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拜讀了一位耄耋老人的文章,字里行間體現出客觀冷靜的思索,豁達睿智的探求。老人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地解析了人們奉之為“國學”的“孔孟之道”,踐行著毛澤東提出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讀了這篇文章,我突然感悟到:毛澤東思想是什么,是“孔孟之道”加馬列主義。毛澤東的“仁”、的“大同”,提煉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與馬列主義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這思想正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新文化。
而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開國大典時他在天安門城樓上高喊的“人民萬歲”。是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萬歲,只有人民才能萬歲!讓我們高喊:
人民萬歲!
現把曹老的文章推薦個同志們,以饗視聽。
門外聊儒
曹素人
幾千年來,在承載著中華民族的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56個民族生存發展的諸多問題,大體上都由各方面的專家、學者論證過,基本上理清楚了。
但是對儒——孔孟之道,顯然還沒有完全獲得共識,讓人云里霧里的。五四運動時期的魯迅,在他所著的《狂人日記》中,曾斥之為“吃人”的惡魔。當時的共產黨人以及許多先進分子站在他一邊,自然不在話下。但是,也確實有胡適、傅斯年、梁漱溟之流的學者,蔣介石之流的政客卻始終推崇它。截止現在,甚至還有某些精英吹鼓它“博大精深”,主張以《論語》、《中庸》治理現代的社會主義國家。
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的毛澤東。還在延安時期,就提出過:“要總結孔夫子…”。惜乎,大概因為現實的斗爭太緊張太激烈,以致好像還沒有人做過。或者做也有人做過,只是還沒有收獲突破性的成果。
鄙人年事已高,但身體還行。為了防止“腦萎縮”,又因為在自己的腦子里,只有“終生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沒有共產黨人“離休”、“退休”一說;又以為這件事值得一做,所以想到來做一做。可又明知自己才疏學淺,不敢做。想來想去,想到許多人認同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治學原則。于是乎冒然鼓起勇氣,大膽假設,依靠自己一知半解的歷史知識,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常識,或許能夠做點什么。并且做了起來。現在斗膽把自己的思辨所得,縷述如后。
一
山有脈,水有源。
孔孟學說——儒,也有根有源,有一個發生完備衰落的過程。一般學者專家,都認為它源于周公旦的《周易》和《周禮》。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毛澤東:賀新郎·詠史)。周武王滅紂建國以后,發展到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不斷地發生戰爭,實行兼并。孔子對狀況顯這種然不以為然,主張 “克己復禮”,并以“克己復禮為仁”。主張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和仁等,作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和做人的準則。到了孟子時代,情況不見好轉,仍然和孔子時代一樣,孟子在經過反復思辨之后,毅然做出了一個歷史性的論斷,也就是既肯定了孔子的“禮”與“仁”,又對它們做了補充和修正,明確地提出了“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和實行“仁政”。迄至漢武帝時,董仲舒把他的讖緯神學也融合了進去,并說服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從此,天子——皇帝們由“代天巡狩”的天使、“替天行道”,演化到他們的思想成了“天意”;他們的作為是天的作為,他們成了天的化身,徹底地“天人合一”了。這既為儒釋道三教合流敞開了大門,也使得原本由于人數比較少,文化十分落后。而被蔑視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為代表的部落首領,在打敗中原皇帝以后,也可以以天子的名義做起中原的皇帝來。跟隨他的那些大小頭目也可以做起大大小小的官來,從此他們就接受了漢文化,使彼此的文化逐步融合了起來。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個“天人合一”,是把一個神——天之子,還原成了活生生的人——皇帝。它同喜瑪拉雅山上的一個不愿做王子的王子,出家修行成了佛;西方世界一個活生生的斗士,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后變成了上帝,大不相同,正好相反。在名義上的神,實際上的人這一點上,鄙人認為孔子簡直成了唯物主義者。到了宋代,孔子受封為“文宣王”、“至圣先師”,孟子成了“亞圣”,也就是水到渠成,理所當然,不容置疑了。與時俱進,就旁騖起哲學來,興起了朱熹的理學,格致學,王陽明的心學,李贄的唯物論。從那時起展開的“知難行易”的爭鳴,甚至一直搭上了孫中山和毛澤東。
