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川著《科學發(fā)展觀與信仰重建》4-4-5
在1981年,由鄧小平起草主持、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guān)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從政治實踐的角度,對毛澤東作了一次歷史評價。由于復雜的政治與歷史原因,在“主要反左”的極右思潮影響下,極右派認為左了,極左派認為右了,那次歷史評價的公道合理性,在黨內(nèi)外、國內(nèi)外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三十年過去了,公道自在人心。作為歷史評價的政治標準,已經(jīng)越來越顯示其局限性,政治標準的實用主義特征,極大地影響著歷史評價的公允性科學性。
本文從人民文化的角度,以毛澤東與《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思想關(guān)系為主線,粗略地對毛澤東思想作一次歷史梳理,填補一下科學發(fā)展觀在這個方面的欠缺。希望對新一代的黨中央,重新評價毛澤東思想,滿足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心愿,凝聚人心形成共識,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與幫助。欠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青年毛澤東的新墨家、實學情懷
青年毛澤東主張從“大本大源”入手,改造中國與世界,與以老子《道德經(jīng)》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一致的。1917年,青年毛澤東在致友人信中說:
天下亦大矣,社會之組織極復雜,而又有數(shù)千年之歷史,民智污塞,開通為難。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跡。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今日變法,俱從枝節(jié)入手,如議會、憲法、總統(tǒng)、內(nèi)閣、軍事、實業(yè)、教育,一切皆枝節(jié)也。枝節(jié)亦不可少,惟此等枝節(jié)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則此等枝節(jié)為贅疣,為不貫氣,為支離滅裂,幸則與本源略近,不幸則背道而馳。夫以與本源背道而馳者,而以之為臨民制治之具,幾何不謬種流傳,陷一世一國于敗亡哉!而豈有毫末之富強幸福可言哉?
事實上,當代中國與世界的改革,幾乎都是一些“本源未得”、“支離滅裂”的觀念,治國靠膽大、憑運氣、信鬼神,“幾何不謬種流傳,陷一世一國于敗亡哉”。關(guān)于“大本大源”,極右派李銳斥之為“唯心主義的思想”。追求治國與人類的“大本大源”,實現(xiàn)理論徹底化是自然的合理的,否則絕無科學理論指導社會實踐的可能。關(guān)于治國的本源,就是所謂的“一”。老子說:“圣人執(zhí)一,為天下牧”、“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都是從本源意義上說的。
中國文化中的道,實際有兩層含義,一是自然規(guī)律,二是社會實踐。老子說“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就是強調(diào)此兩層含義具有內(nèi)在同一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與毛澤東《實踐論》的“馬克思主義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思想是一致的。
然而,青年毛澤東以墨家、實學思想為特色,對于老子思想是持非議、否定態(tài)度的。1917年,24歲的毛澤東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了《體育之研究》評論。毛澤東說:“朱子主敬,陸子主靜。靜,靜也;敬,非動也,亦靜而已。老子曰無動為大。釋氏務求寂靜。……是或一道,然余未敢效之也。愚拙之見,天地蓋唯動而已。”這表明,毛澤東在追求“大本大源”時,將中國的理學、心學、道家、佛學等“主靜”的理論派一風吹了,專取法家、墨家、實學等“唯動”的實踐派主張。這表明,五四以前的毛澤東,算是一名思想混亂的右派青年。毛澤東對“主靜”思想有著嚴重的誤讀,屬于典型的片面化認識。
“朱子主敬。”敬,治亂之具,采取以冬寒解夏熱的辦法,以“不為”解“無不為”。這是矯枉過正的辦法,針對社會腐敗的“存天理,滅人欲”的治理思想。就其根本而言,就是完全遵守圣賢傳下的道德法則,回到過去,嚴格摒除個人私欲,消除種種亂說亂動之行為,使社會穩(wěn)定、百姓安寧、天下太平。朱子理學所說的天理,主要限于儒家圣人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并不能代表天下人都行得通的大路——自然大道,陷于對儒家圣人的個人崇拜、對儒家經(jīng)典的教條主義,堅持以暴力推行人治的政治禁欲主義。
在二程、朱熹所處的宋代,統(tǒng)治者迷信鬼神化的道教,對老子盲目崇拜,當時“真懂道德經(jīng)的人不多”,程朱理學就是由儒家倫理、佛學清談、道教鬼神等三種思潮,雜揉而成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屬于極左派主張。顯然,以儒家圣人不徹底理論所能達到的片面先進性,代替天下百姓所需要的廣泛性要求,是程朱理學的謬誤所在。
“陸子主靜。”靜,治躁之具,采取以秋靜消春躁的辦法,以“無為”消“有為”。這是相對合理的辦法,是與理學同時期出現(xiàn)的注重個人倫理道德主張。針對程朱理學難以洗刷掉的以力制人、強權(quán)政治的極左時弊,陸子心學高舉儒家的正心、誠意、修身的倫理自覺性相濟之。陸子心學之弊,一乏顯見之跡,二無速成之功,故其用不及理學流行,其益不足救理學流弊。用今天的話說,理學類似于主張“組織入黨”,用紀律來約束;心學類似于提倡“思想入黨”,用道德來引導。兩者共同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儒家的理論不徹底。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自宋以降的千年腐敗之難治,實由程朱理學流弊所禍害。
因此,陸子心學“幸則與本源略近”,程朱理學“不幸則背道而馳”。有趣的是,毛澤東思想在十年文革中的遭遇,與理學流行、心學衰微的宋史有驚人相似之處。其實毫不奇怪,兩者的共同本質(zhì)都是極左思潮泛濫。
“釋氏務求寂靜。”這個說法是對的。釋氏主張禁欲、苦行、超生、樂死的清貧不為,不是老子的“清靜無為”,是有其社會根源的。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氏,不是出身于賤民階層的奴隸之子,而是出身高貴的富有同情心的一名王子,厭倦了宮庭生活的腐敗奢靡與物欲異化,是廉潔不為、安貧樂道的極左思想代表。釋氏佛學的前提,是建立在勞動群眾之有為基礎上的,屬于不勞而獲的特權(quán)意識,只是有別于其它王公貴族之貪得無厭罷了。把佛教精神概括成一句話,不貪而已。
其實,圣人的個人智慧是高明的,個人品格是高潔的。那些美言市尊的胡說,不勞而獲的清談,與圣人根本無關(guān),本是后人混飯吃教的一項職業(yè)。唱一下“太上老君”,喊一聲“圣人不死”,念一句“阿彌陀佛”,只是一種樸素感情而已。中國歷史上,也有人盲目崇拜儒教、佛教、道教,這種鬼神治國的災難性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老子曰無動為大。”將按自然規(guī)律做事的“無為”,誤認作什么都不做的“不為”,歸于“無動為大”,是對老子思想的嚴重誤讀,主要受到理學與佛教思維的誤導影響。青年毛澤東是反對理學與佛教清談的,“是或一道,然余未敢效之也。”老子八章說:“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在這七個方面,不可能是無動的。特別是“動善時”,直接在文字上明確否定了“不動”的曲解。
老子說:“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等。事實表明,老子堅持徹底的革命的王道政治——人民本位的共產(chǎn)主義,從不回避政治實踐。圣人以天下為己任,以道義為旗幟,以人民為本位,以百姓之心為心,并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怯懦。所謂無為,應該指自覺服從于自然規(guī)律的辯證實踐,類似于今天的按照科學發(fā)展觀要求去實踐。“淡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老子重視正確行動的思想特征,與名教觀念的佛學、道教、理學截然相反。
(二)戰(zhàn)爭年代的毛澤東,實踐出真知
