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國留學生用《孟子》解說當今世界
索菲亞
【編者按】向讀者推薦一位外國留學生撰寫的學習《孟子》期末論文。她用孟子思想解讀當今中國與世界,很值得身受中國思想文化熏陶的中國青年一讀。中國人是在“廬山”里面體驗自己的文化,這位外國青年是從“廬山”外面領會的中國思想文化。值得思考的是,這種內外結合看到的,才是應該熱愛的中華文化“廬山真面目”。希望讀者理解,我們尚不方便使用這位外國學生的姓名。
此次課程,我的收獲十分豐富。通過解讀《孟子》,我不僅對包括孟子思想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思想有了更豐富的理解,而且也對比較中西哲學有了深刻認識和了解。我也將對課程上學到的東西學以致用。本論文主要以《孟子》給我留下的較為深刻印象的章節為主,并將這些章節的內涵與實際聯系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一、“貫通中西之法”
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是第一課介紹的貫通中西之法:即明了中西哲學文化結構性差別的特質,只有用“一多不分”與“一多二元”兩個文化語義環境的對照闡釋,才能解決中西文化的困惑問題。除此之外,是用貫通中西之法,可幫助我們更深刻理解中華文化,更有效解讀經典,并可用到自己生活之中。簡而言之,要想深化全面了解中華文化,必須用中華文化同“一多二元”對照。
以貫通中西之法解讀可以安身立命。在“一多二元”的背景下產生的競爭觀念、個人主義、資本主義等,給我們的世界帶來了許多問題、困境和危機;而“一多不分”背景下產生的文化現象,把任何一對關系都看成是互相依存的,重視人與人的關系,推崇“同氣連枝”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認為人不是為自己而活的,因此我們每個人要做好自己的角色,我們才可克服我們所面臨的困境。也正在這種文化之中,“義以為上”是理所當然的。
用這兩個文化語義環境去看待任何世界問題十分有效。學習“一多二元 ”與“一多不分” 之后,我就更清楚地明白了中國為何如此嚴格地處理疫情,中國處理疫情的方式背后其實有“一多不分”的思維模式。在“一多不分”這樣的背景下,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永遠是最重要的,經濟和利益不可凌駕于人民之上。也正是在“一多不分”的背景下,中國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認為我們都是在一條船上,你不去好好處理疫情,你的國家最后陷入困境之中,人皆痛之,還有何國可言?
二、“人民至上”以及“以民為本觀”
下面,我將講《孟子》給我留下的較為深刻印象以及我認為現實意義十分重要的章節。
在《梁惠王上》中,孟子講的主要是仁義之道以及王道觀。第一章孟子提出了“仁義”之政,這是以相互關系為本的政治。我認為孟子這思想可以運用到整個世界人類的環境,可以給我們世界上的各個領導定下行為準則和行為規范。學習這種思想,可指導領導者怎能治國,怎能贏得民心;各個領導都必須明白一點,你要什么樣的老百姓,就必須先以身作則,過于看重利益,將利益凌駕于仁義之上,只會導致這樣的一個結果:即“上下交征利而國危”。所以我認為,孟子思想對整個世界都可利用,對我們有很深的啟示。
孟子的王道觀可為領導者所用。王道之法其實很簡答,要保養百姓,要擁有人民至上的治國理念。王道強調的是實現溫飽的基本生活條件,是要讓人民過得好,這才是王道的開始,這也才能贏得民心。可見王道始終以人民為重。根據“心場結構”理論,君民是一種“一多不分”的內在聯系,領導者的快樂就在于人民的快樂中,要為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人民若遇到了危險 ,就不能逃脫責任,不能找借口。“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樣做,才是好領導,才是稱職的“總統”。由此可見,王道可作為典范的修身治國之道。
孟子有言:“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這一文句給我留下了很深印象:有惻隱之心才能叫做“人”;要同情別人,為遇到生死困難的人感到難過和憤恨。世界上多少人可謂“人”?多少人真的有“惻隱之心”?多少有權力的人有這樣的同情心?疫情形勢嚴峻的國家不是沒有能力防控,而是不想放下心中對利益的執念,造成這樣的局勢還能被叫做人嗎?