二
先來討論禮。
當今一般人講的禮,是指尊老愛幼,彼此友善,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講平等。這當然是對孔孟之禮的異化、泛化、現代化。是有益的,值得繼承發揚。
孔孟學說之禮,正好和上述理解相反。講的是品級,講的是尊卑,講“三綱五常”,“男尊女卑”。在君臣之間講以君為綱,在父子之間講以父為綱,在夫妻之間講以夫為綱。而對女性則講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在兄弟之間則講嫡出為長。師徒則講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一個家族聚居區,如果家族內部出現了違反族規的問題、甚至涉及到特殊的人命問題,都可由族長負責處置。
敬請注意:前面提到過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和仁等,正是兌現這種人際關系的做人的準則。
孔孟學說中,只有在朋友之間,才能享用到現在的“平等”,如所謂“忘年交”。不過,孔孟學說中并沒有平等這樣的觀念,講平等對孔孟學說來說,是悖論。下面,我要著重指出:
禮。作為觀念形態,是孔孟學說的價值觀,是孔孟學說的“綱”。先從樂和禮的關系說起,所有專家、學者都知道,樂和禮都是周公制定的。但是它們卻不是兩個平起平坐的概念。禮要起主導作用,樂要受到禮的規范和制約。天子、諸侯所享有的樂器編鐘和樂舞的佾制,有著嚴格的區別、再如只有天子能夠享受九個鼎、出行時能夠乘坐八匹馬駕的車等,都是絕對不允許“僭越”的。說到其它如 “天下為公”、“忠孝”、“仁愛”、“悌義”、“誠信”、“廉恥”、“修身齊家”、“氣節”、“名節”“慎獨”,以及“有教無類”,“學而優則仕”、“文以載道”等等。都緊緊地圍繞著禮,依附于禮,從屬于禮,全都是間接、直接為它服務的。禮還包括與“進貢”相聯系的藩屬觀念,敵對族群之間締結姻親的“和親”觀念、血緣觀念等。
禮。也是一種經濟、政治制度。它和前面說的觀念形態一樣,是在原始農牧業、手工業日益發展的條件下;在周武王、周公旦率領奴隸們,推翻奴隸主的斗爭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起來的。它是一種新的占有權和利,分配權和利,維護權和利的體制。《左傳》莊公十八年:“王命諸侯,禮數亦異”。朱熹也說過:“禮,制度品節也”。
有史以來,直到孫中山創建 “中華民國”,我們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從來沒有過現代國家、民族、階級、主義、民主、專政、發展社會生產力等這些觀念(國字是有的,但是它的內涵是都城,封地或地方而已)。有的只是“天下”、“江山”、“社稷”、“天子”、“禮”、“仁”、“忠孝”、“主子奴才”等這樣的觀念。那“天下”、“江山”、“社稷”,是天子——皇帝們及其家族的私有財產。孔孟學說教訓我們:“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
天子——皇帝及皇族是絕對的占有者。他們擁有的權和利是無限的。
所有從事農牧業、手工業的勞動者,孔孟稱之曰“庶民”。并規定“禮不下庶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他們不享有任何權與利。當然:
他們中間,立過戰功、學有所成成了孔孟精英,生育了漂亮的女兒被納成了后妃的,則可以擠進占有者陣營中去。
“庶民”中的絕大多數,雖然有時有幸被稱為“子民” 。不過歸根到底,卻只能和土地山川一樣,和馬牛羊雞犬豕一樣,只是組成“天下”、“江山”、“社稷”的細胞或構件而已。
再給精英們提個醒,當初周公輔助武王廢除奴隸制度時倡導的天下為公,傳到孔夫子這里被他做了修正,廣大的庶民與公字無緣。他們生下來就是為皇帝、皇族服務的,為所有士大夫服務的,這就是孔子主張的“天下為公”。
庶民們活著首先只是為了無償的為天子——皇帝和皇室服兵役、服勞役。戰爭任由天子——皇帝們驅使他們去打,著名的《木蘭詞》就告訴我們:作戰用的兵器,馬匹,都由庶民自行制備,自行帶去。天子——皇帝、皇族們生前死后的豪華享受,完全由他們承擔。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都江堰、京杭大運河、紫禁城、十三陵還有漢陽(景帝)陵等等,莫不是用庶民的軀體壘筑起來的。
皇帝們是怎么駕馭這些“子民”的呢?大家都知道,他們掌握有:
以丞相為首的中樞機構;
他們的父系、母系姻親及立過戰功的臣子們,被分封分配到不同地區,組成各級的地方機構。由漢代初創、隋唐基本完善的科舉制度,把孔孟精英吸納到了上述不同機構中去。這些機構中大小不等的主宰者、統治者,當然同時也成了大小不等的占有者。但他們也還是天子——皇帝們的“爪牙”、“鷹犬”和“奴才”。
還有,人總是要死的,誰也萬歲不了。