面對辛亥革命以后的軍閥混戰(zhàn)、五四運動以來的思想混亂,為了中國與民族的救亡圖存,對老子思想持有墨家、實學的否定態(tài)度,青年毛澤東急劇“左轉(zhuǎn)”,最終選擇了主張暴力革命的馬列主義,實際上選擇了激進的實踐道路。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以后,早期的共產(chǎn)黨在陳獨秀的領(lǐng)導下,主要表現(xiàn)為思想路線的斗爭。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中,黨內(nèi)右傾路線長期占據(jù)領(lǐng)導地位,結(jié)果導致1927年大革命失敗。巨大的教訓讓右傾路線破產(chǎn),作為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人的陳獨秀被全黨拋棄,極左路線成為黨內(nèi)主流。認真務實的毛澤東與極左的革命狂熱性存在分歧,這一個階段至少可以從毛澤東在1927年“八七會議”上的發(fā)言算起,他強調(diào)全黨“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quán)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的相繼失敗,證明了極左路線的革命狂熱性,同樣不能解決革命勝利問題。
秋收起義失敗的毛澤東,率領(lǐng)紅軍上井岡山建立根據(jù)地,三灣改編確立“黨指揮槍”原則,就是王道模式的正式形成。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真正懂得了黨指揮槍、實事求是、獨立思考、機動靈活,對于紅軍生存與發(fā)展之寶貴,與在黨內(nèi)教條主義占據(jù)主流的極左路線從此分道揚鑣。面對著殘酷的政治環(huán)境和戰(zhàn)爭現(xiàn)實,為了求生存求解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被迫服從自然規(guī)律的專制,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在成敗中積累經(jīng)驗。我們黨長期在黑暗中摸索,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成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后,終于實踐出真知,產(chǎn)生中國特色的毛澤東思想,標志著人民領(lǐng)袖毛澤東的歷史登場。
中年時期的毛澤東,正是通過革命實踐與經(jīng)驗總結(jié),自覺地服從中國傳統(tǒng)的天下道義,人民文化的王道精神,而不是教條地搬弄馬列主義之經(jīng)典,領(lǐng)導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勝利,成就了他一生第一件大事——新中國的建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年毛澤東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是中間派的實踐出真知的新墨家,而不是極左派的東拼西湊的新雜家。真理是唯一的,圣人所見略同。此時的毛澤東,對于老子思想在主觀上是否定的,客觀上是肯定的。人民領(lǐng)袖以百姓之心為心,古今圣人的心是自然相通的。
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感性認識的有為實踐,是理性認識的無為根本;理性認識的無為理論,是感性認識的有為統(tǒng)帥。老子的這個觀點,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關(guān)于科學理論與社會實踐、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原理。因此,雖然毛澤東從實踐中已經(jīng)認識到了這個真理,卻不知道它就是老子所說的那個道理。將清靜無為之道,理解成“無動為大”,無疑是老子思想被佛教、理學等鬼神妖魔化的認識錯誤。可以說,能否突破這個觀念誤區(qū),正是科學發(fā)展觀與毛澤東思想的重大差別。
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提出的若干行之有效的軍事思想,與老子思想都是相同的。比如,毛澤東說“槍桿子里出政權(quán)”,老子講“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為之”。毛澤東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老子講“天下之難,作于易”。毛澤東說“論持久戰(zhàn)”,老子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毛澤東說“共產(chǎn)黨離不開人民群眾”,老子講“魚不可脫于淵”。毛澤東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老子講“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其實,圣人都是老實人,站在人民立場上,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得出的道理肯定一樣。
毛澤東對老子思想的墨家式否定,在新中國建立前仍有表現(xiàn)。比如,1949年3月,毛澤東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中說:“黨委各委員間要把彼此知道的情況互相通知、互相交流。這對于取得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結(jié)果彼此之間就缺乏共同的語言。”這里,老子講“不相往來”是指不發(fā)生戰(zhàn)爭。毛澤東誤讀了老子的這句話,因而是否定的。同年8月,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中寫道:“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句話對老子是肯定的。在1949年春夏這個特殊時期,毛澤東的文章多次引用老子《道德經(jīng)》的句子,基本上轉(zhuǎn)為部分贊同和肯定態(tài)度。
在1949年春夏,正是新中國建立前夕的偉大時期,毛澤東向人民解放軍發(fā)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大進軍號令。毛澤東在基本勝利完成政治斗爭“第一件大事”前提下,開始關(guān)注“中國向何處去”的發(fā)展戰(zhàn)略,正在為文化革命“第二件大事”尋找新的致勝法寶。此時,剛進城住在北京香山的雙清別墅的毛澤東,正在為新中國的治理重讀老子《道德經(jīng)》,思考“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對老子思想有了進一步認識。毛澤東對于老子思想的態(tài)度,已經(jīng)由24歲時青年時期的主觀否定,轉(zhuǎn)為56歲時晚年時期的主觀肯定。此時的毛澤東,對老子思想還沒有正確的客觀認識,但他著眼于從老子思想中吸取精神養(yǎng)料的歷史事實,還是從上述兩段引語中不經(jīng)意地顯露出來了。
(三)新中國前八年的新道家思想
新中國建立后,國家領(lǐng)導人是否需要思考“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是時代要求還是主觀意志,這是重新評價毛澤東“第二件大事”的一個關(guān)鍵,或者是頭腦發(fā)熱的空想主義,或者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歷史表明,毛澤東是實事求是派,很多國家領(lǐng)導人已經(jīng)不自覺地落后于時代要求了,從左傾的革命者變成了右傾的落后者。因此,新中國建立后出現(xiàn)的若干重大挫折,一方面固然與毛澤東晚年左傾的重大戰(zhàn)略失誤有關(guān),另一方面也與其他領(lǐng)導人囿于舊思想、舊觀念的右傾經(jīng)驗主義,導致理論嚴重滯后的時代背景有關(guān)。
老子說:“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天下貧寒如冬,物資匱乏,饑寒不足;天下暑熱如夏,物欲橫流,腐敗難治。當天下貧寒時,就用春天的躁動,有為戰(zhàn)勝之,叫做“知足不辱”。當天下暑熱時,就用秋天的清靜,無為戰(zhàn)勝它,叫做“知止不殆”。唯有秋天是天地清靜的,只要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及時糾正錯誤,撥亂反正就是無為之道。秋天是收獲而不是播種的季節(jié),是溫暖而不是寒熱的季節(jié),在一年四季中,它又是天下人最幸福快樂的季節(jié),可以作為天下人心的標準。以自然守中的春秋,戰(zhàn)勝極左極右的冬夏,這是合理的;以極左極右的冬夏,代替自然守中的春秋,這是不合理的。自然四時的規(guī)律如此,治理社會的規(guī)律也如此。
老子說:“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高者、有馀者為過,故抑之、損之。下者、不足者為不及,故舉之、補之。秋靜能戰(zhàn)勝夏熱,清靜無為,才是人間正道,這是革命理論派。春躁能戰(zhàn)勝冬寒,躁動有為,方為濟世良策,這是革命實踐派。作為天之道的無為,包括有為。這種革命王道的政治,堅持“黨指揮槍”,文化指導政治,無為統(tǒng)領(lǐng)有為。作為人之道的有為,包括不為。這種精英主義的政治,堅持“有為才有位”,要么亂作為,要么不作為。因此,道家有墨家的行動,墨家無道家的理論。同樣是人民革命派,道家源遠流長,墨家后繼無人。理論孰優(yōu)孰劣,天下誰得誰失,無須多說,世人一望便知。
