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恒解讀《道德經》
高恒
·
2011-09-03
·
來源:烏有之鄉
高恒解《道德經》之一 1.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譯文:說自己的理論觀點是可以說的,即使是天神的神道也是可以非議的。想命名什么就可以命名什么,什么名字都不是永恒的。無名,在人類認識世界以前都是如此都沒有名字。有名,是萬物的母親,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開始。故此,平常沒有欲望的人,只能觀察到某一點。有思想有遠見的人,已經能觀察到它的邊界和端倪了。這兩個人用同樣的方法觀察,看到的結果卻不相同,其中的道理同樣可以說是玄妙深遠的。又玄妙又深遠,眾多的微妙事物同出一門一理。解意:開篇老子以言論自由、不信天命為始端,以有與無做論點。啟發人們的靈感,調動人們的觀察力、想象力,使其有洞察力。這樣,多么玄妙深遠的道理、哪怕是再玄再深,也能夠看穿。因為人們已經掌握了其中的道理。鼓勵人們破除唯心論,破除迷信、不信天命。鼓勵人們創造發展。(老子在這里打破了天命論和天道觀,提倡言論自由,為開啟民智開了歷史先河)。高恒解《道德經》之二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前後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為美,丑惡卻依然存在;都知道什么是善,卻還是有不善。有和無是相生的,難和易是互相呈現的,長和短是比對得出的,高和下是相互依存互助的,音是聲的和鳴合奏所產生的和聲,前和后是相互接隨的,這是永恒的。所以圣人是不按自然規律做事的,教導百姓聽天由命不言政治。事物如何變化你也不用問其原因,你只能順從天意做事,不能有個人的志向。你所生產的不能歸你個人所有,是你所為你卻不能依靠它,成功都是上天的安排和你個人的努力沒有關系,不屬于你。只有不在他的勢力范圍內居住,所以不被其役使是因為你已脫離她的勢力范圍而去了。解意:本章老子辯證的闡述了世間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并能向其相反的方面發展變化。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只有一個方向的。天下人都有對美與丑的認知和喜惡,卻為什么不能懲惡楊善呢?是由于圣人的愚弄。所以,號召人們拋棄圣人,不與圣人同地而居。高恒解《道德經》之三 3.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譯文:不推崇圣賢,百姓不爭名奪位。不使難得之物貴重,才能使民不為盜。沒有讓人產生欲望的東西,才能使民心不亂。所以,用圣人的理念治理國家,是去除百姓的思維,填飽百姓的肚子,弱化百姓的志向,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讓百姓永遠無知、無欲,要使百姓都知道這是上天的旨意,他們就不敢妄為了。你的作為不是私自妄為,就沒有不順從統治者的人了。解意:本章老子主張不尚賢、不貴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民不爭、不盜、不亂。不能用圣人的愚民智、奪民志、強民骨,讓百姓做永遠無知無欲的奴隸的理念治國。百姓不能再做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任人宰割、奴役的工具了。圣賢精英們的治國理念不是為人民服務的,應當予以拋棄。高恒解《道德經》之四 4.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啊!似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譯文:《道德經》沖破統治者和天神的禁錮,它的作用就是無窮無盡的。可是很難啊!好像萬物都是遵循自然規律依道而生的,就像萬物的祖宗。挫其銳氣讓其深陷泥澡,紛擾瓦解它,讓其光輝不能閃耀,和塵土一樣平淡。耽誤事啊!好像還有或然率存在。我不知道這股力量是怎樣產生的,好象有三皇五帝之前就有。解意:在本章里老子正式推出他的《道德經》。道一旦沖破禁錮,就會發揮無窮的作用。道既是路經,沒有路徑一切都不能存在。禁錮《道德經》是耽誤事的。但《道德經》是禁錮不住的,因為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推動它,好像在有帝王之前就有。但至今沒有人把它當做治國之道,所以說還很遙遠高恒解《道德經》之五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譯文:推崇天地主宰的人不會實行仁政,他們假天之意,用萬物如用芻狗;推崇圣人之人不會實行仁政,他們利用圣人愚弄百姓,使他們可以隨意役使百姓如用芻狗。天地之間,很像一個大風箱吧?是虛空的、無窮盡的、又是不屈的,仁政要始終如一的實行不宜改動、如若改動、就會像拉風箱一樣、越動風越多火越大。多聽聽大多數窮苦百姓的言論聲音,推崇神圣不如到群眾中去解民之所需。解意:本章老子再次表述了無神論的思想傾向,也反對圣賢精英的治國理念。老子認為,他們都是統治者的工具而已。他們是靠統治者吃飯的,所以,他們要幫助統治者愚弄人民。以百姓為芻狗,加之政策頻繁改動,讓百姓不能平靜就會后患無窮。統治者應當拋開圣賢精英們的治國理念,到群眾中去,了解民情,解民之所需。人民民主才是治國之道。高恒解《道德經》之六 6.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譯文:谷類植物和人類生生不息,是所謂的玄妙的雌性造就的。神秘的雌性生殖器產門,是所謂的天地萬物之根。傳承不絕啊!其他物種好像也有生殖器產門存在!所以會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解意:本章老子用谷物和人類辯證的闡釋了《道德經》中道的作用。天下萬事萬物都只能依道而生,只有依道而生,才能生生不息,否則只有死路一條。產門也即是道。‘道’中有‘公道’(空無),有‘私道’(有物)。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離道而生,離道而存高恒解《道德經》之七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譯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是為自己而獨立存在的,他們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所以能夠長久生存。所以圣人會后來者居上,脫離群眾逃避責任保全自己。不是自私和邪惡的嗎?所以這樣只能成就人的私心。解意:本章意為統治者若想讓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和人民群眾互相支持,因為他們是互相依存的。不能推崇圣賢精英,要是人們都學習他們,就必不可免得走上私邪之路,成就人的私邪之心。高恒解《道德經》之八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君王若善就會像水一樣。水善于利用萬物使自己的生命多姿多彩、而不是爭奪它們的水分、讓它們死去、讓自己無容身之處,能處罰眾人所厭惡的人,這樣就幾乎接近了人們所說的有道明君了。居住,不奢華不勞民傷財多接近善良之人;心地,善良而且恒久;給予,仁愛慈善;說話,誠實守信;政策,清明寬以待人有治國方略;做事,有能力而不為個人而為;行動,善于把握時機。你唯有不爭奪人民的利益,所以會沒有后顧之憂。解意:統治者若能像水一樣給予人民以滋養,他的生命就會有意義并能多姿多彩。要是能夠給予人們所厭惡的惡人以應有的懲罰,就幾乎接近有道的明君了。統治者要親善人、遠小人惡人,不搞奢華腐敗,保持恒久地予民于善,保持誠實守信,不巧取豪奪人民利益,善于把握時機治國有方,這樣就不會有后顧之憂了。高恒解《道德經》之九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譯文:保持著盈滿,不如適可而止;揣著自滿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不能永久地守侯;富貴了就驕傲驕橫,是為自己栽種災禍。功成身退不居功,是天下人都知道的道理。解意: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能過于剛直,更不能驕傲自滿,財富和銳勢都是不能永久保持的。富而驕是為自己遺留禍災。要功成身退,不要居功自傲。高恒解《道德經》之十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譯文:相互承載的肉體與魂魄合一,能不能分離?故作嬌氣的人給人的柔弱感覺,能像嬰兒一樣嗎?愛民治國,能不作為嗎?天門陣法縱橫開闔,能甘拜下風嗎?明白四大,能是無知之人嗎?洗滌清除鏡子上的污物,能一點瑕疵都不留嗎?生的子孫像畜牲一樣,生了還不如沒有。若子孫有為也不要依恃其勢,年長輩分高也不要做晚輩的主宰,是所謂的玄德。解意:人的肉體與靈魂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人必須要有靈魂有精神。國也要有體有魂(即指導思想)。為民造福應實實在在,不能故作姿態。愛民治國,必須要有作為。不能無知,不能甘拜下風。為民造福留有些許的瑕疵,只要是出于公心,人們是可以諒解的。不能仗子孫之勢或祖、父之勢有恃無恐。不做他人的主宰,要以德育子孫。這是做人的藝術、原則,要有深厚的德行。高恒解《道德經》之十一 11.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譯文:三十根輻條共同支撐一個輪轂,輻條與輻條之間是空無的,卻能成就車的作用。柔和陶土做成的器具,當中是空無的,卻有器皿的作用。鑿洞按上門窗,當中是空無的,卻有了室的作用。所以,有有有的好處‘有為利’,無有無的作用‘無為用’。解意:本章老子通過具體事務,辯證的論述了有與無的作用。有有有的便利,無有無的作用。我想‘利用一詞’可能就是從老子的有無概念中得來的。空無的主要作用是可為公道,公平正義是人間的公道,‘公道一詞’也可能是從此得來的。本章所說也是對道的進一步闡述。