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究竟是個什么東東?
“理性”——在現(xiàn)如今的社會,幾乎成為人人整天掛在嘴邊的、言必稱的、具合理客觀的、甚至天然道德制高點的……一個詞。但又有多少人明白它的前生后世呢?
《理想國·第七卷》中,柏拉圖記錄了蘇格拉底的這么一段論述:
“那么讓我們滿足于前面用過的那些個名稱吧,把第一部分叫做知識,第二部分叫做理智,第三部分叫做信念,第四部分叫做想象;又把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合稱意見,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稱理性;意見是關于產生世界的,理性是關于實在的;理性和意見的關系就象實在和產生世界的關系,知識和信念的關系、理智和想象的關系也象理性和意見的關系。至于和這些靈魂狀態(tài)對應的事物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再各細分為兩部分,能意見的部分和能理知的部分。這些問題,格勞孔,我們還是別去碰它吧,免得我們被卷進一場更長時間的辯論中去。”
列表以為更好理解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
知識 |
理智 |
信念 |
想象 | ||
理性(關于實在的) |
意見(關于產生世界的或靈魂狀態(tài)) | ||||
能理知的 |
能意見的 |
能理知的 |
能意見的 |
從上表所反映的邏輯關系,可以有這么幾條判斷:
1、“理性”所能反映的世界,是物化的、有形的、可“知”可“識”的、“理智”下的“實在”之世界;
2、“靈魂”或者稱“意見”是更為本質和根源性的層次,所謂的“實在”是源于“靈魂”的。換句話說,“心/靈魂”產生實在之物,一定意義上,“理性”不起決定性的作用;
3、盡管“理性”不居于決定性地位,但通過“理性”“能理知”“意見”之“信念和想象”。也即是說,“理性”之“知識和理智”能夠“理知”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即便如此,“能意見的”也具有決定性地位,畢竟,“意見”是產生世界的。
這三層判斷,應是理解蘇格拉底之世界觀或“人之識”的核心邏輯,總結下來:
世界劃分為“意見和理性”或“心和物”兩大部分,“意見”之“心/靈魂”更為本質,其實在之“物”源于“心/靈魂”,“理性”具有一定的主動作用。
然而,蘇格拉底說:“這些問題,格勞孔,我們還是別去碰它吧,免得我們被卷進一場更長時間的辯論中去。”這就為后世深入理解“理性和意見”或“心物”留下無盡的遺憾。那么,其他文化下有沒有對此更深入的理解呢?
有的。那就是大乘佛法唯識學之人之八識。見如下對比表:
蘇格拉底的人之識結構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
知識 |
理智 |
信念 |
想象 | |||
理性(關于實在的) |
意見(關于產生世界的或靈魂狀態(tài)) | |||||
能理知的 |
能意見的 |
能理知的 |
能意見的 | |||
佛學八識 |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
意識 |
末那識 |
藏識(阿賴耶識/無垢識) |
恭請讀者暫且拋棄一些概念上的細微差異和不同語言或翻譯表達之間的懸殊,同時也拋棄掉自我既有的之前所接受的所有認知,最好“無知也,空空如也”。因為,“他們在你們大多數(shù)人還是孩童時就左右著你們,把對我的不真實的指控灌滿了你們的頭腦。”“在供我申辯的短短的時間里,我必須盡力清除你們頭腦中多年來形成的錯誤印象。”……透過表象領會其本質內涵,以避免“被卷進一場更長時間的辯論中去”。因為,唯識學內部關于第三特別是第四部分依然爭訟不已。
有一點說明,在唯識學八識當中,“末那識”特點是“既恒且審之思量”。這里,“恒”是剎那剎那、持續(xù)連續(xù)不斷、一刻不停的意思;“審”是決定不惑、決策實施、必有反應的意思。由于藏識“恒而不審”,它又是其他七識的源起,所以把藏識規(guī)定為“本識”,其他七識為“轉識”。雖然其他七識均為“轉識”,但由于前七識發(fā)起所依據(jù)條件的強弱不同,也在“轉識”的難易程度上有所區(qū)別,如前五識必須借由外界實情實境的刺激才能發(fā)識;而末那識只需緣藏識的見分為情境即可;第六識意識依靠自己的分別或妄現(xiàn)的情境即可。
又因末那識具有“既恒且審”的特點,也就是說,它最有可能受內外勢力的雙重影響——有可能采取“騎墻”策略,也即誰強勢就倒向誰。比如,如果“眼耳鼻舌身意”對外境執(zhí)著固執(zhí)深的話,就極有可能把“意見或靈魂”徹底遮蔽,如果“產生世界的”的本質狀態(tài)被遮蔽,其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如何規(guī)避“末那識”“既恒且審”的劣勢或者其騎墻的影響是異常關鍵的?受西方哲學濡染甚深的人經(jīng)常有這么一句話,一個人要做成就一番事業(yè),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這里之所以強調“信念”要“堅定”,也即是要規(guī)避“信念”可能存在的“騎墻”傾向。
關于“想象”和“藏識”的內在關系之比較,恭請讀者多看看佛說正法和儒家經(jīng)典。
至此,西方哲學里或如今人們受教和理解的西方哲學,其使人們常掛在嘴邊動輒號稱自稱“理智”或“理性”如何如何的概念本源即源于此。