老子指出,只有清靜無為,才是正確可行的實踐標準。清,就是理論徹底,思想清楚;靜,就是天下共生,社會安寧;無為,就是按自然規(guī)律去認真辦事,不以領(lǐng)導人的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只要做好這三點,就能自然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yè)、天下太平無事。所謂自然共產(chǎn)主義,就是這樣一種科學發(fā)展模式。儒家說“有所為,有所不為”,缺乏可操作性。理論不徹底,思想混亂,是謂不清;領(lǐng)導講特權(quán),官僚腐敗,是謂不靜;有為,就是按主觀愿望去隨意做事,以領(lǐng)導人的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是做不好天下事情的。因此,丟失天下道義,毀道德以為仁義,脫離人民群眾,成為光桿司令,心有余而力不足,這種方法只是流于空談。
1956年,毛澤東在《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中的觀點,與老子思想完全一致。毛澤東說:“腐朽的大的力量要讓位給新生的小的力量,強大的失敗,因為它脫離人民;弱小的勝利,因為它同人民聯(lián)系在一起,為人民工作。”老子講:“強大居下,柔弱居上”、“柔弱勝強,魚不可脫于淵”。毛澤東說:“我們說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是從戰(zhàn)略上說的。從整體上來說,要輕視它。從每一局部來說,要重視它。它有爪有牙。要解決它,就要一個一個地來。……牙齒敲完了,它還有爪子。一步一步地認真做,最后總能成功。”老子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等等。
1957年,毛澤東在《關(guān)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中寫道:“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反面。在一定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jié)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jié)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里,直接引用老子經(jīng)句并作了應用性闡釋。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加了“在二千多年以前”的修飾語。在有著厚今薄古的反傳統(tǒng)精神、輕易不肯推崇中國古人的毛澤東文章里,不要小看這幾個字的份量。
在1936年,他說過“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孫武子”,與毛澤東非常注意軍事實踐有關(guān);1949年,他提到“宋朝的哲學家朱熹”,與毛澤東改造國民性有關(guān);1956年,他提到“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音樂家”,這是從歷史掌故說的,與毛澤東對傳統(tǒng)文化重視有關(guān)。唯有1957年這一次,毛澤東將“在二千多年以前”的文化自尊與民族自豪感,直接與《老子》聯(lián)系起來,已經(jīng)開始喜愛了,客觀上表明毛澤東對老子思想認識程度的加深。
晚年毛澤東與老子思想,有兩點值得關(guān)注:其一,毛澤東引用老子經(jīng)句,1949年是一否一肯,重在表面意義;1957年,重在老子思想的理論闡述。因此,從1917年青年毛澤東對老子思想的否定,到1957年晚年毛澤東對老子思想的肯定,1949年春夏作為轉(zhuǎn)折時期是明確的。其二,1957年,毛澤東加上“在二千多年以前”修飾語,與1940年《新民主主義論》重視繼承古代人民文化的思想有關(guān),旨在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自豪感,還有推崇中華民族文化的成份在里面。由此推斷,在新中國最初八年里,毛澤東與老子思想基本合拍。正是這一時期,新中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迎來了天下歸心的海外知識分子“回國熱”。
(四)烈士暮年,毛澤東的新雜家探索
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在思想上進入“兼道墨法,合馬列毛”的新雜家狀態(tài),著力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力求突破與創(chuàng)新。晚年毛澤東自稱要做“馬克思加秦始皇”,對全黨占據(jù)主流的教條地照搬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并不滿意,希望從中國法家思想中得到一些啟示,以利于新中國的經(jīng)濟建設與政權(quán)鞏固。事實上,對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立下大功的法家,對老子也是頗有研究的,韓非子就推崇老子,著有《喻老》、《解老》篇。
然而,毛澤東的創(chuàng)新思想被歷史無情中止。1957年5月,面對資產(chǎn)階級民主派的極右思潮進攻,毛澤東在《事情正在起變化》文章中,開始強調(diào)極左派即儒家的善意與忠誠,標志著晚年毛澤東受政治形勢所迫,客觀上偏離老子重本遠末“以正治國”的思想,轉(zhuǎn)向儒家舍本逐末“依仁治國”(人治)的軌道。毛澤東關(guān)注的重點,也從經(jīng)濟領(lǐng)域轉(zhuǎn)到政治領(lǐng)域,一場捍衛(wèi)中國人民政權(quán)的生死斗爭開始了。
晚年毛澤東對《老子》愛不釋手,每到一處必帶《老子》。比如,1959年10月23日,出行前他指名要帶走的書籍中,便有“關(guān)于《老子》的書十幾種”。因此,毛澤東希望做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只是沒有讀懂老子《道德經(jīng)》,偏向于從莊子與文學的角度去解讀。老子的自然主義為天之道、文化、理論思維、道德正仙,為本,莊子的相對主義為鬼神之道、文藝、形象思維、文字足力,為末,兩者有重大差別。大多數(shù)人把老莊思想混為一談,這是讀“二手貨”的弊端。毛澤東一生對《莊子》都有鐘愛,對受道教影響的詩人李白、李賀的大為贊許,從鬼神之道角度去認識老子,難免會誤入歧途,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
老子說:“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理論思維是真實內(nèi)容,形象思維是表達方式;形象思維有利于普及,理論思維有利于提高。把道理講清楚,把理論搞徹底,形象思維就不那么重要了。理解老子要從自然哲學而非鬼神文學角度才能成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真實的理論很平凡,很簡單,淡兮其無味,因為老百姓不感興趣,所以也聽不懂,其實是心態(tài)與思維習慣問題。形象思維生動有趣,符合老百姓思維習慣,有利于老百姓的理解,也容易讓老百姓陷入文字與鬼神崇拜中,反而強化了老百姓的愚昧迷信程度。
有人說:“言無文不遠,民無史不信”,有利有弊,最好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這也是毛主席所強調(diào)的寫作方法,做到道理淺顯易懂,文采激情飛揚,堪稱領(lǐng)袖表率。在同老百姓講道理時,既要講大道、說正反,也要打比方、舉例子。要以讓人明白為宗旨,不以讓人糊涂為高明。這是老實人與不老實人的差別。因此,在普及與提高之間,只有明確自然本末的順序,搭好自然邏輯的梯子,讓老百姓知近識遠,能上能下,才能從根本上破除迷信,更好地解放思想,與極左極右和鬼神思想劃清界限,免受其害。
毛澤東常講的兩句古話:“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于下。”在儒家思想里,“道”指私智,“用”指私德,這是帝王駕馭群臣的陰謀權(quán)術(shù)。作為國家領(lǐng)導人帝王高高在上,成天裝聾作啞,故意不動聲色,私下安插耳目,暗中大做手腳,使群臣人人自危,禍福難料,惶惶不可終日。大小官員奉行明哲保身,但求無過,哪有心思為天下百姓謀福利呢?儒家這種要做大官不做大事的人治思想,與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背道而馳,與老子的“以正治國”思想也是背道而馳的。事實上,文革中毛澤東贊成個人崇拜,就是認同儒家最擅長的歌功頌德,結(jié)果極左思潮泛濫成災,這正是毛澤東不得已“矯枉過正”的表現(xiàn)。華國鋒作為儒家中庸性質(zhì)的接班人,是合格的。極左的文革失敗在所難免,不在于接班人的個人品德,而是由天下道義所決定的。
