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考察時指出,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在這方面,考古事業居功至偉。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漢文字與中華文明的內在聯系、漢文字對于維系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性,對于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推進漢文字研究和文字考古,發展新時代考古事業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提供了根本遵循。
殷墟甲骨文是距今3000多年的早期成熟漢文字體系,語法系統成熟,詞類完備,單字數量已逾4000個,約1300個經過演化后形成現代文字見于現代漢語字典。以殷墟甲骨文為標志,在此之前,尚未發現其他成熟的文字體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商代之前沒有文字,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殷墟甲骨文是成熟的漢文字體系,而成熟的文字體系絕非一朝一夕形成,因此,漢文字必然有一個漫長的起源發展過程。例如,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以及偃師商城遺址等發現的商代早期文字,偃師二里頭遺址、桓臺史家遺址等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時期文字,襄汾陶寺遺址陶扁壺朱書文字等,與殷墟甲骨文相比,歷史更為久遠。
漢文字的發展經歷了漢文字起源、漢文字形成、古文字、近代文字等歷史階段。從現有考古學證據看,漢文字起源階段為距今8000多年至大汶口文化早期,漢文字形成階段為大汶口文化中期至龍山文化時期,古文字階段為商代到秦代,兩漢之后,漢文字進入近代文字歷史階段。
距今8000多年至大汶口文化早期是漢文字的起源階段。在這一階段,尚未發現成熟的文字體系,但當時的河南舞陽賈湖、安徽蚌埠雙墩、甘肅秦安大地灣、陜西西安半坡、陜西臨潼姜寨、湖北宜昌楊家灣等文化區系都出現了大量刻畫符號,刻畫材料有龜甲、陶器、石器、骨器等。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共發現10余例刻畫符號,刻在龜甲上的有9例,其刻畫方式與殷墟甲骨文相近,其中的幾個刻畫符號接近甲骨文“目”“日”“八”“乙”。賈湖龜卜文化與大汶口文化相似,顯示二者有著密切淵源,是中國傳統社會龜策傳統的源頭。《史記·龜策列傳》說:“自古圣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記已。”
大汶口文化時期是漢文字起源形成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早期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的關鍵階段。現有考古學證據顯示,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山東寧陽于莊東南遺址、山東萊州呂莊遺址以及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都發現有大汶口文化時期文字,該文字的釋讀之一為“昊”,據推斷與東夷太昊氏、少昊氏有密切關系;金榮權認為“在淮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圈中,也發現日、月、山、斤、斧、錛、炅、戌、旦、封、皇、凡、南等文字符號”。同時,從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5500年前后)開始,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西遼河流域等地區先后進入文明社會,出現了黃河流域甘肅慶陽南佐、河南鞏義雙槐樹、山東滕州崗上、山東濟南焦家以及西遼河流域牛河梁、淮河流域凌家灘、長江流域石家河和良渚等規模巨大的古國。如果沒有文字,建設、管理、發展這些規模巨大的古國是不可想象的。“大汶口文化圈”位于中國東部大平原南北與東西的核心地帶與十字路口,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等南下、凌家灘文化與良渚文化等北上、仰韶文化東傳、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西進的交匯地,也是春秋戰國時期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的交匯地,從而成為中國的文化樞紐、中華傳統文化的淵藪、諸子百家的搖籃,在漢文字、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到了龍山文化時期,夷夏都進入文字記錄歷史的時代。除了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現文字外,山東鄒平丁公遺址出土的泥質磨光灰陶陶片發現刻有“5行11個文字”,江蘇高郵龍虬莊遺址在龍山文化晚期地層中的黑陶片上發現兩行豎行排列的刻文和符號各4個。龍山文化在前期大汶口文化開拓的基礎上,沿黃河一路西上,對整個黃河流域都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與此對應的歷史背景是夷夏聯盟,標志性事件是堯禪讓于舜,皋陶、伯夷等一批東夷杰出領導人在中央邦國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陶寺遺址出土的大量富有大汶口文化因素、龍山文化因素的各類遺存為此提供了考古學證據。龍山文化孕育了第一個廣域王朝,奠定了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根基,這是東亞地區的文化巨變,從此,中華文化牢牢主導著東亞地區的文化進程。
在漢文字起源形成的過程中,還有一條線索值得我們高度關注,這條線索是易卦刻文。易卦刻文之所以值得我們關注,是因為建筑在陰陽爻基礎上的易經體系,的確被先民用來溝通交流、傳遞信息、布數運算、記錄事實、表現世界,具備與文字相同的作用和功能,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漢文字體系。易卦刻文主要有數字卦、陰陽爻卦畫,還包括八角星紋(八方九宮)等。雖然數字卦與陰陽爻卦畫最終合流,但現有考古學證據顯示,兩者有著非常悠久的并行的起源發展歷史。浙江義烏橋頭遺址、蕭山跨湖橋遺址等出土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六畫一組的陰陽爻卦畫符號、數字卦符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鏤雕旋紋象牙梳刻有陰陽爻卦畫,組成了類似后世太極圖的旋紋,體現出陰陽相生、生生不息的哲學意蘊。江蘇海安青墩遺址發掘出土的骨角棲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8個,是研究數字卦的重要材料。殷墟易卦卜甲正面有5組易卦刻文,包括文字、數字卦和陰陽爻卦畫。
早期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的過程同時也是漢文字起源形成的過程,而漢文字起源形成的過程同時也是記錄早期中華文明的過程。作為中華文明的精華,幾乎每一個漢文字都是中華文明的記錄者,是“活化石”和“火種”。例如,“中”字背后是一部中華文化史,“龍”字背后是一部中華文明史,“道”字背后是一部中國哲學史,“仁”字背后是一部儒學史。可以說,作為數千年來從未中斷的自源性古典文字體系,漢文字是數千年來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根脈和基石,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