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身一跪究竟有多重?
中國歷來自詡為禮儀之邦,故而“禮”的分量極重。孔老夫子窮其一生,“克己復禮”,不符合周禮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因其逆潮流而動,最后的結果是到處碰壁,無果而終。
漢代以前,一直延續著跪拜之禮。叫做“九拜”: 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禮數周到,各有用場。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封建帝制,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于今只在拜神、祭祖時有所保留。
本人贊成這種保留,但絕不贊成復古。網絡載,南方某學校組織小學生集體跪拜老師,就有點滑天下之大稽。此種行為,非申公豹輩莫屬。
小時候,每逢大年初一,第一件事,便是早早起來,跪地磕頭,給爹娘拜年。二老正襟危坐,接受子女的跪拜,似乎一年的辛苦全都得到了補償,臉上掛著笑容,聽著一疊聲的“爹媽過年好”,連連回應“好,好”,隨即分發一份“紅包”(盡管很微薄),滿屋都充溢著喜性勁兒。
長大、工作、成家,有了孩子,爹媽亦步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的高齡,但跪拜的家禮依然持續。領著孩子匍匐在地,恭敬地三叩首,讓在心底陳釀了一年的問候、祝福、擔憂、企盼瞬間噴涌,覺得無比暢快,如飲純醪。
那是一種血緣交感的幸福,無與倫比的幸福,值得珍惜的幸福,盡管過去了許多年,想起來心里還是甜甜的,暖暖的。
如今,卻只能在墳頭跪拜。看不見曾經欣慰的笑容,聽不見當年爽朗的聲音,只有思緒隨著紙錢翻飛,往事追著風兒飄遠。告慰滑落在草叢中,悄無聲息,帶走的是無邊的空寂。所以,每逢清明或中元節,看到所有關于老人和孩子的故事,都會感動,都會熱淚盈眶。因為失去的才是最可寶貴的啊!
自己的孩子只要春節回家,初一還是要行跪拜禮。之所以默認行老禮,是因為其中潛藏著尊老、敬老、感恩、孝道的傳承。一個人盡孝,常常會有許多遺憾,而且這遺憾永遠無法彌補,為什么要給子女留下遺憾呢。
平生認定了一個死理兒,除了父母而外,不管是鬼神還是凡人一概不跪。堂堂七尺男兒,脊梁一定要挺直,不能有半點奴顏卑骨。面對權貴,糞土視之;遭遇宵小,橫眉冷對。順境如是,逆境亦如是。滿腔浩然正氣,一身錚錚鐵骨,俯仰無愧,風雨不驚,一生信守氣節,活得頗有尊嚴,試問,誰敢小覷?
當然,與人交往,畢竟要講禮貌。尊老愛幼,扶弱濟貧,乃禮中之大者。不隨俗,講操守,品格自然聳立;有文采,重然諾,才能“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周禮早已塵封在歷史的風雨中,現代道德還在淪落中重構。禮儀天平的一邊,只寫著兩個字:尊嚴。離開尊嚴,禮儀必然變成荒誕,一錢不值的。
那些一貫缺鈣,身患軟骨癥的先生們,不管權多重、錢多厚,終究沒有完成“人”的進化,所以姑且看作獸類。
男子漢堆金山、倒玉柱的跪地一拜,力比千鈞,義薄云天,要好好地自重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