《梁惠王上》看上去是給領導人寫的,其實對我們庶民也有很深的啟發。如果每個人只想著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快樂,懷著個人主義和利益主義的信念,那么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也會造成十分嚴峻的后果,輕微的是家庭關系糟糕,嚴重的是國危,會使得整個世界陷入危險當中。因此,我們應該對世界和社會有責任,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和平。在《梁惠王下》,孟子主要講“人民至上”或說“以民為本”,強調要與民同樂,要與民同心,要與民感受同樣的現實。讀到《孟子》就立刻明白了,為何中國如此重視其人民的安全和利益,如此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以民為本”正是中國傳統思想在“一多不分”的背景中形成的一個重要治國理政的觀念。中國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恰恰證明了這一點,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7%,這是多么厲害的成就啊!真正的領導者,正是要如此為人民服務。
三、“仁者為能以大事小”
“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我們一讀到這一句就能立刻想到我們當今世界的格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積極支持亞非國家民族解放運動和經濟建設,受到了亞非國家的普遍歡迎和認可,也一直至今還在幫助第三世界國家,沒什么目的,也不需要他們的道謝或回報;可見,中國在樂天。而私人資本主導的美國等西方國家則恰恰相反,總是在世界上橫行霸道,總以實力說話,總是在欺負第三世界國家,大規模殺這些國家的老百姓,在國際關系中總橫行霸道、為非作歹。自古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是國際麻煩制造者,總因為互相斗爭而使我們中東地區和非洲國家陷入危險和痛苦之中,也至今還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搞霸權主義,所以自古以來西方對小國家不采取仁義之政,而是總在考慮自己的利益,不考慮任何國家的人民。
孟子的“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這仍是“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領導者必須與人民血肉相連不分。可以說,孟子思想始終在講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要與民同心。我們可以看出“一多不分”的思維模式在《孟子》當中是顯而易見的。孟子認為領導者跟人民的關系應該是“一多不分”的,領導者和人民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
“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必先考慮的是弱者。而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卻不那么做,貧困率也不斷增加。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孟子力圖實現大同社會,要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我認為,正像老師說的那樣,實施仁義之政、實現社會主義、達到共同富裕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沒什么難的,不是在于不能做,而是不愿意做;因為放不下心中對利益的執念,將好財和好色作為一個不實行仁政、不實行社會主義、不實行共同富裕、不搞保民安和諧社會的借口。
《公孫丑上》的第二章中孟子說:“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由于當今的世界格局到處都是橫行霸道的行為,都是不仁義的,因此世界上各國人民都歡迎王道,世界人民都需要王道,需要德政,都翹首期待。這是因為在霸道面前,只有王道、仁政,才是人民唯一的“出路”。從第三世界國家都與中國保持著友好的關系當中,可以看出王道為人類所歡迎;也從各國處理疫情的態度中,我真正地體會到了哪個國家“以民為本”,也看到了哪個國家根本就不把人民放在眼里。
讀到《公孫丑上》第三章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我不禁想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以力服人。但如果有那么一天,西方國家不再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失去了自己的武力,沒人會把他們放在眼里,而中國則以德服人,靠的是仁義,行道義,使世界上所有人民心悅誠服,在聯合會上得到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得以進入聯合會。
《公孫丑上》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六章,將親情推及他人,要有惻隱之心、羞恥之心、推讓之心、是非之心,才能算得上“人”。可見《孟子》中的智慧我們的確可以學以致用。孟子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具體說,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由于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這就是孟子的思路。所以,孟子認為沒有這四種首要善心的便不算是人,更不能領導一個國家。