高恒解《道德經》之十二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聰;豐富的美食,使人味覺失靈;種田打獵兩頭奔忙,使人心不能安定;難得的貴重之物,對人的思維行動會有所妨礙;所以圣人會為自己的奢華安逸而不會以為人民服務為目的,因此人們要拋棄他而取以為人民服務為目的的人。解意:本章揭露了統治者和圣賢精英們的貪欲奢侈、縱情聲色、腐敗糜爛的生活,也是對他們的勸誡和警告。有人認為本章是老子的狹隘的與文明對立,持這種觀念的人,一定是和今天的所謂文明的精英們,同樣是假文明實穢亂之人,他們混淆文明與奢華,讓自己糜爛的生活合情合理。一切自私自利的行為都是不文明的,只有為公的行為才能稱得上是文明,為人民服務為百姓造福才是真正的文明,才能被人推崇。沒有精神文明就不會有物質文明,而且是物質越刺激精神就越不文明。高恒解《道德經》之十三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譯文:受到寵愛與受到屈辱同樣像受到了驚嚇,把大災大禍的隱患看得像自己身體一樣重要。什么叫做受寵若驚呢?受寵是不好的事情為下的,得到會有人嫉妒攻擊、甚至可招殺身之禍、所以得到寵愛應該像受到驚嚇一樣,失寵就是失去了信任、也可能會因失寵而走霉運、所以失寵也應該像受到驚嚇一樣。什么叫做貴大患若身?我所以能有大患,是因為我有為國為民的身心,要是我沒有為國為民之心,我還能為國為民憂患嗎?故此經常檢點自己、不胡作非為、以治理天下為己任,你就可以依靠天下人立足,天下人也可以以你為寄托。愛護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以飽滿的熱情、旺盛的精力、為國家和人名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和人民互相依托。解意:本章所講是,統治者應當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像自己身體一樣重要,要懂得寵辱的危害。治國者,必須熱愛國家和人民,愛護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以治理天下為己任,要以飽滿的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為國家為人民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夠與人民互相依托。高恒解《道德經》之十四 14.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譯文:看而不見,稱其為夷;聽而不聞,稱其為希;摸而不得,稱其為微。這三者不可能細致說明、也無從追問,因此說他是渾然一體的。它的前面不清晰,它的后面不清楚,它們互相纏繞綿延不絕、說不清楚、無法定名,又歸于空無的無物之狀。這叫做沒有狀態的狀態,沒有物象的物象,是所謂的惚恍。迎著它找不到其頭,隨著它不見其尾。掌握了以往的規律、總結經驗、形成理論,用來駕馭現實中存在的具體事務。人類自能知道古時候的事時起,就是道有記錄的開始、叫做道的紀元。解意:本章對道進行了進一步的描述。道有其自身的變化規律,掌握這種規律,便能了解具體事物的根本。道的紀元是從有古史開始的。把握住道的理論,就能駕馭好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道說來說去總讓人感覺惚恍恍惚的,無法迎隨,但卻有一定的規律。找到道,你就會霍然開朗。找不到真正的道,你就會迷失方向或誤入歧途,或者永遠恍惚。高恒解《道德經》之十五 15.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譯文:自古以來善于運用自然規律之道的人,見解高深微妙通達,深刻的道理常人不能正確認識和理解。這不是唯一不可認識理解的,故此只能勉強接受;像豫一樣警覺慎重、如冬天過河;像猶一樣小心翼翼、怕驚擾四鄰;鄭重嚴肅的好想要去赴宴做客一樣;嫌疑誤會像冰凌消融一樣;淳樸敦厚的就像樸素的農民一樣;寬廣的胸懷就像幽深的山谷一樣;于人民打成一片,就像在濁浪中遨游的魚一樣;誰能讓污濁混亂的社會環境慢慢地走向公平公正清潔呢?誰能不用戰爭和暴力使社會安靜下來并走向繁榮昌盛呢?能保持這樣做的人,不求自滿只求民安。你唯有不自我滿足,故此才能夠成功的將弊端改正、成就新的未來。解意:這一章老子對有道之人作進一步總結。即他們都是善于利用自然規律的,并有高深微妙的見解,是能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是不驚擾人民群眾的,是小心謹慎治理國家的,是不求自滿只求民安的,是為民興利除弊的,是知錯能改的,是胸懷寬廣坦蕩的,是公正清廉的。可是現實的混亂爭伐,又有誰能夠拯救呢?誰能帶領人民走向繁榮昌盛呢?所以,改正錯誤是成就未來的關鍵。高恒解《道德經》之十六 1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譯文:讓心里不留一絲一毫的為天下人民所做的一切,就像什么也沒做一樣、堅守不居功的信條、守住心靈的安靜像一點功也沒有的樣子;萬物都一起生長一樣作為,我已經觀察到了它循環往復的規律。那萬物紛紛蕓蕓各不相同,但最終都要回到其一個根本規律上來。死亡不再生長稱為靜,靜也可以說是生命往復的起點;生命往復的起點是不變的是常識,知道常識和客觀規律的人叫做明白人。不知道常識和客觀規律,妄作胡為就會有兇險的后果。知道常識常理的人有容有量,心里裝著天下百姓的人做事才能公道,公道了才能國泰民安保全民利,國泰民安保全人民利益才是最大的天下大事,抓天下大事為人民服務才是為君之道,掌握為君之道才能長治久安,終身都不會有危險。解意:在本章里,老子提出了做人應該堅守虛心為民不居功的信條,并論述了萬物的生死往復的規律,告訴人們應當掌握常識、利用常識。告誡統治者,要掌握常識,要知道自然的客觀規律,做有道之人,不要做無道的昏君。要心裝百姓,做事公道,把為人民服務國泰民安當做天下最大的是來抓,這樣才能長治久安。高恒解《道德經》之十七 1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譯文:最好的統治者,不知道哪有沒聽說過。其次一點的,人們對他親近贊譽;再次一點的,百姓畏懼他;更次一點的,人們輕視他侮辱他。誠信不足呀!人們就不會相信你。能夠悠閑自得的統治者,他是很重視自己的言行的。事遂人愿圓滿成功,百姓都說:“我們自然愿意跟隨了” 解意:本章老子分析了幾種統治者與人民的關系,是上一章的承接。人們對不好的統治者是輕蔑的,是不相信他們的承諾的。好的統治者是謹言慎行的,能成其事業,使國泰民安,百姓自然愿意跟隨好的統治者了。高恒解《道德經》之十八 18.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譯文:國家政治混亂秩序沒有人遵守了、大道廢棄了,就會產生假仁假義;有投機取巧追名逐利的智巧了,就會有超乎尋常的虛偽狡詐;家庭不和睦了,就會有孝慈的顯現;國家君昏民亂了,就會有忠臣站出來。解意:本章老子指出,統治者失德,大道就會被廢棄、國家就會陷于混亂、無人遵守制度秩序。統治者就會用假仁假義來欺騙老百姓。統治者抱有私心巧立名目榨取百姓,就會使人們都變得虛偽狡詐。國家處在危難之時,家族不和睦了,就會有忠臣孝子顯現出來。統治者失德,社會就不會再純厚了。老子辯證的揭露了統治者為了掩蓋其不道,而用假偽虛詐,欺騙人民的伎倆。高恒解《道德經》之十九 19.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譯文:杜絕推崇圣賢精英、拋棄他們的智巧,是對人民有百利的好政策;杜絕虛偽的仁、拋棄虛假的義,民眾就能恢復孝慈的本性;杜絕使用智巧、拋棄個人的私利,盜賊就不會產生。用此三項做信條法則是不夠的。故此應該讓它有所連接、使他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讓他們看見你平素的行為、你要抱定儉樸、不奢華不放縱,減少私心和欲望。杜絕虛仁假義圣智禮法等學說的泛濫、就不會有憂患了。解意:老子認為,國家混亂都是統治者推崇圣賢精英治國理念造成的后果;是虛仁假義,以巧欺民的后果;是私利至上不檢點、不樸素的結果。所以,老子說: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絕學無憂。高恒解《道德經》之二十 20.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譯文:用應諾和呵斥的態度回答,相差多少?美好和丑惡,相差又是多少?人們所畏懼的,不可以不畏懼。荒唐啊!這些風氣還沒有過半、好像更沒有盡頭啊!大家都興高采烈歡歡喜喜地好像在享受盛宴,又好像春天登上高臺觀看風景一樣心曠神怡。唯有我對此淡薄寧靜無動于衷;混沌不清啊,就像還不會發笑的嬰兒一無所知;頹廢得很啊!好像找不到歸宿一樣。眾人都無知的有余,而只有我像是被無知遺棄了似地。我們執行的愚弄人心的辦法也正確嗎?庸俗的人們炫耀自己,唯有我不彰顯自己;庸俗的人斤斤計較以示聰明,唯有我不計較、不耍小聰明。淡定啊,向大海一樣;急功近利呀,其后患無窮。眾人都有學習的榜樣,而唯有我頑固的不向他們學習、而且還鄙視他們。唯獨我與人們的觀點觀念不同,而且我善于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用歷史的成功與失敗做今天的理論依據。解意:本章老子描述了當時人們的無智無知,昏昏然不知醒。不知美丑善惡。只是人喜我喜、人懼我懼、無知無志,卻把我這掌握真理不同流合污者,當成傻子看待。荒唐的世界、昏庸的年代、昏庸的人們,讓我無可奈何。人們都學習發財之道,追逐名利,斤斤計較,急功近利。老子不僅不向其學習,而且還鄙夷他們。因為他知道,這是喪國之道。他從歷史與現實中得來的理論依據真理,也是所謂的治國之道。高恒解《道德經》之二十一 2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譯文:有孔洞之類的道就能成就道的作用,但徳是維道是從的、沒有道、德就不會有作用。自然規律道可以用具體事物來解釋,看上去是恍惚不定的。惚啊恍啊的,其中卻有萬象百態;恍啊惚啊的,其中有事物的變化規律;幽遠啊深廣啊,其中有細小精確;其細小的很真實,其中有可信的依據;從今天上溯到遠古,其自有名開始就存在,已經觀察到了萬物的根源。我怎么知道萬物的本來狀態呢?是以觀察萬物自然規律‘道’得出來的。解意:本章老子進一步論述了他所提出的‘道’‘德’的具體存在和人所知道‘道’‘德’的歷史。