由上表的對比可以清晰的看出,“理性”原本的內涵即是八識中的前六識——外圍和分別意識,也指大腦神經(jīng)及其附屬。因此,諸如“實踐理性”或“理性主義”本身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而在后世佛學里對“眼耳鼻舌身意”弊端的鞭撻向來也是毫不留情的。
但“關于產生世界的或靈魂狀態(tài)”的信念和想象之“意見”在后世主流的西方哲學研究里基本都不在他們的視野內,即便有,也多停留概念之間的邏輯推演層面,其論證表述讓后學者如墜云霧不得要領,如啟蒙運動旗手的伏爾泰、啟蒙思想最高代表的康德、號稱西方哲學集大成者的黑格爾、唯物辯證哲學又一代表的馬克思……也無一例外。
結論:千萬不要以為整天掛在嘴邊的、言必稱的、但不明所以的“理性”或“理智”之舶來品是個多么先進高檔的東西。對其的定性,“理性”作為外圍和分別意識而存在的。
提醒,借鑒吸收外邦文化思想時,必須尋根究源,而且不能放過哪怕是一點點的寶貴線索,非如此,可就真的僅止于或被忽悠到“理性”里去了。如若再以此為真相而不自知或自艾自憐,且又不遺馀力自以為高明的影響周圍、后學者以至一方治理,罪莫大焉。
令人非常困惑的是,白紙黑字如斯,難道“言必稱希臘,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言必稱西方哲學高峰,如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的中國知識分子得了選擇性失明癥么?還是掩耳盜鈴的自欺欺人?抑或是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的氣節(jié)喪失殆盡?……一定意義上,西方的學者持“理性”之說也是可以理解和諒解的,其現(xiàn)代如斯,可畢竟他們每時每刻都還活在宗教氛圍里,尚有“上帝”可敬畏。
而中國人早就超越了那個階段,再跟著迷糊就是退化得不知所以了。
這里所說的“超越”,并不是說不敬畏“上帝”了,而是說,堯、舜、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以降的人文傳統(tǒng)已經(jīng)使中國人走上了正確認知和戰(zhàn)勝自己的道路。德爾斐神廟上鐫有:“認識你自己!”而孔夫子一直在提倡“克己”——戰(zhàn)勝自己,也即是說,中國人早已超越了“認識你自己”的階段,已經(jīng)進入“戰(zhàn)勝自己”的階段和“上帝”同行了,其間任何的迷糊退化都是開人文進步的倒車,都是對上帝的拋棄,也是自暴自棄。
“理性”及其包含的“知識和理智”是作為外圍和分別意識而存在的。正因如此,“理性”所認知的世界只能限于“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的實在,關鍵是這個“實在”只能是有形的、具相化的“唯物”世界。
基于上述認知,后世的西方哲學家就步入了糾結不已的“辯證法”——“有和無”,“存在和不存在”,“正義非正義”,“美與丑(或善與惡)”……這種“二即一,一即二”的漩渦而不能自拔。特別是進入“唯物辯證法”后,更是在具相化里打轉,力圖實現(xiàn)辯證的對立統(tǒng)一。
如此打轉,其結果就是“出爾反爾”,也即是:“出乎爾旨反乎爾,不明于始,受傷于終,理有可決。此絕不知窮理者也。”
上述認知,直接促成了黑格爾“正反合”理論或者典型“出乎爾旨反乎爾”理論的出現(xiàn)。即便黑格爾非常強調絕對精神或純粹理念,但在他那里只是作為假設而存在,至于絕對精神或純粹理念究竟是什么,在黑格爾那里根本是沒有啥概念的。
誠然,黑格爾這個天才般的假設努力也是極富成效的,但極富成效的假設依然還是假設。不能改變其依然停留在假設推演的現(xiàn)實,更不能改變其理論進入人的生命實踐后更強化了人們都具相之物的困惑和困惑之后更為嚴重的具相化執(zhí)著。
隨著有具相化的“有”和“無”,“正反合”之“合”也就在具體和具體之間發(fā)生互換或者叫升華,在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那里稱之為事物的螺旋式上升和發(fā)展……但無論如何,此“合”此“上升”依然還是“知識、理智”之理性世界以內的“合”或“上升”,跟“絕對精神”或者叫“意見”之“信念和想象”沒關系。實際上,黑格爾的辯證法主要集中在具相化的“有和無”上,是典型的以“變”制動,以動制動,如此下去,當然難煞繞暈了不少莘莘學子。
到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時,實質上在黑格爾的基礎上是退化了,退化為以“變”制動之下的更加具相的以“物”制“物”了,如此的思維方式及其慣性,不出現(xiàn)針鋒相對甚至你死我活的對抗或“斗爭”倒是奇怪了。但是,到受東方文化濡染的毛澤東那里,則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了改造,也即毛澤東空前絕后地糅合了斗爭哲學和改造哲學。但由于時代的特點及其慣性,依然沒有跳出那個思維。
提醒注意一點的是,后世所謂的“辯證法”早已不是蘇格拉底所言的“辯證”了。而肇始于蘇格拉底的辯證法,其核心作用只是在于一再警示人們千萬不要陷入執(zhí)著,起了分別心,如此而已。但決不能墜入辯證的漩渦出不來,困在蘇格拉底式的引導而不能自拔,似乎這世間根本沒有正理、正義、真相、真實一般而墜入虛無。
而諸如局限在“理性”下的“正反合”或“螺旋式上升”,其最大的困境,即是不得不陷入“出爾反爾”的局面。這是“理性”也即“眼耳鼻舌身意”本身的局限性所決定了的。
因此,必須深刻理解蘇格拉底所講哲學的原始,否則,就無法跳出已被嚴重流變扭曲了的西方哲學繼續(xù)誤導的桎梏。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