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撲蝶,簪花賞紅——由大連花朝祭祀看漢服運動
花朝節日的文化淵源
熱愛傳統文化的漢服復興者自發舉辦花朝節活動。圖為祭拜花神現場
傳統節日的日漸復興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漢族,歷來重視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寄予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對親近春日、生命、綠色的渴望的花朝節就是其中之一。
花朝節俗稱百花生日,是我國民間早春時節的傳統節日之一,也叫花神節,一般于2月份,在“驚蟄”到“春分”節氣之間,“百花爭望之時,最堪游賞。”(南宋《夢粱錄·二月望》)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
花朝風俗,各地不一。東北為花神設置神位,素饌祭之;中原舉行民間“撲蝶會”,優勝獲獎;南方宰殺牲畜,祭祀花神,恭祝仙誕。花朝節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作家劉心武曾倡議北京恢復“艷麗芬芳的‘花朝節’”。
大連同袍的復興實踐
西歷2011年3月20日(夏歷二月十六),大連漢服(漣漢堂)在大連市勞動公園舉辦了一場祭拜花神的漢服活動,吸引了眾多群眾的關注與贊賞,其宗旨在于宣傳漢服和傳統文化禮儀,通過復興漢族的傳統節日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活動組織者拍攝的“大連漢服漣漢堂花朝節活動紀實”在網絡上也吸引了一定的反響。
整個活動過程中大家都身著漂亮的漢服,由贊者書山君將祭祀隊伍領上祭祀臺,奉迎花神。祭祀在上午十點半開始,大致分為行盥手禮、朗讀祝文、祭拜花神、簪花賞紅等。禮成后由女性同袍和圍觀群眾簪花,共同慶祝這早春節日。
禮儀結束之后進行氣氛活躍的小活動,如“懸紅活動”——將寫上愿望的彩色卡片和紅絲帶系在樹枝上,祈禱實現美好愿望;在游戲環節,大家隨機交換禮物,抽花簽,擊鼓傳花;最精彩的莫過于漢服歌舞,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最后大家在公園合影留念,活動結束。
大連漢服在傳統節日復興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圖為活動結束后合影
據了解,該活動由漣漢堂、大連理工大學漢服社團與大一團建班級、大連外國語學院文化傳播學院文華軒漢服社團,以及留學生等共同舉辦的,為目前遼寧漢服花朝節日活動規模最大的一次,標志大連漢服(漣漢堂)在東北漢服運動的傳統節日復興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漢服運動的意義深遠
近年來人們發現,從首都北京到嶺南廣州,從西安古都到江南水鄉,從齊魯泰山到天府之國,從白山黑水到彩云之南,從歐洲英倫到大多倫多,身著漢服的傳統文化復興潮流幾乎刮遍大江南北、吹到全球各地。我們不禁會問,華人世界為何掀起漢文化復興的大潮?
全球各地的漢服復興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圖為某地漢服活動集體照
何謂漢服?簡單地說,漢服就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裝(所謂“同袍”就是漢服復興者相互間的尊稱)。漢服不是古裝,不是和服,不是韓服,更不是戲服,漢族人的傳統服飾也不是所謂“唐裝”或“旗袍”。漢服承載著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漢服讓生生不息的華夏民族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生態體系,漢服是聯系華夏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重要紐帶。
何謂漢服運動?漢服運動又叫漢服復興運動,是中國人熱愛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它必將給中國和世界歷史留下重重一筆。復興傳統節日的文化禮儀生活是漢服運動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漢服運動,人們努力讓漢服和傳統文化和思想文明回歸尋常百姓之家。以漢服為切入點的傳統文化生活復興,顯示漢服重新走入了中國的歷史舞臺,表明華夏文化可以被很好地傳承并與每一個中國人息息相關。
未來,漢服運動能顯現出的意義可能不啻于引發西方文明大發展的文藝復興。漢服作為華夏民族最直觀最豐富的文化代表,其興起必然帶動人們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思想各方面的思考與實踐,乃至衍生各種新行業,有利于進一步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
來源:http://news.hfyd.org/110328-dalian
作者:書山君 嘉林
附:大連漢服漣漢堂花朝節活動紀實(視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