‘道’在無‘道’人的眼中是恍惚惚恍的,在掌握道的人的眼里是真實的精確的。道是深廣的、幽遠的。空無的都是公‘道’,也包括空洞。道的表現形式很多,孔洞是道的形式之一。本章也論述了德與道的關系。德是維道是從的,有了道,德才能發揮作用。但道也需要有德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它們是互相依托的。高恒解《道德經》之二十二 22.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譯文:圓通則能保全,枉為則出于剛直,低洼則易于盈滿,凋敝則利于更新,缺少則有所得的理由,多余則讓人疑惑。所以圣人抱定了這一法則、并讓天下人都遵守這一法則。不自我顯現功德者,固然是明理之人;不把自己的一人之見當做評判是非的標準,故而能彰顯公平正義;不從思想上伐除自以為是的成績,就會居功自傲;不自吹自大也不矜持不前,所以能夠長久;你唯唯諾諾不與人和人爭長短,故天下人都不會與你相爭。古時候所謂:“圓通則能自保”的話,怎么能是虛言呢?誠誠懇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天下則能復歸一統。解意:本章老子所說之意是,曲則全,枉則直等論調是圣人用來愚弄人民的把戲。用具體的自然規律誤導人們,讓人們任統治者擺布,忍辱負重、識時務。老子認為,真正明理知‘道’的人,不自我顯現,不把一己之見做評判是非的標準,這樣才能彰顯公平正義。只有從內心伐除自己的成績,才不會居功自傲。統治者只有誠誠懇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贏得百姓的心。在此,老子提出了誠誠懇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這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高恒解《道德經》之二十三 23.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譯文:不朝令夕改自然和諧。因為狂風不能持續刮一整個早晨,暴雨也不能持續下整個一個白天。天地都不能使事務長久不變,而何況人哪、怎么能夠做到哪?故此,從事于為人民服務的有道之人同于道;依為人民服務之道而布施德行的人同于德;缺失道德的人同樣會缺失民心。同于為人民服務之道者,從事為人民服務之道的人也樂于得到他;同于按為人民服務之道作為的有德之人,從事為人民服務之道的有德之人也樂于得到他;同于缺失道德的人,缺失道德的人也樂于得到他。信心不足誠信不夠,所以人們會不信任嘛!解意:不朝令夕改就會自然和諧。但,自然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連天地都做不到不變,更何況人呢!只要按為人民服務之道施與德行,就會得到有道德的人的擁護并愿意與之相融。無道無德者,人民不信任他們。無道者常常會打著有道的旗子,無德者也會常常打著有德的旗子,所以人們要有辨別真偽的能力。高恒解《道德經》之二十四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譯文:踮腳而立者不能持久,跨步而行者不能遠行;只采用自己見解者不聰明;自以為是者得不到彰顯;自我夸耀者勞而無功;自我矜持者不會有所長進。這些說法都是有道理的,可以說這些做法就像吃多了所長出的贅肉那樣多余難看使人行動不便。這些東西或許更令人厭惡,故此有道之人不會這樣做。解意:形形色色華而不實的東西都是令人討厭的,就像多余的贅肉,只能對自己的行動有妨礙,故作姿態是影響發展的不明之舉。所以他們是不會長久的。這是短視者的行為,真正有道之人是不會這樣做的。高恒解《道德經》之二十五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譯文:有一物渾然而成,在有天地之前就產生了。無聲無息啊!無形無體啊!獨立長存而不改變其規律,周而復始的運行而從不懈怠,可以視其為天地的母親。我不知道它的名子,所以免強用文字把它記了下來、稱其字為“道”,勉強為它取名稱其為“大”(名“大”字“道”)。它大的可以說邊際消逝,邊際消逝可以說是遠,到了最遠的地方不改變方向再往前走就等于往回返了(老子首推地圓之說,打破了古人的天圓地方之說。)。故此道是大的、天是大的、人也是大的。此范圍之內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啊。人的生存方法是由地所控制決定的,地是由天所控制決定的,天是由道所控制決定的,道是自然的規律所決定的。譯文:此章老子對道進行了進一步論述。并為其起名為“大”,立字為“道”。遠曰反打破了天圓地方之說。宇宙之中有四大“人”“地”“天”“道”,這四大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人地天道,道居第一。沒有道,一切都不能存在。高恒解《道德經》之二十六 26.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譯文:重是輕的基礎(要重視個人的行為能力、要輕視出身等級貴賤),靜是躁動的君主(要靜觀天下不做躁動的君主)。要是君王每天出門都離不開浩浩蕩蕩的排場。雖然看上去很風光威風凜凜的好像很榮觀,自以為是處在和諧超然物我的處境當中。為什么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君王,而自己卻要如此的輕率不負責任的治理天下呢?輕率則會失去根本,躁動必失君位。解意:本章意為選拔人才不要看出身貴賤,大國君王行事也要檢點不能躁動講排場。要有憂患意識,不要自以為是處在和諧超然的盛世當中,輕率處事就會失去民心,躁動不安就會失去統治地位。知重便有根,知輕才有身。要想安身立命,必須知道輕重緩急。高恒解《道德經》之二十七 27.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譯文:以善行做行為準則的人,不需要刻意留下善的痕跡;善意的言行,沒有值得被譴責的瑕疵;善于計數的人,不需要準備簡策;常獨閉其身的人,沒有楗梢也不能打開與眾溝通的心門;善于與人結怨的人,沒有繩子捆綁卻有解不開的疙瘩。要是以為圣賢精英真是擅長拯救人民的人、讓人們各盡所能平等相待,就不會有被遺棄的人了;要是圣賢精英能物盡其用,就不會有廢棄的物品了。相信圣賢精英之人是所謂的裝作聰明。故此善良的人們,不善于用說教指導而是以行動為師;不善良的人們,是善良的人們資助產生的(慣養出來的)也是善良之人的反面教材。不尊重其老師,不珍惜善者的慣養(不能用不善之人做反面教材),雖然有智力卻不知道人生的路應該怎樣走,這就是奧妙的要點。解意:本章意為真正的善者是不需要痕跡的,也不會留有值得人們譴責的瑕疵。要打開心門,與眾人溝通,不要獨閉其身。不要與人結怨。圣賢精英都不是拯救人民的人,他們不會讓人們平等,也不會讓物盡其用。相信圣賢精英的人,都是自作聰明的人。善為者不善說教指導,而是以行動帶動引導。不善之人是由于人們自私怕事的行為慣養出來的,如果人人都能與不良現象作斗爭,惡人就不會猖獗。不知為善者,就是智力再好,也不會找到人生正道,這就是做人的奧妙所在。高恒解《道德經》之二十八 28.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譯文:知道什么是強大的根本,卻安守柔弱謙下,就像天下所有的小溪。做天下所有的小溪,常予人德而不能改變其纖弱,持這種思想的人就像回到了單純的嬰兒狀態。知道白晝陽光四射,卻要安守黑夜的寂靜,全天下都安于這種形式。全天下人都安于這種形式,常常有德智之人是不忒認同的,再回到沒有希望沒有盡頭的狀態。知道什么是榮譽榮耀,卻能安守被人凌辱的處境,是天下最下賤到的事。天下最下賤的人,常常給予小恩小惠就能使其滿足,又回到了儉樸無知的狀態。回到儉樸無知的狀態、就得用智慧把儉樸無知的狀態驅散才能鑄成大器,啟用圣賢精英,則他們就會控制各級官員為官之長。腐敗的制度就不會改變。解意:知道強大的根本,卻甘愿做小溪,把自己的能量輸注給別人,而自己不能強大,用自己的積蓄濡養河流,這種人就只能有嬰兒那樣的智力了。任大河榨取而能自認為強大。知道白晝陽光溫暖,卻能安守夜的冷寂,或任鬼怪橫行。知道什么是榮辱,卻能安守被人凌辱的處境,是天下最下賤的人,天下最下賤的事,這樣的人會滿足于小恩小惠,會因小恩小惠而出賣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是目光短淺的自私無知的。啟用圣賢精英,官員就會變的貪婪,腐敗制度就不會改變。高恒解《道德經》之二十九 29.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譯文:將要自取天下而為之,我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得已而為之。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可以違背他們的意愿,不可以執掌強加他們。誰這樣做都會以失敗而告終,誰用強力執掌強加于人民誰就會失去民心最終導致失敗。要是圣賢精英都能無為,故此不會有敗績,也不會有大的損失。男人們聚在一起有帶領的有隨行的;有小聲議論的有公開宣傳的;有激烈抗爭的有羸弱膽小怕事的;有敢于承擔的有敢于毀壞的。是為了去除圣賢精英們對百姓的愚弄欺壓、去除他們的腐敗奢侈糜爛的生活、去除他們心安理得的榨取人民的心讓他們不能安泰自若欺壓人民。解意:想要取得天下的人,都是被逼出來的。人民是神圣的,誰違背人民的意愿,用強力執掌強加于人民,誰就會失去民心,最終導致失敗。若能不聽圣賢精英的蠱惑,就不會有大的損失和失敗。百姓們可以推翻圣賢精英治國的統治集團,讓公平正義取代自私自利,讓欺壓人民的人無路可走。總之一句話,造反有理。只要你是正義的就不要怕圣賢精英的任何強加之名。高恒解《道德經》之三十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譯文:以《道德經》作為執政理念的君主,不用強兵征服天下,用《道德經》理論征服天下的后果要比用武力征服好恢復。軍隊所到之處,百姓就像生活在叢生的荊棘之中。大的軍事行動過后,必定會有災難之年的境況。有好的結果是因為善于把握人心,而不是用敢于取強的結果。有成果不要矜持不前,有成果不要自我夸耀,有成果不要驕傲自滿,用軍事手段獲得的成果是不得以的,獲得成果也不要對百姓用強。對百姓用強硬的政策的政權易于衰老,是所謂的不道的謂之無道,不道的政權無路可走、也就會很快的接近死亡。解意:用《道德經》做執政之道的人,不會用強兵征服天下。