第七章提出的“術不可不慎也”,現實意義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值得我們運用到今天的世界。《梁惠王下》講“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這是說,人才必須打磨,也必須引導他去選仁義的職業,才會真正為道義服務,不服務于道義的才能,早晚會成為害生的幫兇。孟子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凡是害人、破壞自然規律的就是不仁的職業,這也就是“一多不分”的核心思想。我們都在一條船上,我們人都是聯系在一起共生共命,人不能只考慮利益,必須要考慮你這個職業是否通過它就直接或間接地害了人類、害了自然生態。因此,你若不慎,就成了奇技淫巧,就像制造核武器等用術不慎的人,雖然說有時候對付像桀紂那樣不仁義的人是需要武器的,這也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考慮的,但也不至于大搞核武器或各種大規模殺害人類武器,陷于造成自然生命環境及人類大生命體的毀滅性危機。
四、人性是善道之本能
在《滕文公上》第一章中,孟子講人性是善道之本能。人是區別于動物的,他善于知道好與壞、是與非,善于知道生物之間的聯系,秉天以生之理,渾然至善;人的一生始終是朝著一個正當的生活原則去做事,有特別貴生傾向,非常崇尚生命。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知道什么叫“仁義”,仁和義都在貴生的意義上,也就可以知道怎能恰當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能以為只有圣賢才可以做到的,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這么做。是在這個基礎上的“道”的理念;不是別的,“道”是一切是延續在一起的而已,就是“一多不分”。
第四章提出了“社會分工”問題,講了賢君不需要一切都自己去做才算賢君,人群生活在一起應該有分工。一切生存吃用,每個人不需要自己去完成享用;有的人干動腦子的事情,有的人干力氣活兒;動腦子的人管理眾人之事,干力氣活的,就要讓有人來管理眾人之事。不做管理的人要提供生活用品,做管理的人要由別人提供必須品,天下都是這樣運行的。應當分清,這不是西方資產階級個人主義下的社會分工造成的階級分化,不是勞心者是剝削階級,勞力者是被剝削階級。一個生命體的生存,沒有各個有機器官的分工怎么活?“一多不分”的分工還是要有的,分工是為了一個整體的生生過程的良好有機運轉。
第四章還講圣人、管理國家的人,不光要照顧好大家、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為大家制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他還需要教育大家,教育大家要把自己與整個社會聯系在一起,跟大家講思想覺悟。而思想覺悟就是覺悟人與人之間恰當的人倫關系:父子、君臣、夫妻、長幼、朋友,都是一多不分的,都是相互有恰當關系的,都是有不同身份的。人要在自己每個身份上都要起到自己積極的角色作用。這個覺悟、這個“禮”,是需要每天都要提醒、都要糾正的,為的是人們恰當地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各盡所能。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國君、領導者是有這方面教化的作用,要有賢人師長做這些事情。因此這些人不必須非得自己去耕地。這又是人群社會必有的自然分工,而且這種社會分工必須是出自“一多不分”的自然功能,而不是走到資本主義社會去。
《滕文公上》第五章的與當今、與比較中西哲學具有現實意義的觀點是“天之生物,使之一本”。它說出了“一多不分”,說出了不管儒釋道,都是將人民至上,將天地間生生為貴的有機生命聯系,看的如同天一樣重。“人命關天”道說出了中華思想的生態哲學的特質。這種文化不老想著人口太多,要消滅人口。今天很多國家領導者覺得人口多是限制經濟增長的一個原因,在這里,我們可看到中華文化區別于西方主流思想傳統。還有“赤子匍甸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之說;“赤子”比喻老百姓,老百姓思想錯誤,誤入歧途,犯了錯誤,不能光是治罪,而要考慮他為什么思想錯誤,為什么誤入歧途而犯罪,到底是什么條件,什么環境,什么社會影響導致的。如果是國君,是社會領導者,本應可以清除這些不良影響的,而沒有做到,那么孟子“非赤子之罪”的話就是對的。所以不能只強調“法治”的治罪,而是要考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根本上糾正社會意識形態的偏差。所以,這一章節的現實意義特別重要,值得我們深思。
在《離婁下》第十四章,孟子給我們講什么是學問,如何獲得學問;不是方法問題,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是心的問題。君子的學問高深,是學道以道,學的是道,也是道的路數。它是用自己的心來學,是自覺學得的。它是為自己而學得,不是為別人學的,不是為掙錢學,不是為升官學,不是為身外之物而學,而是為自己而學,為自己活得明白而學,是為自己想清楚,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來做什么而學!這樣,才是用心自覺學的道,才會使你學到心里,使學得的道在心中安定不失。學得的道在心中安定不失,你可取之而用的資源是至深且無窮的。有無窮盡取之資源,你才可以解釋一切問題,可以左右逢源地取用。左右皆是道,沒有你看不透徹、不可解釋的事情。所以君子學問高深,是自覺心得之道。“心之官則思”,是說最重要的學是動腦筋,你光學知識不動腦筋不是孟子說的學問;它是人生觀、世界觀問題。
五、人性善是怎么被泯滅的?
