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亮:屈原的力道
(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董永亮)
哀怨托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孤忠報楚國,余風波及漢湘人。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劃船喜洋洋。”回味著清新質樸溢滿鄉土氣息的節日歌謠,攪拌著厚重深沉勃發歷史情懷的文化典籍,我那善于感古論今的思緒神經再一次被飽蘸民族情結的“端午”維度語境所撥動,飛越“逝者如斯”的時光隧道,停落駐留在二千多年前以雄渾大氣、驚心動魄揮寫潑墨的戰國畫卷里。一位散發跣足、行吟澤畔的老人,正從博大凄楚的落日余暉處緩緩走來。他正是人民的詩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名人屈原。觸摸解讀屈原的力道,領略到的總是魂牽夢縈、雋永精深的故國原鄉味道。驀然回首,那久違親切的力道正從端午遺夢和詩篇遺風中折射飄出,澤被瀟湘荊楚。
太史公曰: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正是有了那次令后來者嗟訝慨嘆的流放,才有了遷客騷人杜鵑啼血、萬古流芳的不朽文章。滿眼河山、一腔熱血,力透紙背在連綿悠長、恢弘磅礴的字里行間。詩人意有所郁結而不得其解,故“述往事,思來者”,卻在不經意間錘煉成就了一段“無韻之離騷”的文學傳奇,開啟創造了一個詩經楚辭雙峰并峙、璀璨奪目的神話年代。李太白云: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詩人的筆下,氤氳著“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民本精魂。心系黎民冷暖、牽記蒼生疾苦的悲天憫人,詮釋著“古之為政,愛民為大”的至言真諦;詩人的胸襟,盛滿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剛健理念。自強不息、“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邁芬芳中,闡述著天道酬勤、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詩人的意境里,彌漫著“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文化底蘊。道法自然、民胞物與的無言大愛中,飛揚著學達性天、天人合一的人文風范。屈原的思想文化力道,澤被世間萬物,普照蕓蕓蒼生,成為這個文明國度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動力源泉。
《史記》傳載:屈平博聞強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屈原生活沉浮的年月,正是諸子百家縱橫捭闔、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的視野背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少年時代的屈原,便懷揣匡時濟世、以天下為己任的宏愿抱負,抒發精忠報國、厚德載物的雄心志氣;當上楚國三閭大夫的屈原,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遠見卓識,親民明德、廢舊立新,譜寫了一首內圣外王、指點江山的理政贊歌;屈大夫卓爾不群、潔身自好,在奢濁之風登峰造極的楚國官場上,演繹了一曲“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浩然正氣;屈大夫安貧樂道、志趣高雅,于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的東周列國時期,續寫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本真家傳。即使身遭排擠陷害,我們的屈大夫依舊置個人榮辱于身后,表現了高風亮節。劉禹錫有詩為證:“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屈原雖然魂歸汨羅,但他的人格情操力道,啟迪前朝,激勵當世,源遠流長,根深葉茂。看,粽子和龍舟中,早已散發出不朽永恒的真理光芒。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天地之間,唯人為貴。生命是存在和思想的結合,力道則是思想文化和人格情操的統一。屈原的力道,被以節日、文字的載體形式傳承,已經融入到我們的常態生活中。讓她在我們民族集體記憶中生根發芽茁壯長為心靈脊梁的參天大樹,應該成為我們端午祭奠屈原的終極歸宿。珍愛并弘仰屈原的力道吧,這是我們精神性格中的榮耀資源和魅力財富。
這正是:峨峨廟貌立江旁,萬火爭趨忠烈王。佞骨不知何處朽,龍舟歲歲吊滄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