在道家思想中,“道在不可見”,就是指理性認識或自然規(guī)律。老子說:“淡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因為它是抽象的真實存在,所以不能直接由感官去認識和體現(xiàn)出來。人們只有用它去指導社會實踐,在行之有效、功用無窮的豐碩成果中,才能知曉實踐大道的好處。這是毛澤東《實踐論》的觀點。正如毛主席說:“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人民群眾的實踐”。同樣是“道之用”,道家講“以正治國”,墨家講“以德治國”,儒家講“依仁治國”,法家講“依法治國”,雜家講“儒法并用”。
老子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上德,在主觀上領(lǐng)導人不用去做什么(無為),客觀上也沒有事情需要領(lǐng)導人去做(無以為)。天下太平無事,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健康發(fā)展,在上者沒有必要依照個人意志有所作為,這就是無為而治。上禮,在主觀上領(lǐng)導人想做什么(有為),客觀上卻難以做成什么(不可為)。由于在上者個人意志違背天下道義,領(lǐng)導人的作為得不到天下人支持,難以引起老百姓自覺響應,“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只是空話一句,只有依靠暴力專政,以力制人。文革期間,毛澤東為捍衛(wèi)人民政權(quán)的悲壯實踐,充分地體現(xiàn)了儒家人治思想的歷史局限性。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國家尤其是大國,應當理論先行,在和平中謀發(fā)展、在穩(wěn)定中求變革,是避免社會動蕩、防止天下大亂的前提。理論先行,就是實現(xiàn)理論徹底的文化革命,天下大同的理論創(chuàng)新,而不是宗教鬼神文藝復興。這里,“烹小鮮”,不是不要動,而是順其自然,不要輕舉妄動,以免造成社會動蕩、天下大亂。烈士暮年的毛澤東,卻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業(yè)未就,身軀倦,鬢已秋。你我之輩,忍將夙愿,付與東流?”其焦急的心情十分迫切,浮躁的心態(tài)非常鮮明。人民領(lǐng)袖毛澤東說,黨內(nèi)真懂馬克思主義的人不多,真懂毛澤東思想的人幾乎沒有。劉少奇、林彪、王洪文、鄧小平、華國鋒,德才兼?zhèn)涞暮细窠影嗳耸冀K找不到,共產(chǎn)主義理想沒有實現(xiàn),反復辟任務十分艱巨,新陳代謝的自然規(guī)律無法抗拒,領(lǐng)袖要走了,人民怎么辦?不在和平中接班,就在血雨腥風中接班。
始終沒讀懂老子的毛澤東,“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毛澤東,終于找到一個不得已的辦法,把人民命運交給人民自己。以當今之天下大亂,謀求將來之天下大治。針對長期盤踞在人民精神領(lǐng)域的教條主義、封建迷信、牛鬼蛇神、邪惡勢力等,毛澤東發(fā)動人民群眾以狂風暴雨的革命力量,摧毀舊的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要掃除一切害人蟲,為人民的新文化出世開辟道路,由于歷史與現(xiàn)實、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等復雜原因釀成了重大失誤,史稱“十年浩劫”。毛澤東逝世后,教育界文藝界出版界最先反彈,出現(xiàn)資產(chǎn)階級復辟的極右思潮,意識形態(tài)的文藝復興以失敗告終。
在文革后期,面對著天下大亂的局面,毛澤東認識到儒家人治思想的局限性,提出“要團結(jié),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陰謀詭計”糾錯方針。這是對儒家人治思想的直接否定,“以德治國”成為新主流。由于極左思潮泛濫,在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鄧小平反其道而行之,積極提倡法家的“依法治國”,取代儒家的“依仁治國”。由于理論不徹底,沒有回歸科學的“以正治國”理念,受極右思潮干擾和綁架的改革開放,出現(xiàn)了“八九風波”、“亡黨亡國”的天下大亂,表明極左極右都沒有出路。1965~1977年,這是一次失敗的文化呼喚期。播下龍種,收獲的絕不只有跳蚤。40年后,科學發(fā)展觀如約而至,證明了毛澤東的戰(zhàn)略遠見,鄧小平也功不可沒。
(五)毛澤東與老子思想得而復失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第一次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學和大眾的中國新文化,來適應我們民族的需要,“我們民族的災難深重極了,惟有科學的態(tài)度和負責的精神,能夠引導我們民族到解放之路”。毛澤東的新文化思想,起源于青年時期的“大本大源”主張,同時又是五四精神的繼承發(fā)揚。毛澤東一生都在接觸老子思想,最早可由1917年的《體育之研究》算起,晚年更是反復探索“以正治國”之大道。毛澤東在1949年的兩篇文章中引用了老子經(jīng)句,1957年更加上“在兩千多年以前”的修飾語,表明晚年毛澤東對老子治國思想的關(guān)注程度加深。文革失敗后,極右思潮長期占據(jù)中國意識形態(tài)主流,極右派堅持崇洋媚外與民族虛無主義,認為中國文化中根本就沒有新文化本源。
其實,以老子《道德經(jīng)》為代表的道、醫(yī)、兵、易等自然主義思想,正是人類文化的大本大源,只是世人誤將“無為”作“不為”,難窺天下大道視作無用之物罷了。西方著名的自由主義者哈耶克,認為《道德經(jīng)》與其主張有相通性。而今在西方,老子《道德經(jīng)》的發(fā)行量僅次于《圣經(jīng)》,西方自然科學家、政治家、企業(yè)家?guī)缀跞耸忠粌浴兜赖陆?jīng)》,不少人把《道德經(jīng)》當成最好的禮物,贈送給自己的孩子們。全世界都在研究《道德經(jīng)》,希望從老子思想里尋找解決人類社會困境的大道。因此,結(jié)合建立人民新文化的時代任務,探討毛澤東與老子思想得而復失的歷史關(guān)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普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從1917至1927年,青年毛澤東對老子思想持新墨家的否定態(tài)度。從1927至1949年,長期處在殘酷的革命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專制,同樣站在人民立場上,中年毛澤東通過實踐出真知,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毛澤東思想原則,與老子思想基本相同,幸則與本源略近,成就了他一生的第一件大事,建立了新中國。從1949至1957年,毛澤東對老子思想在主客觀上都是相對肯定的。毛澤東所富有的人民情懷、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恰是老子自然道德、道法自然之特征所在。正是與大本大源的同一性,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新中國的前八年,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新中國贏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出現(xiàn)了天下歸心的奇跡,迎來了第一個太平盛世,最大限度地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quán)。
在1957年以后,晚年毛澤東迫于復雜的政治形勢需要,一方面繼承五四精神反對極左的儒家文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采用極左的儒家文化捍衛(wèi)人民政權(quán),對老子思想持新雜家的非議態(tài)度。由于理論不徹底,在客觀上走到了老子思想的對立面,不幸則背道而馳,使新中國革命與建設遭受了重大損失,也使他一生的第二件大事未能完成,文化大革命失敗了。改造中國與世界所需要的人民新文化,始終沒能在毛澤東生前建立起來。
由毛澤東與老子思想四個階段的關(guān)系可知,只有真正找到人類社會的大本大源,建立符合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需要的共產(chǎn)主義新文化,才能科學地引導人類社會到解放之路。主觀地否定老子思想要不得,因為在理論上有失根的危險;客觀地否定老子思想要不得,因為在實踐中有失敗的危險;片面地肯定老子思想要不得,因為還有進一步失誤的危險。只有全面地肯定老子思想,使之與當代世界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相結(jié)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的科學發(fā)展觀,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做到“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能夠?qū)崿F(xiàn)理論徹底化,從而有利于科學發(fā)展觀推向全世界,把自然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推向新境界!