用真理征服天下比用武力征服天下好恢復。軍事行動會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征服人心比動用武力要強。不要驕傲自滿,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用軍事手段獲得成果,但不能對百姓用強。對百姓用強就會走向衰退,走向滅亡。因為這是無道之舉,無道必亡。我認為老子在寫這部《道德經》之前,一定是寫過一部更詳細的《道德經》的。因為對統治階級有抵觸而被銷毀。高恒解《道德經》之三十一 3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譯文:崇尚武力,以用強兵為最佳選擇是不祥和的,這樣的事情人們都厭惡它,或者這就是人人厭惡的厄運的開始,故有道之人不這樣做。居君位者應該重視防御積極備戰,使用兵力時應貴于防守。打仗使用武力器械都是不吉祥的,不是正人君子用于征伐的武力器械,只能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不要過于發揮達到目的恬淡為止。勝利了也不要美化,美化用武力取得的成果,那就同于樂意殺人的行為也是樂于殺人者。凡是樂于殺人的人,則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積極防御天下大吉,保守棄武難避兇險。不喜歡用兵的君王也要積極備戰(偏將軍主張積極備戰),喜歡用兵的君王應該將心安靜下來(上將軍保守右傾)。對待戰死者要舉行葬禮祭奠。死亡人數過眾過多,君王要用悲哀的心情親臨祭奠,戰勝了要以喪禮的形式處理善后。解意:本章之意為,用武力征服不如用真理折服。但必須懂得防守重視防御。用武力征伐是不祥的,勝利了也不要美化。美化武力成果者等同于樂于殺人的人,其行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不提倡征伐,但必須有有效的防御措施。對待戰死的人們,要以葬禮的形式處理善后。人數眾多者,君王要親臨祭奠。以讓人們過上恬淡的生活為上策。高恒解《道德經》之三十二 32.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譯文:道常以各種形式出現常人不知道哪個是真正的道,因為它是樸素的表面看不出異樣,雖然常人無法看到他,可是天下沒有不按道而生的事物、沒有能不為臣的。候王要是能夠按照《道德經》的理論治國并能堅守,萬物和人心將會自然歸從于他。天地相合就能降下溫潤的甘露,人民不用命令而且能夠自己掌握好做事的尺度公平均等。因為有按照《道德經》的理論制定的制度并能頒布于天下,制度頒布了人們就有所遵循,百姓將知道如何發揮自己如何約束自己,知道怎樣發揮自己約束自己就沒有什么危險了。就像道在天下所發揮的作用,又像川谷沿著河道(河床就是制度)流向江海。解意:道是樸素的真理,以前沒有名字,人們對他沒有重視到。可是天下的人和事物沒有能讓它臣服的,而且是都臣服于它。沒有不安道而生的事物。統治者若能堅守,人心將自然的歸從于他們。天地相合能降甘露,官民結合能降太平。有真理有公平的制度,百姓就會自覺的約束自己,發揮自己,只要河道走向合理并能兼容,河水就會自覺的沿著河道奔向大海。河道是制度,人民是河中的水,統治者是水里的魚。高恒解《道德經》之三十三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譯文:能認識了解別人是有智慧的人,能認識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人。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實力的人,能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知識充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堅強的努力堅持奮斗的人是有志向的人,不失其所蘊涵自身價值的人才能夠長久,有精神有思想的人其人雖死而精神思想還在、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長壽之人。解意:本章之意是讓人們認識自我戰勝自我,要有精神有思想,要有志向并堅持到底、創造自身價值,知識充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能把精神和思想流傳并能造福后代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之人。高恒解《道德經》之三十四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譯文:大道像水一樣按其自己的規律流動著,它可以在天邊也可以在身邊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萬物都賴其生長而它從不推辭,功成也不顯現其功。載育萬物而不為萬物之主,通常沒有私欲,可以說渺小的常被人們忽略。萬物都隨著它的規律運行而不知誰為主宰,可以說大的無邊無際所以為其取名為“大”。以其終身不自以為大,故此能成就其大。解意:本章進一步闡述了道。道是和水一樣無處不在的,是萬物生長的依靠,但它卻從來不以主子自居。因為它是沒有私欲的。它小到可以被人忽略,大到無邊無際。因為它從不自以為大,所以說它是偉大的。做人要不居功不自大,要無私欲。高恒解《道德經》之三十五 35.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譯文:執掌著象征著人民利益的《道德經》中的治國之道,是天下人所向往的。跟隨這樣的人是不會有害處的,可以安享公正太平。安樂的生活與誘餌相同,過客到此都止步不前了、都想享受安平太的生活,道說出口來,感覺平淡無味,視之又不足以見到,聽又不足以聞到,用之卻是無窮的。解意:以《道德經》做真理的象征,用其中的治國之道作為制度,是天下人所向往的,跟隨這樣的人可以安享公正太平。這樣的生活像誘餌一樣吸引過客止步不前。因為人們都愿意享受安平太的生活。人間正道說起來并沒有華麗的辭藻,而且你不實踐并看不到它帶來的真實好處,只有經過長期的實踐,才會知道他的無窮作用和好處。也是對道的進一步論述。高恒解《道德經》之三十六 36.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譯文:將要吸氣時,必須先呼氣;將要削弱它,必須先使其強大;將要廢除它,必須先興旺它;將要奪取它,必須先給予它。這就叫做即微妙又明了的實行欲望的先兆。這樣柔弱就可以戰勝剛強。魚要想生存是不可能脫離開深水的,國家的軍事實力是不可以向人炫耀展示的。解意:本章老子辯證的闡述了予奪之道。凡有奪取之欲者,必有先兆。也即必有準備。麻痹敵人是以弱勝強的關鍵。統治者想要的一切都離不開人民,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作為國家在軍事上必須留有殺手锏,不能展示炫耀武力。高恒解《道德經》之三十七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譯文:道通常看不到它的作用,如按其行事卻無所不能為。候王若能守住治國道,萬物會自然改變開化。民眾改變了開化了要有所作為,我們將建村鎮集市給民眾以方便、我們不為名利而爭提倡勤儉樸素,君王要沒有自私的欲望百姓就能靜享太平不躁動,天下會自然而然的風氣端正安寧穩定。解意:真理在沒有實踐之前,常人看不到它的作用。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讓百姓看清它的作用,他的無窮的好處。統治者如能堅守真理,堅持真理為民造福,社會自然會風氣端正恬淡穩定。高恒解《道德經》之三十八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刻意講仁義道德之人不是有德之人,是偽裝做有德;不刻意炫耀其功德的人,不代表失德。刻意講仁義道德而其真有德行的人也無以為德;不刻意炫耀其功德德行作為的人是真正的有德。刻意顯示仁慈而仁慈的人無以為仁;刻意為顯示仗義而仗義者無以為仗義。刻意為顯示禮貌的行為而沒有人回應,沒有人回應他的虛假禮貌,他就會顯示出捋袖伸臂的原本無禮之狀。故此失道者假以德行示之,失德者假以仁愛示之,失仁者假以仗義示之,失義者則假以禮貌示之。所以說講禮貌的人,對于忠信的理念淡薄,而且是最大的禍亂根源。以上所說的都是掩飾其無道的虛華行為,而且是愚化百姓的開始。要是有哪個大丈夫能夠做到則心仁厚忠信于民,不做輕薄愚弄百姓之事,為百姓做實實在在的好事,不做虛華不實的損害人民利益之事,不奢侈浪費不脫離群眾。那么我們就勇敢的拋棄前者跟隨后者。解意:本章老子揭露了利用道德仁義禮信忠的人。他們的刻意與虛假是老子所不恥的。老子還告訴人們不要愚忠,如果統治者無道,人們就可以放棄他,也可以造他的反。誰能做到公平正義,為人民服務,我們就擁護誰,跟隨誰。統治者無道,就造他的反。高恒解《道德經》之三十九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一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昔日江山一統時,天下得一統而清靜;大地得一統而安寧;人心得一統而靈杰;峽谷得一統而充盈;萬物得一統而自然生長;侯王得一統能為天下正事。要讓百姓知道,假如天下無清靜之日,恐怕要分裂;大地不得安寧,恐怕要荒廢;人失去了靈杰,恐怕人類就不能發展了;河谷不能充盈,恐怕就要干涸了;萬物不能自然生長,恐怕就要滅絕了;侯王若不能公正廉明,恐怕就要失敗了。故此貴是以賤為根本的,高是以下為基礎的。所以侯王自稱孤家、寡人、不谷。這不是以賤為本吧?不是嗎?因此一心想得到榮譽的人最終是不會有榮譽的。要是不去故意欣賞追求那些稀少的美玉,美玉也就和石頭相同了。 解意: 本章老子辯證的敘述了江山一統的好處。統治者若想江山一統,必須真正的以民為本,淡薄名譽與美玉。人不能沒有靈魂,人若失去靈魂人類就不能正常發展。高、貴是由下、賤做基礎的,沒有下、賤,就沒有高、貴。百姓若不自我下、賤,就不會有人比你高、貴。王侯以孤、寡、不谷自稱,不是故意以此欺騙人民嗎?高恒解《道德經》之四十 4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 按照自認規律改變世界者道路為之變動敞開為你所用,無力改變世界者道路就不會向你敞開就不會為你所用。