人所共知,天子——皇帝們享有三宮六院。因此他們的兒子也會很多。皇帝們“崩”了,誰來接班,沒有準則,就要天下大亂。孔孟學說周到得很,為之設計了很好的準則:“傳嫡不傳庶(旁支)。傳長不傳次”。
禮,大體上有如上述。禮是可以認識的,談不到“深不可測”。
盡管在我們國內,消滅封建的經濟、政治制度,已經幾十年上百年了。但是孔孟之道的價值觀,卻沒有隨之被改變,其影響仍然大得很。比如,改革開放以來,公然有人冒出來為袁世凱、李鴻章、曾國藩等人鳴冤叫屈,平反昭雪。他們在袁世凱、李鴻章、曾國藩等與林則徐、左宗棠之間,竟然找不到截然不同的差別來。其所以如此,在于他們觀察臧否人的準則,始終擺脫不了孔孟學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和仁的窠臼。立腳點沒有現代化,沒有真正地把國家、民族、工農兵的命運考慮進去,更遑論階級觀念了。行文到此,鄙人要毫不客氣,不厭重復的給某些專家、學者、精英再提個醒。現在已經發展到了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的社會主義也出現過。考慮問題,臧否人物,絕對不應當仍然停留在幾千年前出現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和仁等觀念上。特別是對政治人物和社會名流,不認真考慮他們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究竟起過什么作用 ,作用有多大;不認真考慮他們在改變國家、民族、工農兵的悲慘命運中,究竟起過什么作用,作用有多大。就無論如何站不住腳。
上述這些人中如果還有共產黨人,那將是十分令人吃驚的。他們實在病得不輕,身上攜帶了上萬上億毫克的封建主義病毒,導致他們離一個合格的共產黨人還遠的很。從源頭上說,大概相距三千多年:從1848年馬克思發表《共產黨宣言》算起,則相距一個半以上世紀;從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算起,差不多也相距一個世紀。鄙人認為如果這些先生真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共產黨人,那就必須下定決心,好好學習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從而把封建主義病毒徹底地過濾掉。
還要交待的是,鄙人從不完全否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和仁等,也不否認宋以后的帝王,和以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為基礎的士大夫,都肯定他是圣人。因為在中華大地上,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孔孟學說所起的穩定、減少破壞和殺戮的作用,在中華民族的形成融合中起過的作用,是否定不了的。這只要和歐洲、拉美等比較一下,人們就可以認同。而且只要擺脫禮的影響,轉變到為人民服務上來,就可以繼續起好的作用。
下面,再討論《中庸》。
《中庸》是因為能夠維護禮,鞏固禮,才發生存在,才得以流傳下來。
令人不能不詫異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竟然有人鼓吹起《中庸》來。請我們的年輕朋友注意,這號人物未必當真讀懂了《中庸》。只不過想冒充學者、專家,唬騙你們罷了。
奉勸我們年輕的朋友,切不可上當受騙。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中庸》究竟是怎么一碼事,建議你們先把《辭海》中的“中(zhòng)節”、“中和”、“中庸”三條注釋,認真地讀一讀,你就可以一目了然:《中庸》的要害,《中庸》的主旨,乃在鼓吹人們的思想情緒、人們的理念、人們的“喜怒哀樂”,都是天然地合乎“法度”,也即天然地合乎“禮”。如果你對禮的理解,達到了“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能夠做到中規中矩,那你就已經掌握了“天地之本”和“天下之達道”。《中庸》還教導你:
禮是違反不得的。否則“禮崩、樂壞”,就會天下大亂。“非圣誣法,大亂之殃”。
違背了禮,就是大逆不道,就要遭天遣,受到懲罰。懲罰的準則為“寬猛適當”。寬是可以“大赦”,猛則為滅門、誅九族。
讀者先生,鄙人不搞無限上綱。不認為倡導讀《中庸》的人,是為了復辟封建制度。但是他們是想用《中庸》取代毛澤東思想,否定毛澤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無產階級條件下的繼續革命”,這大概錯不了
接下來,談談“仁”。
一般的人總是把仁和愛,仁和慈相聯系,也有人講過“殺身成仁”,這是把仁和忠和義相結合起來了。
鄙人以為,仁雖然在遠古、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了,但卻是在周武王、周公旦創建、完善封建制度,推翻奴隸制度的斗爭中逐步顯露出來的;在封建勢力不同集團的相互斗爭、相互兼并中逐步顯露出來的。在這些斗爭中,當然免不了遍地橫尸、血流漂杵,慘不忍睹。就因為這樣,孔子除了強調“ 克己復禮”外,還呼吁在戰爭中,盡可能減少破壞、減少殺戮和流血,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泛愛眾而親仁”等。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弟子,他是第一個提出“仁政”,推行“仁政”的人。他的這個主張對構建儒學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沒有“仁政”就可能沒有儒學。我們在前面談論的禮,對天子是沒有任何制約的;對廣大庶民又是熟視無睹的。“仁政”的推出才把這兩個缺口堵了起來。“仁政”的要害在于:
天子必須受到制衡,庶民必須受到關注。也就是天子對庶民也必須遵守道德、必須做到仁。這就表明孟子是一個稱得上睿智的人,他準確無誤地認識到了天子與庶民的相互關系,沒有庶民就沒有天子。天子不“仁”,就會脫離和失掉廣大庶民。孟子講的“以天下得人者謂之仁”,“以德行仁者王”,“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也就是講的這個道理。但是,我以為有人把“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和現代民本主義掛鉤似乎離實際遠了一點。
那么“仁政”的仁該怎么講呢?
它就是“輕徭薄賦” 。懂得一點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做到了這一點的天子,歷史上就被稱為有道之君、明君,反之“橫征暴斂”的就叫暴君、無道昏君。由此觀之,“仁政”最終是認同“造反有理,改朝換代”的。因此:和孔子相比較,孟子配得上被稱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我們的先人尊孟子為“亞圣”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對當時廣大的農牧業、手工業者來說,他們未必感覺到了什么“仁政”,他們從來只是被榨取的對象。
鄙人出身農家,投身革命后,從始至終參加了減租減息、土地改革。深知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對過去的所謂“公家”,也即對過去的政府,什么“父母”官,從來不抱任何希望,沒有任何幻想。總認為離的愈遠愈好。記得開始實行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時,有些人既不相信也不敢,認為原本就命該如此。只有在經過反復工作之后,才勇敢地參加進來。面對這種情況,實在令我刻骨銘心。后來還把這種心情,填進了一首詞中。現在不妨把它抄錄如下,供讀者一閱。《清平樂·重過太行山》:死生相與;滿地槍鋤舞,似馬如牛甘共苦,貧雇農容入伍。胸懷馬列無差,何曾量度烏紗。不到精疲力竭,哪堪歇馬耕花。
對廣大農牧民和手工業者來說,由共產黨、毛澤東領導他們,推翻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變成了土地和國家的主人,再不遭受剝削和壓迫了,反而變成了政府必須服務的對象。他們才承認遇到了“仁政”,這才符合實際,這才符合邏輯,這是共產黨人的天下為公。
還有,毛澤東在長期戰爭中,實行的各種政策,當然是很仁很仁的。
毛澤東在歷次戰爭中,實行了優待俘虜的政策;在解放戰爭時期,促使鄧寶珊、傅作義、程潛、陳明仁等放下武器、和平起義;在解放戰爭結束之后,促使末代皇蔣介帝溥儀,一大批石的高級將領,通過“正心”回到人民一邊來;除了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外,對蔣介石大批特務,實施了勞動教養;對原國民政府的公教人員都包下來,“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在土地改革中,給一般地主分子,同樣留一份土地,一份住房;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贖買政策。對其中有的人,并且還委之以重任,等等。難道這還不仁。
還有,特別值得挑明的是,毛澤東在建國前和建國后,都十分重視區別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強調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時,必須堅持“團結-批評-團結”,“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建國以后的1957年,在與一部分文學藝術界的人士座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時,還宣示了“一個不殺、大部不捉”的原則。也就是在這個會議之后,他撰寫了著名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綜觀毛澤東的理論與實踐,充分地說明毛澤東思想,不只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還把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的仁,也活脫脫地揉和了進去,并且還把它由人們認同的道德層面,升華成了必須貫徹實施的路線、方針、政策。這否認得了嗎?我們的學者、專家們,你們明明地“騎在了驢背上”,卻嘰嘰喳喳、東張西望地叫著找“驢”。這是為什么?你們究竟是想前進,還是想后退?