(本文寫于2001年4月7日,略有改動)
在1981年,由鄧小平起草主持、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guān)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從政治實踐的角度,對毛澤東作了一次歷史評價。由于復雜的政治與歷史原因,在“主要反左”的極右思潮影響下,極右派認為左了,極左派認為右了,那次歷史評價的公道合理性,在黨內(nèi)外、國內(nèi)外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三十年過去了,公道自在人心。作為歷史評價的政治標準,已經(jīng)越來越顯示其局限性,政治標準的實用主義特征,極大地影響著歷史評價的公允性科學性。
本文從人民文化的角度,以毛澤東與《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思想關(guān)系為主線,粗略地對毛澤東思想作一次歷史梳理,填補一下科學發(fā)展觀在這個方面的欠缺。希望對新一代的黨中央,重新評價毛澤東思想,滿足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心愿,凝聚人心形成共識,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與幫助。欠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青年毛澤東的新墨家、實學情懷
青年毛澤東主張從“大本大源”入手,改造中國與世界,與以老子《道德經(jīng)》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一致的。1917年,青年毛澤東在致友人信中說:
天下亦大矣,社會之組織極復雜,而又有數(shù)千年之歷史,民智污塞,開通為難。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跡。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今日變法,俱從枝節(jié)入手,如議會、憲法、總統(tǒng)、內(nèi)閣、軍事、實業(yè)、教育,一切皆枝節(jié)也。枝節(jié)亦不可少,惟此等枝節(jié)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則此等枝節(jié)為贅疣,為不貫氣,為支離滅裂,幸則與本源略近,不幸則背道而馳。夫以與本源背道而馳者,而以之為臨民制治之具,幾何不謬種流傳,陷一世一國于敗亡哉!而豈有毫末之富強幸福可言哉?
事實上,當代中國與世界的改革,幾乎都是一些“本源未得”、“支離滅裂”的觀念,治國靠膽大、憑運氣、信鬼神,“幾何不謬種流傳,陷一世一國于敗亡哉”。關(guān)于“大本大源”,極右派李銳斥之為“唯心主義的思想”。追求治國與人類的“大本大源”,實現(xiàn)理論徹底化是自然的合理的,否則絕無科學理論指導社會實踐的可能。關(guān)于治國的本源,就是所謂的“一”。老子說:“圣人執(zhí)一,為天下牧”、“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都是從本源意義上說的。
中國文化中的道,實際有兩層含義,一是自然規(guī)律,二是社會實踐。老子說“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就是強調(diào)此兩層含義具有內(nèi)在同一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與毛澤東《實踐論》的“馬克思主義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思想是一致的。
然而,青年毛澤東以墨家、實學思想為特色,對于老子思想是持非議、否定態(tài)度的。1917年,24歲的毛澤東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了《體育之研究》評論。毛澤東說:“朱子主敬,陸子主靜。靜,靜也;敬,非動也,亦靜而已。老子曰無動為大。釋氏務求寂靜。……是或一道,然余未敢效之也。愚拙之見,天地蓋唯動而已。”這表明,毛澤東在追求“大本大源”時,將中國的理學、心學、道家、佛學等“主靜”的理論派一風吹了,專取法家、墨家、實學等“唯動”的實踐派主張。這表明,五四以前的毛澤東,算是一名思想混亂的右派青年。毛澤東對“主靜”思想有著嚴重的誤讀,屬于典型的片面化認識。
“朱子主敬。”敬,治亂之具,采取以冬寒解夏熱的辦法,以“不為”解“無不為”。這是矯枉過正的辦法,針對社會腐敗的“存天理,滅人欲”的治理思想。就其根本而言,就是完全遵守圣賢傳下的道德法則,回到過去,嚴格摒除個人私欲,消除種種亂說亂動之行為,使社會穩(wěn)定、百姓安寧、天下太平。朱子理學所說的天理,主要限于儒家圣人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并不能代表天下人都行得通的大路——自然大道,陷于對儒家圣人的個人崇拜、對儒家經(jīng)典的教條主義,堅持以暴力推行人治的政治禁欲主義。
在二程、朱熹所處的宋代,統(tǒng)治者迷信鬼神化的道教,對老子盲目崇拜,當時“真懂道德經(jīng)的人不多”,程朱理學就是由儒家倫理、佛學清談、道教鬼神等三種思潮,雜揉而成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屬于極左派主張。顯然,以儒家圣人不徹底理論所能達到的片面先進性,代替天下百姓所需要的廣泛性要求,是程朱理學的謬誤所在。
“陸子主靜。”靜,治躁之具,采取以秋靜消春躁的辦法,以“無為”消“有為”。這是相對合理的辦法,是與理學同時期出現(xiàn)的注重個人倫理道德主張。針對程朱理學難以洗刷掉的以力制人、強權(quán)政治的極左時弊,陸子心學高舉儒家的正心、誠意、修身的倫理自覺性相濟之。陸子心學之弊,一乏顯見之跡,二無速成之功,故其用不及理學流行,其益不足救理學流弊。用今天的話說,理學類似于主張“組織入黨”,用紀律來約束;心學類似于提倡“思想入黨”,用道德來引導。兩者共同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儒家的理論不徹底。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自宋以降的千年腐敗之難治,實由程朱理學流弊所禍害。
因此,陸子心學“幸則與本源略近”,程朱理學“不幸則背道而馳”。有趣的是,毛澤東思想在十年文革中的遭遇,與理學流行、心學衰微的宋史有驚人相似之處。其實毫不奇怪,兩者的共同本質(zhì)都是極左思潮泛濫。
“釋氏務求寂靜。”這個說法是對的。釋氏主張禁欲、苦行、超生、樂死的清貧不為,不是老子的“清靜無為”,是有其社會根源的。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氏,不是出身于賤民階層的奴隸之子,而是出身高貴的富有同情心的一名王子,厭倦了宮庭生活的腐敗奢靡與物欲異化,是廉潔不為、安貧樂道的極左思想代表。釋氏佛學的前提,是建立在勞動群眾之有為基礎上的,屬于不勞而獲的特權(quán)意識,只是有別于其它王公貴族之貪得無厭罷了。把佛教精神概括成一句話,不貪而已。
其實,圣人的個人智慧是高明的,個人品格是高潔的。那些美言市尊的胡說,不勞而獲的清談,與圣人根本無關(guān),本是后人混飯吃教的一項職業(yè)。唱一下“太上老君”,喊一聲“圣人不死”,念一句“阿彌陀佛”,只是一種樸素感情而已。中國歷史上,也有人盲目崇拜儒教、佛教、道教,這種鬼神治國的災難性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老子曰無動為大。”將按自然規(guī)律做事的“無為”,誤認作什么都不做的“不為”,歸于“無動為大”,是對老子思想的嚴重誤讀,主要受到理學與佛教思維的誤導影響。青年毛澤東是反對理學與佛教清談的,“是或一道,然余未敢效之也。”老子八章說:“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在這七個方面,不可能是無動的。特別是“動善時”,直接在文字上明確否定了“不動”的曲解。
老子說:“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等。事實表明,老子堅持徹底的革命的王道政治——人民本位的共產(chǎn)主義,從不回避政治實踐。圣人以天下為己任,以道義為旗幟,以人民為本位,以百姓之心為心,并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怯懦。所謂無為,應該指自覺服從于自然規(guī)律的辯證實踐,類似于今天的按照科學發(fā)展觀要求去實踐。“淡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老子重視正確行動的思想特征,與名教觀念的佛學、道教、理學截然相反。
(二)戰(zhàn)爭年代的毛澤東,實踐出真知
