、藿香正氣、感冒清熱顆粒、風寒感冒顆粒。
上述中成藥,任意二種組合,用法:
?3:一般癥狀,一天3次,維持3天;
?3:39度以上高熱,3小時一次。退熱后按上條執行;
?2:體重70公斤以上,頑固高熱難退,體質較好,每次可以加一倍的量。
另外:咽痛刀割者,上述任一種+銀翹解毒顆粒。當然,最好的還是普濟消毒飲或甘露消毒丹,可惜沒有中成藥。
另外:頭痛如裂,選擇九味羌活+荊防顆粒。頭眼耳鼻喉哪里都痛,選擇柴葛解肌+小柴胡顆粒。
另外:恢復期以生脈散(飲)和加減葳蕤湯為主。
另外:一旦發現心悸,馬上用復脈湯。復脈湯又叫炙甘草湯。
另外:粵閩桂三省以及浙南,按傳統,你們家家戶戶幾乎都儲備有甘和茶、午時茶、五積散,可以用它們替代感冒沖劑。
輕中度新.冠基本上可以了。以上中成藥應對不了頑固咳嗽,對于那些每次感冒都以頑固咳嗽收場的,不要僥幸,及早找中醫問診開方。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一旦發生呼吸困難就近急診就醫。
此外,楊楨老師還提醒:
盡量不要給自己下猛藥,貴在合適的劑量持續給藥。新.冠感染貴在持續給藥三天到五天。不要因為發燒就用退燒藥,咳嗽就用止咳藥,嗓子疼就用清熱藥。換來換去,忘記了維持給藥力度,各種癥狀層出不窮。
不以退燒為停藥標準,建議全程用藥3-5天,足足休息10天。
新.冠持續的發熱不退,恢復期頭暈心悸疲勞汗出,均應及早開中藥吃,332規則不再適用。
新.冠.病毒也能引起頑固的失眠,需要中藥治療。
還是那句話,無論是流感,新.冠、還是感冒,我們都不慌,因為我們有中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