下面,討論個人修養問題。
為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孔孟學說,對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修身齊家”、“過則勿憚改”,切不可等閑視之。
范仲淹的呼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忠報國的岳飛,顧亭林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文天祥撰寫《正氣歌》,以及哼吟“茍利國家生死已”,把入侵的沙皇軍隊徹底趕出新疆,保住了新疆的左宗棠,就都和受他的忠、義、仁等理念熏陶有密切的關系。
我還認為他的“吾日三省吾身”、“過則勿憚改”,包含著誠心誠意告誡人們:他的一生,就是生活在循禮與非禮、仁與不仁、為公與為私的肯定與否定之中,也即是生存在是與非、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一之中。他也沒有跳出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對立統一、一分為二論。孔子作為思想家、政治家是這樣,其他思想家、政治家當然也是不能例外的。說到人是這樣,說到共產黨當然也是這樣,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就開始的兩條路線、兩條道路斗爭的歷史,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我們的先人,宗奉孔子是一位偉大思想家,是并不虛妄的。
毛澤東的建黨學說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批評與自我批評”,“團結批評團結”,“整頓三風”,“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我以為就受過孔子的影響。當然,毛澤東對這個思想進行過徹底的改造,使它從為剝削階級服務轉化為被剝削階級服務,為廣大工農兵服務。還有,在改變民族、國家悲慘命運的過程中,毛澤東主席犧牲了六位親人。人所共知,他沒有為他的子女留下任何的家業,他的稿費也全都留給了黨,誰能說他不是幾千年來“修身齊家”不謀私利的典范。截止現在,古今中外,是再找不出第二個像他一樣,能夠真正實行 “天下為公”、“公平正義”的人的,沒有人能夠和他比肩,沒有人圣得過他。行文到這里:
鄙人以為有必要依照我國民間的習俗,給幾個絲毫沒有國家民族觀念、絲毫分不清善惡正邪、左右是非,僅僅憑借造謠、誹謗、謾罵來否定毛澤東的人渣,李銳、辛子陵、茅于軾、袁騰飛等命個名曰—“畜生”。并且十分相信95%以上的國人,遲早會給予認同的。
實事求是的說,當初在整風運動中搞肅反,傷害了許多人。本人就算一個,因為本人赴陜北公學路過咸陽時,就曾經被國民黨拘押過。有的人甚至被整死了。這是康生販賣他的私貨產生的后果,他必須負完全責任。在這個問題上,責備毛澤東是沒有任何根據的。我們只要重新讀一讀毛澤東關于整風運動的論述,也就清清楚楚了。
曾經遭人攻詰的“洗腦”,也就是進行思想改造,它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古今中外誰也躲不開,避不了,人們都必須正面對待。問題只在于用什么樣的思想去洗什么樣的思想,以及采用什么方法而已。美國總統布什,用最現代化武器,在伊拉克推行美國式的民主,不就是在給全世界的穆斯林們“洗腦”么?在我們國內,到處講“三個代表”,不也是“洗腦”么?鳳凰電視臺的評論員邱震海經常給我們宣講美國的民主法治,不也是給我們洗腦么?
