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張伯禮來說,2002年始發的非*典疫*情,情景還歷歷在目。
“當時中國的衛生疾控條件比較差,人員也短缺,我們真是倉促上陣。”張伯禮對《環球人物》記者回憶道。但自從非典之后,國家對于公共衛生安全空前重視,不斷加強防疫工作,建立了傳染病直報機制,2018年又設立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有了這些基礎,在面對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遭遇戰”時,中國的應對能力明顯提升。
“我們對非典病毒的結構測序,是在疫*情出現后近半年、與香港同仁合作完成的。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幾天后,就由我們自己獨立完成了整個基因測序,同時向世界衛生組織進行了報告,并向全世界公布。應該說,近10年來,我們國家對于傳染病的認識水平、應對能力有了巨大的飛躍。”張伯禮說。
01
“療效是最好的證明”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初,一些人對中醫藥仍有偏見。
類似的偏見,張伯禮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已經聽了幾十年,而一些國人對中醫的質疑,則從百年前就開始了。
民國初期,一些知識分子看到西方科技、軍事、經濟強大,認為中國的落后是傳統文化造成的,于是否定一切傳統。中醫藥作為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首當其沖,消滅中醫甚至被國民黨政府提上了議事日程,最后因為中醫的深厚群眾基礎以及全國中醫大夫的抗議才作罷。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國內又出現了一波否定、質疑中醫的風潮。當時剛剛改革開放,中國人再一次看到了西方的高樓大廈、飛機航母、汽車別墅……一些人在盲目崇拜之下,再次否定、矮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科學”的名義反對中醫藥成為一種時髦的言論,有人甚至提出要把中醫藥趕出中國的醫療體系。
這兩次反中醫的潮流都有其時代背景,產生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早年間,每次聽到外界對中醫的質疑,張伯禮都默默承受下來,極少反駁。
“我希望用療效改變人們的看法。中華文明延續了幾千年,本身就是對中醫藥療效的最好證明。”對于很多人質疑的核心問題——中醫藥的治病原理,他承認有些話“刺耳,但不無道理”。
“中醫發展到今天,不但要治好病人,更要揭示治療機理。這是我們所面對的重大課題,如何才能把古老的中醫用現代科學、現代語言詮釋好?”
10年來,張伯禮帶領中醫藥研究團隊攻堅克難,僅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就獲得了7項。他坦言,中醫藥的進步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科技是中醫藥騰飛的翅膀,翅膀越硬,飛得越高、越遠”。同時,隨著中國在過去10年間的全面崛起,中國人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有自信,開始重新認識中醫藥的價值。
張伯禮對記者回憶,非典時,中醫藥參與抗疫是很被動的,疫*情2002年11月出現,中醫藥直到2003年5月才直接全面參與非典治療。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中,2020年1月,中央就提出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的方針,“中醫藥不僅在第一時間就參加了疫*情防控,并且在預防—治療—康復的全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大眾對于中醫藥的認識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很多人從半信半疑到全面接受。
不久前,上海突發較大規模新冠肺炎疫*情,張伯禮又奔赴一線抗疫,中醫藥再次得到大面積使用,與西醫相結合,取得了顯著療效。
上圖:2022年4月,天津中醫醫療隊78人馳援上海 ,張伯禮在醫療隊出發前講話。
左下圖:2022年5月,上海楊浦區一街道發放的物資中,包括中藥茶飲。
右下圖:2022年5月,上海抗疫期間使用的中藥。
“在上海,有的患者發燒不退,有的咳不出痰,有的腹氣不通……使用中藥后,大多數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張伯禮說。會診重癥病人時,西醫大夫也會主動提出用魚腥草、馬鞭草等中藥控制炎癥。一些神志不清的病人用了安宮牛黃后,神志轉清。
“這次在上海,我們治好了很多有基礎病的老人和重癥病人,不但老百姓對中醫信任度高,就連我們中西醫同行之間,也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彼此相互信任。所以說,療效是硬道理,有了療效,大家就能進一步增強對中醫藥的信心。”
02
“一定要建立中醫思維”
2020年,天津中醫藥大學高考錄取分數線比以往有了較大提高——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中,有將近一半省份考生的平均分數超出當地一本線近50分,這是學校歷史上從來沒有的。
開學后,張伯禮與新生們有過一次面對面的座談。很多學生告訴他,自己原本沒打算學中醫,就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才決定報考中醫專業的。
“這些孩子很樸實、很直率,也有奉獻精神,他們未來會成為優秀的中醫大夫和研究人員的。”張伯禮說。
他對學生的一大期望是“建立中醫思維”。因為在臨床實踐中,學生們總是不知不覺就按照西醫的套路診治。
“我說這可不行,這樣你永遠學不會中醫的真諦。比如呼吸系統疾病,西醫不會考慮它跟大便有什么關系,但中醫一定要考慮,為什么呢?中醫講肺與大腸相表里,就是說,肺與大腸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在武漢、上海,我們救治重癥患者時,一定要通腹以瀉肺,用現代醫學解釋,大便一通,腹氣一通,膈肌下降了,肺的呼吸明顯就好多了。”
