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共同富裕”的產生背景
劉仰
·
2011-08-22
·
來源:烏有之鄉
昨天應邀看了一個尚在制作的電視節目,內容講“共同富裕”。制作該節目的緣由是,前不久重慶通過了《中共重慶市委關于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決定》,使得“共同富裕”這個話題近年來首次鮮明地出現在公共視線中,因此也引起了廣泛了討論。邀請我觀看節目的電視制作機構,就此話題做了幾集片子,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固定欄目,他們想聽聽我的意見。
此處不提電視行業的專業問題,說一個觀念問題。該電視節目制作比較宏大,大演播室,一個節目5個國內著名的學者做嘉賓,加上一位學者型主持人,每集片長50分鐘。按說能充分討論很多問題。但是,看完節目我發現,有一個很基礎的問題沒有討論:“共同富裕”的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有人可能會覺得這個問題有點多余,當然是在當下貧富差距懸殊的背景下提出的。的確,這是一個中國的時代背景。但是,在節目中,很多專家都指出,國外就比較重視“共同富裕”之類。這也不全是瞎說,“共同富裕”的確不是今天的新概念,而是一個早已有之的概念。所以,我的問題實際上是指:從人類歷史的角度看,“共同富裕”是從何時提出的?
專家們提到“共同富裕”的概念,大都會提到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就包含了“共同富裕”,或者說,共產主義的理想和制度設計,就是為了保障“共同富裕”,這應該沒有問題。我們知道,馬克思是19世紀的人物,那么,在他之前,有沒有“共同富裕”的概念?我們可以追溯馬克思之前的“空想共產主義”。整體而言,“空想共產主義”大都產生于18世紀。那么,還有再早的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考慮另一個問題:在等級制度下,有沒有“共同富裕”的概念?或者說,等級制度會不會產生“共同富裕”的概念和廣泛的社會制度?這個答案很明顯——不會。比方說奴隸制度下,奴隸主絕不可能產生與奴隸“共同富裕”的概念。盡管可能有個別奴隸主良心發現,對奴隸照顧比較好一點,那也是高高在上的恩賜,而非“共同富裕”。美國建國之初,雖然《獨立宣言》講了很多“人人平等”的話,但是,起草者托馬斯-杰弗遜等開國元勛依然是奴隸主,依然沒有同他們的奴隸一起追求“共同富裕”。換句話說,美國的開國元勛們并沒有允許奴隸同他們一起“共同富裕”。所以,這涉及到“共同富裕”觀念的一個根本點:人人平等。
只有在破除了等級制度后,在“人人平等”的觀念基礎上,才有可能產生“共同富裕”的觀念。所以,就歐洲或西方社會來說,“共同富裕”的概念只在啟蒙運動時期產生,在啟蒙運動之前,長期實行等級制度的歐洲,不會產生“共同富裕”的觀念。即便那時宗教有所謂“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那也只是一個極有限的“人人平等”,尤其不包括財富的平等,否則,歐洲宗教不可能與等級制度伴生一千多年。那么,人類歷史上還有比歐洲啟蒙運動更早提出“共同富裕”的嗎?
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提出“大同社會”。即便今天的人們把“大同社會”當成一種空想,它也顯示了中國人空想“共同富裕”的悠久歷史。因此,“共同富裕”的概念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在中國出現了。之所以它在中國不是空想,是因為中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了等級制度向平民社會的過渡。且不說“大同社會”包含的政權共享的概念,僅從財富上說,孔子主張的“有教無類”,已拋開了財富的差異;孔子回答冉有說“富之……教之”,也是“共同富裕”的體現。此后,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則把共同富裕落實到具體的細節中。此外,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晏子明確提出“均貧富”,管仲也有較強的“均貧富”思想,商鞅更是在法律實踐中推行“均貧富”的政策。東漢末年張角的黃巾軍起義打出“均貧富”的旗號,都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現實:隨著等級制度的消失,財富的平均分配成為社會要求。
我們現在可以說“均貧富”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共同富裕”,但是,它的確是“共同富裕”的一部分,也是追求“共同富裕”的一種實踐。中國在商鞅變法消除等級制度后的2000多年歷史上,財富的分散與集中,一直交替出現。土地高度兼并導致的社會動蕩,與相應隨之出現的“均貧富”變革,是中國歷史階段性的特征。而造成這個特征背后的動力,就是“共同富裕”。我們可以說,一個朝代相對長期穩定的時候,大致都是“共同富裕”實現得較好的時候;而在朝代崩潰時,一般都是“共同富裕”難以維持的時候。之所以發生社會變革,就是為了實現新的“共同富裕”。
解讀中國歷史應該拋棄西方中心論的觀點,把秦始皇之后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都看成封建社會,是西方觀念對中國歷史的嚴重誤讀。秦始皇之后的中國,本質上就是農業經濟下的平民社會。其間,等級制度有不同程度的回潮,例如元朝、清朝。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的穩定性、文化的延續性,其核心就是“共同富裕”。歐洲只是在啟蒙運動以后才消除了等級制度,才開始嘗試“共同富裕”,但因為缺乏中國2000多年的實踐,西方在實踐這一理想時,并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同中國歷史相比,共產主義運動類似于付諸實踐的黃巾軍起義,它不能成為常態,只能成為階段性變革的動力。
“共同富裕”的概念最早產生于中國,因為中國最早廢除等級制度、進入平民社會,因而,“共同富裕”在中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傳統。歐洲“共同富裕”觀念的產生要稚嫩得多,在制度實踐上也遠不如中國。就典型意義來說,中國古人在長期的制度實踐中早已清晰地意識到,“共同富裕”絕不是“均貧富”的平均主義,而應該是適度的財富分配,其目的是在效率和公平之間、在競爭與互助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中國歷史周期性的變革,大都是因為這種“共同富裕”的平衡被打破造成的。雖然我們應該從歷史中總結這一教訓,避免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但是,我們應該承認,“共同富裕”的確是中國長期的制度實踐,因此也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腦海里。由于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的不同,中國古代“共同富裕”與現代“共同富裕”也不同。下次再說。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