天下萬物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他們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有是在空無的地方產生的(空無即是道)。 解意: 敢于按照自然規律改造世界的人,“道”可以給你路徑為你敞開。不敢改變現狀的人,“道”不會主動為你敞開路徑。萬物生存都需要路徑,現有的東西也是由無產生的。空無即是“道”,不探索就無法發現它。本章老子鼓勵人們不要保守,要敢于打破舊傳統、舊習慣的束縛,要敢于創新、敢于作為高恒解《道德經》之四十一 4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上士聽到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到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到道的理論,極力嘲笑它。沒有人嘲笑它它就不足以成其大道了。故此有建設性的箴言里有:光明的道路好像是從暗昧開始的,前進的步伐好像是從后退開始的,平坦的道路好像是從坎坷開始的。崇高的德行好像從低谷開始的;大明大白好像是從愚辱開始的;廣施德惠是從不足開始的;建德好像是從怠情開始的;質純品真好像是從改變污濁開始的。大的方沒有死角;大的器物完成的比較晚;大眾的和音是希望之聲;大道的象征是無形的象征;道是隱而不見的且不被百姓所知。但只有道,善于利用就能成其大事。 解意: 聰明的士大夫能夠推廣真理,一般的士大夫對真理半信半疑,愚蠢的士大夫嘲笑整理。老子對各種道的起止之象進行了辯證的論述。好的政策不應該有死角。群眾的呼聲就是國家的希望。真理在沒有充分實踐之前,百姓是看不出它的好處的。真理給人們帶來的好處總是最后呈現的。只有按真理而為,才能一勞永逸,才能成就永久的豐功。高恒解《道德經》之四十二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道是生成一切事物的路徑,一切事物又都有陰陽兩個極,兩級交融產生中心、陰極陽極加中心謂三元一體,此三元即生出萬物也賴萬物所生。萬物都是背陰面陽的,陰陽二氣之所以能夠起作用是因為它們能夠圍繞一個中心和合相融。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谷,而王公卻以此用來自稱。故此事物有時候看上去或者是有損的其實是有益的,有時候看上去是有益的其實是有損的。別人所得的教訓,我們也要當作教訓。粗大強壯的棟梁不容易摧折壞死,我將以此經驗所教做基礎。 解意: 道是生成一切事物的路徑,一切事物都是有陰陽和中心這三元所構成。此三元生萬物又依附萬物而存,也同于陰陽轉換互生。只有和合相融,才能形成有機的整體。事物往往是表里不一的,所以要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慧眼,要高瞻遠矚,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堅強的棟梁之才其精神是不死的。我們要記住以往的經驗教訓,以經驗所教,作為解決一問題的基礎。高恒解《道德經》之四十三 43.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人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譯文: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風、水等),他們能馳騁天下無堅不摧。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人認為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知道不能逆自然規律而為、這樣是有益的。讓你無言的教訓能讓你知道,不逆自然規律的益處、記住這些教訓,天下百姓的希望就可極了。解意:本章老子告訴我們,不要欺負大自然,大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的,無堅不摧的。那些逆自然規律而為造成的慘痛的教訓,給了我們無言的教育與教訓。只要按照自然規律改變世界人民就會有希望。高恒解《道德經》之四十四 44.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者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譯文:名譽與身體相比誰親?身體與財物相比誰重要?得與失誰有害?過分的愛惜必定要付出大的耗費。過多的藏儲必定會招致較多的損失。故此知道怎樣滿足自己才不會受到屈辱,知道到哪為止才不會有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解意:人應該自愛自重,對待名利要適可而止,要知道怎樣滿足自己,不要為名利奮不顧身。個人財產過多會招致死亡。爭名逐利必定會落得身敗名裂之可悲的下場。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要被利益役使屈辱。高恒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譯文:大的成就好像怎么做都會有不盡人意之處,這樣的事情可以盡情的去做不必害怕小的弊端、因為他的成就遠遠大于它的弊端。大的充盈好像還有緩沖,其作用則是無窮的。大的直好像避免不了有小的彎曲。大的智巧好像也有笨拙的一面。大的辯論好像還是有些話沒有說透。大的贏好像總是顯得有些不足不夠的樣子,運動可以戰勝寒冷,安靜可以克服炎熱,清靜是因為天下有了正氣。解意:本章老子辯證的闡述了事務總會有一些不足或相反的東西存在。做事要懂得留有緩沖的余地。知識廣泛也要不斷的學習。百姓饑寒時要出臺好的政策,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百姓積極為國家出力獻策不要打消他們的積極性。正氣行于天下人們才會有清靜安樂。高恒解《道德經》之四十六 4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譯文:天下有為人民服務之道,就可以讓戰馬退回到田間耕作造糞,天下若無為人民服務之道了,作戰的馬匹也只能在戰場上生產了。禍沒有比不知足再大的了;最大的過失也大不過貪得的欲望。故此知道什么程度是滿足的人,常能得到滿足。解意:有道的國家是不需要戰馬的,無道的國家戰事是不會停息的。不知足是人間最大的禍患,沒有什么過失會大過不知足,人要知道如何滿足自己,把握住欲望的尺度,能滿足于不多得,才能得到無禍之滿足。高恒解《道德經》之四十七 47.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譯文:不出門戶,就能知道天下大事;不看窗外,就能見到發展的趨勢。其出行越是遠足遍布,其所知道的就越能彌補其見知之少。不要以為圣賢精英們可以不出行而知天下,看不見而不能明真相,不作為而不能成功。解意:本章之意為圣人不是天生的,不出門、不向外看就能知天下明真相。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你能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可以做到的。圓形能彌補知少的不足,不要被圣人們愚弄欺騙。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高恒解《道德經》之四十八 48.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譯文:求學問愛好學習的人,每天都能從學習中獲得益處,求真理為人民服務的人每天都有個人的損失,損失又損失,以至完全放棄了個人的私利之為。不為個人私利所為了就能無所不為,能堅持這樣做取得天下后常常可以無事;就是有事,也不足以令其取得天下。解意:學習者每天都能增長知識,求為人民服務者,最終不惜放棄為私利而為。人們都不為個人而為了,就能取得天下,讓人民當家做主,就能長保平安。就算是有事,也不會有大事,也不足以使其推翻人民政權自取天下高恒解《道德經》之四十九 49.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譯文:圣人的心與常人的心是不一樣的,他們假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良的人,我們善待;不善良的人,還讓我們善待他,這是德善。守信用的人,我們信任他;不守信用的人,還讓我們信任他,這是德信。圣人在百姓面前,裝作小心翼翼為天下百姓費盡心力的樣子,百姓只注重能聽到的和能看到的表面現象,圣人都把百姓當孩子一樣來愚弄。解意: 圣賢精英們的心都是虛偽的,假以善心欺騙人民,讓我們不管善惡都要善待,這是德善,是不道的。有道的人是善惡分明的。無道的善和無道的信都是毒害人民的。我們看事物不要只看他的表面,不要只聽統治者的宣傳,對任何事物我們都應有自己的辨別能力、分析能力。不要讓圣賢精英當孩子耍。高恒解《道德經》之五十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譯文:出世為生不能吸入空氣為死,屬于長壽之人,有十分之三;屬于短命之人,有十分之三;本來可以長壽,卻因意外死亡的有十分之三。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過于養尊處優驕奢淫逸和意外死亡。據說善于保護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出入犀牛老虎等野獸經常出沒之地,從軍不做勇武的甲級士兵。犀牛看不到你不會用角頂到你,老虎看不到你它就沒法用爪子抓到你,敵兵看不到你就無法用兵刃刺到你。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你沒有進入危險地能致死亡的境地。解意:人生能正常壽終者只有十分之三。養尊處優驕奢淫逸不是養生之道。要善于避險避害,避免行動不慎引起的傷亡。本章是從養生角度而言。不能斷章取義。高恒解《道德經》之五十一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以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譯文:道給予萬物生長生存的路徑,德給予萬物生長生存的養分,萬物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形成萬物的態勢。