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錢穆)
前言
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雖是我早年已屢次講到,惟到最近始徹悟此一觀念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去年九月,我赴港參加新亞書院創校四十周年慶典,因行動不便,在港數日,常留旅社中,因有所感而思及此。數日中,專一玩味此一觀念,而有徹悟,心中快慰,難以言述。我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在此。
惜余已年老體衰,思維遲鈍,無力對此大體悟再作闡發,惟待后來者之繼起努力。今適中華書局建立八十周年慶,索稿于余,姑將此感寫出,以為祝賀。
一
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于對“天”“人”關系的研究。中國人喜歡把“天”與“人”配合著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從來世界人類最初碰到的困難問趣,便是有關天的問題。我曾讀過幾本西方歐洲古人所講有關“天”的學術性的書,真不知從何講起。西方人喜歡把“天”與“人”離開分別來講。換句話說,他們是離開了人來講天。這一觀念的發展,在今天,科學愈發達,愈易顯出它對人類生存的不良影響。
中國人是把“天”與“人”和合起來看。中國人認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離開“人生”,也就無從來講“天命”。離開“天命”,也就無從來講“人生”。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人生”與“天命”最高貴最偉大處,便在能把他們兩者和合為一。離開了人,又從何處來證明有天。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一切人文演進都順從天道來。違背了天命,即無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為一,這一觀念,中國古人早有認識。我以為“天人合一”觀,是中國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貢獻的一種主張。
西方人常把“天命”與“人生”劃分為二,他們認為人生之外別有天命,顯然是把“天命”與“人生”分作兩個層次、兩個場面來講。如此乃是天命,如此乃是人生。“天命”與“人生”分別各有所歸。此一觀念影響所及,則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兩截分開,便各失卻其本義。決不如古代中國人之“天人合一論”,能得宇宙人生會通合一之真相。
所以西方文化顯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來作他們討論人生的前提。而中國文化,既認為“天命”與“人生”同歸一貫,并不再有分別,所以中國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國思想,“天”、“人”兩者間,并無“隱”、“現”分別。除卻“人生”,你又何處來講“天命”。這種觀念,除中國古人外,亦為全世界其他人類所少有。
二
我常想,現代人如果要想寫一部討論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書,莫如先寫一本中國古代人的天文觀,或寫一部中國古代人的天文學,或人生學。總之,中國古代人,可稱為抱有一種“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盡是天命的天人合一觀”。這一觀念,亦可說即是古代中國人生的一種宗教信仰,這同時也即是古代中國人主要的人生觀,亦即是其天文觀。如果我們今天亦要效法西方人,強要把“天文”與“人生”分別來看,那就無從去了解中國古代人的思想了。
三
即如孔子的一生,便全由天命,細讀《論語》便知。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于予。”又曰:“知我者,其天乎!”“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倘孔子一生全可由孔子自己一人作主宰,不關天命,則孔子的天命和他的人生便分為二。離開天命,專論孔子個人的私生活,則孔子一生的意義與價值就減少了。
就此而言,孔子的人生即是天命,天命也即是人生,雙方意價值無窮。換言之,亦可說,人生離去了天命,便全無意義價值可言。但孔子的私生活可以這樣講,別人不能。這一觀念,在中國乃由孔子以后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所闡揚。
讀《莊子·齊物論》,便知天之所生謂之物。人生亦為萬物之一。人生之所以異于萬物者,即在其能獨近于天命,能與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說“天人合一”。此義宏深,又豈是人生于天命相離遠者所能知。果使人生離于天命遠,則人生亦同于萬物與萬物無大相異,亦無足貴矣。故就人生論之,人生最大目標、最高宗旨,即在能發明天命。孔子為儒家所奉稱最知天命者,其他自顏淵以下,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離于天命遠近為分別。這是中國古代論人生之最高宗旨,后代人亦與此不遠。這可以說是我中華民族論學分別之大體所在。
四
近百年來,世界人類文化所宗,可說全在歐洲。最近五十年,歐洲文化近于衰落,此下不能再為世界人類文化向往之宗主。所以可說,最近乃是人類文化之衰落期。此下世界文化又將何所向往?這是今天我們人類最值得重視的現實問題。
以過去世界文化之興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則不易興,而中國文化則屢仆屢起,故能綿延數千年不斷。這可說,因于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自古以來即能注意到不違背天,不違背自然,且又能與天命自然融合一體。我以為此下世界文化之歸結,恐必將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宗主。此事涵義廣大,非本篇短文所能及,暫不深論。
今僅舉“天下”二字來說,中國人最喜言“天下”。“天下”二字,包容廣大,其涵義即有,使全世界人類文化融合為一,各民族和平并存,人文自然相互調適之義。其他亦可據此推想。
——錢賓四先生全集-第43卷-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第419-423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