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忠恕觀與恩仇觀
中國的上古傳說中有女媧造人的故事,說人類始祖是女媧用泥捏出來的;西方宗教傳說中,說人類的始祖亞當是上帝用土捏出來的,巧合得有趣。這當然只是傳說,但有哲學深意,人是泥土捏的,所以容不得清水洗,所以不要刻責于人,也不要刻責于己。
客觀事實上,人性的無限復雜,也注定了人的無限復雜。人很難看清自己,更難把握自己。對自己要求過高,理智與性情就會二分,那么身心就難以和諧。當然,也不能低估自己的潛能,而這是需要用堅強的意志來發掘的。凡事過猶不及吧,過了就是一種自虐。懂得這一點,也就不要強求別人應該怎么怎樣好,把別人當完人看,是一種幼稚,無論他是父親、偉人,還是精神偶像;把別人用完人來要求,則是一種錯誤,無論他是敵人,還是對手,只能責其大處,而不應察其細微。嚴律己可以,但要寬待人;低律己也行,但要不害人。寬恕是一種美德,古語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地之德,厚德載物;泰山之所以高大,因其不卻土壤;海洋之所以浩瀚,因為它比誰都低,比誰的胸懷都大。低調、謙虛,也是恕德的體現,不是隱匿自己,也不忍受別人,而是學而又學,行而又行后的一種真誠感嘆:“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無知。”這一種境界。
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之謂,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終之意。忠恕合為一道,有了恕,自己才可以心身和諧,而不是一天到晚讓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能力打架,才能心無二心地去做事,去生活。有了恕,才能不過高的期待別人,沒有了無意義的失望;也不過低的看待別人,少了許多無意義的防范,自己才能意無二意的去生活,去工作。忠誠忠誠,忠也是誠。恕可拂去心中之蕪雜,忠則專心歸真,人也恰恰是在全心全意的認真中才能發現自身的潛能,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人也恰恰是在寬恕中贏得友誼與尊重,獲得更為理想的生存環境。“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恕是一種境界,忠是一種態度。
真誠是道德的本質,仁義是人倫的原則,忠恕是人生的要義。
人是離不開社會的,你總要和人打交道,孤獨是現代社會對有罪者的懲罰。有個叫子貢的年輕人說:我不想被人傷害,我也不想傷害別人(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圣人說:孩子呀,你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賜也,非爾所及也)。社會的復雜性,注定了人際交往,不可能總是理想狀態的,萬事不求人,偶爾和人接觸又總是對等而不偏的。人性有無限可能,你不去幫人,人家可能會幫到你;你不去傷人,人家可能會傷害你。真誠的幫助別人,當然不圖回報;別人幫到了自己,當然要知恩圖報。你不傷害別人,當然是最正確的人生準則;別人傷害你,你當然有權正當防衛,但防衛不要過當。子曰: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直”是對等的意思,就是防衛邊界是對等而不要過當。有些睚眥之仇,你當然也有回報的權力,但寬恕則更顯高尚和修養。但有一點必須人人應明確: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人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讓人欺負玩的。欺人者必為人所欺,因為你欺人就會有急公好義,抱打不平;因為你欺人,社會就會公私合力維護公理與正義,邪是不可能壓正的。
知恩圖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大恩不言謝,要用行動來回報,受人滴水恩,當報以涌泉。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