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篇帖子《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困境》說:
擺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者面前的當務之急有二,一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二是打通中、西、馬學術體系。這不但對于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至關重要,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也很重要。西、馬學術思想一打就通,馬本來就是西的一支,而難于打通的是中、西和中、馬,難的地方不僅在于認識角度、認識方法這些關于內容的方面,還在于表達的話語,也就是說中和西、馬的表達根本就是兩種互相沒有任何關聯還很容易引起誤解產生歧義的話語。比如西、馬都有“存在”這個話語,而且是基礎,中就完全沒有這個話語,而且很難理解。
這個問題說提很有道理。解決這個問題,是不能硬把二種不同是思維硬湊在一起。中國的思維與西方的思維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國研究的是實際問題,而不是主義。老子的道,本來就是虛晃一槍,談的還是如何治國,如何為人的問題。而西方在這方面是弱項。所以:談主義、談思維與存在、可以用西方哲學;談治國、談修養、用人那就要找中國智者。不要硬湊,不要硬在中國歷史長河里去追究世界的本源?去尋找物質與精神是什么關系。
中國智者講治國之道,孔子講的是周禮、等級制度;老子講的是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來往;墨子講的是尚同,講的是民主集中制,是圣人的治理。
墨子首先指出一個社會必須要有國家。墨子尚同篇說:“子墨子曰:“方就之時,復(設想)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長(行政長官)之時,蓋其語曰,天下之人異義,是(肯定)以一人,一異,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其人數茲眾,所謂異者亦茲眾。是以人是(肯定)其義,而非人之義,故相交非也。內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至乎(至于)舎余力不以相勞,隱匿良道,腐朽余財不以相分,天下之亂也,至于禽獸然。無君臣、上下、長幼之節,父子兄弟之禮,是以天下亂焉”(尚同篇)
這么說是否與孔子一樣呢?當然不是。這里的問題就在于他的君子的概念、仁義的概念與孔子不同。
首先天子是人民選出來的仁義的人,天下之賢者。 《大明乎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故選天下之賢者,立以為天子……》。仁人是為人民謀福利的。《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尚同篇)
《明乎民之無正字長,以一同天下之義,而天下亂也,是故選擇天下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天子既以立矣, 以為唯其耳目之請(情),不能獨一同天下之義,是故選擇天下贊閱(衍文)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置以為三公,與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尚同篇) ——明白了百姓也沒有行政長官來統一天下的義理,天下就大亂的道理,所以就選擇天下的賢人,圣知和口才好的人立為天子,讓他們從事統一天下義理的事。天子既然已經設立了,認為僅憑他個人耳目所聞見事,還不能獨自統一天下義理。所以選擇天下能輔助他的賢能,和口才好的人安排做三公,與天子一同從事統一天下義理的事。
治理天下必然是賢良,圣知、辯慧之人。那么什么是賢人呢?賢人首先要符合天意。
在《天志,中》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欲為仁義者,則不可以不察義之所從出“。既曰不可不察義之所從出“,然則義何從出?子墨子曰:“義不從愚且賤出,必自貴且知者出”。何以知義之不從愚且賤出,必自貴且知者出。曰:“義者,善政也”。何以知義者善政也,曰:“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是以知義之為善政也”。夫愚且賤者,不得為政乎貴且知者,然后得為政乎愚且賤者。此吾所以知義不從愚且賤者出,而必自貴且知者出出也。
——墨子說,現今天下的君子們,若想要實行仁義,那就不能不考察仁義的來由。既然說不能不考察仁義的來由,那么義從何來?墨子說:義不是從愚笨又卑賤的人中來的,必定是從高貴又有智惠的人中來的。怎么知道義不是從愚笨又卑賤的人中來的,必定是從高貴又有智慧的人中來的呢?回答說:“義就是善政”。憑什么知道義就是善政呢?回答說:“天下有仁義,就能夠得到治理,無義就混亂。所以知道義就是善政。愚笨又卑賤的人,不能對高貴又有智慧的人施政,但高貴而有智慧的人,能夠對愚笨又卑賤的人施政。這就是我知道仁義不是從愚笨又卑賤的人中出來的,而 必定是從高貴有智慧的人中出來的原因” 《然則孰為貴?孰為知?曰: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然則義果自天出矣》
