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博主一條帶話題“中醫好像真的有點東西”的微博很快就位列熱搜榜第14位,并且截至當日夜里23:30分前后,話題當日閱讀量9479萬余。
其實這條微博并沒有太特別的內容,九張圖基本都是網友在簡述自己的經歷,大體都是中醫通過望聞問切將自己的狀態說得很準確,讓人有點嘆服。
“好像真的有點東西”也精準地表達出了那種出乎意料,又想不明白其中奧妙的小驚喜。
之所以很快時間就有這么高的熱度,只能說這個話題本身就帶有很大的爭議性。
在有些人看來,中醫就是有意無意的騙子;在另一些人看來,中醫能包治百病。
其實,這都不準確,也不客觀。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天行外感是最容易治的,水平不算差的的醫生治這個基本都能很快見效;生活起居致病和情志病,能幫助做一些調整但是最終問題的解決,除了用藥或外治,還有賴于病人生活環境/習慣/情志的改變;至于那些先天性疾病和遺傳性疾病,很多時候,也只能是幫著使得病人情況稍微好一點罷了。
并且,中醫今天的傳承與發展都遇到了困境與挑戰,這的確需要重視。比如,拿了執業醫師資格證的科班出身的人依然不會治病,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因為他們所學的理論無法解釋中醫的療效,并且因為中醫的辨證論治往往呈現出個體化的特征,于是,他們總是說“可能,治好這個病就是個偶然”。
的確,感冒就是個自限性疾病,如果不用藥,一周也能好。西醫針對感冒的用藥,或者是直接抗病毒的,或者是輔助人體降溫讓人沒那么難受的,如果碰上發高燒,一般都得有個幾天。然而中醫用藥,都是辨證之后直接針對人體扶正祛邪的,哪怕發高燒,水平不太差的醫生基本都能做到一劑知。
而所謂的大數據,那就更加有意思了。
合著至少兩千年(從中醫理論體系基本成型算起)的實踐、總結、分類,就不是大數據了?要知道中醫看起來的個體化診治,恰恰是有了大量統計數據之后的分型,其辨證,正是根據人體外在的各種表現去綜合、研究和判斷內在臟腑的變化,并給出分型,再按照分型進行處方。之所以呈現出個體化,一方面是因為矛盾層次的豐富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很多時候同癥而不同證,只看到癥的人就會覺得納悶。
這種大數據,對人體而言,甚至比當下的用小白鼠先做實驗準確得多。
比如斷腸草鉤吻,常人致死量約二至三片鮮葉,但是華南地區,當地還叫這種草“豬人參”,顧名思義,定期給豬牛羊等家畜投喂之后,不但沒事,還很少生病;巴豆對人而言屬于劇毒藥材,而老鼠吃了之后,會腦滿腸肥,皮毛油亮;還有,當歸的頭、身、尾,如果檢測化學物質都是差不多的,但中醫手里確實三種不同的藥。
這些該如何解釋呢?
稍微了解一點中醫發展史,就會發現,中醫其實是先民們從最初的實踐經驗提煉總結出理論,然后用理論指導實踐,之后的實踐又反過來印證和完善理論。
如此反復,積累了海量的大數據加上理論的指導,怎么就成了“偶然”?
其實,這種在外行看來好似個體化的,莫名其妙的治愈,其實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
當然,中醫不是“好像真的有點東西”,是有很多東西。以針灸為例,比如,少商穴放血速效治療咽喉腫痛;艾灸神闕穴速效治痛經;針刺懸鐘穴治療落枕;針刺曲池穴、百會穴速效降血壓;按揉或者針刺內關穴治療心肌梗塞……
相比某些人的“不信”,原微博下面倒是有不少網友認真的在分享自己的被中醫給治好的經歷,熱度還挺高:
而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即原來從不看中醫,一有不舒服就看西醫,然后或者檢查不出來異常或者反復不見好,最后半信半疑地找中醫看了,人家能將病癥和病因說得很清楚,吃了之后身體也能好轉,不由得不服。
這不就是療效說話嗎?
當然了,有些人依然還會嘴硬說巧合而已,沒啥了不起的;或者說你這壓根就不科學,怎么可能。
這位網友懟得挺對的,“治好了就是治好了,治不好就是治不好”。如果再加一句,那就是真有點實事求是的精神,起碼得承認這種哪怕是個體化的經驗,然后再去探究為什么吧?
還是那句話,“你連面對我臨床結果的勇氣都沒有,你還談什么科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