面對辛亥革命以后的軍閥混戰(zhàn)、五四運動以來的思想混亂,為了中國與民族的救亡圖存,對老子思想持有墨家、實學的否定態(tài)度,青年毛澤東急劇“左轉(zhuǎn)”,最終選擇了主張暴力革命的馬列主義,實際上選擇了激進的實踐道路。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以后,早期的共產(chǎn)黨在陳獨秀的領(lǐng)導下,主要表現(xiàn)為思想路線的斗爭。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中,黨內(nèi)右傾路線長期占據(jù)領(lǐng)導地位,結(jié)果導致1927年大革命失敗。巨大的教訓讓右傾路線破產(chǎn),作為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人的陳獨秀被全黨拋棄,極左路線成為黨內(nèi)主流。認真務實的毛澤東與極左的革命狂熱性存在分歧,這一個階段至少可以從毛澤東在1927年“八七會議”上的發(fā)言算起,他強調(diào)全黨“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quán)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的相繼失敗,證明了極左路線的革命狂熱性,同樣不能解決革命勝利問題。
秋收起義失敗的毛澤東,率領(lǐng)紅軍上井岡山建立根據(jù)地,三灣改編確立“黨指揮槍”原則,就是王道模式的正式形成。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真正懂得了黨指揮槍、實事求是、獨立思考、機動靈活,對于紅軍生存與發(fā)展之寶貴,與在黨內(nèi)教條主義占據(jù)主流的極左路線從此分道揚鑣。面對著殘酷的政治環(huán)境和戰(zhàn)爭現(xiàn)實,為了求生存求解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被迫服從自然規(guī)律的專制,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在成敗中積累經(jīng)驗。我們黨長期在黑暗中摸索,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成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后,終于實踐出真知,產(chǎn)生中國特色的毛澤東思想,標志著人民領(lǐng)袖毛澤東的歷史登場。
中年時期的毛澤東,正是通過革命實踐與經(jīng)驗總結(jié),自覺地服從中國傳統(tǒng)的天下道義,人民文化的王道精神,而不是教條地搬弄馬列主義之經(jīng)典,領(lǐng)導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勝利,成就了他一生第一件大事——新中國的建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年毛澤東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是中間派的實踐出真知的新墨家,而不是極左派的東拼西湊的新雜家。真理是唯一的,圣人所見略同。此時的毛澤東,對于老子思想在主觀上是否定的,客觀上是肯定的。人民領(lǐng)袖以百姓之心為心,古今圣人的心是自然相通的。
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感性認識的有為實踐,是理性認識的無為根本;理性認識的無為理論,是感性認識的有為統(tǒng)帥。老子的這個觀點,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關(guān)于科學理論與社會實踐、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原理。因此,雖然毛澤東從實踐中已經(jīng)認識到了這個真理,卻不知道它就是老子所說的那個道理。將清靜無為之道,理解成“無動為大”,無疑是老子思想被佛教、理學等鬼神妖魔化的認識錯誤。可以說,能否突破這個觀念誤區(qū),正是科學發(fā)展觀與毛澤東思想的重大差別。
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提出的若干行之有效的軍事思想,與老子思想都是相同的。比如,毛澤東說“槍桿子里出政權(quán)”,老子講“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為之”。毛澤東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老子講“天下之難,作于易”。毛澤東說“論持久戰(zhàn)”,老子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毛澤東說“共產(chǎn)黨離不開人民群眾”,老子講“魚不可脫于淵”。毛澤東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老子講“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其實,圣人都是老實人,站在人民立場上,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得出的道理肯定一樣。
毛澤東對老子思想的墨家式否定,在新中國建立前仍有表現(xiàn)。比如,1949年3月,毛澤東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中說:“黨委各委員間要把彼此知道的情況互相通知、互相交流。這對于取得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結(jié)果彼此之間就缺乏共同的語言。”這里,老子講“不相往來”是指不發(fā)生戰(zhàn)爭。毛澤東誤讀了老子的這句話,因而是否定的。同年8月,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中寫道:“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句話對老子是肯定的。在1949年春夏這個特殊時期,毛澤東的文章多次引用老子《道德經(jīng)》的句子,基本上轉(zhuǎn)為部分贊同和肯定態(tài)度。
在1949年春夏,正是新中國建立前夕的偉大時期,毛澤東向人民解放軍發(fā)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大進軍號令。毛澤東在基本勝利完成政治斗爭“第一件大事”前提下,開始關(guān)注“中國向何處去”的發(fā)展戰(zhàn)略,正在為文化革命“第二件大事”尋找新的致勝法寶。此時,剛進城住在北京香山的雙清別墅的毛澤東,正在為新中國的治理重讀老子《道德經(jīng)》,思考“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對老子思想有了進一步認識。毛澤東對于老子思想的態(tài)度,已經(jīng)由24歲時青年時期的主觀否定,轉(zhuǎn)為56歲時晚年時期的主觀肯定。此時的毛澤東,對老子思想還沒有正確的客觀認識,但他著眼于從老子思想中吸取精神養(yǎng)料的歷史事實,還是從上述兩段引語中不經(jīng)意地顯露出來了。
(三)新中國前八年的新道家思想
新中國建立后,國家領(lǐng)導人是否需要思考“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是時代要求還是主觀意志,這是重新評價毛澤東“第二件大事”的一個關(guān)鍵,或者是頭腦發(fā)熱的空想主義,或者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歷史表明,毛澤東是實事求是派,很多國家領(lǐng)導人已經(jīng)不自覺地落后于時代要求了,從左傾的革命者變成了右傾的落后者。因此,新中國建立后出現(xiàn)的若干重大挫折,一方面固然與毛澤東晚年左傾的重大戰(zhàn)略失誤有關(guān),另一方面也與其他領(lǐng)導人囿于舊思想、舊觀念的右傾經(jīng)驗主義,導致理論嚴重滯后的時代背景有關(guān)。
老子說:“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天下貧寒如冬,物資匱乏,饑寒不足;天下暑熱如夏,物欲橫流,腐敗難治。當天下貧寒時,就用春天的躁動,有為戰(zhàn)勝之,叫做“知足不辱”。當天下暑熱時,就用秋天的清靜,無為戰(zhàn)勝它,叫做“知止不殆”。唯有秋天是天地清靜的,只要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及時糾正錯誤,撥亂反正就是無為之道。秋天是收獲而不是播種的季節(jié),是溫暖而不是寒熱的季節(jié),在一年四季中,它又是天下人最幸福快樂的季節(jié),可以作為天下人心的標準。以自然守中的春秋,戰(zhàn)勝極左極右的冬夏,這是合理的;以極左極右的冬夏,代替自然守中的春秋,這是不合理的。自然四時的規(guī)律如此,治理社會的規(guī)律也如此。
老子說:“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高者、有馀者為過,故抑之、損之。下者、不足者為不及,故舉之、補之。秋靜能戰(zhàn)勝夏熱,清靜無為,才是人間正道,這是革命理論派。春躁能戰(zhàn)勝冬寒,躁動有為,方為濟世良策,這是革命實踐派。作為天之道的無為,包括有為。這種革命王道的政治,堅持“黨指揮槍”,文化指導政治,無為統(tǒng)領(lǐng)有為。作為人之道的有為,包括不為。這種精英主義的政治,堅持“有為才有位”,要么亂作為,要么不作為。因此,道家有墨家的行動,墨家無道家的理論。同樣是人民革命派,道家源遠流長,墨家后繼無人。理論孰優(yōu)孰劣,天下誰得誰失,無須多說,世人一望便知。