以工農兵為主體的中國人民應該知道,只主張“反對極端個人主義”,緘口不談“反對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人,決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者。
鄙人就是在毛澤東所著“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老三篇”、《矛盾論》、《實踐論》指引下,不斷“洗腦”之中成長起來的。“整風運動”對于我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毛澤東思想,起過決定性的作用。有詩《整風以后》為證:哼吟一闋贊秋紅,私利當頭有始終,蓄意磨針功力到,欣然落得自為躬。
三
談談“焚書坑儒”和“百家爭鳴”問題。
一提到秦始皇,總有些人憤憤不平。詛咒他“焚書坑儒”,扼殺了“百家爭鳴”。是個千古罪人。實事求是說,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不能再人云亦云地念下去了。應當堅決喊:停。
歷史教訓我們,秦始皇的“焚書坑儒” 和扼殺“百家爭鳴”,并不見得有直接的聯系。因為,秦始皇和孔子一樣主張封建制度。所不同的是,秦始皇是改革派,他主張把分封制改為郡縣制,中央集權制。所以秦始皇“焚書坑儒”,是封建派內部不同派別之爭,是封建派內部先進與落后之間的斗爭,是內部矛盾激化的表現。
司馬遷在他所著的《史記》中,記載得清清楚楚,真正扼殺“百家爭鳴”的人,是截至現在仍被尊稱為大儒的董仲舒。是他說服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然這個說法也是又科學又不完全科學。因為歸根到底,董仲舒不出面,還會有李仲舒、張仲舒出面。如前所述,孔孟學說,是為以天子——皇帝為中心的占有制度服務的。舉凡一切不依附于它、不臣服于它的思想、舉措,必然被視之為異端邪說,棄之若弊屐。謂予不信,請看鴉片戰爭以后,慈禧太后以及她的“爪牙、鷹犬” ,“奴才”袁世凱、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們,雖然被迫多批次派出了留學生、駐外使節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后來他們之中以嚴復為代表的一些人,也確實引進了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思想,引進了一些先進的技術。但是,慈禧和她貼心的股肱大臣們,對有利于他們保持既有權勢的就笑納了,比如撥款購進新的武器和制造武器的機器;可是對于可能削弱他們權勢的東西,就依照張之洞提出的“國學為體,西學為用”而否決了。比這更加令人發指的,那就是面對康梁變法,推行“君主立憲”,則實行了殘酷的鎮壓。不僅譚嗣同、楊光第等被砍了頭,連光緒帝都遭到了囚禁,并“心郁郁之憂思兮(《楚辭·九章·抽思》)”而殤。這筆帳無論如何算不到秦始皇頭上吧。
此外,鄙人要反問一下,或者假定一下,如果沒有秦始皇開創的大統一,特別是沒有把文字統一起來;這960萬平方公里上,也分為十國、八國,像歐洲、拉美一樣,孔孟學說能普及到現在這模樣?