故此萬物沒有不遵循道的路徑而珍惜德養的。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貴,是因為它們從不命令萬物而是任由萬物自然生息,故此說道生萬物,德育萬物,任萬物自然生長發育,任其亭亭玉立或病毒侵襲;可以生養也可以使其覆滅。生養萬物而不擁有它,有為而不仗恃其為,供萬物生長而不做其主宰,叫做深遠厚重的德。解意:本章老子著重講了道與德的作用。道給予萬事萬物路徑,德給予萬事萬物以養分,即道生德養。道德共同作用才能產生萬事萬物。它們生養萬物而不主宰,也不視為己有。老子在本章對道與德的作用是形成一切的根源作了具體說明。道與德也是治國必須遵從的。你不尊重到,它就讓你走錯誤的路徑。你不貴德養,它就不給你濡養。道德能使之生,也能使之滅。高恒解《道德經》之五十二 52.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譯文: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起始做為天下事物的根源。既然知道了它的根源,那就能夠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身了;既然已經知道了事物的本身,就要把握好其根源,這樣終身都不會有危險。阻塞其對外貿易,關閉其外交門戶,終身不需要過分操勞。開放其對外貿易,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終身都無法就要。觀察到細微之處才叫明,能夠守持剛柔才叫強。運用為人民服務真理的光輝,再加上細微的觀察,這樣就不會遺留災難禍殃;是因為承襲了常理。解意:要認識事物的根本,要自力更生,開放外交外貿會使人終身操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無法挽救的禍患,把握好事物的根本,結合真理和細微的觀察,就不會有災禍遺留。高恒解《道德經》之五十三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竽。非道也哉!譯文:假使我正直然后又有知識,行走在大道上,唯一擔心的是怕施舍不過來。大道甚為平坦,然而人們卻總是愿意走捷徑。朝中的逆耳忠言沒有了,田地也就荒蕪了,倉庫也就隨之空虛了。富貴者卻能穿戴著華麗的服飾,佩戴著象征尊貴的寶劍,吃膩了精美的美食,侵吞占有著多余的財富稀貨,就像偷了竽一樣,無恥的鼓吹著,這是正道嗎?解意:本章表述的是當時的貧富不均,富貴者極盡奢華,貧乞者比比皆是,讓正義者不忍其睹。統治者聽不進逆耳忠言了,就會田荒庫虛。大道任多平坦,因為它的彎遠,所以人們總愛走捷徑,盡管只有少數人能夠通過。大道是持有公心者扶老攜幼前行的選擇。捷徑是抱有私心的人搶占財務的選擇。高恒解《道德經》之五十四 54.善劍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譯文:善于使用劍的人不需要拔出劍鞘,善于抱恨的人不能脫離痛苦,子孫對這個哲理要向祭祀祖先一樣虔誠不間斷的紀念著。修養自身的道德,其德才能真實;修養家庭的道德,其德才能有余;修養一鄉的道德,其德才能長久;修養一邦的道德,其德才能廣遠;修養天下所有人的道德,其德行才能普及全人類。故此要自我觀察審視總結反省自己,要以整個家庭來觀察總結反省家庭,要以全鄉來觀察總結反省這個鄉,要以整個邦國來觀察總結反省這個邦國;要以全天下人來觀察總結反省全人類。我為什么會知道天下必然的趨勢呢?就是我善于觀察總結反省的緣故。解意:本章老子主要講述了道德修養問題。修道立德的方法是觀察總結反省施行。家國、個人、天下之修養概不能脫離此法。不能放下私怨的人,不但不能修道立德,而且終身都在痛苦中掙扎。高恒解《道德經》之五十五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博。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譯文:只有厚重的德養,比于光腚的嬰孩。不知道躲避毒蟲的螫咬,也不知道猛獸的危險,面對兇惡的鳥都無法反抗。筋骨柔弱而不能掙脫別人的抓握。不知道雌雄交合之事而生殖器卻能勃起,這是精氣所致的。終日嚎哭而嗓子不會沙啞,這是元氣純和的緣故。知道和合的人叫做懂常識的人,懂得常識的人叫做明理之人,有益于生命的叫做吉祥,用心調理氣血使身體健康叫做強壯。事物強壯至極則會開始衰老,叫做沒有繼續生長之道,不再有生長之道了就會接近死亡。解意:只有德養卻沒有道者,就像光腚的嬰孩,對一切事物都處于無知狀態,也不知道反抗,只能任人宰割,還能活著是動物的本能所致。做人要懂常識,明事理,知吉祥,做事適可而止,因為物極必反。做人要道德雙修,無德之道是空道,無道之德是亂德。所以道德是分不開的。高恒解《道德經》之五十六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譯文:有知識的人不愛多說,愛說長論短的人無知。不聽他無法兌現的承諾,就堵死了他的承諾之門;挫了他的銳氣,也就能化解他的紛擾;柔和他自我炫耀所獲得的光環,就能讓他和大家一樣樸素;這就是深層次的相同。故此不可得到的感覺親切,不可得到的必須要疏遠它;不可得到的可能是利,不可得到的也可能是害;不可得到的感覺珍貴,不可得到的你要像對待賤貨一樣不肖一顧;故此只有天下的百姓才是最可貴的。解意:不要相信承諾,你相信承諾,他們就會用承諾欺騙人民,為自己帶上光環。你不相信他,就挫消了他們欺騙人民的銳氣,也就化解了他們所制造的紛擾,他們就和百姓相同了。不要求所不得,不可得的要視為禍害,不得接近,不得珍視貴重,要疏遠它,賤待它,拋棄它。要知道只有天下的百姓才最值得珍貴。高恒解《道德經》之五十七 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譯文:以公正的治國之道治國,以奇巧詭秘的用兵方法用兵,以不擾害人民而取得天下人的支持。我怎么知道其所以然呢?是根據下面所說判斷的:天下多禁忌避諱,人民就會很貧窮;人們多了操弄利器者,國家就會混亂;人們多了伎巧,工藝品就會泛濫滋生;亂施法令法律使之滋彰,盜賊就會越來越多。故此有自知的圣人會說:“我什么也不做,而民眾的生活水平會自然的發展變化;我保持安靜,而人民的行為會自然端正;我不生事擾亂百姓,百姓會自然的富裕起來;我沒有欲望,百姓就會自然的過淳樸無憂的生活。” 解意:治國要公,用兵要奇。不擾害人民就會得到人民的支持。給人民制造的條條框框越多,人民就越貧窮,帶利器防身的人多了,說明國家已經昏亂了。有技巧的人多了,就會亂制美器擾亂人心。濫施法令使之滋彰,就會逼民為盜。故此,老子借圣人之口,說圣人對人民來說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因為沒有他們,人們會過得更好。沒有圣賢精英亂國,就能國泰民安。高恒解《道德經》之五十八 58.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譯文:其政治環境寬厚清明,其人民就淳樸忠厚;其政治環境緊張苛刻,其人民就會抱怨不滿。災禍啊,是幸福的依靠;幸福啊,藏伏著災禍。誰能知道它究竟是福還是禍呢?:其沒有固定的正確的答案。正能轉變為邪,善能轉變為惡。人們之所以迷惑,是因為它是由來已久的難題。總是以為圣賢精英能不割裂政治環境,知廉恥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有光輝而不炫耀。解意:政寬人寬,政厚人厚,政緊人緊,政苛人苛。福禍相互轉變,正邪反復不定,無法準確定位。人們對圣賢精英所為感到疑惑,都是因為圣賢精英的作作祟。總是以為圣賢精英們不會割裂政治環境等,只能是一廂情愿。高恒解《道德經》之五十九 59.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譯文:治理人民的事大如天,不能小視。你不小視人民,就是說早為人民服務;早為人民服務就可以說是積了大德了;積了這樣的大德就沒有什么不能攻克的了;這攻無不克的能量無法估計,有了無法估計的能量,你就可以擁有國家;國家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就可以長治久安。是所謂的根深蒂固,國家長生必須永久地視為人民服務為治國之道。解意:本章老子重點講了為人民服務。百姓問題不視小,為人民服務是治國之本。抱定這個理念,就會有無限的能量,就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老子的《道德經》是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所以會被統治者所拋棄,會被圣賢精英們反解其意。高恒解《道德經》之六十 60.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譯文:治理大國,要想烹制小魚一樣,以為人民服務之道治理天下,其鬼怪神妖就沒有什么好神奇的了。不是鬼怪神妖不想神氣,是其神氣也沒人理他他就無法傷害到人了。非得鬼怪神妖不能傷害人了,圣賢精英也就不能傷害人了。這樣鬼怪神妖和圣賢精英也就都無法傷害到人了,故此德不僅可以讓人民得到恩澤、也還可以降服鬼怪神妖圣賢精英、使他們不敢再加害于民了。解意:治理國家不僅要小心謹慎,還要從容不迫。更重要的是要用為人民服務之道治理天下。以民為本,鬼怪神妖圣賢精英們就失去了害人的土壤。就會乖乖的與人民相同,不在高貴。統治者的德行不僅能讓百姓受益,還能降服鬼怪神妖圣賢精英們。高恒解《道德經》之六十 一 61.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人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譯文:大國應該向大海一樣處在下游之勢,以天下雌柔之懷,容納百川之交匯。雌常以靜勝雄,是能安于靜處于下的緣故。故此大國要有大海一樣處小國以下的胸懷,則可以取得小國;小國要有大海一樣處下的胸懷和智慧,則也可以取得大國。故此有大海一樣的胸懷就能容納百川。有大海一樣大胸懷就可以而且是一定可以取得天下。大國不要過分不要奢侈不要放縱欲望、不能把被兼并國家的人民當畜生待,小國不過分奢侈不放縱欲望、也能成其人間大事、成為天下人君。因此不論大國和小國兩者誰取得天下,都應該有大海一樣的胸懷、處下有容。解意:國家要想做大做強,必須胸懷遠大,并且能夠容融。