老子指出,只有清靜無為,才是正確可行的實踐標準。清,就是理論徹底,思想清楚;靜,就是天下共生,社會安寧;無為,就是按自然規(guī)律去認真辦事,不以領(lǐng)導人的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只要做好這三點,就能自然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yè)、天下太平無事。所謂自然共產(chǎn)主義,就是這樣一種科學發(fā)展模式。儒家說“有所為,有所不為”,缺乏可操作性。理論不徹底,思想混亂,是謂不清;領(lǐng)導講特權(quán),官僚腐敗,是謂不靜;有為,就是按主觀愿望去隨意做事,以領(lǐng)導人的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是做不好天下事情的。因此,丟失天下道義,毀道德以為仁義,脫離人民群眾,成為光桿司令,心有余而力不足,這種方法只是流于空談。
1956年,毛澤東在《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中的觀點,與老子思想完全一致。毛澤東說:“腐朽的大的力量要讓位給新生的小的力量,強大的失敗,因為它脫離人民;弱小的勝利,因為它同人民聯(lián)系在一起,為人民工作。”老子講:“強大居下,柔弱居上”、“柔弱勝強,魚不可脫于淵”。毛澤東說:“我們說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是從戰(zhàn)略上說的。從整體上來說,要輕視它。從每一局部來說,要重視它。它有爪有牙。要解決它,就要一個一個地來。……牙齒敲完了,它還有爪子。一步一步地認真做,最后總能成功。”老子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等等。
1957年,毛澤東在《關(guān)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中寫道:“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反面。在一定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jié)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jié)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里,直接引用老子經(jīng)句并作了應用性闡釋。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加了“在二千多年以前”的修飾語。在有著厚今薄古的反傳統(tǒng)精神、輕易不肯推崇中國古人的毛澤東文章里,不要小看這幾個字的份量。
在1936年,他說過“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孫武子”,與毛澤東非常注意軍事實踐有關(guān);1949年,他提到“宋朝的哲學家朱熹”,與毛澤東改造國民性有關(guān);1956年,他提到“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音樂家”,這是從歷史掌故說的,與毛澤東對傳統(tǒng)文化重視有關(guān)。唯有1957年這一次,毛澤東將“在二千多年以前”的文化自尊與民族自豪感,直接與《老子》聯(lián)系起來,已經(jīng)開始喜愛了,客觀上表明毛澤東對老子思想認識程度的加深。
晚年毛澤東與老子思想,有兩點值得關(guān)注:其一,毛澤東引用老子經(jīng)句,1949年是一否一肯,重在表面意義;1957年,重在老子思想的理論闡述。因此,從1917年青年毛澤東對老子思想的否定,到1957年晚年毛澤東對老子思想的肯定,1949年春夏作為轉(zhuǎn)折時期是明確的。其二,1957年,毛澤東加上“在二千多年以前”修飾語,與1940年《新民主主義論》重視繼承古代人民文化的思想有關(guān),旨在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自豪感,還有推崇中華民族文化的成份在里面。由此推斷,在新中國最初八年里,毛澤東與老子思想基本合拍。正是這一時期,新中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迎來了天下歸心的海外知識分子“回國熱”。
(四)烈士暮年,毛澤東的新雜家探索
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在思想上進入“兼道墨法,合馬列毛”的新雜家狀態(tài),著力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力求突破與創(chuàng)新。晚年毛澤東自稱要做“馬克思加秦始皇”,對全黨占據(jù)主流的教條地照搬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并不滿意,希望從中國法家思想中得到一些啟示,以利于新中國的經(jīng)濟建設與政權(quán)鞏固。事實上,對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立下大功的法家,對老子也是頗有研究的,韓非子就推崇老子,著有《喻老》、《解老》篇。
然而,毛澤東的創(chuàng)新思想被歷史無情中止。1957年5月,面對資產(chǎn)階級民主派的極右思潮進攻,毛澤東在《事情正在起變化》文章中,開始強調(diào)極左派即儒家的善意與忠誠,標志著晚年毛澤東受政治形勢所迫,客觀上偏離老子重本遠末“以正治國”的思想,轉(zhuǎn)向儒家舍本逐末“依仁治國”(人治)的軌道。毛澤東關(guān)注的重點,也從經(jīng)濟領(lǐng)域轉(zhuǎn)到政治領(lǐng)域,一場捍衛(wèi)中國人民政權(quán)的生死斗爭開始了。
晚年毛澤東對《老子》愛不釋手,每到一處必帶《老子》。比如,1959年10月23日,出行前他指名要帶走的書籍中,便有“關(guān)于《老子》的書十幾種”。因此,毛澤東希望做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只是沒有讀懂老子《道德經(jīng)》,偏向于從莊子與文學的角度去解讀。老子的自然主義為天之道、文化、理論思維、道德正仙,為本,莊子的相對主義為鬼神之道、文藝、形象思維、文字足力,為末,兩者有重大差別。大多數(shù)人把老莊思想混為一談,這是讀“二手貨”的弊端。毛澤東一生對《莊子》都有鐘愛,對受道教影響的詩人李白、李賀的大為贊許,從鬼神之道角度去認識老子,難免會誤入歧途,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
老子說:“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理論思維是真實內(nèi)容,形象思維是表達方式;形象思維有利于普及,理論思維有利于提高。把道理講清楚,把理論搞徹底,形象思維就不那么重要了。理解老子要從自然哲學而非鬼神文學角度才能成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真實的理論很平凡,很簡單,淡兮其無味,因為老百姓不感興趣,所以也聽不懂,其實是心態(tài)與思維習慣問題。形象思維生動有趣,符合老百姓思維習慣,有利于老百姓的理解,也容易讓老百姓陷入文字與鬼神崇拜中,反而強化了老百姓的愚昧迷信程度。
有人說:“言無文不遠,民無史不信”,有利有弊,最好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這也是毛主席所強調(diào)的寫作方法,做到道理淺顯易懂,文采激情飛揚,堪稱領(lǐng)袖表率。在同老百姓講道理時,既要講大道、說正反,也要打比方、舉例子。要以讓人明白為宗旨,不以讓人糊涂為高明。這是老實人與不老實人的差別。因此,在普及與提高之間,只有明確自然本末的順序,搭好自然邏輯的梯子,讓老百姓知近識遠,能上能下,才能從根本上破除迷信,更好地解放思想,與極左極右和鬼神思想劃清界限,免受其害。
毛澤東常講的兩句古話:“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于下。”在儒家思想里,“道”指私智,“用”指私德,這是帝王駕馭群臣的陰謀權(quán)術(shù)。作為國家領(lǐng)導人帝王高高在上,成天裝聾作啞,故意不動聲色,私下安插耳目,暗中大做手腳,使群臣人人自危,禍福難料,惶惶不可終日。大小官員奉行明哲保身,但求無過,哪有心思為天下百姓謀福利呢?儒家這種要做大官不做大事的人治思想,與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背道而馳,與老子的“以正治國”思想也是背道而馳的。事實上,文革中毛澤東贊成個人崇拜,就是認同儒家最擅長的歌功頌德,結(jié)果極左思潮泛濫成災,這正是毛澤東不得已“矯枉過正”的表現(xiàn)。華國鋒作為儒家中庸性質(zhì)的接班人,是合格的。極左的文革失敗在所難免,不在于接班人的個人品德,而是由天下道義所決定的。
在道家思想中,“道在不可見”,就是指理性認識或自然規(guī)律。老子說:“淡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因為它是抽象的真實存在,所以不能直接由感官去認識和體現(xiàn)出來。人們只有用它去指導社會實踐,在行之有效、功用無窮的豐碩成果中,才能知曉實踐大道的好處。這是毛澤東《實踐論》的觀點。正如毛主席說:“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人民群眾的實踐”。同樣是“道之用”,道家講“以正治國”,墨家講“以德治國”,儒家講“依仁治國”,法家講“依法治國”,雜家講“儒法并用”。