四
“無可奈何花落去”。
歷史發展到孫中山創建中華民國,末代皇帝溥儀宣告退位,孔孟學說也就該跟著下臺了。但是當時從西方輸入進來的自由、民主、人權觀念,遇到的全都是受幾千年來孔子、孟子主張的價值觀——禮熏陶出來的人,在他們的腦子里這純屬異端邪說。只受到了極少數人的認同。而且這極少數人中的多數人,又只把它作為圖謀一己私利、攻詰其對手的工具。當年慈禧太后的兩江總督張之洞倡導的“國學為體,西學為用”,足以表明這點。再加上孫中山不幸早逝,隨著鴉片戰爭入侵的殖民勢力不斷地擴大它們陣地,終于導致了中國徹底地陷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結出了蔣介石這個怪胎。一方面他是孫中山創建的國民黨的黨魁、國民革命軍的統帥;一方面又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保護人和帝國主義殖民勢力的代理人。徹底背叛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變成了不是帝王的帝王。所以孔孟學說也就依然活得好好的。
直到毛澤東在天安門上,莊嚴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蔣介石龜縮去了臺灣,這960萬平方公里上,徹底地實施了土地再分配,它這才無可奈何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進入了故宮(包括臺灣)博物院。當然它也還是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的思辨對象。甚至在一定條件下,也許還能夠成為某些人的“暗器”,夠不上回光反照的反照一下。
它能不能,會不會死灰復燃,鄙人以為再無這種可能了。
現在,無論國內國外,新興的生產力已經絕對地占有了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已經高度發達起來,共產主義的社會主義也曾經出現過。以往它所附著的封建主義小農經濟的那張皮,已經發展到了歷史的盡頭,灰飛煙滅了,再也無灰可復,無土可卷了。
當然,這還和它固有的歷史局限性分不開。歷史是這樣表述的:盡管孔孟學說如某些人所認為的,曾經協助大清朝治出過康乾盛世。但是發展到中晚期,在遭到鴉片戰爭慘敗、受到太平軍重創,以及在《天演論》和《海國圖志》等的催化下,又先后出現了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現代化的“憲政運動”和孫中山的“國民革命”。如此這般,充分地表明它已經無可避免地踏上了窮途末路。為什么?
為了充分辨證清楚這個問題,鄙人認為不妨再回顧一下宋代的歷史。人所共知,有宋一代,孔孟學說是據有了統治地位的。宋代的生產有一定的發展,學術文化十分興旺發達,政治家、思想家、文學藝術家、詞人書法家輩出,還出了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岳飛。但是也正是在宋代,面對西夏人、金人、遼人、蒙古人的入侵,全都束手無策,狼狽不堪。北宋的徽宗、欽宗兩個皇帝可悲的作了俘虜;而南宋的一個小皇帝則由陸秀夫背負著,在現在的珠海水域投水而亡。此外,還要提醒《論語》、《中庸》治國論者,請你們千萬不要忘卻,就是在宋代的鼎盛時期,整個陜西北部、甘肅、青海、西藏、新疆、山西的大同以北、河北的邯鄲以北的廣大疆域全都淪陷掉了。不說南北朝,宋代與漢、唐、元、明、清相比較,是最弱小的一個朝代,這當然是孔孟之道治理的結果,你們敢說不是嗎?為什么?
人們只要冷靜的想一想,孔孟學說里邊,除過嚴密的規范了帝王將相、主子奴才、老爺屬下、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子女、師徒朋友之間的關系外,就只剩下了一個“輕徭薄賦”的仁。正如前面提到過的,它和人民、階級、民族、國家和社會發展這些觀念是絕對“絕緣”的,和戰爭、軍事、外交、國防觀念是絕對“絕緣”的。說到底,孔孟學說是徹底的形而上學,堅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一味崇尚“和為貴”、“偃武修文”、卑視“窮兵黷武”、罷黜孫子兵法等等。所以:
一旦遇到外族入侵,總是束手無策,議和、抵抗爭論不休。結果,除過“和親”、“兒皇帝”、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再剩下的便是承認“在劫難逃”,遵循“天意”、“應天順人”,接受既成事實“改朝換代”。這是敘述的歷史,并不是鄙人杜撰的,唐、宋、元、明、清就是這么傳承下來的。誰也否定不了。
毫無疑問,現在時代不同了,上述那樣的觀點和實踐再也不可能遺傳下去了。否則,他將會被判定為叛國分子,民族罪人,人民公敵的。
趁著改革開放,冒出來的《論語》、《中庸》治國論者,下定決心,好好地“桑拿桑拿”,徹底地把腦子里封建的以及其它的什么病毒統統“桑拿”掉。回過頭來,回到現代來,才有可能由“自在”的境界躍入到“自為”的境界。
末了,鄙人認為孔孟學說是歷史的存在,完全可以認識,也必須予以認識。我們一定要下決心去認識它,鼓起勇氣去認識它。鄙人兒時讀過《增廣》,其中有云:“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你認都不認得,怎么鑒得。但是一旦你認識了,自然就能夠該“揚”的則揚,該“棄”的則棄,“揚棄”自如,而不至于躊躇不前了。
修改稿2011年5月3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