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能取得天下。一統天下,才能稱其大事。高恒解《道德經》之六十 二 62.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譯文:把握好為人民服務之道的人,通常能把握住事物的深淺,是善人的法寶,不善之人若能以為人民服務為道、也能有所保證。華美的語言可以換取尊重,美善品行的名稱可以加給人。人已經不善良了,還有什么美善的東西不能放棄嗎?故此在立天子,設置三公的時候,搞得豪華隆重,不如就此向天子進為人民服務之道。自古以來貴重此道有誰?不是說:想做就能做得到的,有罪過的人順應此道就可以避免邪惡再生了吧?故此為人民服務的品行是天下最為高貴的。解意:人間之道只有守住為人民服務才能有所保障。華美的語言能換回人們的表面尊重,美善的品行才能留下美名。不善者為求自保是什么都能放棄的。在為人民服務的大環境下,他們為求自保也能被動的為人民服務。只有為人民服務才是最可貴的。高恒解《道德經》之六十 三 6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譯文:為無人為之細小,做無人做之易事,品無人品之平淡。大由小生多由少生。想做難做的事情要從容易之處入手,做大事要從細微之處入手;天下的難事,必須先從簡易開始;天下的大事,必須先從細微之處做起。要是以為信奉圣賢精英最終不能成大事,這樣的人才能成大事。你若輕易發出諾言必定相信你的人會很少。多從易處著手必能克服多種磨難。要是信奉圣賢精英事情就會更難,故此不信圣賢精英之言最終就不再有難為之事了。解意:做是要從細微容易之處入手,要與群眾打成一片品位平淡。大由小生,多由少生。處理天下大事難事,必須從細微容易之處開始。不要信奉圣賢精英,不要輕易作出承諾。多從細微容易之處入手,就能克服更多的大事難事。信奉圣賢精英只能讓事情復雜難辦。不信奉圣賢精英之言最終就不會再有難為之事了。高恒解《道德經》之六十四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譯文:其局面安定時易于把持,在沒有不良征兆的情況下容易謀劃;脆弱的容易破碎消解,微小的容易散落丟失。要在不良現象還沒有發生之前就應該做好預防工作,要在禍亂還沒有發生之前做好防治工作。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是用土石一點一點壘砌而成;千里的遠行,是從邁出的第一步開始的。有作為者會有失敗,執著者會遭受損失。是因為圣賢精英無所作為故他不會有失敗,無所以執著故他們無損失。平民百姓做事,常常是做了幾成有時甚至快接近成功時失敗了。謹慎要始終像開始一樣,就不會有失敗之事了。要是以為圣賢精英們追求的是無欲,不以難得之貨為貴重之物,他們的學問不是可以學來的,就會重復眾人所常犯的過錯錯誤。以輔助萬物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而不敢逆自然規律而為。解意:治國者要高瞻遠矚,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局面安穩時好把持,但必須有遠見。要在不良征兆發生之前做好預防工作。百姓問題不能小視,大事都是由小事衍生的,丟下小事不管就會釀成大事。所以,為人民服務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良現象要從萌芽階段處理。有大作為者避免不了會有小的失誤。執著于某項事務,就會有損于其它。要想成功必須堅持。要是把圣賢精英當做好人,就會重復眾人所犯的過錯。要順從自然規律,不要逆自然規律而動。高恒解《道德經》之六十 五 6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譯文:古時候善于為道的人,不是以偽詐治理天下教導人民,而是用樸實的不愚弄人民的做法做事。人民之所以難治,是因為統治者智巧心機太多。故此以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盜賊;不以智巧心機治國,是國家之幸人民之福。知道用這兩者,做考核稽查的模式。對官員經常做考核稽查,就是為人民的深德厚意。為人民服務的德行意義深啊,遠啊,與自私的物欲之心相反啊,然后才能致使國家強大、官清民順、天下大治大順。解意:統治者用智巧心機治國,等同于國家的盜賊,是國家的不幸人民的災難。以為人民服務之道治國,是國之幸民之福。為人民服務必須反自私自利的私欲,對各級官員要經常進行考核稽查,只有這樣才能使國家強大,官清民順,天下大治。高恒解《道德經》之六十 六 66.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譯文: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峽谷之王,是因為他善于處在川谷之下,所以能夠成就百谷之王業。要是圣賢精英想站在人民之上,必用謙下的言詞愚弄人民;要想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前,必以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福祉為幌子來欺騙人民。要是圣賢精英們居于人民之上而不以人民為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前、而人民又不能使其害怕、不能給他們造成危害。所以天下的圣賢精英們樂于推行此道而不感到厭倦。用其不爭的假象欺騙人民,所以天下沒有人與其相爭。解意:圣賢精英們用百谷之王之列,幫助統治者欺騙人民,裝作謙下為人民謀福祉,實際是為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奪取人民的利益,而使民不知計較的把戲。所以,他們會不厭其煩的推行此道。高恒解《道德經》之六十七 67.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譯文:天下人都說我的《道德經》偉大,好像沒有任何東西和我的理論相似。它唯有偉大也正因為它偉大,所以才沒有任何東西和《道德經》相似。若是像的話,它們早就不那么渺小了!我有三樣寶,持有它就能有所保證:第一叫做慈,第二叫做儉,第三叫做不敢為先天下之樂而樂之事。因為慈可以服眾、所以它比用武力征服還要神勇;因為勤儉所以能廣為臣服;不敢為先天下之樂而樂所以能夠成器且能長久。今天舍棄了仁慈而追求勇武;舍棄了勤儉而要廣為征服;舍棄了后天下之樂而樂而是先天下之樂而樂;只有死路一條呀!對人民慈柔征戰則能勝利,守則能固不可破。要想拯救天下,就得用慈柔來對待人民、人民就會同心協力與之保衛家園。解意:天下人都說我的《道德經》偉大,是因為我的為人民服務的理論與眾不同。持我三寶者,則戰無不勝,守無不固,反之只有死路一條。掌握了《道德經》中的理論觀點,就能拯救天下。我認為,此前老子一定是寫過《道德經》的。可能是被統治者封殺了。高恒解《道德經》之六十八 6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譯文:善于讀書的人,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顯其怒色;善于克敵制勝的人,不與敵人正面交鋒;善于用人的人,不凌駕他人之上。是所謂不爭的品德,是所謂用人的得力。是所謂千古之極的道理。解意:看人看事不要只看表面現象,做統治者或領導不要凌駕人民或部下之上。要懂得用人的學問,善于任用。對待下屬要施不爭之德。克敵制勝要懂得包抄迂回,不正面交鋒。不要輕易顯形造勢。高恒解《道德經》之六十九 69.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譯文:用兵有句名言:“我不敢說是為君主,而是用客觀原因證明出師有名;這時候我不敢前進一寸,而且寧可后退一尺。”是所謂行動詭秘不顯其行;攘敵而不顯其臂膀;兵臨城下卻像不知道有敵人一樣;執掌軍隊卻顯得無兵可調的樣子。禍患再大也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所說的三寶。故此兩軍對抗實力相當的時候,則哀兵必勝。解意:用兵必須師出有名,以表正義。用兵必須以詭詐迷惑敵人,萬萬不可大意輕敵,輕敵是人間最大的禍患。要誘敵深入各個擊破,不得冒進強取。兩軍相當則哀兵必勝。高恒解《道德經》之七十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被褐懷玉。譯文: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因為天下人不能知道,所以不能施行。原因是法令法規是由宗主規定的常人沒有權利制定,做事有君主發號施令,你之所以無知,是因為你不知道我所能知道的。知道我的人很稀少,論規則我所倡導的為人民服務之道是最好的、也是最應該珍貴的財富。統治者要讓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圣賢精英們穿錦衣佩美玉、以便更好的幫助他們愚弄百姓盤剝百姓。解意:我的《道德經》即好理解又好施行,因為對統治集團不利,所以統治集團要對其進行封殺,不讓百姓知道它。圣賢精英們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所以統治階級要給圣賢精英們穿錦衣佩美玉。我所倡導的為人民服務之道是利國利民的。我的理論是應該得到珍惜的。本章老子道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被封殺不被人們所知而感到無奈。 我認為老子是有一部完整的通俗易懂的《道德經》的。本《道德經》是為了不被封殺而濃縮,使其能夠流傳,而讓部分語句倒裝顛倒等不合常理的穿插情況。高恒解《道德經》之七十一 7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譯文: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道的,這是高明的;不知道自己應該知道的,這是和病一樣的毛病。圣人不會犯這種毛病,是因為他們把這種毛病看作是病了。你要是也把這種毛病當做是病來對待,所以你才不會犯這種毛病。解意:知之不知而明,不知知之而病。圣人視不知知之而為病,所以要學習他這一點,那樣你也一樣可以明。高恒解《道德經》之七十二 72.