老子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上德,在主觀上領(lǐng)導人不用去做什么(無為),客觀上也沒有事情需要領(lǐng)導人去做(無以為)。天下太平無事,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健康發(fā)展,在上者沒有必要依照個人意志有所作為,這就是無為而治。上禮,在主觀上領(lǐng)導人想做什么(有為),客觀上卻難以做成什么(不可為)。由于在上者個人意志違背天下道義,領(lǐng)導人的作為得不到天下人支持,難以引起老百姓自覺響應,“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只是空話一句,只有依靠暴力專政,以力制人。文革期間,毛澤東為捍衛(wèi)人民政權(quán)的悲壯實踐,充分地體現(xiàn)了儒家人治思想的歷史局限性。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國家尤其是大國,應當理論先行,在和平中謀發(fā)展、在穩(wěn)定中求變革,是避免社會動蕩、防止天下大亂的前提。理論先行,就是實現(xiàn)理論徹底的文化革命,天下大同的理論創(chuàng)新,而不是宗教鬼神文藝復興。這里,“烹小鮮”,不是不要動,而是順其自然,不要輕舉妄動,以免造成社會動蕩、天下大亂。烈士暮年的毛澤東,卻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業(yè)未就,身軀倦,鬢已秋。你我之輩,忍將夙愿,付與東流?”其焦急的心情十分迫切,浮躁的心態(tài)非常鮮明。人民領(lǐng)袖毛澤東說,黨內(nèi)真懂馬克思主義的人不多,真懂毛澤東思想的人幾乎沒有。劉少奇、林彪、王洪文、鄧小平、華國鋒,德才兼?zhèn)涞暮细窠影嗳耸冀K找不到,共產(chǎn)主義理想沒有實現(xiàn),反復辟任務十分艱巨,新陳代謝的自然規(guī)律無法抗拒,領(lǐng)袖要走了,人民怎么辦?不在和平中接班,就在血雨腥風中接班。
始終沒讀懂老子的毛澤東,“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毛澤東,終于找到一個不得已的辦法,把人民命運交給人民自己。以當今之天下大亂,謀求將來之天下大治。針對長期盤踞在人民精神領(lǐng)域的教條主義、封建迷信、牛鬼蛇神、邪惡勢力等,毛澤東發(fā)動人民群眾以狂風暴雨的革命力量,摧毀舊的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要掃除一切害人蟲,為人民的新文化出世開辟道路,由于歷史與現(xiàn)實、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等復雜原因釀成了重大失誤,史稱“十年浩劫”。毛澤東逝世后,教育界文藝界出版界最先反彈,出現(xiàn)資產(chǎn)階級復辟的極右思潮,意識形態(tài)的文藝復興以失敗告終。
在文革后期,面對著天下大亂的局面,毛澤東認識到儒家人治思想的局限性,提出“要團結(jié),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陰謀詭計”糾錯方針。這是對儒家人治思想的直接否定,“以德治國”成為新主流。由于極左思潮泛濫,在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鄧小平反其道而行之,積極提倡法家的“依法治國”,取代儒家的“依仁治國”。由于理論不徹底,沒有回歸科學的“以正治國”理念,受極右思潮干擾和綁架的改革開放,出現(xiàn)了“八九風波”、“亡黨亡國”的天下大亂,表明極左極右都沒有出路。1965~1977年,這是一次失敗的文化呼喚期。播下龍種,收獲的絕不只有跳蚤。40年后,科學發(fā)展觀如約而至,證明了毛澤東的戰(zhàn)略遠見,鄧小平也功不可沒。
(五)毛澤東與老子思想得而復失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第一次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學和大眾的中國新文化,來適應我們民族的需要,“我們民族的災難深重極了,惟有科學的態(tài)度和負責的精神,能夠引導我們民族到解放之路”。毛澤東的新文化思想,起源于青年時期的“大本大源”主張,同時又是五四精神的繼承發(fā)揚。毛澤東一生都在接觸老子思想,最早可由1917年的《體育之研究》算起,晚年更是反復探索“以正治國”之大道。毛澤東在1949年的兩篇文章中引用了老子經(jīng)句,1957年更加上“在兩千多年以前”的修飾語,表明晚年毛澤東對老子治國思想的關(guān)注程度加深。文革失敗后,極右思潮長期占據(jù)中國意識形態(tài)主流,極右派堅持崇洋媚外與民族虛無主義,認為中國文化中根本就沒有新文化本源。
其實,以老子《道德經(jīng)》為代表的道、醫(yī)、兵、易等自然主義思想,正是人類文化的大本大源,只是世人誤將“無為”作“不為”,難窺天下大道視作無用之物罷了。西方著名的自由主義者哈耶克,認為《道德經(jīng)》與其主張有相通性。而今在西方,老子《道德經(jīng)》的發(fā)行量僅次于《圣經(jīng)》,西方自然科學家、政治家、企業(yè)家?guī)缀跞耸忠粌浴兜赖陆?jīng)》,不少人把《道德經(jīng)》當成最好的禮物,贈送給自己的孩子們。全世界都在研究《道德經(jīng)》,希望從老子思想里尋找解決人類社會困境的大道。因此,結(jié)合建立人民新文化的時代任務,探討毛澤東與老子思想得而復失的歷史關(guān)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普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從1917至1927年,青年毛澤東對老子思想持新墨家的否定態(tài)度。從1927至1949年,長期處在殘酷的革命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專制,同樣站在人民立場上,中年毛澤東通過實踐出真知,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毛澤東思想原則,與老子思想基本相同,幸則與本源略近,成就了他一生的第一件大事,建立了新中國。從1949至1957年,毛澤東對老子思想在主客觀上都是相對肯定的。毛澤東所富有的人民情懷、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恰是老子自然道德、道法自然之特征所在。正是與大本大源的同一性,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新中國的前八年,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新中國贏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出現(xiàn)了天下歸心的奇跡,迎來了第一個太平盛世,最大限度地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quán)。
在1957年以后,晚年毛澤東迫于復雜的政治形勢需要,一方面繼承五四精神反對極左的儒家文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采用極左的儒家文化捍衛(wèi)人民政權(quán),對老子思想持新雜家的非議態(tài)度。由于理論不徹底,在客觀上走到了老子思想的對立面,不幸則背道而馳,使新中國革命與建設遭受了重大損失,也使他一生的第二件大事未能完成,文化大革命失敗了。改造中國與世界所需要的人民新文化,始終沒能在毛澤東生前建立起來。
由毛澤東與老子思想四個階段的關(guān)系可知,只有真正找到人類社會的大本大源,建立符合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需要的共產(chǎn)主義新文化,才能科學地引導人類社會到解放之路。主觀地否定老子思想要不得,因為在理論上有失根的危險;客觀地否定老子思想要不得,因為在實踐中有失敗的危險;片面地肯定老子思想要不得,因為還有進一步失誤的危險。只有全面地肯定老子思想,使之與當代世界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相結(jié)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的科學發(fā)展觀,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做到“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能夠?qū)崿F(xiàn)理論徹底化,從而有利于科學發(fā)展觀推向全世界,把自然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推向新境界!
(本文寫于2001年4月7日,略有改動)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無版權(quán)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執(zh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