張伯禮要求學生必須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用中醫思維去認識疾病、處方用藥,再經過若干年的臨床磨煉,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醫大夫。
2021年8月,河南焦作一家敬老院里,老人們喝上了預防新冠肺炎的中藥湯劑。
“我們不是不用西醫的技術、方法,而是一定要先把中醫理論學扎實了,再把西醫知識拿過來使用。兩手都要強,兩手都要硬。”
在張伯禮看來,好醫生就是知道什么時候用中醫理念、什么時候用西醫理念,知道兩種優勢怎么互補。因此,中醫學生也要懂得現代醫學知識。
“病人不管你是中醫、西醫,只要求你解決問題。而且來看中醫的往往是西醫治不好的病人,如果你還按照西醫的模式治,同樣治不好。”
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的當天上午,張伯禮接診了一名前來復查的患者。兩周前,他的癥狀是胸悶、憋氣、盜汗,心率接近每分鐘130次,而且已經持續了很久,反反復復。
“他之前吃西藥,每次頂一陣子,只要一停藥就會復發。這次吃了中藥,停藥后一個星期沒有出現任何癥狀。有學生問我為什么,我說這叫心陰虛、心火亢盛,中醫的治療方法是瀉心火、養心陰,就能調心率。這就是中醫思維。”
10年來,張伯禮一直致力于中醫教育的科學化、系統化、標準化,積極推動建立統一的中醫教學認證標準,編寫相關教學大綱、臨床實訓案例教材。天津中醫藥大學開設了中醫傳承班,在教學中“先中后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天津中醫藥大學在全國各地都是一本招生,其中又分成兩類,一類是來自實驗區省市的考生,高考成績超過一本線近100分;另一類是來自非實驗區省市的考生,高考成績超過一本線幾十分。
“現在,我們的生源是一年比一年好了,這對學校、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創造更好的條件,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實踐,不能虛度時光。學生們至少要學5年中醫專業,還有很多8年制、9年一貫制的專業,我們要為學生夯實基礎,培養出水平更高的醫生。”
張伯禮常說一句話:“醫生的錯誤就是病人的痛苦。”努力減少錯誤和痛苦,讓學生們養成耐心、精細、熱情的工作作風和服務態度,是他從事教育工作的最大心愿。
03
“中醫‘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快”
對于中醫藥在過去10年間的變化,張伯禮的另一個感觸就是逐漸走向國際。
“中醫的國際影響力正隨著中國的強大而不斷上升。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醫‘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取得的進步也遠遠超過了10年前。”
張伯禮對記者介紹,目前全球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推廣中醫藥、使用中醫藥。世界標準化組織成立了一個中醫技術標準委員會,其秘書處就設在中國,已經通過60多項國際標準,其中由中國提出的標準占一半以上。
近年來,張伯禮率領相關團隊制定的中醫本科教育標準、教學大綱、核心教材等,已經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
“我們組織了全世界的專家參與教材編寫,出版了英文、法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日文、俄文等多種語言版本,今后還要繼續推廣。這個前提是,中醫在國際上的需求越來越大,否則推也推不出去。”
另一個顯著變化是國外的中醫藥從業人員構成。過去都是華人,或者從中國出去的醫生當中醫,現在的“洋中醫”越來越多,而且很多是由外國自己培養的。
幾年前,張伯禮去國外參加中醫藥學術會議,參會的大多是中國人或華裔,現在再開會,華人往往占少數,“洋中醫”占多數。
“對于中醫,他們學得很認真,用得也很認真。中醫診所在國外開得越來越多,中藥開始流行,針灸就更不用說了。中醫在海外正在成為潮流。”
張伯禮認為,中醫要更好地“走出去”,一要靠療效,二要靠標準。這次新冠抗疫就是最好的證明,國際上對中醫藥的理解更深了,很多國家和地區主動地使用中藥。
兩年多來,張伯禮參加的與海外連線、介紹中醫藥抗疫經驗的視頻會議有60余場,其中包括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會議。每次做報告,海外少則幾百人、幾千人在線聽,最多的一次有9萬人在線聽,可見外國同行對中醫藥的好奇與求知欲。
2022年5月,在鄭州市中醫院煎藥中心,藥劑師按方調劑中藥。該醫院是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醫藥保障單位。
不過,張伯禮認為中醫“走出去”還是要循序漸進,用療效和證據慢慢地讓全世界接受,不必操之過急。
“關鍵還是要練好內功,把中醫藥的科學道理研究透。我們今天有條件、有能力把它解釋清楚,讓它發揚光大。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把中醫藥作用機理講明白、說清楚,讓更多的人理解它、熱愛它、使用它,才是我們的目的。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我們中醫努力以外,還希望其他領域的有志之士都來加入,發現更多的科學證據、科學結論,把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傳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不僅為中國人民服務,也為世界人民造福。”
讓古老的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結合,讓更多的人理解中醫藥,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是張伯禮畢生的追求。而培養更多優秀的學生,讓自己熱愛的中醫藥事業后繼有人,則是讓他感到快樂的事情。
“中醫藥現代化的工作,我做了幾十年,多多少少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未來的路還很漫長。我們應該堅定信心,走好自己的路,讓中醫藥的價值被世界充分認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