——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是高貴?什么有時智慧?回答說,天為高貴,天為智慧,如此而已,所以義果然出自上天。 《且無所以之天之愛民之厚者,有矣。曰:以磨(歷,分離)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制為四時春夏秋冬,以紀綱之:降雪霜雨露,以長遂五谷絲麻,使民得而財利之。以利司民之善否;為王公侯伯,使之賞賢而罰暴,金木鳥獸從事乎五谷絲麻,以為民衣食之財。自古及今,未嘗不有此也。》
——況且我之所以知道上天愛民深厚的原因是有道理的,那就是:上天分別日月星辰、用來照明天下,制定春夏秋冬四季、用來用做四時的法度;降下雨雪霜露,讓五谷絲麻生長、讓百姓獲取,而且成為他們的財物用度;分別山川溪谷,廣設百官來監察百姓的善惡:設立王公侯伯,讓他們獎賞賢德、懲罰暴虐,授予金、木、鳥、獸、從事五谷絲麻的管理工作,以此作為百姓的所用。自古到今、沒有不是如此的。 ---這里指出天是愛民眾的。 《內有以食饑息勞,持養其萬民,則君臣下惠中,父子兄弟慈孝。故唯毋明乎順天之意,奉而光施之于天下,則刑政治,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國家內部使饑餓者有飯吃,勞動者能夠有休息,保養萬民的百姓。那么,君臣上下之間有恩義有忠誠,父子兄弟之間講究慈愛孝悌。所以唯有明白順從天意并奉行而在天下廣為施行,那么就會刑法政治得到治理,萬民和睦,國家富裕,財用充足。百姓都能吃飽飯、穿暖衣服安寧沒有憂慮。所以墨子說:當今天下的君子們,內心確實想遵循大道,有利于人民,最根本的是考察仁義的本源,那么天志不能不慎重對待。
----有利于人民就是天意,是仁義的本源。 《且夫天子之有天下也,辟之以無以異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內也。今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內也,豈欲其臣國、萬民之相為不利哉!今若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攻小家,欲以此賞譽終不可得,誅伐必至矣》——況且天子有天下,就好比跟國君、諸侯有四周國境一樣。現今,國君諸侯擁有四境之內,難道想他的萬民相互做不利的事情嗎?現在如果是大國的就攻打小國家,是大家族的就進攻小家族,想憑這個求得獎賞稱譽,終究不可得到,誅殺懲罰,必定隨之而來。
----所以天意就是主張非攻。 墨子在明鬼篇中說:“故古者圣王,明天鬼子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以率天下之萬民,齊(齋)戒沐浴,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涓潔,犧牲不敢腯肥。圭壁幣帛,不敢不中度量;秋季祭祀不敢失時幾,聽獄不敢不中;分財不敢不均;居處不敢怠慢。曰:“其位正長若此,是故上者、天鬼有厚乎其為政也;下者、萬民有便利乎其為正長也。天鬼之所深厚而能強從事焉,則萬民之親可得也,其為政若此”
——所以,古代圣王明白上天鬼神的意愿,而避開天地鬼神所憎惡的,來求得興旺天下的大利。除掉天下的大害。所以率領天下百姓計齋戒沐浴,潔凈酒食祭品來祭祀天地鬼神。他們祭祀鬼神對于酒是祭品不敢不清潔,對于豬牛羊三牲,不敢不肥大,對于圭壁幣帛、不敢不符合度量規定。對于春季,秋季的祭祀不敢錯過時機,聽訟斷案不敢不公平公正,分配財物不敢不平均,所居之處不敢怠慢。說道:當行政長官就是如此。所以在天上的天地鬼神、在他們當行政長官時能有很厚的享受,天下的黎民百姓、在他們當行政長官時能有便利。天地鬼神享有厚待遇而他們能努力工作,那么就可以獲得天地鬼神的降幅;黎民百姓享有便利而他們努力工作時,就可以獲得百姓的清凈,他們的施政就是這個樣子。 -- 墨子時代是一個普遍信鬼神的時代,還沒有現代的科學。墨子明鬼神,是指出人們要有信仰。---天鬼的意愿就是,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聽訟斷案不敢不公平公正,分配財物不敢不平均,所居之處不敢怠慢。
有利于人民就是天意,是仁義的本源。君子必須是一個仁義的人。那么什么是仁義呢?墨子進一步說: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況夫仁者自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
——墨子說,仁義的人行事必定努力追求興盛天下的大利,除掉天下的大害,將在天下以此作為法度,有利于人就去做,不利于人就不去做。而且仁義的人為天下考慮,不是為了他的眼睛看的美麗,耳朵聽的快樂,口味感到甘甜,身體感到安逸,以此來損害奪取百姓的衣食財物,仁人不做這樣的事。《非樂》上。
《夫一道術學業者,仁義者也。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遠施周圍偏,近以修身,不義不處,非理不行,務興天下之利,曲直周旋,不利則止,此君子之道也。以所聞孔某之行,則本與此相反謬也》{墨子非儒}
