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03年采訪報道的文章,在當前新冠肆孽、中藥發揮獨特作用的的情況下,舊文新發、推陳出新!
“現在的數字是估計的,統計的口徑不一樣,比較的對象不一樣。”“6億美金(我國中藥產品出口額)是出口(離岸)價,到岸價、零售價又是另一回事。而人家(的統計數字)是零售價。”對于我國中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的份額僅為3-5%的說法,中國中醫研究院副院長劉保延很不以為然。劉保延指出:由于我國在注重產品的開發、研究和銷售的同時,卻忽略了產品與市場信息的搜集分析,對國內外市場情況,不甚明了。國家沒有一個專門機構從事此項工作,以致沒有一個確切的市場份額數據。為此,他呼吁國家應該抓好產業信息工作。據劉保延介紹,我國中藥產品出口1996年達到高峰(9個多億美元),后來又逐漸下降,這兩年又有上升。“總的變化不是特別大,但出口數量在增加,收益在減少(產品單價下降)”。對此,他表示,“這個問題值得認真分析,但并不能夠說明問題非常嚴重。”
據了解,由于人們對服用天然藥物,回歸自然的意識在逐漸增強,中醫藥在國際上的運用范圍不斷增加,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中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比較低,出口產品中出口比較多的是原材料或初級半成品,既使是出口的中成藥,也只是作為保健品、食品補充劑之類進入超市,甚至在地攤與蔬菜瓜果之類一同出售,而作為藥品登大雅之堂的“幾乎沒有”。對于中藥材資源可持續利用存在的問題,如近3000種資源處于瀕危狀態的情形,劉保延既未憂心忡忡也不輕描談寫:“世界上的東西有生與滅的問題,生生滅滅事物才有發展。”他打比方:到香山游玩登爬喧囂的人多了,林子里的鳥兒就沒有了。他認為環境變化了,動植物就會產生瀕臨滅絕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人們對植物藥和天然藥的重視,吃的人多,而很多資源是天生的,自然生長緩慢、周期長、產量低,比如人參,自然就會供不應求。”“哪總不能為了保護資源讓人們不吃中藥吧?”
“國家應引起高度重視,掌握好資源,在綜合利用方面,要把利用與保護結合起來。讓資源處于相緊缺的狀態,才使價格不致太低。”“中藥太多就成了草,成了柴,要把中藥材的利用同綠色環保結合起來。”“對資源問題一定要高度重視,而且各部門應該統一部署。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有一定的規劃。”“誰掌握了中藥資源,誰就掌握了中藥(產品市場)的主動權。”劉保延高屋建瓴的發表了一番講話。
中醫藥不是“經驗科學”
“我不是特別同意中醫藥是‘經濟科學’的觀點。”劉保延的回答令記者始料未及,“(中醫藥學)是臨床科學、臨床醫學。它和西醫學最大的區別在于,西醫學利用現代科學手段,(進行)分析、分離、鑒別。近代科技一百多年的發展主要是機械論、原子一元論的觀點方法,它的主要思路是還原論的方法:主要從人體的形態結構入手、來研究(人的)生理變化規律,(它)必須借助動物解剖。(因此),從很大程度上說是實驗醫學。(而)中醫藥學除了研究人的結構以外,還有功能狀態。每個人都有形態結構和功能狀態,在內環境和外環境的作用下,有一個(生理上的)反應。中醫從功能狀態入手,靠外在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因為)動物與人的狀態大不相同,中醫不能靠(解剖)動物,必須靠臨床大量的實踐總結歸納,找出規律。所以,這兩種科學很難說誰先進誰落后。”
“中醫學從整體上動態的、個體化的掌握人的變化規律”,這是非常先進的,非常科學的。而從整體動態,個體的掌握人體生理活動變化規律,可以說是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光靠還原論的方法從局部去掌握往往是片面的。”“中國人應該感到自豪,它(中醫藥學)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當記者問為什么當前中醫藥基礎研究嚴重滯后,理論方面沒有突破性進展時,劉院長表示這與研究手段有關。“信息的采集、存儲整理、融合利用,近一、二十年才發展起來。以前主要靠人的感官,靠磁帶來存儲、模擬信息,這種技術手段的落后,導致了中醫藥研究停滯不前。”他又進一步指出:“多學科交叉、大融合的技術,集信息、傳感和現代科技為一體的中醫藥學,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來處理海量信息,中醫藥科學必然有跨越性的發展,從而在臨床,療效機理上突破:一是因為功能狀態的變化早于形態結構的變化,因此,可以超早期診斷,使人類(可以)不患很多病。現在我們已經能夠做到的,比如亞健康狀態,中醫就有藥可治,進行調整而產生效果。西醫就不行,因為形態結構沒有變化(沒有病理變化),無法治療。”
“二是個體化的治療,同一疾病,用藥因年齡、體質、男女、老少、心理狀態,周圍環境不同而不同,‘寒、熱、補、瀉’不一樣。”
朝陽產業中的朝陽
劉保延認為,人吃五谷,難免生百病。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健康方面的需求愈來愈多,因此,醫藥產業就成為朝陽產業。而中藥來自天然,對人有多方面的調節作用,毒副作用小,既治病又養生,延年益壽。提高生活質量,非中醫藥莫屬。所以,中醫藥成為朝陽產業中的朝陽產業。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把醫藥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大力投入研究費用。美國在此的投入超過了航天、軍事,為所有項目之首,而且每年在遞增。可是,在化學藥物開發方面,劉保延坦承“我們比外國人,美國人落后很多年,但在植物藥開發,中藥開發來說,我們具有許多優勢。因為關鍵在于有臨床使用優勢,有臨床使用積累。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應用現代科技手段,發掘隱含的知識產權,進行專利保護。”
“生物技術藥品的應用追求個體化的治療,這是很重要的一條。再有,它對一些疑難癥的治療效果也在增強。還有對一些植物的繁育應用手段也越來增強,中藥是靠資源支撐的產業。”劉保延對中醫藥加入WTO之后的前景十分看好:“機遇大于挑戰,應用生物技術中的繁育、發展中藥,把生物技術與中醫藥結合,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機遇。”“現代科技與傳統中藥產業的有機結合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地方我感覺是怎么把信息技術盡快引入到中醫藥中來。我們搞“數字中醫”,“數字中藥”,將對中醫藥產業有巨大的發展。”
作為前國家中醫藥局科教司司長的劉保延認為:“國家應成立產業創新投資基金或風險投資基金,把閑散資金集中起來,走開發大市場,大產品的道路。在中藥產業中,一定要注意用產品的研發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這可能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否則要進行傳統改造是很難的。因此,集中風險資金在大品種開發方面下力氣,產業就能帶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