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譯文: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則統治者就將大禍臨頭了。沒有莊重和尊嚴的活著,沒有人不厭惡這種生活。你只有不壓迫人民厭惡人民,人民才會不厭惡統治者。圣賢精英們知道人民對自己的厭惡卻故意掩蓋不使其顯現,自愛到了不要尊嚴的地步。故此我們要舍棄他們而取前者。解意:不要把人民逼到不畏威壓的地步,不要讓百姓沒有尊嚴的活著,這種生活是人人都厭惡的。把人民逼到這種境地,統治者也就快大難臨頭了。圣賢精英明知人民厭惡他們,卻要故意掩蓋,為了自己殷實的生活甚至能放棄尊嚴。所以我們要拋棄圣賢精英們,追隨不壓迫人民的人。高恒解《道德經》之七十三 73.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譯文:勇于敢不是殺死對手就是被對手殺死,勇于不敢能使自己保住性命對手也一樣能活下來。這兩種情況,都有利害存在。人民之所以厭惡的,誰知道是什么緣故?是因為圣賢精英們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困難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艱難了。人民之所以會說他們,以不爭之態愚弄人民而且善于竊取人民的勝利果實,不能做實實在在的事而善于應承,不用召喚而且會自己主動來搜刮民財。善于謀得人民利益卻很坦然。天網那么寬廣,卻疏漏的讓作惡多端的他們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而不會有閃失。解意:勇于感和勇于不敢都是有利有害的,殺死對手需要冒風險,遠離對手雖然不用冒風險,但是會后患無窮的。人民所厭惡的是圣賢精英們的巧取豪奪而不能落入法網。他們弄虛作假上下欺瞞而不會有任何的閃失。高恒解《道德經》之七十四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譯文:人民不畏懼死亡了,你再用死亡來嚇唬他們就不靈了。若想使百姓常處在畏懼死亡的狀態中,而要把危害人間的人,我們要將他們抓起來依法懲處,誰還會敢危害人間呢?要設有常設的司法機構對危害社會的違法犯罪分子依法殺罰。誰私設公堂動用私刑也要依法殺罰,代表人民執法是和所謂的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一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傷到手的。解意:把百姓逼的不畏懼死亡了,你也就無法操控他們了。要想有效的操控他們,就必須打黑除惡,而且要堅持不懈。執法者必須公私分明,要不惜傷到手足至親好友,只有這樣惡人才不會危害人間。對于首惡之人可人人得而殺之。高恒解《道德經》之七十五 75.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譯文:人民之所以會遭受饑荒饑餓,是由于統治者索要的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會陷于饑餓。人民之所以難治,是由于統治者只為個人私利而不顧人民死活的強行硬為,所以人民就難以統治。人民之所以會輕生冒死,是因為統治者所求的太多厚重的讓人們無法承受,所以人民會冒死輕生而為。你唯有不以私利而為不使生活奢侈糜爛,要是賢明的君主就應當貴待眾生以民為貴。解意:人民之饑餓難治和輕生等都是因為統治者索要的太多,讓人們無法承受造成的。想做賢明的君主,唯有不奢華不以私利而為。要以民為貴,要善待百姓。高恒解《道德經》之七十六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譯文: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后身體是僵硬強直的。草木活著的時候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后是干硬枯槁的。所以堅強的東西是死亡的徒弟,柔弱的東西是生長的徒弟。所以用兵逞強則會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自然死亡或遭遇砍伐摧折。強大的總是處于下位作基礎,柔弱的總是處在上位機動靈活。解意:柔弱者更有生命力。強硬者即等于面臨死亡。做事要用強大做基礎,用柔弱靈活對待問題解決問題。高恒解《道德經》之七十七 77.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自然規律,它像不像張弓射箭呢?指高了就壓低一些,指低了就抬高一些,拉的過滿了就放松一些,拉的不足就補拉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人類現有的法則,則不然,現在是減不足者用以奉獻給有余者。誰能給有余者多占的財富拿來奉獻給天下的窮苦百姓,唯有掌握為人民服務之道的人。所以圣賢精英們會為自己的私利而為卻不怕、他仗勢的就是統治者不為人民服務,成就私利成功了、也不會有危險的處境,所以他們不想見到君主賢明!解意:自然規律是損有余而補不足的,現在的人類法則正好相反是劫貧濟富的,怎樣才能讓人間法則也能同于自然規律呢?那就只有掌握我的《道德經》中的為人民服務公平公正的原則,并且能夠一如既往的實行。因為現在還沒有這樣的人,所以圣賢精英們敢有恃無恐的任意而為。君昏民愚他們才能輕松的滿足私欲。所以他們不想君主賢明,不想讓百姓增智。高恒解《道德經》之七十八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譯文:天下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它,所以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取代它。弱者之所以能勝強者,柔者之所以能勝鋼者,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人始終如一的實行。所以圣賢精英們說:“能夠承受國家恥辱和詬病的,才可以成為國家的君主;能夠承擔國家災禍的,是所謂天下君王所必備的。”圣賢精英們說的一本正經的話好像都是反話。解意: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道理沒有不懂的,可是卻沒有人能堅持去做。天下最柔弱的是水,但沒有什么不被水所控制。圣賢精英們的話都是反話,上下期滿的,是反人民的,是國家的隱患。能夠承受國家災難的不是君王,而是人民。是人民在承受著。高恒解《道德經》之七十九 79.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譯文:和解深重的大怨大恨,必然會留有余怨;用德行來報答怨恨,怎么可以稱得上是善呢?所以圣賢精英們執掌著契約的制定權,而不做負直接責任的稅吏惹人記恨。保管契約的人為稅吏提供依據,掌管稅收的稅吏要用檔案員手中的契約做收稅的依據。為人民服務沒有親疏薄厚,這樣常常會讓人感到你是給予善的人。解意:大的恩怨無法徹底和解,以德報怨不是真正的善。是圣賢精英們制定的政策,而且不需要負責任。可上下推卸。看上去管理檔案的檔案員沒有繳納百姓的稅賦,實際上是他們提供的憑據。意為執政者給執行者提供了搜刮人民的舞臺。只有公平公正的為人民服務,人民才能與你親善。高恒解《道德經》之八十 80.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譯文:小的國家人丁稀寡。即使有十倍百倍的器具也無法使用;即使人們怕死而不敢向遠處遷徙;雖然有船只車輛,卻沒有所乘之地;雖然有兵器和士兵,卻沒有足夠的人來列陣御敵。使得人們只能復歸到遠古結繩記事的時代。到了統治記錄的極處原點。香甜的美食,美麗的服飾,安適的居所,習慣的風俗,都是鄰國的只能相望,雞犬之聲繁榮之音相聞,百姓老死也不相互來往。解意:國家不能小,小了對各方面的發展都有束縛,而且沒有安全保障,更不能抵御侵略者,甚至車船和大型的器具都無法使用。鄰國殷實富余的生活只能相望卻不可及,百姓到老死也不愿意與其往來。老子是主張一統天下的,所以他認為小國是束縛人類發展的,是不可取的。高恒解《道德經》之八十一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譯文:真實可信的話不美麗,漂亮的美言不真實不可信。善良的人不會夸夸其談巧言善變,夸夸其談巧言善變者不是善良之人。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所以不被人們所知,賣弄自己使之廣為人知者不是真正的有知識的人。圣賢精英們不會真正的積德行善的,即使他已經做了也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富有,即使給別人帶來好處了也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財富。為人民服務之道,是有利于人民的也是對國家無害的。圣賢精英們的道,是取民之財卻讓你感受不到他的爭奪。解意:真實可信的語言不需要用華麗的辭藻做裝飾,用華麗的語言做裝飾的話不可信。夸夸其談的人不是善良之人,自我炒作賣弄者不是有真知實學的人。圣賢精英們不是積德行善之人,即使做了一些事,也是為了個人利益逢場作戲、更好的為自己撈資本撈財富。天道既是自然之道也是為人民服務之道(因為老百姓是天),是利國利民的有益無害的。圣賢精英之道是巧取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財富之道,是禍國殃民之道。 老子在始終強調圣賢精英們是禍國殃民的,不要輕信他們的花言巧語,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巧取國家和人民的財富。他們是不會真正的積德行善的,他們是善于偽裝的,要認清他們階級本質。 老子對圣賢精英們對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深惡痛絕,通篇都在揭露他們。老子認為,圣賢精英們對國家對人民的危害無處不在。老子一再提醒人們不要忘記圣賢精英們害人本質。對反對圣賢精英們有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必要。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