——凡是一種道術學藝,都在于他的仁義,都是大可以治理人民,小可以勝任官職,遠可以普遍應用于天下,近可以修身養性。不義不做,無理不行,務必興盛天下大利,曲直周旋達到此目的,不利的就停止。這是君子的道理,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非攻}---—墨子說,仁人的做事,必定是努力求得盛興天下的利,除掉天下的禍害。
《 兼者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亂小家,強不劫弱,眾不暴寡,詐不謀愚,貴不敖賤;觀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無所不利是為天德。聚斂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義也,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墨子天志】
----兼相愛是指大國不攻打小國,大家族不侵擾小家族,豪強不搶劫掠奪弱小者,人多的不暴虐孤寡者,狡猾的不謀詐卑賤的。觀察他們的事跡,上有利于天,中有利于鬼神,下有利于人民。這三者有利就是無所不利,這就是叫天德。聚積天下的美名加在他們身上,說:“這就是仁,這就是義。愛護人,幫助人,順從上天旨意得到上天的獎賞等等”
《雖仁者之為天下度,亦猶此也。曰:天下貧,則從事乎富之;人民寡,則從事乎眾之;眾而亂,則從事乎治之。當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財不贍,智不智,然后已矣。無敢舍余力,隱謀遣利,而不為天下為之者矣。若三務者,此仁者之為天下度之也,則若此矣 》
——即便仁人為天下考慮,也應該如此。墨子說:天下貧窮就努力使他們富裕;人口稀少,就努力讓他們添加人口;人多混亂,就努力治理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也有因力量不足,財富不多,智力不夠,只是盡力而為也就算了。沒有誰敢于舍棄余力,不去謀求利益,從而不替天下去做這些事,這三樁事情,仁人為天下的考慮,即使如此。{墨子,節葬下}
所以,我們看到的仁義,就是現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是墨子的天意。墨子強調國家領導者必須是要服從天意(有信仰),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仰。
治理天下必然是賢良,圣知、辯慧之人。首先要符合天意,要仁義。其次還要會用人。墨子的第一篇是《親士》,講的是領導者和被領導之間的關系。作為為一個領導、作為一個國家、作為一個君主,必須要重視人才。這種問題,在2400年前就提出來了,這是中國的偉大
《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期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治理國家卻不關心國中的賢士,那就會亡國。發現賢能人的人才卻不急于任用,那么賢才就會怠慢他們的國君了。不是賢才就不能解救國家的急難,不是賢士就不能為國出謀劃策。怠慢賢才,忘記賢士,卻能使他的國家長存,是從來沒有的事
(這里講的是要重視人才的重要性,關系到國家的存亡。2400年前,我們的先祖就講明了這個真理,這是一條鐵的規律,至今依然發揮著它的光芒。今天無論是我們的各級政府,還是我們的各級企業,都有個用人的問題。用人問題,關系到企業的成敗,關系到國家的成敗。毛主席說過,政策和策略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那么,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人呢?
《吾聞之與:“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佊,眾人自易而難彼。》---我聽說:“ 并不是沒有安寧的居處,而是沒有安寧的心;并不是沒有豐富的財產,而是我自己沒有一顆滿足的心”。所以君子是困難的事情自己承擔,容易的事情讓別人做。一般人是自己做容易的事,難的事情留給別人,
(“所以君子是困難的事情自己承擔,容易的事情讓別人做”。這是多么崇高的品質啊!我們現在中國人難道不應該有這種思想不嗎?這就是我們應該繼承的中華民族的精華)
《君子進不敗其志,內(抐,退)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
——君子做官得志時(進)不會改變自己的志向,不得志不做官時(退)能探究社會實情;即使在平庸的百姓之中,也始終沒有怨恨之心。因為他有自信心。 所以說,凡事能從難處做起,就一定能達到自己的愿望。但卻沒有聽說只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免于所厭惡之后果的。
《君子做官時不會改變自己的志向,不做官時能探究實情;即使在平庸的百姓之中,也始終沒有怨恨之心。因為君子有自信心。 》 這是多么崇高的品質啊!難道不是我們今天的人民應該繼承的嗎?當了官了,當了領導了,就不要忘記初衷,不要忘了自己是為人民服務的。當不成官,下來了,在平民之中,也不怨恨。能下能上,這是我們現在共產黨員的品質,我們做官是為了服務人民,不做官也要為人民服務。我們的愿望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人民服務,做出一番事業。當官不當官都沒關系,這是多好的品質啊,難道我們不應該提倡嗎?