《萬章下》第三章講人與人之間關系,講人和人之間要仁義,要和睦,要互相尊重。孟子在這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與人關系究竟是什么的意義:不倚仗年紀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權勢。交友,是心靈品德的交集,不可以有所自恃,如果這樣,還構得成人與人的不對稱關系、還有什么等級嗎?中華文化背景的人與人之間關系跟西方的完全不一樣。中華文化的優秀主流,就是仁義禮智信,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關系。而資本主義社會,個人主義意識形態文化的社會,則公開鼓吹自恃、壓人一等的人與人關系,將此說成自由平等民主。如此對照,可使人一下子意識到當今世界問題的來源在哪里。孟子說大夫、國君、天子交友,雖有等級,但其尊敬的意思,卻是一樣的。按趙岐注:“言匹夫友賢,下之以德;王公友賢,授之以爵;大圣之行,千載為法者也。”就是說,無論如何,人與人之間必須要互相尊重;朋友人倫之一,所以輔仁。故以天子友匹夫而不為詘,是說你哪怕是天子,你對待老百姓,必須像堯對待舜一樣,要尊重老百姓。以匹夫友天子而不為僭,此堯舜所以為人倫之至,而孟子言必稱之也。孟子認為堯舜互相尊重的精神,達到了極致的地位。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是這個樣子。這種情景,我們在現代社會哪里去見到呢?讓我們立刻想到的,就是毛主席當年跟人民群眾和第三世界國家友人的那種關系,那種友誼。
《告子上》第八章可能會被人們視為是孟子思想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它講的是人性善是怎么被泯滅的,這里有一個恰到好處與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無可辯駁。按照人性善來說,一個人充分展露應該是生機勃勃的,就像牛山的茂盛樹木。但是人性善是怎么被泯滅的呢?是對它的大加砍伐,使得它得不到健康展露機會就被滅掉了。當人們看到一個人毫無人性的樣子,便認為它本來就沒有善的人性,卻忽略了想想它是被砍伐了才成為毫無人性的,就像牛山被砍伐得光禿禿。一定要想到,不是某些人身上原本沒有仁義之性,而是他所以喪失人性,是因為每天有像斧子砍伐樹木那樣,砍伐他的人性善之心的事情發生。也像樹木一樣,本身自然而有的人性善,本來與人性善的人,都沒什么善惡差別;可是一到白天,他在特有的一個環境條件下,他的所作所為等于在砍伐消滅他的人性善,而且是日復一日反復地砍伐和消滅,他的人性善泯滅了,他便和禽獸差不多了。別人看他簡直就是禽獸,也因此人們就認為他從來不曾有過人性的善。我們是不能這么認為的,不是他沒有人的善本性。而是其實,如果他的人性善得到滋養,人性善沒有不會生長的。像樹木一樣,失掉滋養,它沒有不消亡的。讀到這里,立即使我們想起中華文化對做人成仁教化的文化,尤其注重消除環境以及社會對人性善砍伐作用的壞影響。
最后,我堅定地認為,孟子思想對我們世界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的世界正需要更好地去了解、去學習中國哲學和文化,反思并改變我們的負面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利用一切可用的文化資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我們世界面臨的各種困境才得以緩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