墨子理想的國家是一個民主集中制國家。強調一個國家必須統一思想。墨子的尚同精神就是上下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墨子倡導:下級要服從上級,地方要服從中央。而上級必須了解下面的民情,必須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為人民帶來利益,為人民除去禍害。鄉鎮民眾要接受鄉政府的領導統一行動;在一個諸侯國,民眾、鄉政府都要聽從諸侯國的統一領導,諸侯國要統一服從天子的領導。
《“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尚同上)----只有上下壹同天下之義,天下才能得到治理。
尚同篇說: 《國君治其國,而國既以治矣,有率其國之萬民,以尚同乎天子。曰:“凡國之萬民,皆尚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天子者,固天下之仁人也,舉天下之萬民,以法天子,夫天下何說而不治哉?”察天子知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統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
——國君治理國家,并且已經得治,又率領他國內的百姓來跟天子一致.,說:“凡是國內的百姓皆跟天子一致,不敢在下邊結黨營私。天子認為對的,必定也認為是正確的;天子認為不不對的,一定也認為是錯的。去掉你們不好的言論,學習天子的善言,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天子的善行。天子本來是天下的仁義之人,全天下的百姓來效仿天子,有什么不能治理的呢?”。考察天子治理好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回答說,是因為他能統一天下的義理,所以天下得以治理。”
墨子的“天下之義”就是墨子倡導的兼相愛、交相利。今天我們的“義理”就是馬克思主義。而領導者必須是天下選出來的賢惠的人,所謂賢惠的人,仁義的人是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
墨子尚同,要求上面必須了解下面的情況。必須是明白下面的是非,賞罰分明。善人不賞而暴人不罰,為政若此,國眾必亂。
子墨子曰:“……上之為政也,不得下之情,則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茍不明于民之善非,則不得善人而賞之.不得暴人而罰之。善人不賞而暴人不罰,為政若此,國眾必亂。”《尚同,下》
尚同,要求下面如實反映情況,出主意。尚同是群策群力。 墨子尚同,要求上下一致,要按上面的意志統一行事。但也不等于說上面的話就是這絕對正確的。要求上面能吸取下面的意見,下面也必須出主意。
《意若聞見善,不以告其上;聞見不善,亦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不能是,上之所非不能非,已有善,不能傍薦之;上有過,不能規諫之。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則誅罰之;萬民聞則非毀之》(尚同,下)
——或者若是聽到看到好的方面,而不把他報告他的上司;聽到看到不好的,也不報告給他的上司。上司所認為正確的、不能被認為正確;所認為不對的,也不能認為不對。自己有善謀不能廣泛的進獻,上司有過錯也不能規勸諫阻。在下面結黨營私黨而又非議他的上司,上司得悉后就會誅殺懲罰他們;百姓聽說后就會指責詆毀他們。
《 是故逼臣傷君,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議者延延,而支茍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吟,怨結于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親士)
-----所以倖臣與讒佞之輩往往傷害君主。國君一定要有直言進諫的臣子,一定要有敢于爭辯的臣下。議事的人反復辨論,勸誡的人直言爭辯,這樣才可以保國長存。(任何決策都要經過反復討論、爭論,得出正確的決定去實施,這樣才可以保國長存)
----如果臣下只以爵祿為重,不對國事發表意見,近臣緘默不言,遠臣閉口暗嘆,怨恨就郁結于民心了。諂諛阿奉之人圍在身邊,好的建議被他們阻障難進,那國家就危險了。桀、紂不正是因為他們不重視天下之士嗎?結果身被殺而失天下。所以說:贈送國寶,不如推薦賢士。
墨子兼愛篇說:《“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欺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強大的人和國家不欺負弱小的人和弱小的國家,人多的不搶劫人少的,富有的人不欺凌窮人,地位高的人不看不起地位低的人;聰明的人不欺詐愚笨的人”
墨子天志篇說:《子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之所不欲也。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營,(互相幫助)有道相教(互相學習),有財相分也。又欲上之強聽治也;下之強從事也。(據上位的努力聽政治事,據下位的努力從事勞作).。上強聽治,國家治矣;下強從事,則財用足矣。》
---墨子說:“天意就是:不想大的國家攻打小的國家,大的家族擾亂小的家族,強壯者暴虐孤寡者,狡猾的謀詐愚笨的,高貴的傲視卑賤的,這都是天意所不喜歡的。不僅如此。天意希望人們有利于互相幫助,有道相互教導,有財相互分享。又喜歡在上位的努力治理政務,在下位的努力從事各項工作。上頭的努力治理政務,那么國家就太平安寧,下面的努力工作,那么財物就豐盛充足。
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愿望。墨子不但有這個想法,而且努力去實現的它。當然在那個時代是實現不了的。今天封建社會被我們推翻了、當今的時代給我們創造了實現這個理想的條件,如果說共產主義是我們最高的理想,那么墨子的理想就應該是我們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讓我們繼承先輩的理想,共同奮斗吧!
2022年8月26日最終完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